盛唐(713-766)

位卑而名高的詩人王之渙

一、生平事跡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縣),王之渙實為絳郡人。

關於王之渙的生平事跡,過去知道的很少,新、舊《唐書》無傳,《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的記載都很簡略。好在後來發現了他的友人靳能在他死後的第二年(天寶二年)五月為他用駢文寫的《墓誌銘》,首題「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這是我們瞭解王之渙生平事跡最原始、最珍貴的材料,據此我們知道:

他自幼聰明好學,很早就接受了家庭的文化熏陶,十幾歲「則究文章之精」,青年時便已研習許多經典書籍。

開元初,曾任冀州衡水縣主簿,後被人誣陷,便「拂衣去官」。

此後在家十五年,曾一度漫遊山水,足跡遍及黃河南北,開拓了視野,《登鸛雀樓》大約就是在這時候寫的。

十五年的家居和漫遊生活,使他不想再做官了,後因他的親友再三勸說,才於五十歲時又出任文安(今河北文安縣)縣尉。天寶元年卒於官舍,享年五十五歲。

此外,唐人薛用弱《集異記》(傳奇小說)還記載了王之渙的一段軼事。說的是在開元年間,有一天,天氣很冷,下著小雪,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三位詩人「風塵未偶,游處略同」,一起到旗亭酒樓飲酒,正碰上梨園伶官數十人舉行宴會。他們便躲在一旁,圍著火爐觀看。過了一會兒,樂曲奏起,唱的歌詞都出自當時名人之手。這時他們三人私下相約道:「我們幾個在詩壇都享有詩名,但從來沒有分過高低,今天且看這些伶官唱歌,當唱到自己的詩,便在壁上畫個記號,看誰的詩唱得最多,誰便稱最優。」起先唱的是王昌齡的一首,王昌齡便舉手畫壁曰:「一絕句。」接著一個歌女唱了高適的一首,高適也得意地舉手畫壁曰:「一絕句。」這時王之渙有點沉不住氣了。不過,他很自信,以為得名已久,便對高適和王昌齡說:「這幾個不過是潦倒伶官,所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之詞。」於是指著其中一個長得最美的歌女說:「等到她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詩,那麼我這一輩子也不與你們二位比高低了。如果唱了我的詩,你們可要拜我為師。」過了一會兒,輪到這位歌女唱了,果然就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得意地說:「你們看怎麼樣?」大家都高興地大笑起來。這個「旗亭畫壁」的故事,雖然出自小說家之手,但從他們三人的交往來看,這個故事是有可能發生過的。通過這個故事可以說明王之渙的詩在當時就廣為流傳,被樂工配上樂曲作為歌詞來歌唱了。

二、創作成就

王之渙是盛唐時代的重要詩人之一,位卑而名高。靳能說他:「歌《從軍》,吟《出塞》……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可見詩名之盛。可惜他的作品流傳到今天的只有六首絕句,收在《全唐詩》裡。這六首詩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最為人稱道的有兩首: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二首選一)

第一首詩的前兩句寫鸛雀樓周圍的景物:「依山盡」的「白日」和「入海流」的「黃河」互相映襯,構成了一幅景象博大、境界別緻、雄偉壯麗而又富有活力的晚景圖畫。第三句,詩人的目光追隨著依山夕照輝映下的滾滾黃河水遠去,使意境更加開闊,視野更為拓寬。結尾一句,深刻地揭示出一個樸素的哲學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第二首寫西北風光很有特色,但後兩句流露出荒涼冷落的情調,也含有「君恩不及於邊塞」(楊慎《升庵詩話》卷二)之意。全詩畫面雄壯闊大,聲調從容豪邁,故無淒切之感。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2.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二)作品

《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三)其他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靳能所作王之渙墓誌銘跋》,中華書局,1980年。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