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詩人孟浩然

一、生平事跡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

關於孟浩然的生平事跡,史書記載都很簡略。據劉昫《舊唐書·孟浩然傳》的記載,他曾在鹿門山隱居過,在四十歲入長安應試之前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襄陽度過的。但詩人並非「為隱居而隱居」,從他所寫的一些詩歌來看(如「晝夜常自強,詞賦頗亦工」、「少年弄文墨,屬意在章句」等),這一時期,詩人一方面是在為一舉成名的科舉考試而閉門讀書,另一方面是想借隱逸田園,形成社會聲譽,走「終南捷徑」。所謂「終南捷徑」,據《大唐新語·隱逸》載,盧藏用隱居終南山,是因為「不遷調」,所以在他指著終南山向道士道「此中大有佳處」時,司馬承禎便毫不客氣地揭穿了他的虛偽性,說:「以僕觀之,仕宦之捷徑耳(依我看,這還是一條陞官的捷徑呢)!」盧藏用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在唐代,的確有一種崇尚隱居的風氣,有的人為了沽名釣譽,靠「隱居」樹立名望,等待朝廷去請他出來做官,這在當時被譏笑為「終南捷徑」。其實,真正的「閉門」隱士,也是做不到官的。就盛唐一些詩人來看,他們在「求仕」之前,各自都有一番動作。如王維混到貴公主府裡去彈琴,才做了「大樂丞」;高適是以「乞丐」為生,過了一段落魄流浪的生活,後來得到宋州刺史張九皋(張九齡之弟)的賞識,推薦於朝,有道科中第後,才做了封丘尉;岑參二十歲就到長安獻書求仕。

據今人譚優學先生考證,孟浩然在四十歲以前,並非一直隱居鹿門山,而是從青年時代起,就「遍干諸侯,謀求祿仕」(《唐詩人行年考》)。可見,孟浩然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高人、隱士。

開元十六年(728)冬,孟浩然四十歲時,到長安參加禮部試進士的考試,結果沒有考取。在唐代以進士取士的制度下,一沒有考中,二朝廷無人引薦,自然也沒有取得官職。

詩人求官的願望未能實現,但在詩壇上卻獲得了盛名。據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他在長安時,曾「間游秘省」,在一個「秋月新霽」的夜晚,許多名士在一起集會作詩。浩然句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使得舉座讚歎,全都「擱筆不復為繼」。

孟浩然在長安,還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孟浩然被他的好朋友王維私自邀請到內署,兩人正在高興地談論詩文時,忽報玄宗皇帝駕到。孟然浩來不及迴避,慌忙「匿床下」(躲到王維的床底下去了)。王維不敢隱瞞,將實情報告了玄宗。玄宗一聽是大詩人孟浩然,不但沒有怪罪,反而很高興地把他叫出來,請他作詩,浩然便念了一首題為「歲暮歸南山」的詩,其中有句云「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不料玄宗聽了臉色一沉,很不高興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於是孟浩然被放還了。事後,有人為孟浩然感到惋惜,說他當時怎麼那樣糊塗,碰上這麼一個好機會,為什麼不念「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那一首,而在皇帝面前卻朗讀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樣的埋怨話。也有人責怪唐玄宗把詩歌的語言太當真了。

我們說,這首詩實在寫得很好,《唐詩三百首》也選入了。不過,我們的詩人也有點天真,似乎不懂世故,他以為皇帝喜愛詩歌,於是把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近作吟給他聽,誰知竟弄得皇帝不痛快,不給他官做,讓他回南山去了。

這個故事最初見於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無官受黜」條,《新唐書·孟浩然傳》也有類似的記載。對於這個故事傳說,我們很難確定它的真實性。如果這個故事屬實的話,那麼可以說孟浩然一生的命運,是在一次偶然的會見中決定了的,使得他終身不仕,以布衣終老。後來孟浩然又回到家鄉襄陽,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得到皇帝的任用。

浩然這次長安之行至開元十八年(730)或十九年(731)仲夏還襄陽,此後就一直過著隱居和漫遊的生活。他的漫遊地主要是在江南一帶。

詩人求仕無望,深感自己的人格與入仕無法合拍時,便毅然放棄了這條道路。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當時山南東道採訪使韓朝宗很敬重他的才華,想向朝廷推薦他,與他約定日期面談。這次推薦,應該說是孟浩然入仕的一次好機會。可是,約會那天,正趕上一位朋友來訪,孟浩然和他開懷痛飲,喝得很高興,談得很投機。有人提醒他說:「君與韓公有期。」孟浩然卻說:「業已飲矣,身行樂耳,遑恤其他?」(大意說:我正在喝酒呢!行樂的時候,還能顧這些!)竟終席不赴,弄得韓朝宗很生氣,獨自而去,推薦做朝官之事也就作罷了。別人替他惋惜,可他自己卻一點也不後悔。此事約在開元二十三年(735)正月。這不完全像王士源說的是「好樂忘名」。「好樂忘名」僅僅是一個方面,而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詩人已看到官場的腐敗與黑暗,對封建統治者已經感到失望了。在他看來,這麼一個採訪使也不會起到多大作用。再說,唐朝以進士取仕,自己未中進士,靠別人推薦,即使取得一官半職,也會被人嘲笑的,故而「畢飲不赴」。

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張九齡貶荊州長史。孟浩然被署為「從事」。他不願與那些爾虞我詐的官吏打交道,不到一年便罷府回家鄉了。

開元二十六年(738),王昌齡貶謫嶺南,過襄陽,在孟浩然這裡待了一些日子,臨別之際,孟浩然寫有《送王昌齡之嶺南》一詩。

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遇赦由嶺南北返,到襄陽又拜訪老朋友孟浩然。當時孟浩然疾疹發背剛愈,因與王昌齡盡情暢飲,「相得歡甚」,結果「食鮮疾動」,使背疽發作,逝世於冶城(今湖北武漢黃陂區東),終年五十有二。

二、創作成就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今傳《孟浩然集》,存詩有二百六十三首,比天寶年間王士源編輯的《孟浩然集》四卷,增加了四十五首。

孟浩然的詩,大部分是五言短篇,七言歌行一首也沒有,七言絕句只有六首。這在盛唐詩人中是少見的。

對詩歌創作,孟浩然是非常重視其思想內容的,「常自歎文不逮意」(王士源《序》)。但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隱逸和漫遊,很少接觸社會現實生活,因而他的詩歌,絕大多數是其隱逸情趣的反映,或抒寫羈旅的愁思,思想境界不高。不過,在唐代把詩歌從初唐風行詠物、應制等狹窄題材中解放出來,致力於田園、隱逸詩的創作,並將之與山水、行旅題材結合起來,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風氣之先的,當首推孟浩然。

孟浩然的田園、隱逸詩,向來以韻致飄逸、風格恬淡見稱。如《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濃郁的詩意,不僅描繪出農村的風光,也表現了與田家朋友的友誼。全詩語言清新淡雅,樸素自然,幾乎「淡到看不見詩」。

又如《夏日南亭懷辛大》,以清幽的境界來表現隱居的閒逸和對友人的懷念,筆法細膩,風格淡雅。尤其是其中「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一聯,晚唐詩人皮日休認為「可與古人爭勝毫釐」(見《皮子文藪》卷七《郢州孟亭記》),歷來傳為名句。

另外,像《秋登萬山寄張五》、《夜歸鹿門歌》等詩作,也都寫得淡而有致,自然渾成。

除田園、隱逸詩外,孟浩然還有不少山水、行旅詩。這類詩,大都是他科場失意後於漫遊時期所作,不免帶有一種孤清的色調。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寫詩人獨客異鄉、夜泊江舟的情景,在清新高遠的意境裡微露一股淡淡的思鄉之愁和孤寂之感。明人唐汝詢《唐詩解》評云:「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聯不復言情而旅思自見。曠野無人,所見唯樹,孤舟寂寞,近人唯月,形象清曠孤寂,情思悠遠深長。」至於《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等,所表現的境界則更為淒清幽冷。

誠然,恬淡孤清是孟詩的主要特色,但有時也寫得很豪壯,「沖淡之中有豪壯之氣」。如膾炙人口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作於詩人應聘張九齡幕府時。他為自己的抱負能夠有一試的機會而情緒昂揚,因此詩的氣勢顯得比較宏闊,尤其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寫洞庭湖的壯觀,可與杜甫《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詩句相媲美。清人沈德潛讚許為「雄闊」。(《唐詩別裁集》)

此外,《與顏錢塘登樟樓亭望潮作》、《彭蠡湖中望廬山》等作,寫得也很有氣勢。

總的來說,孟浩然的詩思想內容比較單薄,但藝術造詣較高,尤其是五言詩,享有「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之譽。

晚唐詩人皮日休曾把孟浩然與李白、杜甫並列而三,這未免有些過高。論成就,孟浩然不及王維,可他比王維、李白、杜甫以及邊塞派主要作家高適、岑參等人的年齡都大,創作活動比他們早,在盛唐詩人中可算是一個前輩。他的山水田園詩,作為王維的先導,最先以詩的豎琴,彈奏出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因而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劉昫等:《舊唐書》卷一九下《孟浩然傳》,中華書局,1995年。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二八《孟浩然傳》,中華書局,1975年。

3.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一。

4.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5.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二)作品

1.王士源:《孟浩然集》,《四部叢刊》本。

2.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選唐詩》十種本,1978年。

3.徐鵬:《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4.趙桂藩:《孟浩然集注》,旅遊教育出版社,1991年。

5.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三)其他

1.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劉開揚:《唐詩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陳貽焮:《唐詩論叢》,湖南人民出版社版,1980年。

4.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5.劉開揚:《唐詩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王從仁:《王維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