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邊塞詩聞名的李頎

一、生平事跡

李頎是盛唐邊塞詩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約生於武後天授元年(690),約卒於天寶十載(751)。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史籍記載都很簡略。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說「李頎,東川人,少時家住河南穎陽(今河南許昌附近)」。以後,許多學者均據此說。但東川究竟在何地,又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今雲南會澤縣附近(馬茂元《唐詩選》),有的說在今四川三台(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據傅璇琮、譚優學先生的考證,兩說均不可靠。傅先生按李華《楊騎曹集序》(《全唐文》卷三一五)「趙郡李崿、李頎」等語,認為李頎的郡望出自趙郡(今河北省趙縣)李氏,而實際居住地則是河南穎陽(今河南許昌附近)。此說較為可信,目前較多注本也都從此說。

從李頎的詩中得知:他有一個從叔和一個從弟。他家本來比較富有,但他少年任俠狂放,「結交五陵輕薄子」(《緩歌行》),往來兩京,「傾財破產無所憂」,後被人拋棄,才幡然醒悟,開始立身自強,發奮讀書,「十年閉戶穎水陽」(《緩歌行》),決心要幹一番事業。

然而,他的仕途並不順利。據《唐才子傳》記載,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5),李頎已四十六歲左右,才因孫逖為考功員外郎,精試群材,而得以考取進士。有人說,李頎中進士是在開元十三年(725),系據《全唐詩》,是錯誤的。(詳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

進士及第後,他滿以為可以飛黃騰達了,誰知只得了個新鄉縣尉,而且任職多年,久不遷調。於是,李頎約在開元末年懷著不滿的情緒,辭官歸隱東川,寫有《不調歸燕川別業》、《晚歸東園》等詩。

開元二十九年(741)夏,王昌齡貶江寧丞路經洛陽,李頎到白馬寺相送。李頎與王維、崔顥等都有交往,而與高適交往甚密。天寶八載(749),高適赴任封丘尉,李頎在洛陽為他送行,寫有《贈別高三十五》詩。

此後詩人的行蹤就甚少記載,大約在天寶十載(751),詩人便去世了。

二、創作成就

李頎的詩,現存一百二十餘首。他的詩,律、絕、歌行兼有之,而以古體詩居多,尤以七言歌行見長。有人說「李頎不善五言,善七言,故歌行與七言律皆有高處」(《唐音》卷八),此話不無道理。

他的七言歌行,不僅格調高昂,氣勢奔放,而且內容也較廣泛。其中最受人稱頌的是他的邊塞詩。這類詩雖不多,但寫得很成功。如《古意》、《古從軍行》等,特別是《古從軍行》一詩,可以說是唐詩中的佳作: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詩大約作於天寶年間。當時唐玄宗好大喜功,黷武開邊,給漢族和西北少數民族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對此,李頎深有感觸,寫成了此詩。詩人用樂府古題,借詠漢武帝之事來諷刺當代帝王亂啟戰爭。全詩沒有正面描寫戰爭的激烈殘酷,而是通過邊陲環境的描寫,極力刻畫從軍生活的艱難,抒寫了戰士怨恨戰爭的心情,並對邊境上被侵凌的少數民族也表示了同情。作者這種不拘民族偏見、反對不義戰爭的精神,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其次,他寫的聽音樂的詩也很好。如《聽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和《聽安萬善吹觱篥(bili)歌》兩首名篇,前者寫琴聲的美妙,用「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從聽覺聯想到視覺,完全把音樂這種聽覺藝術形象化了;後者用「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寫觱篥音調的變化,更為新奇。從這類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時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盛況。

另外,他的送別詩,如《別梁鍠》、《送陳章甫》、《贈張旭》等,能刻畫出這些人物的性格特徵、精神風貌,使之生動有神、富有個性。如寫草聖張旭,用「左手持蟹螯,右手執丹經。瞪目視霄漢,不知醉與醒」等,使這個放蕩不羈的人物形象鮮明,活靈活現似站在讀者面前。其他如寫梁鍠的倜儻不群,陳章甫的豪放豁達,給人的印象都很深刻。

李頎的七言律詩只存七首,但也值得我們重視。如《送魏萬之京》,就寫得比較出色: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此詩是李頎送魏萬赴長安時所作。魏萬,又名顥,上元初登第,是李頎後輩詩人。詩中寫離別的愁緒、失意的寂寞,而結以臨行贈言,囑咐魏萬不要沉溺於京城的繁華熱鬧,虛度光陰,可謂語重心長。全詩不僅感情真摯,情調健康,而且長於煉句,氣勢雄渾,格律嚴謹,韻味婉厚,為明七子所師法。王世禎說:「盛唐七言律,老杜外,王維、李頎、岑參耳。」這個評價是很高的。

李頎的七絕,也只存幾首。如《寄韓鵬》、《野老曝背》等,也不失為好詩。王闓運說他的《寄韓鵬》,「此詩超妙,為絕句上乘」。(《王志》卷二)

總的來說,李頎的詩從內容到體裁都較為廣泛,在唐代詩歌中能獨樹一幟。殷璠所說的「發調既清,修辭亦秀,雜歌(指三、五、七言相間的七言歌行——引者注)鹹善,玄理最長」(《河岳英靈集》),可以說是道出了他詩歌的獨特風格。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2.譚優學:《李頎行年考》,《西南師院學報》1979年第3期。

3.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1980年。

(二)作品

1.《全唐詩》卷一三二至一三四,中華書局,1960年。

2.劉寶和:《李頎詩評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三)其他

鄭宏華:《論李頎及其詩歌》,《四川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