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第一的李益

一、生平事跡

李益,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人。生於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卒於唐文宗大和三年(829),是中唐傑出的詩人之一。

李益的父親大約做過武官,所以他自稱「關西將家子」(《邊思》)。出身這樣的家庭,使他有可能像其他的將家子(如高仙芝等)一樣,接觸到戎旅生活,這對於他的文學創作是有一定影響的。

據蔣防《霍小玉傳》說,李益二十一歲時,曾與霍王「寵婢」之女霍小玉相愛,後來又把小玉拋棄了,使得對方悲憤死去。蔣防與李益同時,又是同僚,他的記載多少有些根據。而且李益確實有「妒癡」的毛病,新舊《唐書》都說他防範妻妾過於苛嚴。李肇《國史補》也說「故散騎常侍李益有疑病」,與小說所寫防範妻妾的情節相同。難怪「李益疾」成了當時小氣、嫉妒的代名詞。

唐代宗大歷四年(769),李益二十二歲進士及第,授華州鄭縣(今陝西省華縣)尉,遷華州主簿。大概他由於性情「妒癡」,名聲不太好,此後久不遷調,鬱鬱不快,遂投諸藩鎮,先後於朔方、鄜坊、邠寧、幽州等軍中為幕僚,在邊地生活將近二十年。

晚年時,李益被唐憲宗召還,歷任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左、右散騎常侍等職,官終禮部尚書。

二、創作成就

李益的作品多散逸,傳世的有《李君虞集》,收其詩兩卷。

他的詩按題材分,有邊塞詩、婦女詩、詠懷詩、山水詩、酬贈詩等,其中以邊塞詩最為著名。他自編《從軍行》五十首,其《序》云:「為文多軍旅之思」,「率皆出乎慷慨意氣,武毅獷厲」。他是繼高適、岑參之後又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

他的邊塞詩,形象鮮明,音律和美,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中唐西北邊地生活的艱辛和戰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如《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此詩作於貞元元年至六年(785-790)間,時詩人在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軍、靈鹽豐夏等州節度使杜希全幕中。詩的前兩句寫邊地的蒼涼景色,後兩句寫戍邊將士久戍思鄉的心情。它的突出特點是注意環境的烘托和意象的搭配,同時盡量使抒情帶有主觀色彩。比較而言,詩中的情調與王之渙《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相近,但似乎怨氣多於豪氣,從中可見中唐與盛唐詩歌的差異。又如《從軍北征》:

天上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這詩與《夜上受降城聞笛》意境相同。詩寫徵人懷鄉之情,但格調莊嚴,氣象開闊,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類似的詩篇還有《五道城中》、《塞下曲》等,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但與盛唐邊塞詩相比,情調偏於傷感。

從詩體上看,李益有五、七律和五、七絕以及長短歌行,其中以七絕成就最高。在他今存的一百六十餘首詩中,三分之一是七絕。他的七絕,風格接近王昌齡,許多在當時就被樂工譜成曲子傳唱了。胡應麟說:「七言絕,開元以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如《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城聞笛》諸篇,皆可與太白(李白——引者注)、龍標(王昌齡——引者注)競爽,非中唐所得有也。」(《詩藪·內編》卷六)

總之,李益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邊塞詩人,又是中唐七絕第一大家,所以有人稱他是「邊塞名家,七絕高手」(卞孝萱等《李益》,山東教育出版社《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這是當之無愧的。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劉煦等:《舊唐書》卷一三七《李益傳》,中華書局,1995年。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二三《李益傳》,中華書局,1975年。

3.辛文房:《唐才子傳》,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4.卞孝萱:《李益年譜稿》,見《中華文史論叢》第八輯。

(二)作品

1.《全唐詩》卷二八二、二八三,中華書局,1960年。

2.李益:《李尚書詩集》,《叢書集成》本。

(三)其他

1.焦文彬、張登第、魯安澍編:《大歷十才子詩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2.胡大浚:《唐代邊塞詩選注》,甘肅教育出版社,1990年。

3.蔣寅:《大歷詩人研究》(全二冊),中華書局,1995年。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