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四:循禮義

禮義,即禮法道義。王陽明要家人遵循禮法道義。或許有人問,禮法外在,王陽明主張心即理,為何還要人遵循外在禮法?

首先應知「心即理(禮)」這一概念的基本解釋。王陽明解釋「心即理」是簡易直接的:心,在物(事)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無此心即無此理。

孝順父母是一事,你真有孝順父母的心,就必有孝順父母的理產生;忠誠君主是一事,你真有忠誠君主的心,就必有忠誠君主的理產生,不須去外面學習。如果你沒有孝順父母、忠誠君主的心,就不可能產生孝順父母、忠誠君主的理,縱然你去外面學了很多套路來,也只是如戲子演戲。戲子演得再逼真,也是假的。

由此可知,心即禮。你真有尊敬長者的心,就必能產生尊敬長者的禮;你真有關愛一個人的心,就必能產生關愛一個人的禮。這些禮數,不需去外面學習,有心就有禮。

有弟子不明白,問道:「祭祀天地的禮節多如牛毛,覲見皇帝的禮節也繁雜而有板有眼,這些禮節應該都要學習吧,否則如何知道?」

王陽明回答:「這些禮節的具體步驟固然要學,可先要問問自己是否真有虔敬祭祀天地的心,是否真有膜拜皇帝的心,否則縱然學了那些禮節,也只是表面好看,和心有何干?」

又有弟子恍然道:「明白了,比如孔子進太廟,問這問那的,並非說他謙虛,而是說他有那分虔敬的心,所以才問這問那,最後就得知了進太廟的所有禮節。」

王陽明高興地點頭,說:「你說得很好。世人卻不知這道理,誤把外面做得好看當作是理和禮。比如春秋五霸,特別是齊桓公尊敬周王、幫助弱小諸侯國對付夷狄,世人都認為齊桓公是聖人,其實他的本心只是為了稱霸,耀武揚威罷了。所以他拜見周王的種種禮節、向世人宣傳的種種大道理都和心脫節,也就不是禮,更不是天理了。」

據說,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去世那天,朝廷有使者前來,宣佈王陽明的爵位。當時王家上下已忙得四腳朝天,對王華的即將離世心急如焚,根本無暇顧及朝廷使者。

可王華卻奄奄一息地教訓家人說:「我的情況雖不容樂觀,但怎能視禮法而不顧?我大半生為官,為官者不遵禮法,哪裡配做官?你等必須出迎!」王陽明雖處於悲痛中,但認同老爹的話,於是帶領王家人出迎。這是一副淒涼的場面,王家上下在外跪聽聖旨,王華在房間裡等待死神的降臨。禮畢,王華瞑目而逝。

也許對王華這位一生都遵循朝廷禮節的人來說,無論何種情況下,禮法絕不能少,規矩不能改。

王陽明也是如此。

1519年,寧王朱宸濠被擒後,朱厚照要兩個心腹張忠和許泰到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處理善後工作。王陽明當時也在南昌,張忠和許泰存心要給王陽明難堪,處處和他作對。有一天,張忠要王陽明去江西督察院找他。王陽明欣然而去,一進衙門,直奔督察院院長的椅子,並且在一屁股坐到上面後,就誇張地示意張忠等人也坐。張忠火了,說:「你王陽明憑什麼坐主位?」

王陽明嚴肅地給他們普及常識:「我是江西巡撫,是江西省最高軍政長官。由於寧王之亂,都察院沒有院長,所以我就是都察院代理院長,這個主位就應該是我的。諸位雖然是皇帝身邊的紅人,炙手可熱,但我是巡撫,從二品,比諸位要高,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都應該我是老大。」

張忠的同夥跳起來,說:「我們是皇上特別委派的專員,是代表皇帝來的,你怎麼敢如此放肆用品級壓我們!」

王陽明說:「你們是特派員不假,不過你們應好好瞭解下特派員的權力和義務。我雖然有協助你們辦事的職責,但我這個巡撫的權力不容侵犯。」

張忠團伙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都愣在當場。事後,王陽明對弟子說:「我並不是想奪那個位子,但若守不住禮法,就違背了我的良知,將來必受制於人。」

可是,對於內心不認可的禮法,王陽明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還是在1519年,七月末,王陽明在鄱陽湖上活捉了造反四十餘天的寧王朱宸濠。九月初,皇帝朱厚照派出的錦衣衛抵達王陽明所在的南昌城。錦衣衛帶了威武大將軍的手牌,命令王陽明來見。

威武大將軍其實就是朱厚照,此人特喜歡玩耍,幾年前,就曾扮演威武大將軍出塞外,和蒙古人打了一架。

人人都知道威武大將軍就是皇上,皇上就是威武大將軍,所以威武大將軍的手牌就是聖旨。也就是說,面對威武大將軍的手牌和面對聖旨一樣,都需要做臣子的王陽明迎接、叩拜,行臣子之禮。

但王陽明偏不,他對勸他去行禮的弟子們說:「聖旨就是聖旨,手牌就是手牌,不是一回事。大將軍的品級不過一品,況且我是文官,他是武官,文武不相統屬。我為什麼要迎他?」

弟子們大為驚駭。王陽明說,隨便派個人去迎他就是了。

錦衣衛對王陽明不懂禮數火冒三丈,但他無計可施。王陽明不見他,他只能生悶氣。更讓他七竅生煙的是,按規矩,王陽明要孝敬他一點錢,可王陽明如打發乞丐似的只給了他五兩金子,他氣得把金子摔到地上。第二天,他讓人通知王陽明:「我走了。」

「我走了」這三個字具有雷霆之力,它背後的意思是:「我去皇上那裡告狀,你死路一條。」

王陽明施施然出來,未等錦衣衛鼻孔冒火,就拉起錦衣衛的手,動情地說:「下官在正德初年下錦衣獄很久,和貴衙門的很多官員都有交情,但您是我見過的第一個輕財重義的錦衣衛。昨天給您的黃金只是出於禮節,想不到就這麼點錢您都不要,我真是慚愧得要死。我沒有其他長處,只是會做點歌頌文章,他日當為您表彰此事,把您樹立成典型,讓天下人膜拜。」

這番話說得很有水平,它直指人的良知。人皆有虛榮心,喜歡受人吹捧,如果能被王陽明歌頌,那真是莫大的榮幸。所以錦衣衛怒氣頓消,大為感動起來。他讓王陽明握著手,說:「本來這次來是讓您交出朱宸濠的,可我看您也沒有這個意思,雖然我沒有完成任務,但您的一番話讓我心弦大動。我告辭。」

由此可知,王陽明教家人遵循的禮法,必須是和我們內心相應的,首先是我們內心認可外在的禮法,然後才是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偽禮法都應該被輕視,甚至是鄙視。

王陽明除了要家人應遵循內心認可的禮法外,還要家人遵循道義。什麼是道義?王陽明的解釋是:「心得其宜為義,致良知則心得其義也。」意思是,心安就是義,而讓心安的辦法則是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呢?

第一,聽命於良知。如王陽明所說:「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要不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

第二,集義。就是集善,做事符合道義。

第三,量知而行。「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最後第四點,極符合「義」的內涵:「當棄富貴即棄富貴,只是致良知;當從父兄之命即從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其間權量輕重,稍有私意於良知,便自不安。」

這就是王陽明所謂的循禮義。歸根結底,王陽明還是要家人能致良知。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