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一種力量:《又與克彰太叔》

原文

日來德業想益進修,但當茲末俗,其於規切警勵,恐亦未免有群雌孤雄之歎,如何?印弟凡劣,極知有勞心力,聞其近來稍有轉移,亦有足喜。所貴乎師者,涵育薰陶,不言而喻,蓋不誠未有能動者也。於此亦可以驗己德。因便布此,言不盡意。

正月廿六日得旨,令守仁與總兵各官解囚至留都。行及蕪湖,復得旨回江西撫定軍民。皆聖意有在,無他足慮也。家中凡百安心,不宜為人搖惑,但當嚴緝家眾,掃除門庭,恬靜儉樸以自守,謙虛卑下以待人,盡其在我而已,此外無庸慮也。正憲輩狂稚,望以此意曉諭之。近得書聞老父稍失調,心極憂苦。老年之人,只宜以宴樂戲游為事,一切家務皆當屏置,亦望時時以此開勸,家門之幸也。至祝至祝!事稍定,即當先報歸期。家中凡百,全仗訓飭照管,不一。

老父瘡疾,不能歸侍,日夜苦切,真所謂欲濟無梁,欲飛無翼。近來誠到,知漸平復,始得稍慰。早晚更望太叔寬解怡悅其心。

聞此時尚居喪次,令人驚駭憂惶。衰年之人,妻孥子孫日夜侍奉承直,尚恐居處或有未寧,豈有復堪孤疾勞苦如此之理!就使悉遵先生禮制,則七十者亦惟衰麻在身,飲酒食肉處於內,宴飲從於游可也。況今七十五歲之人,乃尚爾煢煢獨苦若此,妻孥子孫何以自安乎?若使祖母在冥冥之中知得如此哀毀,如此孤苦,將何如為心?老年之人,獨不為子孫愛念乎?況於禮制亦自過甚,使人不可以繼,在賢知者亦當俯就。切望懇懇勸解,必須入內安歇,使下人亦好早晚服事。時嘗游嬉宴樂,快適性情,以調養天和。此便自為子孫造無窮之福。此等言語,為子者不敢直致,惟望太叔為我委曲開譬,要在必從而後已,千萬千萬!至懇至懇!正憲讀書,一切舉業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譯文

我覺得您最近道德和學業都有進步吧,但當此衰世,很多嚴肅的規切警勵的話,都被認為是嘰嘰喳喳的嘮叨,您覺得呢?印弟平凡拙劣,很讓您費心費力,聽說最近他很有改過之跡,這也是可喜之事。當老師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對學生要涵育熏陶,說最淺顯的道理給學生聽,對那些真誠想學習的人,都會能教會他們。而在教學生的過程中,也是在檢驗自己的道德,可謂兩全其美。

正月二十六,我接到聖旨,讓我押解寧王朱宸濠到南京。到了安徽蕪湖,又接到聖旨要我回江西安撫軍民。這兩道聖旨都是皇上的意思,沒有別的鬼門道,不足憂慮。家中凡事我都放心,但要嚴厲管理家眾,掃除門庭,以恬靜儉樸為訓,待人要謙虛而不卑不亢,盡心盡力而已,其他的事,不必憂慮。正憲那一輩的孩子狂傲稚嫩,希望您能以我的話教育他們。最近得到書信,說我老爹身體不太好,很是憂愁煩惱。但凡老人,最好經常宴樂戲游,至於家務事,不必操心,也希望您能以這種話來開導我父親,可謂家門之幸了。祝福祝福!江西的事稍安定,我就會寫信告知我的歸期。家中任何事,全靠您照管,其他就不多說了。

父親病重,不能回去侍奉陪伴,日思夜想,非常苦惱,這種感覺就如同要渡河而沒有船,要飛翔而沒有翅膀一樣。最近有人從家中來,知道父親病已減輕,才漸感安慰。每天更希望太叔您多安慰安慰他。

我祖母尚停靈治喪,我父親正是風燭殘年,這種年紀,縱全家人日夜侍奉,還擔心有什麼閃失,更何況是有病在身!即使按照禮制,七十歲的老人守孝,也就是披麻戴孝,其他喝酒吃肉,宴會遊玩也都是可以的。我父親已七十有五,遭母亡故這件事,卻是憂苦無以復加,其他家人看到他這種樣子,豈能心安?如果我祖母在天有靈,知道我父親如此憂愁淒苦,該多麼傷心?凡是老人,不都被子孫掛念著?所以我認為,喪禮能簡則簡,不讓我父親受罪。希望您能勸他好好安歇,給家人們一個侍奉他的機會。有機會帶他出去散散心,調節他的心情,讓他更為舒暢平和。真能做到這點,就是給子孫造了無窮之福啊。這種話,當兒子的不能直接向父親說,只希望太叔您從中斡旋,使我父親不至於太過憂傷。望您盡力勸解開導父親,直到他聽從為止,最誠摯地感謝。正憲讀書,舉業功名等事都可以忽略,只要教他「孝悌」兩個字就好。

評析

寫這封信時,王陽明的祖母岑老太太去世不久。王陽明曾多次請假要回家看望祖母,遺憾的是,皇帝不允。岑老太去世時,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已七十五歲。正如王陽明所說,這種年紀的人,縱然身體硬朗、吃喝不愁還容易出問題,何況是撞上了母喪!

所以這封信的基調是壓抑的,王陽明既對祖母去世而哀傷,又對父親生病、遇到母喪而心情消沉擔心,更對自己無法回家跪在祖母棺前盡孝而悲痛。千萬憂愁,發作成信。讀這封家信,每個人的心情都不可能好。

王陽明的弟子錢德洪在這封信的最後說道:「讀到『欲濟無梁,欲飛無翼』時,不禁流淚。王老師的學說以萬物一體之仁為宗旨,讓人盯住我們與生俱來的本性,所以在人的情感上特別懇切真摯。正是這種對情感的懇切真摯,才讓我們無論是平時還是臨事時,都能隨機而動,把事做得異常圓滿。」

「萬物一體之仁」是陽明心學的世界觀。仁是感覺,通俗而言就是,將天地萬物當成是自己身體和心靈的一部分,感同身受,愛著別人的愛,痛著別人的痛,哀傷著別人的哀傷。

你可以說這是敏感,但更多的是一種情懷。人類必須要有這種情懷,才能向善,才能快樂,才能如錢德洪所說的,無論是平時無事還是臨時有事,都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這「不變」就是萬物一體。當我們真的把天地萬物當成自己身體、心靈的一部分時,我們就會不停地釋放本性中最善的那些情感。善本身就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力量,我們不停地釋放這些情感時,實際上就是在加強這種力量。

在陽明的心學語境中,真實的世界應該是以我為中心,以我和天地萬物的感應為內容,以真情實感的不做作的流露為認知的。

由此我們可知,王陽明先生對父親的掛念、對祖母的哀痛,小處說是孝,大處說就是萬物一體。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正因為有情感,而能有節制地發出,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