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榮譽轉瞬即忘就是致良知:《讀先師再報海日翁吉安起兵書序》

原文

伏讀吾師吉安起兵再報海日翁手書,至情溢發,大義激昂。雖倉卒遇變,而慮患周悉,料敵從容,條畫措注,終始不爽,逆數將來,歷歷若道,其已然者,所謂良工苦心,非天下之至神,何以與此?而世之忌者,猶若未免於紛紛之議,亦獨何哉?

夫宸濠逆謀已成,內外協應,虐焰之熾,熏灼上下,人皆謂其大事已定,無復敢攖其鋒者。師之回舟吉安,倡義起兵也,人皆以為愚,或疑其詐。

時鄒謙之在軍中,見人情洶洶,入請於師。

師正色曰:「此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使天下盡從寧王,我一人決亦如此做,人人有個良知,豈無一人相應而起者?若夫成敗利鈍,非所計也。」

宸濠始事,張樂高會,詗探往來,且畏師之搗其虛,浹旬始出。人徒見其出城之遲,不知多方設疑用間,有以貳而撓之也。

宸濠出攻安慶,師既破省城,以三策籌之:上策直趨北都,中策取南都,下策回兵返救。

或問計將安出?

師曰:「必出下策,駑馬戀棧豆,知不能捨也。」

及宸濠回兵,議者皆謂歸師勿遏,須堅守以待援。

師曰:「不然,宸濠氣焰雖盛,徒恃焚劫之慘,未逢大敵,所以鼓動煽惑其下,亦全恃封爵之賞。今未出旬日輒返,眾心沮喪,譬之卵鳥破巢,其氣已墮。堅守待援,適以自困。若先出銳卒,乘其情歸而擊之,一挫其鋒,眾將不戰自潰矣。」已而果然。

人徒知其成擒之易,不知謀定而動,先有以奪其心也。師既獻俘,閉門待命。

一日,召諸生入講,曰:「我自用兵以來,致知格物之功愈覺精透。」

眾謂兵革浩穰,日給不暇,或以為迂。

師曰:「致知在於格物,正是對境應感,實用力處。平時執持怠緩,無甚查考,及其軍旅酬酢,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繫全體精神,只從一念入微處,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檢,一毫容不得放縱,勿欺勿忘,觸機神應,乃是良知妙用,以順萬物之自然,而我無與焉。夫人心本神,本自變動周流,本能開物成務,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毀譽兩端。

「世人利害,不過一家得喪爾已;毀譽,不過一身榮辱爾已。今之利害毀譽兩端,乃是滅三族,助逆謀反,系天下安危。只如人疑我與寧王同謀,機少不密,若有一毫激作之心,此身已成齏粉,何待今日!動少不慎,若有一毫假借之心,萬事已成瓦裂,何有今日!此等苦心,只好自知,譬之真金之遇烈火,愈鍛煉,愈發光輝。此處致得,方是真知;此處格得,方是真物。非見解意識所能及也。自經此大利害、大毀譽過來,一切得喪榮辱,真如飄風之過耳,奚足以動吾一念?今日雖成此事功,亦不過一時良知之應跡,過眼便為浮雲,已忘之矣!」

夫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難;成天下事易,能不有其功難;不有其功易,能忘其功難。此千古聖學真血脈路,吾師一生任道之苦心也。畿既讀是書,並述所聞,綴諸卷端,歸之嗣子正億,服膺以為大訓。是豈惟足以祛紛紛之義,千古經綸之實學!

譯文

我(王畿)恭敬地讀老師(王陽明)在吉安起兵討伐朱宸濠之前給其父親的書信,心中真摯情感如江河氾濫,其大義激昂如雄風巨浪。老師雖倉促地遇到朱宸濠造反的變故,但運籌帷幄,一板一眼,後來所發生的事也證明了老師的超凡入聖、未卜先知。很難想像,如果不是天下第一等人物,怎可做出這樣的謀劃與成就那麼大的功績?而忌恨王老師的人,對王老師議論紛紛,甚至還有人不屑一顧,真不知這些人是怎麼想的?

朱宸濠造反時,已蘊積多年,紫禁城裡有他的人,南昌城裡有他的精銳部隊,可謂文武兼備,內外協應,虎狼之氣,直衝雲霄,使人無法睜眼。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大局已定,朱宸濠必能造反成功,所以當時知道他造反的人,根本不敢和他叫板。只有王老師,原本是奉聖旨去福建,半路聞聽朱宸濠造反的消息,立即調頭回到吉安,倡義起兵,討伐朱宸濠。一群糨糊腦袋認為王老師愚蠢透頂,螳臂當車,還有些內心陰暗的人認為王老師是在耍詐,最終目的還是要投降朱宸濠。

當時,我同門鄒謙之在王老師身邊,聞聽軍中這些流言蜚語,就去找王老師,勸他改弦易轍,或是謹慎而行。

王老師格外嚴肅、格外冷靜地說:「我良知不允我退縮!縱然天下所有人都歸了朱宸濠,我一人也決意如此。人人都有個良知,朱宸濠造反必是錯的,我不相信天下人的良知都被遮蔽,無一人響應我!此時,我心中只有良知的命令,成敗利鈍,根本無暇考慮!」

朱宸濠起事後,和他的將士們在南昌城歌舞昇平,慶祝即將到來的天下,他之所以不出南昌城,主要是因為擔心王老師突襲他的老巢,讓他無家可歸。不久後,朱宸濠發現王老師並無多少兵力,才緩緩出城。世人只見其遲遲出城,卻不知這是王老師多方用計的結果,目的就是讓他留在南昌。

朱宸濠親自去攻安慶,王老師趁勢攻陷了他的老巢南昌。在南昌城,王老師猜測朱宸濠有三個計劃:第一計劃是直逼北京,第二計劃是攻取南京,第三計劃是回兵救他的老巢南昌。

有人問王老師:「朱宸濠會採用哪一計劃?」

王老師笑道:「他必出第三計劃,劣性、無用的馬留戀馬槽,他無法捨棄老巢。」

正如王老師所料,朱宸濠聞聽老巢南昌已失,慌忙在前線回師,眾人都認為,朱宸濠兵強馬壯,應該堅守待援。

王陽明搖頭道:「不對,朱宸濠雖兵強馬壯,只是從未遇到勁敵,他的士兵在他發家致富的鼓舞下,才鋌而走險。可才走出去沒幾步,老家已丟,他的士兵眼見富貴無望,老家又沒了,必然萬分沮喪,正如鳥的巢被打爛,鳥的氣勢已墜。我們現在堅守待援,是自取圍困。如果搶先出兵,乘其氣勢低落而擊之,挫了它的前鋒之芒,全軍必潰。」後來的情景果如老師所說。

人只知擒拿朱宸濠易如反掌,卻不知這背後有王老師的無數籌劃,而這無數籌劃的前提只是先奪了朱宸濠的心。王老師後來把朱宸濠獻給朝廷,就坐等下一步命令。

有一天,王老師對眾弟子們說道:「我自用兵以來,更覺『致知格物』之功精透了。」

眾人難以理解,因為軍務繁忙,根本無空閒時間思考學術。

王老師說:「你們這樣理解就錯了。『致良知』在於『在事情上正念頭』,正是對著外部的事驗證我們的心,實在是用力處。平時無急事,感覺不到,一入軍旅,呼吸存亡,江山安危,能處理明白,全在良知的力量。我的方法是,遇事時一個念頭起處,立即抓住它,自照自察,無一絲思考,無一毫功利心,不要欺騙它,照良知的答案去做,此事必成,這就是良知的妙用,順萬物之自然,達無我之境。人心因有良知,所以就很神奇,它本來就是變動周流的,本能做到通曉萬物的道理並按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之所以有人良知不明,只是考慮了利害毀譽。

「平常人所謂的『利害』,不過是一家的得喪而已;所謂『毀譽』,不過自己的榮辱而已。但朱宸濠造反一事擺在我面前的利害毀譽,可是滅三族的,可是助逆謀反的,可是關係天下安危的。正如有人懷疑我和寧王是一條船上的,如果我情緒一失控,無論是投降朱宸濠還是籌謀不到位,那就粉身碎骨了!消滅朱宸濠的全部過程中,若有一點分心和猶豫,那就萬事泡湯,我還能坐在這裡?!我這番苦心,只能自知,正如真金遇烈火,越鍛煉,越發光輝。此處能經得住,才是真知;此處能解決問題,才是大本事。自從經歷了這場性命攸關的大事,一切得喪榮辱,就如耳旁之風,怎麼能動我起念?今天雖成此大功,也不過是運用良知後所留下的一條軌跡,過眼就成浮雲,我已忘了!」

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死很容易,解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難;解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容易,不居此大功難;不居此大功容易,轉瞬即忘記這大功難。此是千古聖學真正血脈,我老師一生傳道的良苦用心即在此。我(王畿)既在這封信後說了這些話,將其交給王老師的親兒子王正億,就是真心認為這是千古第一家訓。我說的這些話足可以平息天下對我老師的菲薄,也證實了我老師的學說是千古經綸!

評析

王畿是王陽明最鍾情的一位弟子,因為他特別有靈性,這從他上面的文章中一眼即可看出,王畿閣下太會講故事,《王陽明年譜》關於這段的記錄和王畿所講一比,味同嚼蠟。

王畿不但會講故事,而且還善於另起爐灶,正是他,在王陽明去世後,將四句教改變了本然味道,聲稱良知現成。心學左派就此發端。

或許在王畿眼中,王陽明起兵討伐朱宸濠到成功的這個過程,即是王陽明心學的應用,也是回答了「我們到底該學習陽明學什麼」的問題。所以,王畿最後說,我將這個故事和我從心學角度看待這件事的態度交給王老師的兒子王正億,正告他:這才是您老爹的千古第一家訓。

王陽明通過平定朱宸濠造反一事,得出的結論讓人血脈賁張,他說:「這種事正如真金遇烈火,越鍛煉,越發光輝,此處能經得住,才是真知;此處能解決問題,才是大本事。自從經歷了這場性命攸關的大事,一切得喪榮辱,就如耳旁之風,怎麼能動我起念?今天雖成此大功,也不過是運用良知後所留下的一條軌跡,過眼就成浮雲,我已忘了!」

凡是真金都不想遇烈火,因為那太痛苦,正如我們很多人都不希望身處逆境一樣。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問題是,你的人生中總會遇到一兩次逆境。能在逆境中爬出,並傲然站立,這就是真英雄,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從不主張去自尋逆境,但當逆境來時,你應該欣喜。正如他對弟子們說的,舜如果不遇到象,如何對付像這一物(事),就永不可能被格出來,一遇到象,舜幾乎是大喜過望:我終於有機會歷練如何對付像這一物(事)了。

此千古第一家訓除了這一點外,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便是依良知命令而行,該出手就出手:「我良知不允我退縮!縱然天下所有人都歸了朱宸濠,我一人也決意如此。」

然後堅信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個良知,朱宸濠造反必是錯的,我不相信天下人的良知都被遮蔽,無一人響應我!」

其三是做壞事的人,往往戀家:「劣性、無用的馬留戀馬槽,他無法捨棄老巢。」

其四隻專注於天理和當下:「遇事時一個念頭起處,立即抓住它,自照自察,無一絲思考,無一毫功利心,不要欺騙它,照良知的答案去做,此事必成。」

最後對榮譽轉瞬即忘就是致良知:「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死,容易,解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難;解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容易,不居此大功難;不居此大功容易,轉瞬即忘記這大功難。」這幾件事,一件比一件難,一件比一件接近良知。人本該如此,事情來時,關注此事,事過後,忘記它,無論是榮耀還是恥辱。王陽明曾說過,眼裡不能有半點沙子,也不能有半點黃金屑,否則,總是睜不開眼。

過去已逝,未來還未來,我們唯一能掌控的就是當下。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