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烈臣力撐危局

我們還是從山海關說起。

1922年5月份的山海關,殘陽如血,潰兵如潮。

5月5日,張作霖率部倉皇奔赴灤州,建立臨時指揮部。

5月6日,李景林率殘部放棄楊柳青,匆忙後撤,因有鐵路幫忙,得以順利撤到山海關,而張作相部則是潰不成軍。

與此同時,奉軍的主力張學良第二梯隊已全部交由郭松齡指揮,由於當時深入敵軍腹地太深,一時間很難撤回,面臨著被直軍包圍殲滅的危險。郭松齡率部搶渡永定河,軍隊剛剛渡過一半,直軍王懷慶率領的第十三師趕到,情況相當危急。郭松齡沉著指揮,以一部控制河口兩岸高地,大軍急渡過河,用了一夜時間,全軍安全通過。趕至灤州時,望眼欲穿的張作霖與張學良父子出門相迎,喜極而泣。因郭松齡所率領的第二梯隊乃奉軍精銳,只要沒有受到重創,張作霖就可以穩定局勢,以圖東山再起。

軍事上慘敗的同時,北京政府又給了張作霖致命一擊。5月10日,頂不住直軍壓力的徐世昌不得不下令裁撤東三省巡閱使,免去張作霖本兼各職,聽候查辦。同時任命黑龍江省督軍吳俊升為奉天督軍,馮德麟為黑龍江督軍。直系此招看似平常,其實卻比軍事上的打擊對張作霖威脅更大,因為直系此招是在挑動奉系的內鬥。值此風雨飄搖之際,吳俊升和馮德麟會不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拋棄張作霖?畢竟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後院起火,張作霖那就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前文已經說過,當年吳俊升和馮德麟兩人也想做東北王,而要做東北王必須先拿下奉天督軍一職。為了奉天督軍,兩人都先後成為張作霖的對手,尤其是馮德麟還曾經跟張作霖鬥智鬥力甚至差點動武,後來張作霖因為種種機緣加上心機當上了東北王,他們望塵莫及也就不作他想了,如今機會來了,按常理都會動心的。

但是他們最後都沒有接受北京政府的任命,原因何在?原因就是張作霖的心腹把兄弟孫烈臣此時坐鎮奉天。關內打得翻江倒海的時候,孫烈臣以鎮威軍副總司令兼吉林省督軍的身份牢牢把持著奉天軍政大權。當時孫烈臣已在吉林督軍任上幹了一年多,吉林督軍之前他幹的是黑龍江省督軍,可以說對三省軍政都頗有影響。雖然吳俊升此時任黑龍江省督軍,可是有孫烈臣坐鎮奉天,面對這個前任吳俊升即使有心也得惦量惦量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值不值得冒這個險?幾番權衡之下當然還是效忠張作霖的好。至於馮德麟,此時已擔任三陵守護大臣五年之久了,沒有了軍隊的支持,馮德麟即使有心那也是無力的。

但是異常情況還是發生了,那就是北京任命吳俊升為奉天督軍時,吳俊升給北京回了一電,內容是:「徐大總統鈞鑒:俊升材具粗劣,一向追隨雨帥,黑疆之寄,已感隕越是懼,況其他乎?惟政府之命是從。」這個電文內容很矛盾,前面部分好像是說要追隨雨帥(即張作霖),因此不擔任奉天督軍,後面部分又要唯政府之命是從,那就是願意聽政府的話當奉天督軍了。雖然吳俊升後來解釋說那句「唯政府之命是從」不是他的意思,而是他的參謀長應善一擅自加上去的。我們姑且不對吳俊升的真實想法去做判斷,就算真的如他所言是應善一加上去的,那至少也說明黑龍江省督軍府內存在著要吳俊升去當這個奉天督軍的勢力,這個勢力大到可以公然違背吳俊升的意思,當然,吳俊升默許這種行為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事實上,當時小河沿吳公館內,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吳的一幫幕僚都在彈冠相慶,忘乎所以,以為奉天督軍已是囊中之物了。只不過吳俊升還算冷靜,他要靜觀形勢的發展和實力的對比,因此沒有急於表態。即使後來迫於無奈表態了,也表了個如上文所述的誰也看不懂的態。

關鍵時候,孫烈臣沒有讓吳俊升或者說吳俊升部屬的幻想持續多長時間,吳俊升通電發出的第二天,其參謀長應善一從吳公館南面右側甘露門出來時,被人迎面打了三槍,當場死亡。此次刺殺無論是地點的選擇還是人物的選擇都頗見功力,體現了殺雞駭猴的效果。果然,事後吳俊升馬上解釋說電報後面的那一句話是參謀長應善一加上去的,真是壞人有惡報,這傢伙被人打死了。

也許今天的我們無法想像當年的這一槍有多麼重要。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一槍起到了安定人心和穩定局勢的作用。它向人們表明,無論張作霖勝也好敗也好,奉天始終是張作霖的奉天,東北始終是張作霖的東北。這關鍵的一槍發出後,那些乘亂起哄的、見風使舵的、坐等機會的、見縫插針的、謀取私利的,統統安靜了下來。5月15日,馮德麟發出通電:「北庭亂命,免去張巡閱使本兼各職,並調任德麟等署理督軍等語……德麟對此亂命,拒不承認,合電奉聞。」不久後,吳俊升匆忙趕赴山海關謁見張作霖,表示他對張作霖的忠心與支持。東北後方大基地終於安定了下來,這裡面孫烈臣在危急之時力挽狂瀾的作用功不可沒。

事後查明,刺殺應善一的人是奉天督軍署的副官高金山,但是誰也不敢聲張。吳俊升編了個理由說是應善一逛窯子得罪了人,被地痞流氓打死了,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野心勃勃的應善一可真算倒霉到了家,死得毫無價值不說,還被人蓋上逛窯子爭風吃醋這樣的惡名,死後也不得翻身。

後方局勢安定,接下來就是前方了。直軍前敵總指揮彭壽莘率部近6萬人一路緊追奉軍不捨,5月19日進佔灤州,渡過灤河。此後沿京奉鐵路,經鞍山、留守營、北戴河、南大寺、秦皇島,向山海關方向攻擊前進。奉軍退到了山海關,後面就是東北大後方,已經退無可退了。

此時張作霖雖然損失慘重,前前後後損失兵力7萬餘人,但是精銳還在,他又陸續從東北各地調集人馬,不久山海關一線兵力又達到七萬人。為安人心,5月25日張作霖返回奉天,危急時刻任命孫烈臣為前敵總司令,楊宇霆為參謀長,負責堅守山海關一線。

孫烈臣不負重托,他將奉軍精銳張學良部(轄第三、第四、第八共三個混成旅)擺在山海關一線,臨山據險固守。此時張學良部由郭松齡指揮,將大炮、機槍等重武器隱蔽在山上鑿溝之中;鑿溝之前為戰壕,步兵隱蔽其中;戰壕前設木尖樁子與電網,電網之前又設雷區。6月10日凌晨4時,直軍向山海關奉軍陣地發起攻擊,未能攻破奉軍陣地。9時,奉軍組織敢死隊向直軍發起反衝鋒,直軍被迫後撤。6月11日起,奉軍繼續居高臨下進行全線反攻,至6月18日,直軍傷亡4000餘人而無任何進展。除山海關外,直軍還在九門口一線展開對奉軍的攻勢,希望突破奉軍防線進軍關外,防守此處的是孫烈臣部下陸軍步兵第二獨立團,面對直軍優勢兵力堅守要衝前後達七晝夜,終於為後面直奉和談贏得了時間。

山海關激戰正在進行的時候,張作霖非常擔心戰場會再次失利,如果導致全線崩潰,那時東北就很難保住了。為保存實力,審時度勢之下,張作霖採取了降低身價的策略,他不惜派使者至保定卑詞求和,要求曹錕看在兒女親家的份上罷手言和。據內部透露,使者代表張作霖向曹錕說:「求三哥給留個體面(曹錕排行在三),留碗飯吃,我一定將所有部隊撤出關外,決不侵佔直隸省寸土。」曹錕接受了議和,派總司令王承斌馳赴秦皇島主持和議。6月18日直軍全權代表王承斌、彭壽莘,奉軍全權代表孫烈臣、張學良,在秦皇島海面英國克爾富號軍艦上簽訂了停戰條約,以榆關為兩軍界線,19日起奉軍撤出關外,直軍除酌留一部駐防榆關外,大部都撤回原防。

轟轟烈烈的山海關爭奪戰至此劃上了句號,奉軍退回關外,休養生息。對張作霖來說,大敗之後還能保住東北立足之地,那是不幸中的萬幸。相比此前的直皖之戰,皖系所有部隊全部繳械改編,再無爭雄之力。相比南方孫中山的北伐,孫中山敗後兩廣盡失,隻身一人逃往上海,那更是輸得乾淨徹底。而張作霖雖然失敗了,但其精銳尚在,東北地盤也未丟失,只要好好總結反思,臥薪嘗膽,還會有東山再起的時候。

《關東梟雄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