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系內鬥與奉系整軍經武

第一次直奉大戰以直系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秀才書生吳佩孚短短五年時間,由直系的一名小團長而師長,由師長而兩湖巡閱使,先後平定兩湖,打敗皖系,擊潰奉系,實現了直系獨掌北京政府的局面。赫赫武功讓吳佩孚聲名鵲起,成為1922年至1924年中國的最強者。是時,吳佩孚掌握著直系最多的兵力,擁兵數十萬,虎踞洛陽,其勢力影響著大半個中國。人們普遍看好吳佩孚的前途,當時中外勢力爭相與其交好,普遍認為吳佩孚「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志得意滿的吳佩孚也確實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走上了另一個秀才——當年的皖系徐樹錚武力統一中國的老路。只是徐樹錚當年沒能實現的願望,在吳佩孚手上能夠實現嗎?

環顧宇內,當時的中國有兩股勢力影響著他的統一。第一個就是剛剛被他打敗的張作霖,雖然戰敗,但仍保有東三省相當的實力。第二個是南方的孫中山革命政權,也以武力統一為己任,不過剛剛戰敗,其所據有的兩廣地區在1922年還處於各種勢力重新洗牌和組合的階段。其他還有一些皖系殘餘及雲南、四川等地方勢力,均構不成大的威脅。

相比以上勢力而言,此時的直系正處於巔峰階段,其直接管轄的省份包括直、豫、鄂、蘇、皖、贛、閩七省,間接管控的省份包括魯、晉、陝、甘、湘、熱、察、綏八省,合計15省在直系勢力控制之內。

如此勢力,再加上吳佩孚的才幹,直系要想一統中國倒完全有可能。可惜的是,吳佩孚聲名越高,對其直接上司曹錕的影響也就越大。曹錕這人無甚大才,但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容人,吳佩孚這種鋒芒畢露、剛正耿直的個性如果遇到的不是他,早就給人踩下去了,哪裡還會有後來的表現機會?但是再大的容量也有一個尺度的,再加上吳曹兩人的部下各有私心,從中挑撥,因此逐漸形成了以曹錕為首的保定派和以吳佩孚為首的洛陽派。直系內爭,鑄成了以後失敗的命運。

曹錕、吳佩孚之間的貌合神離,一方面是吳佩孚功高震主,一方面是曹錕左右都不成材。北洋有一個習慣,做到督軍,人人都可以稱「帥」,做到督軍以上的就稱為「大帥」。直奉戰爭以前,可以稱為大帥的,只有張勳、曹錕、張作霖三人,後來吳佩孚聲望漸高,便也稱起大帥來。水漲船高。吳佩孚做了大帥,曹錕遂改稱為老帥以示比大帥高一等。

吳大帥在保定發號施令時,曹老帥卻被冷落一旁,凡是到保定來的人,都只知有大帥而不知有老帥,因為大帥答應的話就算數,這當然讓曹錕有點不舒服。比如吳佩孚著眼於全國統一大局,高舉法統重光大旗,執意要迎接黎元洪復位總統。而曹錕因為自己想當總統,所以不太贊成。黎元洪上台前,派金永炎到保定,就只是和吳佩孚密談,也根本沒去理睬曹錕。類似事件很多,曹、吳之間自然就有了裂痕。

總統問題增加兩人的鴻溝,當時曹錕身邊的親信有曹銳、邊守靖(直隸省議會議長)、王毓芝(秘書長)等人。曹銳因為吳佩孚看不起他而不能繼續做直隸省長,其他人也各有私利,因此他們挑撥曹錕說吳佩孚之所以不願老帥做總統,是他自己想做總統,黎元洪只不過是個擋箭牌,過渡過渡而已。也難怪他們有這樣的想法,當時吳佩孚的呼聲很高,遠遠蓋過了曹錕。

黎元洪於1922年6月11日入京復任總統,任命吳佩孚的秘書孫丹林為總統府副秘書長兼內務部次長。孫丹林不太會做人,經常拿吳大帥來唬人。言下之意是只聽吳大帥的,至於理不理曹老帥沒什麼關係。還有交通總長高恩洪,財政總長董康兩人都屬於洛陽派,且是吳大帥左右的紅人,他們遇事也只請示吳,可是絕不理會曹。所以曹錕及保定派上下對這三人都極不滿意。6月17日,財政總長董康和交通總長高恩洪到保定來見吳佩孚,正好這時吳和曹在「光園」」聊天,光園是曹的地方,董、高兩人竟請曹錕先退席,要跟吳單獨談話,曹氣沖沖地走了。董、高二人密報的是曹汝霖在交通總長任內經手的2000萬元沒有底賬,有貪污之嫌,曹是在報紙捅出來後才知道的。

以上一些事例說明了兩點:第一,吳佩孚雖然光明磊落,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但由於書生個性,溝通不暢,行事做人又不太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在老帥聲威日降之時未能體會老帥處境,從而導致老帥日益不滿。第二,各自屬下為私利而爭。其實,所謂保定派原本是直系王承斌等實力派人物組合的,老帥起初也並不贊成,只是吳佩孚的手下太過張揚,逐漸讓老帥及曹銳等人倒向了保定派。

保洛之爭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驅黎倒閣運動和曹錕賄選上台。1923年6月8日至14日,在王承斌等人的策劃下黎元洪被迫離開北京並交出總統大印。10月10日曹錕依靠賄選當上總統。表面上看直系的老帥當了總統,好像直系勢力更強更大。事實上這兩件事做得都很不得人心,特別是曹錕賄選上台更是遭到了全國反對,南方日益強大的國民黨革命政權(此時孫中山已改組國民黨)和東北張作霖集團因此找到了對抗或討伐中央的口實。而民心盡失也導致了直系內部思想混亂、軍心不穩和派系傾軋的情況,後來原屬直系的馮玉祥能夠成功發動北京政變,導致吳佩孚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全面失敗,追究起根源來都在於此。

當然,驅黎倒閣運動和曹錕賄選上台,就吳佩孚來說內心都是不支持的,因為他很明白這兩件事都會使直系成為全國圍攻的靶子,但是他又不能表現出太多的反對。前文已經講過,保洛之爭的癥結就在於吳佩孚風頭蓋過了曹錕,如果他明確反對,豈非更加讓人以為他吳佩孚自己想當總統?豈非更加讓曹錕與他之間的裂痕增大?那時不用別人來打,直系內部自己就先打了起來。深明個中道理的吳佩孚毫無辦法,只能潛心練兵以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作為傑出的統帥,吳佩孚深知這場戰爭遲早要來。

直系內鬥的同時,東北的張作霖則在臥薪嘗膽,整軍經武,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以實現奉軍復仇和進軍關內一統江山的夢想。可以說此時的直系和奉系,一個在走下坡路,一個在走上坡路;一個不斷內鬥消耗實力,一個厲兵秣馬日益強盛。因此,即將發生的第二次直奉戰爭,其結果已經不言而喻了。下面說一說張作霖的整軍經武。

在整軍經武之前,張作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思想,安定軍心。1922年5月10日北京政府下令免去張作霖本兼各職後,張作霖統領東北的合法性遭到了質疑,導致東北一時之間群龍無首,思想比較混亂,軍心也不穩。為解決這一問題,張作霖打出了當時西南軍閥所流行的「聯省自治」招牌。5月20日,東三省議會宣佈聯省自治,表明了對張作霖自任奉軍總司令的支持。5月26日,張作霖、孫烈臣、吳俊升聯名通電:「自五月一日起,東三省和西南及長江同志各省一致行動,擁護法律,扶植自治,促進統一。」6月上旬,奉天省議會與吉黑兩省的代表會議,正式推舉張作霖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孫烈臣、吳俊升為副總司令,並正式宣佈東三省「聯省自治」,從此張作霖即以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的身份繼續統領東北,解決了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

1922年7月,張作霖的整軍經武計劃開始實施,張作霖將奉軍最高指揮機關改為東三省保安司令部,司令部下設陸軍整理處,孫烈臣兼整理處總監,張作相、姜登選為副監,張學良為參謀長。這個陸軍整理處是整軍經武的最高執行機構,一應人事調整和陞遷均由此處決定。從陸軍整理處構成上看,新舊兩派都有,但實際上負責具體執行的是姜登選、韓麟春以及參謀長張學良,此三人都是新式正規軍官學校畢業的新派人物,由於新派掌握了改革的實權,這就為奉軍迅速推進軍隊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新派能夠順利推進軍隊改革的近代化,主要源自於張作霖和孫烈臣的堅定支持。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奉軍張景惠等為代表的舊派軍隊在長辛店作戰,人數眾多而結果慘敗;而以張學良、郭松齡等為代表的新派三、八旅軍隊雖敗而未潰,是插入敵軍腹地最深又能成建制安全撤回的部隊。特別是在山海關阻擊戰中,直軍滿以為可以乘勝而一舉攻破山海關,佔領東三省,但卻遭到了三、八旅的頑強抵抗。三、八旅王升文團在山海關石門寨一線以劣勢兵力對抗直軍優勢兵力,團長陣亡而且全團官兵傷亡過半,但無一人退後半步,阻止住了直軍攻勢,穩住了整個奉軍的陣腳。這一切被在前線擔任前敵總指揮的孫烈臣看在眼裡,因此張作霖、孫烈臣都有意讓整軍經武的大事放手由新派操作,這樣就逐步形成了新的整軍指導方針,即:依靠新派力量,裁汰軍紀不嚴、為非作歹且不知悔改的胡匪或行伍出身的官佐。因此此次整軍,對曾經跟隨張作霖一起打江山的舊派弟兄們影響很大。好在裁汰及懲處是以第一次直奉大戰失敗進行問責為理由的,這幫老弟兄們也無話可說。

整軍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殺人立威。規定在戰爭中凡臨陣退縮、貽誤戰機和焚燒擄掠者一律槍決,據此將第六混成旅旅長鮑德山、第二十七師第一○六團團長閻玉成、第十混成旅第一團團長許益三判處槍決,立即執行。一個旅長和兩個團長的當場槍斃,對軍隊震動非常大,此後整軍誰也不敢像當年湯玉麟那樣憑老資格鬧事了。

第二項工作就是裁撤淘汰。首先就是撤掉一批指揮不力、能力不佳者,這批人中有第二十八師師長汲金純、第二混成旅旅長鄭殿升、第九混成旅旅長牛永福、騎兵獨立第一團團長朱益清以及吉林省軍隊中的第二混成旅旅長張九卿、第三混成旅旅長成明、第五混成旅旅長李慶祿等人,這些受到處分的軍官遍佈東三省,計有一個師長,13個旅長和3個團長。當然,對受到撤職處分以後表現好的,如原吉林省第七混成旅旅長李桂林、原黑龍江省第三混成旅旅長巴英額等根據表現重新任命為旅長,原炮兵獨立團團長吉興還升為旅長。在整頓將領的同時,還對士兵進行了整頓,本著「兵在精而不在多」的精神,大量裁減老、弱、病、殘、劣的士兵,總計裁減6.9萬人。

第三項工作就是選賢任能。在裁汰懲處一批將領的同時,又大量引進新式軍事人才,不僅在東三省招攬,還派人到京津滬寧漢等地,廣招各類新式軍事人才,比如航空、航海、炮術、軍醫、兵工等方面,均給予高待遇;另外就是大量引進軍事學校優秀人才,相當重視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保定軍官學校等軍校畢業生。全軍各師旅的參謀長和各團掌管教育的中校團副,全數由軍校學生出身的人充任,其中保定軍校各期畢業生最多。以後遇有團營長出缺,一般都由各部隊的參謀長、團副以及講武堂的教官和隊長調充。當時北洋軍閥都喜歡行伍出身的人帶兵,獨有奉軍與此不同,很多學生出身的人都直接帶了兵,部隊整體軍事素養得到了迅速提升。

經過整編後的奉軍,由原來的5個師壓縮為3個師,即第一師、第二十七師、第二十九師,李景林、張作相、吳俊升分任師長。另有27個混成旅和5個騎兵旅,大體上每旅3個團,每團3個營,每營3個連,每連150人。整編後的奉軍有17萬人,人數減少了,但軍隊的素質卻有了很大提高,整個軍隊朝氣蓬勃,煥然一新。

在對陸軍進行整編的同時,張作霖還建立了空軍和海軍。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就是因為直系空軍在長辛店上空投擲重磅炸彈,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陣勢的張景惠嚇得率先退卻,加上鄒芬16師倒戈,這才導致了奉軍的潰敗,張作霖對此印象深刻,所以全力加強空軍建設。至1925年,東北空軍已擁有50多架飛機,60多名飛行員。至於海軍,也是因為第一次直奉戰爭敗退山海關時,遭到依附直系的海籌、海容等軍艦從秦皇島海面的大炮轟擊,以至於部隊白天都不敢行軍,夜車也不敢開燈,張作霖平安返奉後下決心要建立自己的海軍,首先建立了東三省航警學校,又先後購買改造了兩艘2500噸級的廢商船,分別命名為鎮海和威海軍艦;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通過東北海軍創始人沈鴻烈的巧妙周旋,終於將直系所擁有的渤海艦隊接收了過來,到1928年,張作霖已擁有兩支艦隊。第一艦隊轄有海圻、海琛、鎮海、威海、同安等軍艦,以海軍少將凌霄為艦隊長,駐防青島;第二艦隊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軍艦,以袁方喬為艦隊長,駐泊長山島。就這樣,東北海軍成為全國最強的兩隻艦隊之一。

此外,張作霖還積極加強兵工廠建設,由楊宇霆一手操辦,設立了兵工學校,籌建了槍彈廠、槍廠、炮彈廠、火具廠、鑄造廠等等,特別是槍彈廠,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已經能夠日產步槍彈15萬發,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輕重機槍1000餘挺。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張作霖的整軍經武,無論是軍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部隊戰鬥力的提升,還是空軍海軍建設、槍彈等後勤保障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從而為張作霖進軍關內,入主中原提供了雄厚的軍事及物質保障。

《關東梟雄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