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窮游」

1989年柏林牆倒塌之前,東德人民被禁止自由前往西德。最終,難以忍受的東德人「用腳投票」——脫離東德,進入西德,以行動表達自己的不滿。

默克爾沒有參與脫離東德的自由活動,並非因她對東德的體制有所認同,而是逃離東德需要付出的代價太昂貴,有時甚至會搭上生命。雖說「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但這樣鋌而走險,對從小就練就一身偽裝技能、性格謹小慎微的默克爾來說,還是有點不值當。

事實上,身在東德的默克爾還是比較「吃香」的:雖然牧師女兒的身份給她帶來了一些麻煩,但也正因父親是神學院的院長,她得以在父親的藏書屋裡看到大量西德「禁書」;她在漢堡還有一個姨媽,因為有西德親戚的緣故,她接觸了大量西德的商品、音樂、書籍等,所以她對西德並沒有到無比嚮往、不去不行的地步。默克爾說她從小沒有穿過東德的衣服,想來也是真實可信的。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申請合法前往西德旅行的機會幾乎為零。頗為戲劇性的是,在這樣的狀況下,默克爾還是在柏林牆倒塌之前,獲得了一次前往西德的機會:漢堡姨媽家的表妹要結婚了。這在當時算是為數不多可以通過的理由之一。於是,默克爾在32歲那年,踏足聯邦德國。

表妹婚禮結束後,距離返回的期限還有數日,這一次默克爾乘坐了西德的特快列車,前往博登湖地區的康斯坦茨看望一位逃離了東德的同事。默克爾被西德的火車深深地震撼了,舒適、整潔而且平穩,飛馳在原野中的西德火車和慢騰騰的東德火車簡直是天壤之別,不過西德人好像並不懂得珍惜,他們穿著鞋站在椅子上的做法讓默克爾很生氣,這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中途站的閒暇空隙,面對商場琳琅滿目的各種商品,並不富裕的默克爾還是大肆購物了一番,享受康斯坦茨夏季購物的種種打折福利,她共花費了50馬克,這筆錢對於東德人來說並不算少,可她仍位屬窮游者行列。

1988年時,東德人均年收入僅為1270東德馬克,而西德人的人均年收入為3850西德馬克。即使不考慮東德馬克的貶值等問題,一比一兌換,東德人的收入也不到西德人收入的1/3,且在默克爾前往西德旅行時,西德馬克並不允許隨意兌換,當局只允許兌換可憐的一點點。

旅行途中,默克爾遇到的大部分西德人都很友善。當時,西德人對於東德同胞的遭遇寄予了相當大的幫助與同情。在柏林牆西邊,有大量的西德民眾幫助逃離東德的同胞。可凡事有例外,小部分西德人的言語令默克爾很受傷。這些人嘲笑東德經濟落後,每次東德人來西德商場,就是購買一些廉價的水果、衣服、玩具等商品。他們認為自己高東德人一等,這讓默克爾感到反感和挫傷。

默克爾此次的西德之旅發生在1986年,被柏林牆分開不過25年,這個曾經統一的國家,已經存在嚴重的內部歧視。直到數十年後的今天,情況依然如此。雖然現在德國在體制、法律等層面已經統一,但在東、西德人民內心依然還有心結。曾經的東、西德人民,需要更多的時間磨合。

默克爾最終沒有選擇以非法滯留的方法留在西德,她帶著50馬克的商品,以及對西德經濟的讚歎,還有對柏林牆的思考回到了民主德國,繼續著淡如白水的科學院生活。

其實,離開了東德並不意味著獲得新生,雖然得到自由,可也意味著東德工作、事業的犧牲,家人朋友難以再見,以及進入西德後的歧視等。脫離東德的人,在東德追隨者眼中是「背叛者」,在部分西德人眼中則是「失敗者」。

年輕的默克爾依舊扎根在東德,依然每天兢兢業業地工作。不過,在東德政治環境和周圍同事、親友的影響下,默克爾的政治理想開始慢慢展現出來。她利用閒暇時間,開始大量收聽閱讀來自西德的廣播和政治讀物,以此來思考東德的政治體制等社會問題,考慮東德的未來出路,保持自己的頭腦清晰,不被東德當局洗腦,不至於被壓力壓垮。可以說,是這次旅行點燃了默克爾的政治火把,她體內的小宇宙也準備爆發了。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