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肥政治幼苗

在默克爾進入民主德國科學院工作之時,東、西兩德分別所屬的「華約」和「北約」成員國之間進行了新一輪的政治軍事對抗。為了對抗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蘇聯加緊控制周邊國家,其中阿富汗地處歐亞大陸的地理中心,更是蘇聯制衡美國的重要棋子,控制了阿富汗,意味著把控了歐亞大陸東西陸路的交通要衝。

「二戰」以後,蘇聯為了在阿富汗建立親蘇政權,不惜於1973年7月支持親蘇勢力發動武裝政變。新上台的政權當中依然存在著親蘇、離蘇的派系鬥爭,在1979年9月的派系鬥爭中,主動出擊的親蘇派被一網打盡,自此離蘇一派佔據上風。

在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看來,多年苦心經營的阿富汗正在脫離控制,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蘇聯於1979年12月29日入侵阿富汗,一時間蘇聯風頭出盡。只是,任何事物都是在其達到鼎盛的同時走向衰敗,阿富汗戰爭對蘇聯來說就是這樣一個轉折點。

蘇聯的這一舉措,飽受西方國家和大量中立國家的詬病與譴責,而這正中美國下懷。

在美國的帶領下,聯合國內掀起了對蘇聯聲討的浪潮,聯邦德國當然也在其中。在1980年舉行的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承認的147個國家地區中,僅有80個國家參加,蘇聯領導下的民主德國參加了這次奧運會。

為了報復,1984的洛杉磯奧運會,以蘇聯為首的19個國家也同樣拒絕參與,東德再次跟隨了這一行動。非政治的體育充分地表現了政治形勢的緊張,不小心的擦槍走火甚至都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

1980年10月13日時,統一社會黨的最高領導人昂納克在格臘提出的幾點建議更是加深了東、西德之間的矛盾。「格臘條件」主要是:東、西兩德在勞恩堡-施拿肯堡地段的邊界以易北河為界,變雙方的常駐辦事處為正式的大使館,解散設在薩爾茨吉特對民主德國來說不合法的罪證搜集中心,最後要求西德承認東德的國家地位。現在看來,「格臘條件」完全是為了讓東、西德徹底分裂。

儘管當時的東德執政黨依然強力控制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年輕一代的思想已經越發動搖。為了緩解劍拔弩張的氛圍和反抗東德的高壓統治,年輕的基督徒在衣服肩膀處繡上了「化利劍為犁頭」的標誌,希望東、西兩德能化干戈為玉帛。一向不輕易展示自己政治傾向的默克爾,沒有繡上這個標誌。此時,西德的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甚至超過了英國,僅有一牆之隔的東德人民卻依然生活在「一年4個雞蛋」的社會中。這一切,都在東、西德人民的秘密往來中流傳。

東、西兩德的緊張關係,同樣影響了被嚴格控制的科學院。只是,相對於風雲變幻、千鈞一髮的政治形勢,默克爾的工作環境算是相當平淡的。她在措裡克領導的理論物理化學領域工作了幾年,每天就是看書,然後和周圍的同事討論,運用理論和公式對實驗室裡的數據進行驗證。除此之外,她還參加了多個新項目的設立、開發。在工作之餘,她還忙裡偷閒地攻讀了博士。默克爾的學習、科研生活很充實,可高壓的政治環境令人抓狂,她身邊的某些同事已經受不了了,準備離開東德,這都會對她造成思想層面上的影響。

是時,離開民主德國有三種途徑:

第一種是逃離。直接進入西德是不可能的,柏林牆邊看守森嚴,一不小心就可能喪命在邊防軍人的槍口下。只有一條充滿危險的路可以選擇,從東柏林出發前往波蘭或者捷克斯洛伐克,畢竟都屬於「華約」組織,比去資本主義國家輕鬆一些,再由此進入匈牙利,最後再輾轉至西德。這條路看似安全,可依然危險,一旦失敗,將面臨多年的監獄生活。

第二種是依賴基督教會的幫助。通過東、西德基督教會合作的途徑,以教會贖買的形式,被買進西德。東德基督教會同樣被統一社會黨嚴格控制,雖然有不少東德人通過這種途徑脫離了民主德國,可畢竟數量有限,需要漫長等待。

最後一種方法是申請合法進入西德的機會。無論以何種理由,進入西德以後再不回到東德即可。可此法有些矛盾,因為東德當局只把這種機會給確定會回來的人。

當時的東德人,根據自己的情況採取相應的逃離措施,默克爾雖受到影響,可仍堅持不動搖。也許,她還需更豐滿的政治力量來「鼓動」自己。

默克爾閱讀了大量政治體制批判分析類書籍,其中對默克爾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前聯邦總理路德維希·威廉·艾哈德所創立的社會市場經濟學。路德維希·艾哈德認為,對於社會,主要的原則是:自由是第一位的,自由是市場和經濟繁榮的保證和原動力;其次,為避免無節制的自由氾濫,國家應參與其中適時控制;國家公民也應提高個人的修養,加強教育,這樣才是民族更為深遠的未來出路。

其實,路德維希·艾哈德的理論就是「中庸主義」,不走極端是其特色。路德維希·艾哈德的觀點為默克爾所欣賞,不僅促使她對當時的東德政治體制和經濟有更深的思考,更對其從政後的政治主張影響較深。

庭院幽靜,天地翻覆。就在默克爾於科學院內安靜度日之際,外界卻逐漸發生著劇變。劇變從領導蘇聯20年之久的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去世開始。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突然在自己的公寓內去世,蘇聯這艘巨型航母失去了掌舵的船長,迷失了方向。隨後上台的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也都因為體弱多病,無法帶領蘇聯人民前進,在5年內相繼去世,讓蘇聯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契爾年科去世之後,年富力強的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掌蘇聯政權。此時的蘇聯早已是千瘡百孔,由於多年軍備競賽,蘇聯經濟已瀕臨崩潰。臨危受命的戈爾巴喬夫面對蘇聯帝國的慘淡之境,不得不提出改革方案,否則等待他的只有末路。

戈爾巴喬夫也沒有靈丹妙藥,只是形勢逼人,根本由不得他考慮。現在看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其實他也只是一顆被歷史洪流推著走的棋子,沒有人可以逆流而動。當蘇聯自身難保時,自然就放鬆了對周邊國家形勢的估計。

在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大背景下,東歐國家均開始了本國的社會改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各國國內響起了要求改革的聲音。民主德國執政黨——統一社會黨也在周圍環境、國內經濟壓力的情況下,開始著手改革。

東德領導人昂納克和西德領導人科爾,在蘇聯總書記契爾年科的葬禮上相遇。兩人的主要目的都是向新上任的戈爾巴喬夫示好。這次會面,是東、西兩德關係緩解的轉折點。在會面一年後,東、西兩德簽署了一份文化交流方面的友好協議。同年10月6日,西德的薩爾路易斯和東德的艾森許西施塔特兩市結為友好城市,這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東、西兩德在分裂多年後的第一對友好城市,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

由於東、西德的經濟差距,東德越發依賴西德。

以往,當局可以毫不理會東德人民要求自由前往西德的呼聲,甚至鎮壓遊行示威的人,但如今經濟依賴西德的東德政府不得不考慮西德人的話,西德希望可以開放兩德之間的自由行,東德也只能做出讓步。1985年,獲批前往西德的東德人為66000人,一年後猛增至140萬,東德人民似乎看見了自由的未來。

每個政權在它行將就木之前,總是會做困獸猶鬥,統一社會黨也不例外。統一社會黨對內實行更為嚴格的高壓政策,鎮壓了大量的反抗運動。1987年,民主德國首領昂納克在訪問聯邦德國時說:「我訪問西德時所走過的紅地毯,奏起的國歌,升起的國旗,就表明東德是一個得到主權承認的國家。」

國內的統一社會黨雖頑固,可東德的人民彷彿嗅到了政治自由即將到來的氣息,就像萬物生機勃勃是因雨季和陽光到來一樣,人們開始大規模、週期性地遊行示威。大批東德人逃入西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外交使館中尋求政治庇護,而西德也大幅度開放東德人移居西德的人數。整個民主德國均掀起了遊行示威的浪潮。

東、西德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變革。

此時的默克爾,心裡也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蛻變。工作之餘閱讀的書籍、報刊,收聽的政治廣播,讓她在這幾年裡深刻思考了東、西德的體制、經濟等各個方面。科學院裡枯燥平淡的生活,卻沒讓她變成一位科研工作者,而是催化了她從一名充滿熱情的政治愛好者,向一名有自己政治主張、觀點的政治家過渡。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