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中的「煉金術」

考驗一個執政者是否能平穩駕馭「航母」,就看其在風浪中的表現。越是狂風肆虐,越能穩如泰山者,方才是可擔大任者,這樣的執政之人才是國家需要的。當2008年的金融危機如下山猛虎一般侵襲而來,默克爾就有的忙了。

2008年第四季度,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和德國社民黨組成的黑紅聯盟即將迎來聯合執政後的第一次大選。兩黨都瞄準了2009年大選,聯盟黨為了擺脫繼續和社民黨組成內閣而鉚足了勁兒,社民黨也希望重新奪回總理之位,兩者都進入積極的準備階段,以期在先拉開序幕的州大選中大展身手。

被稱作「大選年」的2009年,一共有15場政治選舉,其中還包含勃蘭登堡州、薩爾州、薩克森州、圖林根州、黑森州五大州的議會選舉。就在各個黨派開始為各自的選舉造勢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打亂了所有的安排,即從太平洋彼岸吹過來的金融危機。

2008年年底,金融危機從美國蔓延到歐洲,德國經濟同樣受到影響。很快,金融市場出現大幅震動,上市公司資金大量縮水。隨即,銀行業、房地產業全部受到波及,德國房地產融資抵押銀行瀕臨破產。不久,德國金融巨頭全部陷入危機,經濟虧損嚴重,德國引以為豪的製造業從增長轉為大幅下滑。

整體來看,德國2008年前三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呈現出良好的增長狀態,但從第四季度開始,經濟出現了倒退。到次年1月,這樣的趨勢還沒有停止的跡象。金融危機還波及德國的勞動力市場。自默克爾執政以來,德國的失業率不斷降低,但2009年3月首次呈現出攀升的態勢。除此之外,投資領域、出口領域全部遭遇衝擊,前期良好的增長全部遭遇滑鐵盧。

2008年年底,金融危機剛剛抵達德國時,默克爾顯然沒有想到它會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當美國、英國、法國等都在為救市忙碌時,默克爾顯得有些漫不經心。11月,德法高峰會談時,薩科齊企圖說服默克爾加大在歐盟應對金融危機中的投入,但結果讓他很失望。由此,默克爾也受到媒體的大力抨擊,認為她在金融危機初期反應不及時,放任危機擴大而沒有任何作為。

當英國已經開始將大量銀行轉為國有,歐盟向各國發出倡議建議建立歐盟銀行基金,以及各國拯救市場、刺激經濟的政策不斷出台時,默克爾卻還在考慮應該減稅還是該投資基礎建設。面對歐盟的邀請,默克爾以一句「德國的錢只能用來拯救德國銀行」堵了回去。這似乎讓人難以理解。

在德國,房子首先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是社會福利體系中的一員,其次才能稱得上是用來發展經濟的商品。所以,德國關於房地產的法律法規是全球最為嚴厲和苛刻的,從開發、建設到銷售,全部都要按照高標準執行。

德國為國民制定了一個標準房屋價格,假如開發商售賣的房子超過這個價格的20%,那將會面臨法律的嚴懲;假若超過50%,就要到牢房裡蹲上3年。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制度不夠完善時,人心中那個希望不勞而獲、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取錢財的魔鬼就會作祟。而在德國,政府嚴格地將市場環境保持在健康有序的狀態中,不給民眾犯錯誤的機會,這是保障國民最好的辦法。

嚴謹的金融制度,也使得德國在金融危機面前不驚慌。

以往的經濟危機引發的通貨膨脹,幾乎給德國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面對這次全球危機,默克爾首先做的是將市場和物價穩住。為此,德國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專注於經濟危機時維持物價的穩定。這一體系日後還被歐洲中央銀行借鑒。

除了對整個市場環境的影響,金融危機也讓德國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企業裁員情況越來越嚴重。為了平穩渡過這一階段,默克爾政府出台了一條臨時僱傭政策,讓企業為失業的人群提供一個臨時崗位。

政府理解企業在經濟環境每況愈下時難以生存的困境,因此為其提供了一些補助。舉例來說,當公司難以負擔員工工資而不得不解雇他們時,可以轉成臨時僱傭,這部分人工資的60%由政府來承擔。

2009年,政府用於臨時僱傭的補助達到50億歐元,雖說費用巨大,但效果良好,此舉為國民提供了30萬個崗位。

低收入水平和低教育水平的失業人員仍是政府照顧的重點,因此政府還在服務業、環境衛生以及建築等崗位上設立了專門的工資補助。一時間,內外雙需,經濟指標飄紅。

2005年12月,距默克爾上台一個月的時間,德國國內的一份經濟報告顯示,國民的消費水平依然不容樂觀,但就業市場似乎出現了回暖。這是每年都會出現的情況,每年這時就業都要比全年其他時候樂觀。當然,將這種現象認定為是新政府登台的功勞,還有些為時過早。

默克爾也表示,政策的實施和經濟形勢的回轉都不可能一蹴而就。2006年5月,默克爾上台已經有半年的時間,這期間為了減少財政赤字,她將家庭和兒童補助等社會福利降低,但並沒有對物價做出調整,這樣的做法引來了國民的一片議論聲,這其中有不解,更有抱怨。在當月的一份民意調查中,千名受訪者中一半以上對當政者表達了不滿。不過,大家對德國的未來還是充滿了期望。

默克爾領導的新政府並沒有被這場危機嚇倒,他們及時為此時的德國經濟把脈,對症下藥,快速做出應對。

為了迅速從歐債危機中走出來,政府將投資1200億歐元用於振興國內經濟。投資加大了,政府也沒有過多干預市場,為的是保證經濟發展所需的自由環境。

隨著救市計劃的不斷開展,德國的經濟逐漸好轉。實際上,此次金融風暴並未過多影響德國,德國各個行業的經濟發展儘管有所減緩,好在幅度較小。當然,這並不能讓德國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部門放心。有所下降,就意味著未來可能更大幅度地下降,因此各種消極預測頻頻見諸報端,不少人都做好了經濟可能進入停滯期的心理準備。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隨著新的經濟計劃的展開、減稅措施的進一步推行,德國的經濟很快再次步入正軌。曾經的增長產業仍然繼續增長,失業率很快回落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這樣的迅速恢復讓德國人舒了一口氣,也讓世界瞠目結舌,人們開始以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德國的經濟發展。

此次救市計劃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默克爾,儘管社民黨試圖將這份功勞攬到自己身上,但德國民眾更相信他們的總理。正是金融危機的來襲,促使德國的兩大政黨不得不先將目光放到應對危機上,因為不管是哪個政黨,都無法將應對經濟危機取得的成績全部攬到自己身上,也不能用經濟危機中的漏洞去指責對方,這是兩個政黨聯合做出的決議,指責對方就是指責自己。

金融危機雖如風暴般突然襲來,可對德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並不是很大,這與德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夯實實體經濟密不可分。為了更好地維持這種態勢,新政府依然要抑制房地產泡沫,要將為國民提供住房保障的政策放在第一位。

雖說聯盟黨和社民黨之前是德國最大的兩個敵對黨,但共同執政後,雙方還是希望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並且他們也做到了。通過刺激國內消費來帶動經濟發展的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出口量居高不下。至2008年,德國已經連續6年全球出口量第一。

國內就業形勢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就業市場生機勃勃,失業率下降。2006年,德國的就業人數近4000萬,比前一年增加了20多萬,這也是21世紀德國就業市場達到的最好成績。

2008年1月,德國黑森州就曾舉行過一次議會選舉,但結果令人意想不到又無可奈何。彼時,基民盟、社民黨、自民黨、綠黨、左派黨全部進入議會,而又因為在政見上的分歧無法組成政黨聯盟,直至2009年重新選舉。這樣的尷尬局面在德國實屬首次。

面臨著經濟的再度風雨飄搖,大部分德國民眾都希望能夠穩定下來,如果能在最小的震動中渡過這次危機就最好了。他們並不歡迎那些需要冒一定風險的決策,反而會把選票投給那些更為穩定、能夠堅持已經制定好的政策的政黨。這恰恰是默克爾的優勢。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