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難纏的「歐債」

歐債風暴

國際形勢的變遷,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當世界局勢出現難以主觀調控的動態,大大小小的國家就得提高警惕,以免惹禍上身。無疑,歐債危機的來臨讓不少國家頭痛不已。

自2006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整個世界的經濟情況就陷入了不斷的波折之中。從美國開始,危機不斷蔓延,到了2009年,希臘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隨即債務危機席捲整個歐盟。

在外界眼中,希臘作為一個小國家,其經濟在歐盟成員國中一直處於拖後腿的狀態,而此時具有國際信譽的信用評級機構將其信用等級降低,必然會讓許多國家、國際大型企業動搖,為了安全起見,它們都會選擇從希臘撤資。而希臘本就沒有償還債務的實力,相關負面影響被放大了許多倍。

不久,希臘政府不得不採取臨時的財政緊縮政策,讓其經濟持續下滑,這儘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稅收,但對龐大的債務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隨著希臘危機的爆發,美國的各大金融機構也摻雜其中,趁機奪取利益。通過將歐元沽空並從中賺取巨大差額的方式,高盛、美林等大型投資銀行聚斂了龐大的財富。他們以較高價格迅速賣出一定數量的歐元,伴隨著危機的深入,歐元落入危險的境況,匯率大幅下跌。

正值此時,高盛等又開始大量回購歐元,中間的大幅差價則成為他們的利潤。歐元深受其害,僅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2月這短短的3個月時間裡,對美元的匯率就已經降低9.38%,信用也隨之直線下降。

希臘作為歐盟成員國深陷泥潭,歐元區的國家並不會對此坐視不理。希臘的債務中同樣包含對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大量債務,它與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德國、愛爾蘭等的頻繁經濟往來,讓所有的歐盟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尤其是德國。

早在希臘危機爆發之前,高盛集團就事先買入德國高達10億歐元的信用違約互換保險,期限為20年。這個保險規定,如果目標國的信用在20年之內出現違約,那麼德國就需要支付給高盛集團巨額賠款。很明顯,這是早有預謀的行為,也因如此德國和希臘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如何挽救希臘就成為歐盟的主要議題。

2010年5月,歐盟、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定貸款1100億歐元給希臘,但要求其必須嚴格實行財政緊縮政策,加緊促進經濟好轉。與此同時,歐盟各成員國財政部長促成了對希臘的總價值7500億歐元的救助措施,以控制希臘危機進一步蔓延的速度。只是,由於緊縮政策並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希臘仍需要渡過非常艱難的一段時期。

有了大量的救助資金,國際評級機構也沒有因此改變對希臘未來經濟狀況的評判。相反,它們開始了進一步擴散債務危機的行動,目標則是處在經濟發展中享有「凱爾特之虎」美譽的愛爾蘭。

2010年8月,它們迅速下調愛爾蘭的信用等級,由此使其經濟受到巨大影響。11月,債務危機在愛爾蘭全面鋪開。到了2011年,葡萄牙、西班牙遭受到了同樣的待遇,由此使得經濟不斷動盪,政府償還債務的能力不斷下降。

次年1月,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展開了進一步攻擊,除了德國、荷蘭、芬蘭、盧森堡之外的所有歐元區國家的信用等級全部被下調。陰霾籠罩了幾乎整個歐洲。

這樣的輿論攻擊之所以能發揮效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目標國家的經濟規模和整體信譽。相對來說,法國和德國受到的衝擊要小得多。事實上,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臨時抽調出足夠的資金去償還國家外債,都是非常困難的事。這就好比突然讓一家公司兌現所有的股票,或一個大型銀行的股東突然要求銀行兌換其高達30%的股金。

2011年,歐盟並沒有放任自己的成員國陷入災難之中,經過細緻的分析之後,他們迅速採取措施。4月,歐洲銀行開始拋售MBS(抵押支持債券)。到2011年年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美國MBS市場原本只有10%的下跌速度迅速飆升到50%。

作為美國金融衍生品的根源,一旦MBS市場受到大幅震動,美國金融市場背後的許多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那麼,為什麼歐元區會選擇攻擊美國呢?

實際上,歐債危機並不完全是由歐盟國家本身經濟制度及其政策的缺陷帶來的問題,最根本的在於,它是美國妄圖轉移自身經濟困難而將危機轉嫁給歐盟的一個措施。

陷入次貸危機的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根本無法走出困境,國內經濟情況異常艱難,美元地位一落千丈,人們對美元的信心普遍降低。

反觀歐盟及日本,儘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可經濟增長仍然較為穩定,尤其是歐元的表現非常奪目。危機下的美國人民對自己的債務毫無償還能力,只能通過外部途徑來尋求經濟的好轉。於是,美國將目光投向了歐盟。

此外,美國還考慮到中東的石油問題。

美國對中東的石油一直虎視眈眈,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又將目光投向了伊朗。而中東地區的代表性國家與歐盟的經濟來往,比起美國更為頻繁,加之地域鄰近,合作也更為便利。

為了打破中東與歐盟這種良好的關係,美國從迪拜入手,將危機引向歐洲。迪拜是阿聯酋的第二大酋長國,國內經濟主要依靠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石油並不在其中占主要地位。通過房地產行業的滲透,美國成功地讓迪拜陷入經濟危機之中,而購入大量迪拜債權的歐洲銀行因此受到影響。可這只是美國佈局的前奏而已。

希臘在危機爆發之前,為了掩飾自己殘破不堪的經濟狀況,曾向美國高盛集團尋求幫助,這顆定時炸彈彼時就已經深深埋下。

高盛集團特地為希臘量身打造了一套經濟策略:希臘政府發行一筆價值100億美元的國債,分批分期上市,高盛集團將其買入,並規定一個「合適的」匯率將這筆錢兌換成歐元。通過對這個匯率的把控,高盛集團多給了希臘10億歐元,但這筆錢是未來的還款,並不會出現在當年的賬面上。得益於此,希臘的賬面經濟狀況出現大幅度好轉,實質上卻是進一步惡化。

實質惡化的情況並不容易顯現出來,而在全球三大評級機構的影響之下,希臘沒有任何逃生的機會。

在整個歐債危機爆發的過程中,三大評級機構「功不可沒」。其中,標普和穆迪都是美國公司,且佔據了40%的全球市場,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惠譽是它們之中唯一一家有歐洲注資的公司,但從其本身只有14%的市場佔有來看,根本不能發揮任何有效作用,更何況它本就是這場危機的積極發動者之一。

就在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斷採取積極措施減輕債務危機帶來的影響時,美國的行動仍在繼續。

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是斯特勞斯·卡恩,一位62歲的法國老人,他在此次事件中多次採取有效措施對歐洲進行經濟救助,卻被美國逮捕。理由是,他涉嫌性侵一個32歲的美國黑人女服務員,值得說明的是,卡恩的身高只有168厘米,但那名女服務員的身高是180厘米。

此次事件開庭審理時,卡恩申請保釋但遭到拒絕。儘管其提出自己的女兒在紐約、妻子在華盛頓,自己不可能潛逃,控方律師仍對此視而不見,堅持稱不允許其保釋。此次事件不久之後,卡恩就辭掉了自己的工作。事實上,他不過是美國在轉嫁危機過程中的犧牲品。

隨著歐元陷入極大的危機之中,美國自身卻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當人們由於次貸危機將目光轉向歐元時,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又讓他們將目光轉回了美元,美元的信譽一度得到良好的提升。得益於歐債危機,流往美國的投資、債券、股票等大幅上升,這讓美國經濟呈爆炸式增長。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人們都看出這是美國作祟的結果,國際上對三大評級機構的信譽評價不斷下滑。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在遭遇經濟危機時,同樣陷入了非常嚴酷的境地,就在歐洲發生債務危機時,它的境況也沒好多少,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卻對此視而不見,從未降低其信用評級。

面對輿論的壓力,標普不得不在2011年8月宣佈調低美國的信用評級。實際上,此時的這一措施根本不可能對美國經濟有絲毫動搖,美國也根本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

危機來臨已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洲各國領導人也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對希臘的救助措施也在慢慢發揮作用。從對美國評級降低卻沒有引起經濟上的「過敏」反應開始,以德國為首的不少實體經濟國家就在考慮,評級降低是否真的會帶來國家經濟的實質衰退。同時,也有不少人開始認為,國際評級機構不過是美國的工具,並不一定能代表各國真實的經濟狀況。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