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外交有術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歐債危機對默克爾的考驗結果已「昭告天下」,縱然不是每個人都對她豎起拇指,可鼓掌的畢竟是大多數。她的強硬和恰到好處的「妥協」,叫人印象深刻。她始終是這樣一個人,不急不緩,徐徐而前。

若說在歐洲局勢中一枝獨秀大有佔盡地利、人和的因素,那麼她在對待亞洲國家以及其他地域國家的事務上,便只能憑靠無法洞悉的天時和自身才華了。令人讚歎的是,她在外交上一樣讓世界側目。

2006年5月,默克爾繼任德國總理之後第一次訪華。

德國前任總理施羅德在位時,將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和發展作為兩國外交的重點。從默克爾初次訪華所提出的問題來看,她顯然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經濟問題並不是她交流的全部,在訪問中,她闡述了自己對於宗教和人權等相關問題的看法。

施羅德把經濟作為主導中德外交關係發展的重點,源自兩國幾十年間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合作傳統。施羅德之前的總理科爾在任時便和中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施羅德將這層關係向更加親密的方向推進了一步。

默克爾上台後,一改常態,總是與中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感」,是否有意為之並不清楚。不過,可以從之後發生的一件事窺知一二。

2006年,中德兩國名校共派出100多名優秀博士生、教授共同參與有關認知系統和國際研究兩個項目的研發,項目涉及十幾個學科,歷時4年。中德的首次合作獲得了圓滿成功,項目幾乎沒有瑕疵。這也為今後中德在高技術人才以及學術方面的交流打開了一扇窗。

除了教育和人才上的交流,中德兩方的傳統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2007年,默克爾親赴中國,啟動兩國文化交流的系列活動。交流活動會持續3年左右,希望能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瞭解和交往,以及文化的交流。

次年1月,默克爾計劃出訪美國。在這之前,她回答國內一家媒體的提問時認為,與美國建立合作關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此戰略意義是什麼意思?默克爾訪美期間做出了回應:中國等亞洲國家在國際上的實力與地位迅速提升,這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德國等歐洲國家要和美國建立一個共同的市場,建立有戰略意義的合作來應對挑戰。

2007年,中國和德國建交35年。8月27日,默克爾第二次來到中國,這給兩國的外交升溫帶來了希望。不過,默克爾並不會按著這種期望行事。

在同中國領導人的會談中,第一次訪華時被提及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和人權問題仍是默克爾此行的重點。另外,她還提到有關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中德雙方對此都存在較大分歧。

此行中,默克爾還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了一場演說,直指中國不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對中國「抄襲」德國汽車製造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嚴厲批評。在她看來,簡單、一味地仿造而沒有任何原創性質的模仿就是一種「偷」的行為。

中德雙方和社會大眾原本希望兩國關係藉著建交35年的機會回暖,結果事與願違。而真正令中方感到憤怒的是默克爾從中國返回國內的一個月後,就在德國總理官邸會見了達賴——這是德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這一做法真正將中國和德國的關係推到了危機邊緣,中國取消了原定的兩國高層領導會談。

2008年10月24日,默克爾第三次訪華。

這次會面正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德國對中國的這次出訪,也是針對這一危機展開的。3個月後,時任總理的溫家寶到歐洲訪問,和默克爾就兩國以及全球的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會談,結束後還發表了關於雙方經濟合作的聲明。

是年,默克爾在媒體上表示希望中國的奧運會能取得成功,並會盡全力促進中德友好關係。當時,默克爾這樣公開的「示好」也許是出於壓力,而如今中德關係的升溫則得益於她對於中國越來越深的瞭解,以及對世界不同制度國家多樣化發展的尊重。只有真正從內心理解、尊重和接納對方的體制和國情,兩國友好外交才會出現實質性進展。

2012年,中國在德國開展了「中國文化年」活動,無論是規模、持續時間還是影響範圍,都是中德交往史上的一個新紀錄。

默克爾說,德國的人民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也希望能和中國人民建立深厚的友誼。在文化發展方面,德國和中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和傳統。以往,包括德國領導人在內德國民眾對中國的瞭解都很少,現在德國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大。

近些年,中國和德國每逢新年,會派出一些文化組織到對方國家進行演出。德國國內著名的交響樂團到中國為新年音樂會助陣,中國的演出單位則將歡度新春的活動搬到德國首都的火車站。這些異國文化不僅給中國和德國帶去了新鮮,也使得兩國的外交和戰略合作趨於更加緊密的程度。

隨著默克爾對中國的進一步瞭解,她之前對中國強硬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改變。她更加瞭解真實的中國,也看到中國在國際上起到的正面、積極的引導作用,對華好感度逐漸上升,她甚至毫不掩飾地在言談中表露出來,這從其於2010年7月15日的第四次訪華中的言論便可見一二。她說:「中國的發展之路讓人們充滿了信心和力量,足以引得全球矚目。」

德國與中國的交往,給德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收益,默克爾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也從原來的以意識為主導的價值觀政策,轉變成以務實為主導的經濟外交政策。

2012年2月,默克爾第五次訪問中國。

此時,德國正深陷歐債危機之中,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德國國內的經濟死氣沉沉。默克爾說,中國是她在新的一年出訪的首個非歐洲國家,這時來到中國確實是希望有所收穫,但並不是物質上的幫助,而是求得一個信賴。

其時,歐洲經濟發展確實令人沮喪,默克爾給出了一份具體的解決方案,且對經濟形勢的好轉充滿了信心。中國在國際社會眼中儼然是一個有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的大國,默克爾希望中國不要對歐洲喪失信心。當然,其中的潛台詞則是,希望中國能到歐洲投資,這能給雙方帶來巨大的利潤。

同年8月,默克爾應邀第六次訪華。這次訪華,同樣是針對歐債危機中的經濟進行的會談。中德雙方一方面鞏固了第五次訪華時建立的友好信任關係,一方面又進一步對中歐貿易不景氣的問題以及複雜的國際形勢進行了探討。

六次訪華歷程,這條中德友好之路雙方走得都不容易。不管怎樣,中國和德國的外交關係前景樂觀,只要雙方尊重彼此間的差異,致力於進一步瞭解對方國家的國情,用溝通和信任護航,中德就能攜手面對發展中的任何風浪。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