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外交打碎的「瓷器」

世界上的第一條路總是佈滿荊棘,亂石橫生,是那些勇者踏出了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方才為後世留下了平坦。兩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若沒有往昔的裂痕,就沒有今朝的互敬互重。

默克爾在國際上推行的是所謂的價值觀外交。

2007年10月23日,默克爾帶領執政黨發佈了一份有關「亞洲戰略」的文件,第一次將「價值觀外交」落於紙上。這份文件表明,德國要重新定位與中國的關係,並且會調整施羅德在位時制定的對華外交政策。一方面,中國在經濟上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國際地位也逐漸攀升,也許很快會成為德國在經濟以及能源方面強有力的對手。

在默克爾看來,中國和俄羅斯處在與西方民主制度不同的另一個體制之中,德國在選擇經濟合作夥伴時,不能只考慮對方的經濟發展情況,還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權與制度,這就像一枚錢幣的兩面,缺一不可。

默克爾意圖通過價值觀外交這一政策,將中國和俄羅斯的制度引上「西化」的道路。她這種強勢的、不考慮對方實際情況的外交政策,顯然影響了與中國、俄羅斯的關係。

她頑固地認為,這種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並非針對哪一個國家,這是德國外交的基礎;在和中東等國家交往時,德國也是將這種價值觀念作為導向,才得以長久地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威望。

只是,她的這種做法不僅在國際上受到一些國家的譴責,德國國內的黨派也出現了反對聲音。

2007年10月,基民盟將默克爾的價值觀外交作為一項重要的外交成績,拿到社民黨的大會上炫耀,這引起施泰因邁爾的強烈不滿。他把這種外交稱之為「櫥窗外交」,批評默克爾說,真正好的外交政策並不是拿出來給人們到處展示它有多麼好,不是放在櫥窗裡供人們參觀和稱讚的商品,而是真正有生命,能夠切實達到制定目的的政策。

會見達賴事件後,默克爾受到來自中國的強烈譴責,稱在德國沒有對此事做出合理合適的表態之前,不會主動重建友好關係。

此時,默克爾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她主動地向中國外交部部長發出邀請。媒體評論說,默克爾的價值觀外交政策是與世界發展的總趨勢背道而馳的。這種政策不但會制約德國在國際上的發展,也會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

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和社民黨上台後,中德外交越來越頻繁,雖然這其中不乏摩擦,但總體趨勢是樂觀的。德國越來越意識到與中國合作的重要,其應拋棄之前對中國不正確的認識,進一步促進兩國的友好關係。

至2015年,中德已經建交43年,經歷過許多磕磕絆絆之後,德中關係越來越緊密。

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機時,德國和中國攜手共同應對危機,共同承擔起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責任。在這之前,德國與中國在國際經濟上以競爭為主,但高手過招,除了輸贏之外,留下更多的是尊重。中德都非常讚賞對方在世界經濟危機中表現出的責任感,也更加瞭解對方,這為未來建立全面的戰略合作關係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德關係的親密,從德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度就能夠得出。中國經濟剛剛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時,德國擔心高速發展的中國會撼動西方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默克爾以人權和民主體製作為與中國經濟合作的「綁定」條件。而當2009年德國的「全球最大貿易出口國」的桂冠被中國奪得後,德國並沒有出現抨擊等負面評價,反倒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力給予了充分肯定。

在德國經濟界的專家們看來,中國能摘取這頂桂冠靠的是實力,其相信中國的出口額會不斷提升,將會穩坐榜首,僅次於中國出口額的德國也將繼續守住自己的位置。

對這兩個國家來說,最為重要的是繼續拉動整個國際市場的出口貿易,市場越大,每個國家的收益才會越大。

在補救與中國的關係上,默克爾的另一個「自知之明」是,她意識到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並非自己認為的沒有人權、只會製造貧窮的制度。

在數次訪問中國之後,默克爾看到了中國政府正在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上摸索前進,並用適合自己國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了國民的基本生活。中國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也改變了西方國家對亞洲國家的看法。

慢慢地,默克爾開始支持中國在國際合作和發展中的主張,即無論國家的大小和貧富,在合作中都應該被放在同樣的高度,只有平等交流,才能促進國家間的合作,國際經濟的發展也才能惠及全球民眾。

此番波折,讓默克爾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她也慢慢反省,意識到在世界大國的外交活動中,德國與中國的關係非常重要。不管是處理國際政治事務還是維護國際環境的安全,又或者是加快世界貿易的發展進程,德國都需要中國的鼎力支持。當然,德國的發展也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誰也不能保證將來沒有磕磕碰碰。不過,中德之間的外交關係前景樂觀,只要雙方尊重彼此間的差異,用溝通和信任護航,還會出什麼岔子呢?這一次,默克爾長了一智。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