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蔣』舊跡逐漸對外開放

◆介壽亭

金門炮戰結束之後,澎湖第一賓館繼續充作「總統行館」,居民自發募款籌建一座「介壽亭」,以懷念蔣介石。介壽亭的視野極佳,遠眺西嶼落霞,近觀弄潮兒、海豚亭、望潮亭、觀音亭古剎、第一賓館和媽宮古城牆。選此地興建介壽亭,想必看中其視野開闊、居高臨下之優越地勢。

佔地1.8公頃的貴賓館,入門後會先通過成排老樹構築成的綠色隧道,周邊並有大片綠地,主建築外牆以咾咕石砌成,屋內以木柱支撐屋頂木桁架,內部隔間牆多為木板或萆仔壁,屋頂原為黑瓦。1956年,第一賓館自原先的貴賓招待所改為專屬的「總統行館」。

隨著行館改制,澎湖要塞司令部也將日式榻榻米、拉門和木地板等設施拆除,改為歐式起居空間,加入紅色地毯和彈簧床,浴室也改成西洋現代設備。但總體而言還是採取和洋折中式樣,外觀典雅肅穆並仿「唐博風」式構造,屋內則是地板抬高,平面周圍為走廊。

至於行館中央則為六間客房,分別是蔣介石、宋美齡、蔣經國和4名侍從官的臥房,並設有接待室與辦公室,廚房、浴廁位於外圍,房間四面景色各自不同,相當雅致;傢俱擺設裝潢與其他蔣介石行館維持一樣的基調,強調簡單樸實而幽靜。

1949年後直到1971年蔣介石最後一次到澎湖巡視,一定下榻貴賓行館,每次至少一個星期,每年至少一次。不過宋美齡因皮膚過敏,不習慣澎湖炎熱及海風鹽分,很少與蔣介石同行。

行館後方是景致優雅的花園,從陽台則可遠眺馬公近海,並觀察軍艦進出馬公港。胡宗南駐守澎湖時,還曾在三面臨海的山坡上為蔣介石興建了一座涼亭,東可望案山漁火,西眺西嶼落霞,南面俯瞰台灣海峽,景色極佳,蔣介石之後每來澎湖早晚都要到亭中小憩。不過胡宗南於1962年逝世後,蔣介石乃囑軍方重新修整涼亭,並親自命名為「宗南亭」,並在澎湖林投公園為胡宗南豎立銅像。

金門炮戰結束後,澎湖貴賓館繼續充作「總統行館」,並由「陸軍總部」、澎湖防衛司令部管理,屋旁除了間供校級以上軍官居住的招待所,並新建有一座居民自發募款籌建的「介壽亭」,以懷念蔣介石。蔣經國每到澎湖巡視防務與民生建設,或關心居民缺水、漁民生計問題,也都下榻貴賓館,不時可看到他在此緬懷蔣介石、思考大政。據說中美斷交前,蔣經國也曾在館內會晤「美國大使」,商討斷交後雙方關係事宜。

在行館待了50多年的侍衛劉晨曦也曾回憶,由於澎湖缺水,蔣經國有次到澎湖巡視,自己打理洗澡的事,結果隔天他發覺浴缸一滴水都沒有,反倒是掛在一旁的毛巾佈滿污垢,原來蔣經國說,老百姓沒水吃,我洗澡要用掉多少水,洗個臉就好。還有一次,蔣經國裝著心臟導管,在醫護人員攙扶下坐直升機到澎湖巡視,當時蔣經國還開玩笑地說,「老劉,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來看你了」。

最後果真一語成讖。

蔣經國執政末期雖宣佈解嚴,但因澎湖戰地特性,貴賓館仍維持原先閒人勿近的門禁管制,李登輝到澎湖視察,同樣也下榻由軍方嚴密看守的貴賓館。

直到1992年,台灣軍方宣佈為紀念蔣介石誕辰,首度對外公開行館內部陳設,才開始行館開放事宜;之後軍方同意將第一賓館管理事務交還縣政府,第一賓館更被澎湖縣政府宣佈為縣定古跡,並於2000年冬天開始對外全面開放,供遊客任意參觀憑弔。

今日澎湖貴賓館花木扶疏,位於馬公市近郊觀音亭海邊與水產職校間,鄰近澎湖青年活動中心旁,已經是澎湖當地著名景點。澎湖縣政府觀光局計劃把行館規劃成為「馬公市後花園」,除整修行館四周景觀,興設人行步道、燈光及植栽,並將結合外圍地區發展為具有文藝、觀光、遊憩及消費等多功能的新商圈。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