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自裕仁行宮,日太子樓變身角板山賓館

位於大漢溪上游河灣的角板山,坐落在桃園縣大溪鎮東南方,海拔430米,屬於插天山系一支。當地河階台地層層,山巒包圍,景色秀麗,有台灣「廬山」之稱,是泰雅族的世居寶地。相傳清光緒十二年(1886),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至此,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面平坦如板,頗似三角形令牌,以此命名「角板山」。

◆角板山溪口台地

現今角板山公園的山崖欄杆處是俯瞰溪口台地的最佳展望之處。整個大漢溪溪谷台地有三四層,層次分明,周圍山巒起伏綿延,雲霧繚繞輕浮,恍若仙境,美得讓人心醉。沿公園步道下行可直抵大漢溪畔,可穿越驚險狹長的溪口吊橋通往對岸的溪口台地。據說此地曾是蔣介石最喜歡的行館,其與蔣介石故里浙江溪口奉化的山水景色之神似自不言而喻。

泰雅族稱此地為「比亞山」,據說是攻佔此地戰死勇士之名,也說是指「物品交易場所」。日據時代,角板山以生產樟腦聞名,工人將收穫的樟腦繳到樟腦收納所,再經輕便鐵路載運下山,到大溪集散口岸後改走水路,沿大漢溪、淡水河系將樟腦送出去販售。

角板山也是日據時期日本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佐久間佐馬太(1844年11月19日-1915年8月5日),日本長州藩出身(今山口縣),曾參與對台灣少數民族作戰的「牡丹社事件」,於1906年繼兒玉源太郎出任日據時期第五任「總督」兼台灣守備隊司令官,任內發起「五年理蕃計劃」,不斷對台灣少數民族用兵,北討泰雅族,南撫布農族,作風血腥殘暴,是日本在任最久的「台灣總督」。〕「理蕃事業」的開始之地。當地泰雅族不服日本統治,前後流血衝突十餘年,佐久間採取強硬手段,討伐不肯歸順的山地部落。1907年,他發動大軍,攻下角板山附近的枕頭山,迫使大嵙崁溪上游泰雅族人歸順,因此日後殖民政府即在此建碑歌頌佐久間佐馬太的貢獻。

◆思親亭

角板山行館一旁最著名的建築則是思親亭,原為蔣介石以角板山酷似浙江奉化溪口故里的風光,而在公餘和夫人遊憩、眺望、覽勝之處。在此,蔣介石留下了諸多籌劃「國家」大計、緬懷先人或怡然駐留的身影。蔣介石逝世後,蔣經國居喪期間經常由慈湖至角板山行館憑弔,回到小亭追思親恩而百感交集。《梅台思》一文就是此時的作品。佇立亭內可遠望大漢溪在此轉彎所形成的河階地形,天氣晴朗時遠望山景,美景盡收,令人心曠神怡。「青山高峰,蒼天白雪,余心慼慼,然頗有境與神會,智與理冥之感,離開梅台之際,此心猶覺依依。擬名台上之亭為思親亭。」

角板山四季溫和,空氣清新,早被日本人評選為「台灣勝景」。因此佐久間佐馬太於1914年即興建了角板山貴賓館,是一棟完全用森林檜木搭建的全白色擬洋式平房行宮,屋頂瓦片都採用從日本進口、造價最昂貴的「龍鱗瓦」,由於興建得宜,據說冬暖夏涼,相當舒適。之後為接待裕仁來台,殖民政府又修建用角板山樟木搭蓋的日式房舍「薰風閣」,因此當地也被稱為「太子樓」。

但裕仁在台全部行程不過9天,據說原擬在角板山停留一晚,但最後僅派出裕仁的武官侍從以「御使差遣」的名義,到當地表達慰問。倒是風景秀麗的「太子樓」並不會被人遺忘,之後還有秩父宮、朝香宮、東伏見宮妃等日本皇族陸續在此進住。

不過附近山林由於是日本殖民政府壓搾台灣木業資源的重點林區,因此長時期維持封山管制,也未修整能通行汽車的馬路,頂多靠著一條輕便的窄軌鐵路通行火車、台車,從角板山經大溪而後直通桃園。光復後,位處角板山頂端的「太子樓」由國民黨政府接管,一度成為復興鄉公所所在地,直到蔣介石進駐後,才成為正式的「總統行館」。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