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角板山賓館:台灣版溪口的滄桑歲月

1950年秋,素喜山水的蔣介石,率著宋美齡、蔣經國、緯國夫婦一家大小遠離台北避壽。

當年朝鮮戰爭正酣,蔣介石重新找到與美國結盟機會。雖然杜魯門依舊冷言相向,多所牽制,但與1949年的危急存亡相比,蔣介石已不可同日而語。

帶著一家人,蔣介石先是到了他印象很好的大溪,接著再往山區步行。

角板山離大溪有段距離,更要從山下轉搭台車才能抵達,蔣介石跟著進駐日據時代為接待裕仁而建的「太子樓」,在幽靜山頂遠眺台地風景,讓蔣介石無限感慨,深為當地風光頗似家鄉溪口景色而感動。

蔣介石因此將角板山下河階台地命名為「溪口台地」,太子樓也就改為蔣介石「駐蹕」的行館「角板山賓館」。1953年10月31日,蔣介石將角板鄉更名「復興鄉」,日後更在行館不遠處再建新館,亦命名「復興賓館」,以展現他個人「光復大陸」的雄心壯志。

尤其「文革」期間,蔣介石聽聞溪口王太夫人墓遭紅衛兵摧毀,心情至為悲傷,即在角板山靜居,一語不發,甚至坐在賓館外涼亭望著溪口台地而沉思,人生無奈,莫過於此。

◆角板山賓館「總統正房」

蔣介石曾是中華民國時期翻雲覆雨的人物,在與中國共產黨鬥爭的10 餘年裡,經歷先勝而後衰,最終丟失整個中國大陸,偏安台灣,並且以此作為「復興基地」,誓言終其畢生「反攻大陸」。直至去世,蔣介石再也未曾踏足大陸,更無法回到故土以告母親在天之靈,在台灣,蔣介石也覓得角板山這處神似家鄉山水的地方,常常凝望潺潺溪水,心思飛往千里之遙的中國大陸。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