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蔣化』,行館受牽累

20世紀60年代慈湖賓館落成後,蔣介石較常在慈湖等地停留,與家人團聚,或是前往角板山一帶休憩。較靠近人群、周邊往來民眾較多的大溪行館,便逐漸移給大溪鎮公所使用,同時恢復公眾集會、參觀用途。1975年蔣介石逝世,蔣經國未再入住大溪行館,不過還是經常到大溪老街與民眾寒暄、握手,品嚐美食,並與民間友人留下不少照片。同時大溪周邊的慈湖陵寢,每年約150萬人次遊客到此謁陵,也間接帶動大溪豆乾產業、神桌等行業大發利市。

1978年,在蔣經國推動下,大溪行館正式改為蔣介石紀念館,大廳陳列蔣介石一生勳業照片;蔣宋起居臥室保持原狀,並開放供民眾瞻仰,除行館入口處請名家塑制了蔣介石的豐功偉績浮雕,左廂房前方圓形小花圃,則塑立一座6米高的蔣介石銅像。行館園區由桃園縣政府風景管理所管轄。蔣經國並對大溪民眾捐獻雕塑銅像表示感謝。

正因為「兩蔣」對大溪有特殊情感,大溪地方人士從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固定在行館蔣介石紀念堂舉辦追思儀式,10月的蔣介石誕辰紀念日則到慈湖謁陵。不過隨李登輝權力穩固,在他執政後期,「兩蔣」已成為高喊本土人士欲去之而後快的對象,銅像毀棄拆除消息頻傳,甚至在大溪行館民營化過程中,還傳出有意設置戶外咖啡廳並移除銅像的構想。

但就在這股「去蔣」壓力下,桃園縣大溪鎮反其道而行,鎮長曾榮鑒很有義氣地宣佈,感念蔣家父子對大溪人的關愛,凡是台灣各地不要的「兩蔣」銅、塑像,大溪鎮公所願意一律免費接收,以免「兩蔣」銅、塑像流落街頭或遭銷毀。大溪行館則在2004年經桃園縣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著手規劃修繕重整,同時於2005年10月31日重新開放。

◆雕塑公園

台灣自解嚴開放以來,曾經豎立在各個公家機關、學校講堂內的蔣介石銅像隨著蔣氏時代的離去,面臨被移除的命運。大溪鎮,不僅是「兩蔣」陵寢的所在地,也為他們的銅像提供了棲身之所。大溪鎮公所積極推動蔣介石銅像藝術園區的建設和擴張,凡是台灣各縣市閒置的蔣介石、蔣經國、孫中山銅像,都可以送至此處收藏。大大小小形態場景各異的蔣介石銅像,在此地安靜展示。銅像表現的蔣介石或坐或立,表情嚴肅、英武或慈祥,也許他自己從未想過,這麼多自己的復刻品會同時放在一個地方,好似面面相覷,心中頗多無奈。(上圖)

新落成的大溪行館除更改花園景觀、移除稀有樹種外,其中原本一度可能被拆除的蔣介石銅像,經地方奔走,還是保留並移到園區內一側擺設。園區空間經重新改造,分成公會堂、藝文館、藝術工坊、庭園區四大區,有藝文特展、導覽服務、蔣介石紀念室、藝品展售、藝術家示範等動靜態,展示行館也由時任縣長朱立倫命名為「大溪藝文之家」。

◆被肢解成碎片的蔣介石銅像

在2007 年3 月間的「去蔣化」風潮中,高雄市政府連夜拆解了安置於文化中心的蔣介石銅像,支離破碎的銅像碎片運往大溪鎮公所安放,而支離破碎的殘存雕像讓復原工作幾乎成為不可能。銅像被拆解成200 多塊銅片,既無編號,也無任何記錄。桃園縣文化局力邀郭少宗、林昭慶兩位公共藝術專家組合銅像,以解構主義形式修復銅像,保持了基本形態的不變。歷時一年修復的銅像於2008 年移置大溪「兩蔣」文化園區,成為入主其中的第120尊銅像。(下圖)

桃園縣政府後來通過向台軍方爭取,大溪鎮同年也終於取得慈湖停車場旁的3.9公頃軍方地權,正式設立「兩蔣」紀念雕塑公園,並陸續陳列140餘座「兩蔣」雕像。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那尊全台排名第二的蔣介石坐姿銅像,被民進黨籍市長陳菊肢解成200多塊碎片,也被收入園區內,並經藝術家重組,針對基柱八個獸紋眼睛及牙齒、腳部及書本,全部重新拋光,還保留一大塊留空空間,命名為「傷痕與再生」。園區與這尊銅像已於2008年台灣大選後正式開放。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