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再聚,蔣介石與少帥張學良不勝唏噓

《蘇俄在中國》的寫作,也意外讓大溪行館再次躍上政治舞台,原來蔣介石自覺對西安事變不夠瞭解,為盡善盡美,更具權威性,通過渠道囑咐被軟禁日久的張學良把西安事變的內情寫出來。這番心思也意外促成了少帥與蔣介石在大溪行館的會面。

◆ 內觀

大溪蔣介石行館在日據時代是公會堂的廚房與寢室,20 世紀50 年代改建成磚造平房,無論從外觀還是內觀上看,都相當樸素,藍窗白牆, 與公會堂風格迥異。1975 年蔣介石去世,在蔣經國的推動下改造成為蔣介石紀念館,開放民眾參觀。館內四處擺放著繪畫作品,有濃濃的藝術氣息。

自1946年11月2日被國民黨押運來台後,張學良隨即被幽禁在新竹五峰鄉清泉村山區的井上溫泉,前後一住11年,山間寂寥,特務嚴密監控,及「二二八」事件衝擊,都讓張學良頗為無奈〔之所以選在人煙罕至的五峰溫泉,是由當時台灣省主席陳儀決定的,以免徒增困擾。1947年台灣「二二八」事件,傳言有人企圖結合台灣少數民族,攻佔新竹山區,管束張學良的特務已接到指示,如果暴民攻進五峰山區,將徑行「解決」張學良並嫁禍給外力。所幸張學良平安度過劫數。1957年10月,由於井上溫泉住處因颱風洪水而沖毀,因此遷到高雄西子灣,但仍遭軟禁。〕。監控張學良的劉乙光甚至曾傳遞蔣介石指示,嚴令張學良不得收聽大陸廣播;蔣介石更曾對劉乙光說:「他還不悔過?『國家』到今天這樣都是他害的,他早該死了,多少人要殺他知道不?」

直到1956年12月,蔣介石要求張學良提供自述作為參考,張學良連上三次函件說明西安事變過程,1957年中,蔣經國更將張學良函件並成一篇文章,且略作修改後發回,希望他重新謄寫,提供蔣介石與國民黨高級幹部參考,即日後引發爭議的張學良《西安事變反省錄》。〔一說張學良最先應蔣介石之命而回復的長信,讓蔣介石讀過後大發雷霆,蔣介石甚至痛罵張學良始終不悔過,稿子因此被退回改寫。張學良則在日記中自我調侃,如按蔣介石要求的寫法,他也變成了「反共義士」。不過在函件往返後,張學良所寫的部分內容還是被蔣介石納入書中,因此蔣經國除了把《蘇俄在中國》一書捎給張學良參閱外,並要他寫篇讀後感《恭讀〈蘇俄在中國〉書後記》,並公開發表。〕由於蔣介石滿意張學良的反省,除將手稿留下參考,並採信張學良所說非由中共發動西安事變,而是個人受共產黨勢力影響因而「妄作」的說法。張學良並分別緻函蔣介石與宋美齡自我檢討,希望能在外活動,並願因此「受訓」;蔣介石初未否決,之後則說擔心外界物議、誤解而須緩議,但他也稱擬將張學良遷至較近處。

此時雙方關係似有解凍跡象,甚至一度傳出張學良可能獲釋消息,雖然最後只是空穴來風,但宋美齡也趁1958年5月17日南下高雄機會,突然造訪已遷居到西子灣的張學良,兩人晤談約半小時,張學良向她力陳重返社會的期待,表示仍願為「國家」有所貢獻,也提出盼一見蔣介石,希望宋美齡轉達。

◆宋美齡和蔣介石一起打開收到的生日禮物。這個像卡通鴨子造型的擺設,其憨態可掬的樣子,也逗樂了壽星宋美齡。生日之際收到眾多禮物自然不在話下。宋美齡喜愛收藏古董字畫,大多是源自國民黨內高官及眷屬相送。在宋美齡遷美之後,亦有數次往返於台美之間,主要是運送自己的私人物品。這些珍寶玉玩、古董字畫、珍貴首飾等,也構成了宋美齡神秘傳奇的一部分。

由於得知蔣介石將於8月南下西子灣,張學良再寫了篇反省文字,希望通過蔣經國轉呈;雖然蔣介石此時已離開高雄並返回台北,但蔣經國仍協助轉交文稿,並安排張學良到台北診治眼疾。此時張學良遭軟禁處與「官邸咫尺」,自然讓他更感無奈。蔣經國也在當年10月17日會見張學良。這是兩人首度碰面,張學良除了再提想見蔣介石以慰心中想念,也說自己「富貴於我如浮雲,唯一想再踐故土耳」。〔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與張學良聯繫的工作慢慢移到蔣經國身上,什麼人要看少帥都需經過蔣經國過濾,兩人互動日趨密切,因此在張學良的日記裡,除宋美齡過年過節必送禮物之外,不時可以看見蔣經國前來探望、送禮的記載。像1958年聖誕節,蔣經國送卡片、酒、香水給張學良,張學良回贈蜀刻明版《三國誌》和一套女睡衣給蔣方良。1959年春節,張學良送四盆洋蘭給蔣經國,蔣經國回送年糕、火腿。甚至1959年6月15日,蔣經國還送了部轎車給張學良。〕

1958年11月23日,在蔣經國安排與陪同下,蔣介石終究還是在大溪行館召見了張學良。這是蔣張二人來台後首度碰面,張學良從西子灣奉令飛往台北後,到大溪拜見,雙方不由得感觸萬分,分別以「『總統』你老了」「漢卿你也頭禿了」的對話揭開序幕,談來不勝唏噓。

蔣介石親自接待張學良到行館書齋,會面並以茶點款待。茶敘中,蔣介石除問張學良的身體狀況,讀些什麼書,和哪些人往來,要他多讀《大學》與《傳習錄》外,還是抱怨西安事變影響太大。人在屋簷下的張學良則在日記中說,「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

之後,蔣介石親送張學良到行館長廊,再由蔣經國招呼張學良出大門,並護送他回到西子灣,對他倍加禮遇。但張學良總還是第一號「政治犯」,依舊擺脫不了軟禁隔離的命運。宋美齡在1959年中再度與張學良長談,除引介他接受基督教,並安排曾約農、董顯光、周聯華等牧師引領張學良接受教義,對開釋問題,宋美齡只說,「你的問題,時間還要很久哪,我需要有忍耐,我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張學良之後似乎已不再被嚴格管制,但並沒有獲釋,連期待通過受訓、著書換取自由的提議都被打消。張學良在「兩蔣」故去後接受媒體專訪,才真正吐露心聲,認為蔣介石真的恨透他,更不願放他自由,否則抗日的功勞就會被他佔去。另外,之前張學良私下著述的《反省錄》卻餘波蕩漾。原來蔣介石閱信後即轉交蔣經國,蔣經國則批交軍中高級幹部當政治教材,並未外流。未料事隔多年後,1964年7月,國民黨軍創辦一本《希望》月刊,把這封長信以張學良名義對外發表,名為《西安事變懺悔錄摘要》,並於《民族晚報》披露相關信息。張學良聞訊後上書蔣介石抗議,指此信被寫成「懺悔錄」,署名「張學良」發表,與原意不合,蔣介石接信後追究責任,導致《希望》只發行一期,刊出次日就被停刊。〕

不過在蔣經國居間安排下,張學良先從西子灣遷居台北陽明山禪園招待所,繼而於1961年8月落腳北投復興三路70號,張學良與於鳳至所生長女張閭瑛獲准來台見面,管制開始變得鬆弛。少帥逐漸可外出旅行、購物、上館子和會客,除了張群、張大千、王新衡等人來訪外,皆須事先請示且受到監視。

1964年7月4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在美籍友人吉米·愛爾竇位於台北市杭州南路的寓所舉行家庭婚禮,包括宋美齡、「總統府」秘書長張群、前聯勤總司令黃仁霖、張大千、王新衡等人也都出席了婚禮。

◆行館銅像

手拄文明棍,面容慈祥的此尊塑像是蔣介石晚年的形象。文明棍、禮帽、中山裝或長衫,是蔣介石儒雅形象的典型裝扮。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