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宋因浴室開窗問題鬧彆扭,蔣介石在此曾心臟病發

至於宋美齡浴室化妝間的窗也曾讓兩人鬧過一次小彆扭。據當時住在中興賓館的「御醫」熊丸回憶,由於宋美齡不同意窗開向外,因此先吩咐設計師在浴室不要開窗,偏偏蔣介石巡視時喜愛窗外風景,要求設計必須開窗向外,兩人意見相左,以致來來回回改了好幾次,最後宋美齡氣憤地說,再開窗就讓蔣介石自己住在中興賓館,終於讓蔣介石屈服。

夏天時,一如在草山賓館,蔣介石與宋美齡會從山下士林官邸搬到中興賓館避暑,一年約5個月住在這裡。蔣介石晚年身體較差後,無法散步,也會坐車到附近看看風景,尤其常到陽明山軍人公墓看看長眠在那裡的一些老部屬。

長住官邸的孔二小姐也會隨宋美齡住在中興賓館。

◆中興路

中興賓館是蔣介石來台後修築的最後一處行館,佔地約15 公頃,早期為一處原始天然森林,屬陽明山管理局管轄。1970 年中興賓館及其附屬建築興建完成後仍保留部分原始林區,蔣介石進駐中興賓館期間,基於安全理由戒備森嚴,對外唯一通道的中興路亦管制一般民眾進出,造就今日的陽明書屋及週遭中興路沿線仍保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這條唯一的出路也稱「總統路」,在戒嚴時期安排多處明崗暗哨,直到解嚴後的現在,每日也是限時限人開放。進出入的限制不但增添了這處國民黨機要的神秘感,也保存了中興賓館原有的風貌。

其實,蔣介石1970年搬入中興賓館到1972年心臟病發才下山治療,直至去世,中興賓館實際使用時間只有三四個寒暑。只是中興賓館雖有接待外賓功能,因陸續發生台灣地區與美、日關係破裂等事,蔣介石又臥病在床,因此並未真正有外賓在此留住。不過蔣介石先後在此設宴接待過美國《時代雜誌》發行人亨利·魯斯三世夫婦,以及美、日國會議員等外賓。1971年,宋美齡曾偕同大姐孔祥熙夫人宋靄齡住進中興賓館,使宋靄齡成為唯一進住過中興賓館的貴賓。

根據熊丸在回憶錄的說法,中興賓館雖然風景秀麗,地勢高而涼爽,深得蔣介石喜愛,但位居山谷風口,風大不說,晚間還頗有鬼哭狼嚎的味道,而且環境對蔣介石的健康並不好,蔣介石每到必病。翁元也說,蔣介石從住進中興賓館就意外不斷,同時身體也每況愈下。

1971年開始,蔣介石除持續感冒、體力不繼,更出現呼吸不順、氣喘等心臟病徵狀。官邸前副侍衛長陳宗璀也回憶,1972年蔣介石就任「第五任總統」,但體力已難負荷,因此原本無意連任,甚至一直留在南部休養;就職典禮當天不但縮短時間,還用權杖支撐,才勉強撐到中山樓典禮結束,等回到中興賓館後,汗水已浸濕了蔣介石的衣服。

接下來一段時間,雖然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但忙於各類儀典與「國事」的蔣介石還是無法充分休息,不祥預兆十分明顯。尤其1972年7月前後,蔣介石因為氣喘,不但吃飯要停頓好幾次,甚至還會嘔吐。蔣介石的英文翻譯錢復也曾指出,7月18日,蔣介石接受「沙特阿拉伯大使」到任「國書」,當時雙手已經顫抖不停,面容出現改變。

7月22日上午,蔣介石還一如往常地讀《聖經》、做禮拜,甚至還洗了溫泉,但到下午17點,不但氣候濕熱且風雨交加,蔣介石先是在返回中興賓館時跌了一小跤,接著在吃飯時感到心臟不適並發生嘔吐,原要緊急下山就醫,卻突然病發,全身冷汗、神志昏迷,整個人癱了下去,經心電圖證實是急性中膈心肌梗死,醫生不但使用氧氣、電擊,還為他打了支救命針,三天後才把蔣介石救回來,恢復呼吸。

由於情況危急,當時全靠宋美齡現場指揮應變,醫療組為蔣介石插管急救,希望力挽狂瀾,不過由於病情嚴重,據說官邸已做好辦後事、移靈、遺囑等準備,並為可能變化的政治與軍事情勢進行沙盤推演。蔣經國也火速趕往中興賓館。

所幸急救得宜,蔣介石被搶救了回來,但已不宜移動,且出現血壓高、呼吸困難等心臟衰竭症狀。官邸把各類器材與醫生都緊急移至中興賓館。熊丸等人從美國請來心臟醫學權威余南庚穩住病情,並於同年8月6日,在宋美齡拍板下,決定離開氣候與設施均不理想的中興賓館,轉送位於陽明山下的「榮總」六病房(「總統病房」)救治。

當天晚間9點40分,車隊從中興賓館出發,採用吉普車、救護車、旅行車、轎車、警車的編組,沿著陽明山仰德大道緩慢行進,沿途緊密交通管制與軍警動員,就怕顛簸或任何交通意外讓蔣介石的病情再起變化,最後15分鐘的車程竟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達,「榮總」也高度戒備,尋常人根本無法靠近六病房一步。

通過緊急治療,蔣介石心臟病病情大致穩定,不過仍在昏迷,肺部積水,時間長達半年,沒想到蔣介石於1973年1月9日凌晨醒過來後,除肢體略有萎縮,卻不影響記憶力與思考,也能與蔣經國談些「國事」或在病床旁用餐。之後蔣介石要等到1974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才又在宋美齡的力主下,返回士林官邸過節。事實上,蔣介石從臥病後再沒回到中興賓館,也再沒能回到他所喜愛的陽明山。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