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設置戰時指揮所,40多年從未施用徒增神秘

在軍事上,眼見解放軍軍力日增,原子彈研發已上軌道,且逐漸佔有空中優勢,蔣介石在提防之餘,除了也想建立核武力,還打算在慈湖一帶構建完整的戰時防禦指揮系統,以備不時之需。

迄今仍未開放、佔地約20多公頃的後慈湖,由於離公路較遠,然而景致更為優美、寧靜,未受人為破壞,保存有完整林相與植物生態。後慈湖呈現「月牙形」,日間尖山蒼峰倒映水中,相得益彰,相當受蔣介石欣賞,尤其從慈湖走向後慈湖的山間小徑,環境清幽,還有路堤相通,行車10餘分鐘可達,堤邊栽種龍相、垂柳等,氣象萬千。

再加上隱蔽性高、管制嚴密,後慈湖周邊迅速被導向濃厚的軍事機密用途,在慈湖行館落成後,立即被軍方徵收,長期被列為管制區。從慈湖行館蔣介石寢室後門,還可沿小路直通位於後慈湖、由舊煤礦坑道改建而成的戰時指揮所。

當時蔣介石主要是考量萬一解放軍發動全面攻擊,對台進行大規模空降或空炸,就可立刻進駐地下化、堡壘化的後慈湖指揮所。是以後慈湖指揮所,據說光是鐵門就厚達30厘米,前後3扇,分別能達到防爆與防核生化攻擊效果。

坑道15度到17.5度的斜度,也設計得很適合侍衛背著蔣介石迅速撤入。

如遇戰事,「五院」院長和幕僚同時則會到周邊6個支坑所設的定點辦公室、幕僚廳捨,進行戰備指揮。但這個戰時指揮所設置40多年來從來沒有使用過,反倒使荒蕪的設施蒙上一層神秘色彩。

至於後慈湖邊的碼頭,平時只要蔣宋想要泛舟,就會有一艘木舟、一艘小艇在那裡備用。據說這個碼頭也有撤離逃生功能,傳聞可從此處搭乘快艇通到石門水庫碼頭,由於水庫大壩上方設有簡易停機坪,快艇一到水庫上方,直升機就能馬上起飛。

台灣軍方跟著也在慈湖南側興建一棟白色木造西式平房式行館,以及五棟高級幕僚戰時辦公用的小洋房。後慈湖行館雖是以鋼筋水泥打造,不過四周湖光山色形成了保護色,相當隱蔽,除站崗憲兵,即使路經此地也難發覺。蔣介石也常在湖邊散心,或到湖畔行館小坐。

不過後慈湖行館建築風格與慈湖行館四合院構造迥然不同,屬於西式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一樓是客廳、餐廳,二樓是生活區,也有客房,行館周邊也修築了一些依舊時礦坑坑道修築的密道及避難設施。新館前方也設置了軍事用途的簡單房舍。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