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廟成台北所謂民主聖地

中正紀念堂及紀念公園開放後,周邊建築採取限高措施,並比照忠烈祠等單位規定,僅供各界瞻仰參觀,也有憲兵駐守與儀隊表演。當時每天上午9點開放到下午5點,中正紀念公園也是晚間12點就封園管制。

官員們在每年幾個重要慶典,或有重要外賓抵台,也會安排到中正紀念堂獻花致意。為配合開館,台灣「行政院」於1980年7月1日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台北市政府。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程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1986年,國民黨擴大舉辦蔣介石百年誕辰,旅居美國的宋美齡雖已89歲高齡,但仍返台並發表「我將再起」演說,引起政壇諸多議論,以為蔣經國與宋美齡間權力競逐必有蹊蹺,或宋美齡可能再度插手政務。

結果宋美齡在蔣介石誕辰當天,坐著輪椅、身穿深色旗袍,在蔣經國陪伴下公開現身,並於中正紀念堂前發表相當簡短的演說,最後僅表示,「很高興和大家共同來紀念先『總統』的百年誕辰」,「我只希望大家再進一步發揚無私無我的精神,把艱苦建設的責任擔當在自己的肩頭,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更多的自由幸福」。一場風波消失於無形。當天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中樞紀念大會,更有多達5萬人參加,場面相當盛大。

但隨台灣社會快速開放,空間解禁,普通民眾去中正紀念堂的目的已不再是去致敬或找尋故往的政治痕跡,興建時的政治使命也逐漸為後人所淡忘。因此中正紀念堂逐漸轉變為假日休閒、活動聚會及婚紗攝影的公園綠地,還曾被台北市民選為最受歡迎的建築。

中正紀念堂尤其是日本等國際觀光客來台觀光的重點,一年可吸引900萬參觀人次,旅遊節目若介紹台灣,多數都會選擇中正紀念堂為起點出發介紹台灣各處有趣的景點。同時隨著中正紀念堂成為婚紗攝影取景的熱門地點,位於愛國東路的婚紗街也漸成氣候,相連的櫥窗形成特殊的街景,並讓台灣婚紗產業蓬勃發展。

是以早就有建築師認為,中正紀念堂形式傳統,建築很古樸,但活動很現代,早已達到「親民」的標準,建築純粹屬「紀念」意象。

國民黨在20世紀90年代前後,為推展國際觀光,首創籌辦國際性元宵燈會活動,佔地寬廣的中正紀念堂成了長期主場地,但動輒數百萬人新年觀花燈,卻沒有足夠公德心,因此常讓中正紀念堂與花圃、公園飽受蹂躪,甚至滿目瘡痍。

不過中正紀念堂畢竟還是別具特殊政治與歷史意義。1990年春,當年從大陸隨蔣介石東遷來到台灣的「國大」代表,由於長期不退休、不改選、坐領乾薪,又通過增加自身待遇薪給的自肥條款,引發民間反彈,多個親綠民間團體因此計劃舉辦大型抗議活動造勢,地點正是在中正紀念堂,一個被黨外人士視為蔣家政權、國民黨威權的象徵地[因為國民黨遷台後,無法依「憲法」在大陸地區選舉代表,為維繫「中華民國」的法統需要,只能讓大批隨蔣介石來台的「國民大會代表」,長年無須選舉也能持續擔任公職,形成數十年不退休的怪狀,被戲稱為「萬年國會」。相較於台灣地區通過選舉才能當選的代表名額有限,這批年長的代表待遇優渥,卻又因與時代脫節,經常出現荒腔走板的言行。例如當時這批代表先後通過「延長增額國代任期」和「國大每年自行集會一次」(可加領出席薪資)議案,引發各界質疑與反感。除了民進黨與親綠團體多年抨擊,就連國民黨北知青「女教師聯誼會」50餘名黨籍教授及台大教師聯誼會也分別提出聲明,吁國民黨加速改革步調,也有國民黨籍學生在台大門口靜坐抗議,要求解散「國大」,清除政治垃圾、「中央黨部出面解決問題」。]。

幾經衝突後,現場出現由台大學生發起、民間社團逐漸投入的抗議活動,要求落實民主、「國會」改選。只是活動雖宣稱跨黨派,但現場已頻頻出現閩南語演講、民進黨籍代表到場大受歡迎。

另外,部分台大教授也公開進行聯署,要求實施「名稱上並非罷課的民主教育周」,帶著學生到紀念堂「民主教學」。在這樣的推波助瀾下,學生由數百增加到數千,露宿中正紀念堂外抗議,現場還成立指揮中心,拉起白幡,頭上繫著黃帶,把抗議「國大」活動從校園拉到社會。

有意思的是,為聲援學生中正紀念堂的靜坐抗議,台灣當時的劇場界人士還製作了四具八尺餘高的大型傀儡,加入中正紀念堂的靜坐抗議行動。日後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與民進黨中央為中正紀念堂爭議槓上的李永萍,當時即帶領有名的實驗劇團環球劇場,到場表達對靜坐學生的支持,她當時說,劇場界成員大多剛自學校畢業或是還在讀書,學生活動所代表的清純性、理想性及全民性意義,正符合劇場界對政治環境的觀念。

在對立氣氛的催動下,政治影響力迅速蔓延,民進黨人群不但選在中正紀念堂舉行群眾大會,廣場內外遍插民進黨旗幟,還特地花4個半小時,硬把廣場上巨大的鐵製旗桿扳倒,並燒燬國民黨黨旗,插上民進黨黨旗。

其間發生推擠、叫囂等爭議,還有攝影記者因拍攝現場照片,被質疑可能當作犯罪證據,因此遭群眾圍住、推擠、拉扯,扯出相機底片。民進黨也決定,中正紀念堂廣場聚集的解散「國大」、直選「總統」和平示威靜坐活動將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國民黨讓步為止。政治僵局擴大,廣場上靜坐人潮聚集,形成政治危機。當時李登輝試圖化解,民進黨和學生卻開出解散「國會」,停止「總統」「副總統」選舉等辦不到的條件;同時民進黨和多所大專院校學生一起在中正紀念堂舉行的「除老賊,救國難群眾大會」竟吸引數萬名來自全台各地民眾參加,還一度衝向「總統府」及愛國西路「總統官邸」,並丟擲石塊,似乎出現失控局勢。

因此大佬陳重光出面,安排時任國民黨秘書長的宋楚瑜與民進黨主席黃信介秘密會談,希望化解僵局,降低衝突,讓群眾離開中正紀念堂廣場。

隨後,李登輝在「總統府」中接見5名學生代表,肯定了學生的熱情與改革要求,並宣佈將於一個月內召開會議,提出改革時間表,才讓爭議出現化解跡象。中正紀念堂前靜坐學生決議停止活動,並以所謂「民主野百合」作為本次活動標誌,即所謂的「野百合學運」。中正紀念堂經此波折後,也因此在台灣的民主運動上,佔有了一個相當特殊的地位。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