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的選擇 3

「北漂」是一個現代詞語,是指在北京打拼事業的外地人。

北漂族在北京遇到的最大發展障礙是人生地不熟,而僅憑自己的才學是遠遠不夠達到預期目的的。拋開生活上的困頓,在事業上,所有的北漂族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遇到一位識人的伯樂,有了賞識自己的好老闆,事半功倍。

並不是所有的北漂族都會取得成功,爬到金字塔頂尖的只是極少數人,隱藏在地下的大量「鼠族」,更多的是體會到生存的艱難和讓人心酸的孤獨。

馮道傳奇人生中謀到的第一個差使,是劉守光安排的幽州參軍。這個職務的品級並不高,只是從七品級下,相當於縣級政府的局長。按唐制,州郡參軍分有司功、司倉、司戶、司田、司兵、司法六曹,不清楚馮道具體負責的是哪一塊。但不管怎麼說,馮道的運氣都算不錯,至少他有了不用做「鼠族」的機會,而是直接進入公務員編制,端起了鐵飯碗。

劉守光為人庸淺鄙陋,但至少他還願意做些表面文章,把自己打扮成尊重知識分子的賢明領導,唐末大亂,軍閥割據,各地的土皇帝們都知道智力的重要性,紛紛開府納士。《舊五代史·唐書·李襲吉傳》記載:「自廣明大亂之後,諸侯割據方面,競延名士,以掌書檄。」劉守光也不例外。

劉守光臭名遠揚,馮道不可能不知道劉守光的「英雄事跡」,但馮道初入幽州幕府,還是希望能憑自己的真才實學改變劉守光的頑劣品性,把這個行事荒唐的官二代改造成一代英武賢明的納諫者。

馮道是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平生苦學,所為者何?無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劉守光不成體統,但如果能成功改造這個頑劣公,馮道的大名必將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

不過,劉守光的頑劣品性是天生的,根本不會有絲毫的改變。劉守光為人狂妄自大,見天下大亂,打算稱帝自娛,甚至敢明目張膽地穿上赭黃袍,告訴屬下:「我想當皇帝,你們覺得如何?」

此時的馮道所任的參軍(《舊五代史》記為「幽州掾」)並非幽州軍政參謀系統的核心職位,馮道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到劉守光。

同在燕帥幕府做事的前滄州節度判官孫鶴倒是性直敢言。孫鶴勸劉守光不要做自絕於天下的愚事,何況燕國現在地不算廣,兵不算強,四周皆勁敵,不如恃險固守,靜待時變,劉守光聽後非常不高興。

在馮道進入燕帥幕府的初期,燕國第一謀士非孫鶴莫屬,史稱孫鶴是「骨鯁方略之士」。孫鶴共勸諫劉守光三次,結果在第三次的勸諫中,孫鶴勸劉守光不要貿然稱帝,惹急了劉守光,將孫鶴凌遲寸割。梁干化元年(911)八月十三日,燕王劉守光在幽州自稱皇帝,國號大燕,改元應元,過了一把亂世皇帝癮。

在劉守光的食堂討飯吃,是要冒生命危險的。一個連自己父親都不尊重,連自己同母大哥都敢殺的人,還能指望他善待外人?北宋名臣呂端的祖父,時任滄州節度判官的呂兗就是被劉守光誅殺滿門的,只有呂端的父親呂琦僥倖逃脫。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裡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