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下
【原文】孫子曰: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孫子曰: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皆侍令而動。斗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車騎與戰者,分以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後。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譯文】孫臏說:「智謀不足的人統兵,只不過是自傲。勇氣不足的人統兵,只能自己為自己寬心。不懂兵法,又沒有一定實戰經驗的人統兵,那就只能靠僥倖了。若要保證一個萬乘大國的安寧,擴大萬乘大國的統轄範圍,保全萬乘大國百姓的生命安全,那就只能依靠懂得用兵規律的人了。所謂懂得用兵規律的人,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國內深得民心。對外要熟知敵情,佈陣要懂得八種兵陣的要領,預見到必勝而出戰,沒有勝利的把握則避免出戰。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足當重任的將領。」孫臏說:「用八種兵陣作戰的將領,要善於利用地形條件,選用合適的陣勢。佈陣時要把兵分為三部分,每陣要有先鋒,先鋒之後要有後續兵力,所有軍兵都要等待將令才能行動。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擊,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守衛。用三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故陣,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完成殲敵任務。敵軍兵力弱而且陣勢混亂時,就先進精兵去攻擊敵軍。敵軍強大而且陣勢嚴謹時,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誘敵。用戰車和騎兵出戰時,把兵力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在右側,一部分在左側,一部分斷後。地勢平坦的地方用戰車,地勢險阻的地方則多用騎兵,地勢狹窄險要的地方多用弓弩手。但無論在險阻還是平坦的地方,都必須先弄清楚,哪裡是生地,哪裡是險地,要佔據生地,把敵軍置之死地而後消滅。」
【解析】這篇文章雖然題目是「八陣」,但並不是具體講述八種兵陣的佈陣方法和具體運用的,而是從宏觀上論述用兵的基本規律,著重於對將領的要求和使用陣法的基本原則。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論述對統兵將領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則論述使用陣法的基本原則,而從全文的主旨來看,還是著重於論述統兵作戰的將領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軍事素養。本文從「智、勇、道」三個方面論述統兵作戰的將領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素養。文章從反正兩方面,以對比的方法,先說明「智不足」、「勇不足」、「不知道」三者的後果,接著又以排比的句式,突出強調為保證大國的安全和發展,必須而且唯有知「道」才行。在此基礎上,再把「知道」歸結為七項具體內容: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最後強調說明,只有懂得這七項的將領才是足以擔當重任,能保國安民的「王者之將」!「智」和「勇」,是統兵將領必不可少的軍事素養,可說盡人皆知,但很少有帶兵將領敢於承認自己「智」或「勇」不足。可以說,古今中外真正足智而又勇敢的將領並不多,而智勇雙全,又精通用兵之道的將領、統帥就更加難得了。我們可以看兩個實例。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登基之後,便想平定隴西,以解除後顧之憂。當時,佔據隴西的薛舉也已稱帝,且有數十萬軍兵,實力很強。他有一個兒子名叫仁杲,善於騎馬射箭,武藝高強。他有個綽號,叫做「萬人敵」,據說有萬夫莫擋之勇,在隴西從無敵手,只是在李世民進軍長安時,曾敗於李世民之手。薛仁杲耿耿於懷。唐高祖武德二年,薛舉病死,薛仁杲繼位。唐廷派秦州總管竇軌征討薛仁杲,吃了敗仗退後。薛仁杲起兵追擊,圍住涇州。唐軍不能抵敵,向高祖報警。李淵任命李世民為西討元帥,統兵前去援救。李世民統兵進至折址,薛仁杲派其驍將宗羅喉領兵迎戰,宗羅喉自恃勇猛無敵,直至唐軍營前,耀武揚威,指名向李世民挑戰。一貫勇猛善戰的李世民卻下令緊閉營門堅守不出,命令全軍「不得妄動,違令立斬」。那宗羅喉更加猖狂,天天前來挑戰,肆意謾罵。唐軍眾將和士兵氣得要命,個個摩拳擦掌,想和敵軍決一死戰。但李世民軍令森嚴,誰也不敢擅自出戰,於是紛紛入帳向李世民請戰。李世民說:「我軍最近剛吃過敗仗,士氣比較低,而賊兵卻仗恃剛打勝仗,十分驕傲,輕視我軍。我軍現在應該堅守,養足銳氣,讓敵人去驕狂,等他們一旦有所疏忽懈怠,我軍再奮起一擊,才能戰勝敵軍。諸君請不要違反我的軍令。」眾將聽了,仍是半信半疑,但因軍權在李世民手中,眾將不便和他爭論,只好耐著性子等待。一天不戰,兩天不戰,一連五六十天,仍然不戰,眾將士都極其憤悶,憋得快受不住了。忽然,一員敵將帶領幾百名敵軍前來請降。李世民下令召入帳中問話,敵將叫梁胡郎,說是他們軍中缺乏糧食,免不了被擒,所以來投降。唐軍諸將怕敵將有詐,紛紛進帳勸阻李世民。李世民斥責說:「梁將軍是見機行事的君子,不要多疑。」隨即用好言安慰梁胡郎,讓其住在後營。隨後派行軍總管梁實把軍營移到淺水原去,引誘敵軍來進攻。宗羅喉見唐軍移營,高興極了,以為有機可乘了,把所有的精兵全派去攻打梁實的營地。梁實據險堅守,仍不出戰,但營中缺水,軍中人馬一連幾天都沒有喝水。宗羅喉圍攻緊急。這時,李世民才召集眾將,說道,「今天可以出戰了!」右武侯大將軍龐玉奮起請戰,李世民對他說:「龐將軍可以從淺水原南面去列陣,如果賊兵全力來攻,你們要堅持頂住,不許後退!我自會領兵接應救援。」龐玉奉命領兵到淺水原南面,選好地形,擺成陣勢。唐軍陣勢剛列好,宗羅喉已領兵前來攻打,敵將仗恃人馬眾多,把龐玉的軍隊團團圍注,四面猛攻。龐玉抖擻精神,督促眾軍士苦戰,但敵軍實在太多了,層層進逼,任憑唐軍奮勇拚殺,仍不能打退敵軍,唐軍反而死傷一些兵士。龐玉見形勢危急,大聲高喊:「元帥料敵如神,一定會有精兵來援助我們,大家千萬不可退縮,必須拚死殺敵!我決心拼上性命,決不貪生!」唐軍兵將聽了龐玉一番慷慨激昂的話語,大為振奮,再接再勵,拚死奮戰,血肉相搏,直殺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正在十分吃緊之時,忽見宗羅喉陣腳大亂,敵軍紛紛奔逃。只見一員大將,手持長矛率先突入敵陣,後面幾員勇將緊緊跟隨。唐軍一見為首來援之人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的元帥李世民,立時歡聲雷動,勇氣倍增,裡應外合,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宗羅喉的疲睏軍兵哪是對手,立時潰散,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哪還有抵抗之力。李世民揮軍追擊,斬殺敵軍數千人。
李世民又選出健壯騎兵兩千人,由他親自帶領,窮追逃敵。李世民的舅舅竇軌攔在馬前苦諫,「薛仁杲還據守著防衛堅固的城池。我軍雖然打敗了宗羅喉,但還是不可輕率進兵。應該暫且收回軍兵,休息以後再決定進退。」李世民卻說:「我早已策劃過了,今天作戰的形勢,我軍已是勢如破竹,絕不能失去良機!舅舅不可再說了!」使即領兵直撲薛仁杲所在的折址城。薛仁杲把軍兵擺在城外,隔著涇水和李世民對峙。兩軍剛列陣相對,還沒有交鋒,薛仁杲部下驍將渾乾等數人,已渡河去投降李世民了。薛仁杲見狀,知道已不能與李世民爭戰了,急忙領兵退回城中。這時已是傍晚時分,唐軍大隊人馬相繼到達,把敵城團團圍了起來。到半夜時分,敵軍將領紛紛從城頭縋落城外,向唐軍投降。到這時,薛仁杲已是計窮力竭,只好送上降表,打開城門迎接李世民率軍入城。李世民進城,收編精兵一萬多人,得到全城五萬多人口。諸將上前向李世民祝賀,並且問道:「大王一戰而打敗敵軍,當即捨棄步兵,僅帶兩千騎兵,又沒有攻城用具,便直撲敵軍城下。大家都說這座城攻不下來,可是不到一天就拿下了,事情偏巧就全如大王預料的一樣。請問大王是根據什麼建立了這樣的奇功?」李世民說:「宗羅喉的部下,全都是隴外的慓悍軍兵,我出其不意把他打敗後,他的軍兵四處潰散,而死傷的並不多,我如果拖延追擊,他們就會逃進城去,再被薛仁杲收攏,加以撫慰,就會再次成為勁旅,他們堅守城池,那必定十分難於攻佔了。我軍只有乘勝急攻,敵軍潰散的軍兵才不能回城去,只好散回隴外去了。薛仁杲佔據的折址城十分虛弱,薛仁杲又嚇破了膽,沒有時間去想辦法,他不投降還能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我得以成功的原因。」眾將無不心悅誠服。從李世民大破薛仁杲,平定隴西這個事例,我們更容易領會到什麼是「智」,什麼是「勇」,什麼是「知道」。李世民把敵我都分析得很透,從實際情況出發,採用最恰當的謀略,為了驕敵,他可以忍受辱罵,五六十天不出戰,而當戰機出現時,他又能不顧一切,甚至置自己舅舅的苦諫於不顧,敢於孤軍追敵,一往無前,終於大獲全勝。在唐軍被圍攻,形勢十分危急時,李世民敢於身先士卒,手持長槍,衝入敵陣,拚死衝殺。這些正生動地表現出了李世民的超過常人的大智大勇。勝利後李世民的一席話,更充分說明他是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他所以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絕非偶然,他可以稱得上「王者之將」,無愧於一代明君的讚頌。與這個事例截然相反的事例也有一個,那是在諸葛亮與司馬懿交兵中發生的一件事。司馬懿復出,迅速平息了孟達反叛後,帶領20萬大軍離開長安,前去與蜀兵交戰。他分析了當時的態勢,決定出奇兵直取街亭,以直達陽平關,一舉而戰勝諸葛亮。而諸葛亮卻早已看出司馬懿的意圖,及時部署了街亭的防禦。他對眾將說:「這是我軍的咽喉要道,關係重大。街亭一失,我們大軍就完了。」馬謖自告奮勇,願意前去守衛。諸葛亮告誡他:「這裡沒有城郭,又沒有險阻,防守非常困難。」馬謖卻說:「我自幼熟讀兵書,懂得兵法,難道連一個街亭都守不住嗎?」諸葛亮說:「司馬懿可不是一般的人,還有張當先鋒,你恐怕不是對手。」馬謖卻若無其事地說:「不要說司馬懿、張,就是曹睿親自來,又有什麼可怕呢?如有差錯,請斬我全家!」隨即立了軍令狀。諸葛亮本來還不放心,但想到他在平南時出謀劃策,表現還可以,現在又立了軍令狀,就讓他領兵去了。為防止意外,又另派王平去助戰,並叮囑王平小心謹慎,要在要道上紮寨,讓賊兵無法偷過,並要求王平,安好營立即畫出地圖送回。諸葛亮知道街亭的守衛關係實在重大,又另派高翔帶一萬人馬去守列柳城,如果街亭危急,可以就近救授。接著又派魏延到街亭後面屯紮。除此之外,還派趙雲、鄧芝領兵出箕谷設疑兵,以牽制魏軍。做了如此周密的部署後,諸葛亮才以姜維任先鋒,親自統領大軍由斜谷去攻打址城。再說馬謖帶2.5萬精兵到達街亭後,看了看地勢,就笑諸葛亮太多心了,他料定魏軍絕不敢來。於是,把諸葛亮的諄諄囑咐全拋到腦後去了。王平要在五路總口當道下寨,馬謖卻要上土山屯軍。王平說:「如果魏軍來圍住土山怎麼辦?」馬謖不屑地大笑說道:「你真是女人的見解!兵法不是早就說了『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嗎?魏軍如果來,我一定殺他一個片甲不回!」王平又說:「我多次隨丞相出征,每到一處,丞相都盡心指教。我看這座山是個絕地。如果魏軍切斷我軍水道,我軍將會不戰自亂。」馬謖說:「你不要亂說!孫子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魏軍斷我水道,蜀兵還能不拚命死戰嗎!我軍定可以一當百!我一向多讀兵書,丞相還事事問計於我,你憑什麼攔阻我?」王平說服不了他,又請求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山下扎一個小寨,成為犄角之勢,可互相呼應。就連這一主張,馬謖也不同意。這時逃難的百姓已紛紛擁來,說魏軍到了。王平仍堅持分兵紮寨,馬謖才勉強撥給五千人,還說:「等我破了魏軍,你可別到丞相面前去分享功勞!」王平不理他,自去山下紮寨,並畫好地圖,派人給諸葛亮送去。再說司馬懿聽到司馬昭探路回報說,街亭已有守軍,只得歎息道:「諸葛亮真是神人!我不如他。」司馬昭又笑著說,蜀軍屯兵山上,司馬懿這才放下心來。隨後,司馬懿又親自去察看。馬謖見了,竟大笑說:「他們如果要命,就不要來圍山!」司馬懿察看完畢,命張去攔住王平,派申儀、申耽去圍山、斷水道。司馬懿隨即指揮大軍把土山四面圍住。蜀軍眾兵一見滿山遍野都是魏軍,十分嚴整,早已嚇得魂飛魄散,哪裡還敢下山。馬謖連連搖動紅旗指揮衝殺,可蜀軍兵將誰敢去衝呀!馬謖勃然大怒,親自殺了兩員將領,眾蜀軍害怕,才奮力往山下衝擊。但在魏軍嚴密圍困下,哪裡沖得動呀!蜀軍兵將只好退回山上。馬謖這才知道事情不妙,下令堅守待援。但王平被張攔住。蜀軍被困了一天,滴水皆無,吃不上飯,嚷嚷不止。到了半夜,山南的蜀軍就打開寨門,下山投降魏軍去了。司馬懿又命人沿山放火,蜀軍更是大亂。馬謖一看守不住了,就什麼也不管了。驅趕殘兵衝殺下山,往西逃跑。司馬懿放他過去,張卻帶兵追來,虧得魏延擋住,張才退去。由於馬謖瞎指揮,蜀軍大吃敗仗,魏延、王平、高翔也無力回天,只好退到陽平關去。馬謖的夫敗,使諸葛亮不得不冒險唱了一出「空城計」,方才僥倖退了魏軍,避免了更大損失。馬謖自恃精通兵法,剛愎自用,實則大大不「智」。再者,事到臨頭,他一見不妙,又慌忙逃跑,說明他不勇。馬謖違背軍事常識部署軍隊,說明他根本不懂用兵之「道」。不智、不勇、不知「道」,不敗才怪!什麼是真「智」、真「勇」、真「知道」,從上述兩個事例不難看出。和用兵打仗一樣,要幹好任何一領事業,同樣需要從事該項事業的人,尤其是其領導人,必須有真「智」、真「勇」,真知「道」。現今是科技大發展的時代,對領導人的素質要求,仍可概括為「智、勇、道」,「智」者,是要有現代科學知識和現代管理知識,能夠掌握國內外各方面的情況,審時度勢地作出正確的決策和指揮,來不得半點主觀臆斷和虛偽。「勇」是敢於及時正確決斷,那種「研究研究」,久拖不決,不敢負責的作風只會誤事,要勇於決斷,敢於負責。知「道」,就是要真正掌握事物的固有規律,精通業務,會領導,善管理。時代需要有真知的見的、大智大勇的、真正懂行的領導人,但願在現代化建設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王者之將。」文章的後一部分講的是統兵將領應該具備的排兵佈陣的基本素質和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當然都很重要,統兵將領必須懂得。這些問題其他篇章還有專門論述,這裡不再多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