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葆
本篇從軍事上論述各種地形的優劣。篇題原寫在篇末。
孫子曰: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裡(1),直者為綱,術(2)者為紀。紀綱則得,陣乃不惑。直者毛產(3),術者半死。凡戰地也,日其精也,八風(4)將來,必勿忘也。絕水(5)、迎陵(6)、逆流(7)、居殺地(8)、迎眾樹(9)者,鈞舉也,五者皆不勝。南陣之山,生山也。東陣之山,死山也。東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
五地之勝(10)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五地之敗(11)曰:谿、川、澤、斥。五地之殺(12)曰:天井、天宛、天離、天隙、天柖(13)。五墓(14),殺地也,勿居也,勿□也。春毋降,秋毋登。軍與陣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15)。地葆二百(1)陽,疑指高亢明敞的地形。陰,疑指低窪幽暗的地形。
(2)術,疑借為屈。
(3)毛和產都有生長的意思,「毛產」與下文「半死」相對。
(4)八風,八方之風。古人認為風的方向、大孝疾徐都與戰爭勝負相關。
(5)絕水,渡水。
(6)迎陵,面向高陵。
(7)逆流,軍陣處於河流下游。
(8)殺地,極不利的地形。
(9)迎眾樹,面向樹林。
(10)五種地形的優劣。
(11)五地之敗,五種敗地。此下簡文僅列舉四地,疑漏抄一字。
(12)五地之殺,五種殺地。
(13)《孫子·行軍》言險地種類有天井、天牢、天羅、天隙、天陷五類。天井,指四邊高中間低窪之地。天離即《孫子》天羅(離、羅二宇古代音近通用),指草木茂密如羅網之地。天隙,指出道少而狹的地形。天宛,疑與《孫子》天牢相當。《孫子》「天陷」,銀雀山竹簡本《孫子兵法》作「天{堯召}」,本篇「天柖」當為「天{堯召}」的異文。
(14)五墓,疑即指天井、天宛等五種殺地。
(15)周,周匝環繞。左周、右周,疑指山陵高地在軍陣的左側或右側。古兵書多認為軍陣右背山陵為有利。
【原文】孫子曰: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裡,直者為綱,術者為紀。紀綱則得,陣乃不惑,直者毛產,術者半死。凡戰地也,日其精也,八風將來,必勿忘也。絕水、迎陵、逆流、居殺地、迎眾樹者,鈞舉也,五者皆不勝。南陣之山,生山也。東陣之山,死山也。東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五地之勝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五地之敗曰:谿、川、澤、斥。五地之殺曰,天井、天宛、天離、天隙、天柖。五墓,殺地也,勿居也,勿囗也。春毋降,秋毋登,軍與陣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
【譯文】孫臏說:「就地形的一般狀況而言,向陽的地方是表,背陰的地方是裡,大路為綱,小路為紀,掌握了大小道路的分佈狀況,佈陣用兵就可以自如了。大路暢通的地區有利於運動作戰,而小路難行的地區就不便於運動作戰了。凡是用於作戰的地方,日照的條件都很重要,對於四面八方風向的變化,千萬不能忘記觀察瞭解。渡河涉水,向山陵進發,處在河流下游,在死地紮營駐守,靠近樹林,在這五種情況下,都容易招致失敗,用兵時要特別注意。適於南面佈陣的山是生山。運於東面佈陣的山是死山。向東流的水是生水,向北流的水是死水,不流動的水也是死水。就五種地形對用兵的優劣比較而言,山地勝過丘陵,丘陵勝過土山,土山勝過小土丘,小土丘又勝過有樹林的平地。五種草的優劣依次是:知母草、荊棘、靈壽木、茅草、莎草。五種土壤的優劣比較是:青土勝過黃土,黃土勝過黑土,黑土勝過紅土,紅土勝過白土,白土又勝過青土。五種可能導致作戰失敗的地形是:山溪、河流、沼澤、鹽鹼地。五種可能導致全軍覆沒的地形是:似天井般四周封閉的窪地,四周是高山、易進難出的地方,草木叢生有羅網的地方,兩面高山夾峙的狹窄山溝,沼澤地區。這五種地形猶如軍隊的墳墓一般,都是凶多吉少的『殺地』,不能在這裡駐紮。春天不能在低窪地紮營,秋天不能在高處紮營。駐軍和佈陣時,都不要改變右前方的有利地形,要選擇右翼有丘陵或高地作屏障,而不要左翼有屏障。」
【解析】這篇文章是專門論述地形的。地利是用兵的三要素之一,而善於利用地形則是地利的核心內容。作者在本文中對各種地形在用兵作戰中的利弊作了詳細的論述,特別詳細地指出了「死地」、「殺地」的種種地形,告誡統兵將領勿入「死地」,勿陷「殺地」。這些論述和告誡對統兵將領確實非常有益,值得仔細思索。地形對於用兵作戰的重要性可說盡人皆知,但更重要的是巧妙利用。三國時期,蜀漢建興十二年春天,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連勝魏軍數仗,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一面讓軍兵和魏國百姓合作種田,解決軍糧問題,以利長期屯駐,一面經過偵察,部署了一個殲敵妙計。諸葛亮選中了上方谷,吩咐馬岱在谷中造成木柵,在營中挖下深壕,多積乾柴等引火物品,在周圍的山上搭柴草窩棚,內外埋上地雷,又命塞斷上方谷的退路,在谷中埋伏軍兵,待司馬懿入谷後一齊放火。佈置妥當之後,命令軍士白天在谷口舉七星旗,夜晚設七盞明燈。接著,命魏延帶領五百軍兵去魏軍營前討戰,誘司馬懿出戰。最後讓高翔把木牛流馬分為二三十或四五十一群,裝上糧米在山路上往來,故意讓魏軍搶去,並對跟隨木牛流馬的軍士一一作了吩咐。魏軍將領夏侯惠、夏侯和兄弟提議,趁蜀軍分散屯田之機發動攻擊,司馬懿害怕是計,二將請求准許他們先去試探。二將果然連連繳獲蜀軍的木牛流馬和所裝糧米,審問被捉蜀軍兵士,都說蜀軍現在都在分散屯田,並說諸葛亮不在祁山,而在上方谷西面十里下寨。這樣一來,司馬懿肯定地認為戰機來了,決心出擊,派眾將去攻擊祁山的蜀軍營地,自己親自帶領兩個兒子領兵去上方谷燒糧,命張虎,樂綝各帶五千軍兵在後接應。司馬懿父子領兵到達上方谷,果然看見蜀軍吶喊奔走,十分慌亂。司馬懿再無絲毫懷疑,放心大膽地攻入谷去。入谷之後,他看見山上都是草房,以為定是屯糧的地方,很高興地催著軍兵進去。突然,喊聲大震,火光四起,一下子燒斷了谷口退路。接著,山上火箭射下,地雷爆炸,草房著火,一場漫天大火燒向被困在谷中的魏軍。司馬懿嚇得魂飛魄散,下馬抱著兩個兒子,大哭說道:「我們父子三人都要死在這裡了!」正在司馬懿父子絕望之際,老天爺救了他們,忽然狂風大作,黑雲漫天,一聲霹靂,暴雨傾盆而下,把火全澆滅了,地雷也不響了。司馬懿父子乘機領兵殺出谷口,和張虎、樂綝會合,逃回渭南。這一仗充分反映了諸葛亮用兵神妙。他選擇和利用地形固然高超,而佈置和引誘司馬懿入谷尤其高明。要知道,司馬懿是和諸葛亮齊名的軍事家,雖然多次較量都敗在諸葛亮手中,但也僅是稍有不如而已。要誘使司馬懿放棄堅守,肯於出戰,談何容易!尤其是司馬懿入谷之後,明明看見了上方谷的地形和山上的草房,仍無絲毫懷疑,反而認定必是存糧之地,催軍往口袋裡猛鑽,說明諸葛亮偽裝得多麼逼真!的確稱得上善於利用地形。在楚漢相爭時也有一個戰例十分有名。在黃河北岸,現今河北西部、山西東部,有一個自立為王的趙歇,他的趙國在太行山以東,其西面是代國。劉邦部下大將韓信,建議分兵北伐、東擊,南下,大軍先剪除項羽的羽翼,再會師滎陽,與項羽最後決戰。劉邦欣然同意,並命令韓信統兵北伐,去消滅代、趙、燕。當韓信滅了代,正向趙國進軍時,趙王已接到警報,立即集中軍隊,在井陘口外紮下營壘。這井陘口在太行山東面,形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趙國又有20萬大軍在此扼守,真可說是難以逾越的關隘了。趙國有一個很會用兵的將領叫李左車,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後指出,韓信所帶的漢軍剛打了勝仗,乘勝前進士氣高昂,其兵鋒是不易正面抵擋的。但是,漢軍前來,補給不易,要從千里之外運軍糧來,還得拾取柴草做飯,士兵勞累,吃飯沒有保證,而且井陘口道路狹窄難行,有幾百里長,騎兵只能成單行前進,運糧十分困難,必定跟不上。李左車提出,由他帶三萬人馬,從小路插過去,截住漢軍的輜重,斷絕漢軍的後路。而由趙歇帶領大軍,深溝高壘,從正面阻注漢軍的進路,但不要交鋒。這樣,漢軍往前無法越過趙軍堅固的防禦陣地,後退又被李左車堵住退路,將被困在井陘口的山路之中,不出10天,漢軍必定潰散,趙軍可以不戰而勝。這確實是利用井陘口的地利消滅漢軍的最佳方案,可惜曾幫助趙歇恢復王位、身為代王的陳余根本聽不進去。這個自以為熟讀兵書,通曉兵法的陳余對李左車說,「兵書上說:『十倍於敵人,就包圍敵人;一倍於敵人,就進擊敵人。』現在韓信號稱有幾萬人馬,實際只有幾干,而且是八千里之外趕來,早已疲憊不堪了。我軍有20萬,又是以逸待勞,難道還要害怕它、躲避它嗎,那豈不讓人笑話,讓諸侯以為我們膽怯,都來欺負我們!」陳余不聽李左車的意見,李左車也無能為力。這個情況,早有細作報告韓信。韓信聽了,十分高興,當即領兵直向井陘口進發,急行軍幾百里,在離井陘口30里的地方駐紮下來。韓信和曾是趙歇助手、後被陳余趕走的張耳密商之後,立即調兵遣將。他先派出兩千騎兵,各帶一面紅旗,從山中小路繞到趙軍背後的山溝裡埋伏,只等趙軍出動,營壘空虛時,立即衝進敵軍營地,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去,換插上漢軍的紅旗,並待機夾擊趙軍。又派出一萬人馬,開出井陘口,背靠井陘東面的綿蔓河列陣。趙軍沒發現埋伏的兩千漢軍,只看見背水列陣的漢軍,全都大笑韓信沒有軍事常識,竟把一萬軍兵拋在一個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的死地之中。韓信部署完畢,等到天亮,使命令部下豎起漢軍的旗號,帶領主力,擂著戰鼓,氣勢雄壯地走出井陘口。趙軍早已等得不耐煩了,一見漢軍,立即衝出堡壘,迎殺過去。雙方戰鬥十分激烈,打了一陣,漢軍退向背水陣地,旗幟戰鼓扔得滿地都是。趙軍以為消滅漢軍的時機到了,立即全軍離開營壘,爭先恐後去捉拿韓信、張耳。漢軍背水面敵,無路可退,只有橫下一條心,拚命廝殺。正當漢趙兩軍在河邊激戰時,埋伏的兩千漢軍,乘機衝入趙軍營壘,把趙軍旗幟全部拔去,換上了漢軍紅旗。趙軍一時不能消滅河邊漢軍,剛想退回去休整一下,猛然看見自己營壘中紅旗耀眼,全都嚇傻了。趙軍隨即亂紛紛地搶先逃命,趙軍將領竭力制止,並當場處斬數人,仍不能奏效。佔領趙軍營壘的漢軍一看時機到了,立即衝去,與從河邊追擊趙軍的漢軍配合,夾擊逃敵。這一仗,佔盡優勢的趙軍全軍潰散,損失慘重。那位自以為是的陳余被漢軍追殺,趙王也成了俘虜。韓信背水一戰大破趙軍,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戰例之一。僅從利用地形這一點來說,這個戰例就是提供了很好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趙國本來有絕對有利的地形條件,如果照李左車的意見據險堅守,再切斷漢軍後路,那漢軍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但陳余捨棄極其有利的地形條件,離開險要的營壘去和捨死拚殺的漢軍對壘,這是棄長就短,結果吃了大敗仗。這是不懂得利用地利,不會用兵的典型,和前文解析中提到的馬謖失街亭倒是十分相似,都是只知生搬硬套兵法上的字句,斷章取義。而韓信卻是巧用地形的典範,他充分瞭解敵情和當地地形,並針對當時的敵我態勢,巧妙部署兵力,既引誘敵軍離開堅固的營壘,又充分發揮自己的戰鬥力,從而克敵制勝。這裡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一是韓信知己知彼,活用兵法。他把一萬漢軍放到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的「死地」,而且是在趙軍注視下這樣排兵,他正是用這一大背兵法常規的辦法才成功地引出趙軍。但他絕不是像馬謖那樣盲目地套用「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戰鬥結束後,韓信和部下將領有一段對話,將領問:「兵法上說,軍隊列陣時,應該右邊和背後靠近山陵,前面和左邊靠近水澤。但是你卻正好相反,讓我們背靠河水列陣,我們當時確實既不理解又不信服。然而結果我軍卻大獲全勝,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韓信回答說:「這個道理兵法書上也早就說過了,叫做:『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我們的士兵多半是新兵,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缺乏實戰鍛煉,戰鬥意志不很堅強。所以,必須把他們放在沒有退路的『死地』或『亡地』,他們才會拚命戰鬥,死裡求生。如果把他們放在安全地帶,萬一抵擋不住敵人的攻勢,他們就會逃跑,哪裡還能夠指望他們呢?我讓他們背水列陣,就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實際應用。」這段對話充分說明韓信是科學用兵,韓信反用兵法而取勝,還不只在於巧用誘敵軍兵,還在於巧用伏兵。第二點就是韓信在敵軍毫無覺察的情況下,把兩千騎兵埋伏在敵後,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試想,如果沒有這兩千軍兵佔據敵軍營壘,給敵軍造成那種心理震懾和軍事壓力,漢趙兩軍交戰將會是一種什麼結果,恐怕勝的就不是漢軍了。可見,韓信巧設這支伏兵實在是取勝的關鍵,也正體現了韓信用兵的高明。這也可以和馬謖用兵作點比較,馬謖只知把軍隊「置之死地而後生」,卻沒有相應措施保證其生,所以只能有慘敗的下場。用兵之中能夠出制勝絕招,這正是統兵將領指揮水平高的反映。兩個實例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發揮地利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不是簡單地選擇一個有利地形就可奏效的,諸葛亮和韓信的成功不僅在於利用地形,更主要的還在於巧計誘敵上鉤,以便充分發揮地利,克敵制勝。這個道理發人深省。當前,在改革開放中,我國各地都十分注重發揮地區優勢,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但實際成效卻大不一樣,這和當事人的實際運作水平關係極大。諸葛亮和韓信那種知己知彼,審時度勢,胸有全局,巧妙佈局的指揮才能值得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