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愛戰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寧進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將恩惠使然也。三軍知在上之人愛我如子之至,則我之愛上也如父之極。故陷危亡之地,而無不願死以報上之德。法曰:“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1

戰國2魏將吳起為西河守,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裹贏糧3,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4,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5以吳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6,與諸侯7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8。

【註釋】

1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但“民”字原作“卒”。

2戰國: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春秋”,今據史校改。

3贏糧:贏,通“盈”;贏糧,謂裝滿糧食。

4旋踵:旋轉腳跟,引申為轉身後退之意。

5文侯:即戰國時期魏國建立者魏文侯,名斯。他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令,實行改革,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使魏國成為當時強國。

6西河:郡名。戰國魏置。轄境當今陝西東部的黃河西岸地區。

7諸侯:西周、春秋時期分封的各國國君。在其封疆之內,世代掌握統治大權,形成各自為政的許多諸侯國。

8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提示】

本篇以《愛戰》為題,旨在闡述將帥愛兵的重要性。這裡的“愛”,與“恩”為同義詞。它認為,作戰中士卒所以寧願冒死前進而不願後退求生的,都是由於將帥平時實施恩惠的結果。只要將帥愛卒如同愛子,那麼,士卒愛將也會像愛父一般。故在危難時,士卒無不情願以拚死搏鬥來報答將帥恩德的。士卒是武裝力量的主體,軍隊戰鬥力的第一要素。戰鬥中沒有廣大士卒的奮勇殺敵,是無法取得作戰勝利的。而要在戰鬥中充分發揮部隊英勇殺敵的犧牲精神,要靠平時將帥對他們嚴格教育訓練和切實關心愛護。因此,是否做到愛兵,乃是衡量將帥治軍好壞的重要標誌之一。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從治軍的高度闡述了將帥愛兵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很可貴的。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曾湧現不少將帥愛兵的感人事跡,戰國初期的魏將吳起,便是突出的一例。他把愛兵問題作為治軍的重要內容來抓,其主要特點:一是能以普通一兵嚴格要求自己,切實做到與士卒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二是能夠體察下情,關心士卒疾苦,身居將帥高位,竟親自為卒吮疽,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所以,他所帶出來的部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他在鎮守西河郡地期間,曾身經大戰七十六次,而獲全勝者竟多達六十四次,堪稱善戎能戰的“常勝將軍”。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認為:吳起之所以成為戰績輝煌的著名將帥,主要是其“用兵廉平,得士卒心”的結果。這是很有道理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士卒之所以寧肯前進而死,卻不願後退而生的,這都是由於將帥平時對他們實行恩惠、愛護的結果。

全軍士卒深知將帥愛護他們如同愛子那樣無微不至,那麼,他們熱愛將帥也會像熱愛自己的父親那樣至敬至誠。所以,作戰中儘管陷入危亡境地,卻沒有不願以拚死奮戰來報答將帥恩德的。誠如兵法所說:“將帥對待士卒如同對待自己的愛子,士卒可以同將帥在危難中生死與共。”

戰國時期,魏國將領吳起出任西河太守時,能和最下層的士卒穿同樣衣服、吃同樣飯菜;睡覺時不鋪墊軟席,行軍時不乘車騎馬;親自包紮攜帶軍糧,替士卒分擔勞苦。有個士卒長了膿瘡,吳起為他吮吸膿汁。這個士卒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哭了起來。有人問她說:“你兒子不過是個士卒,而將軍親口為他吮吸膿瘡,你為什麼還哭呢?”她回答說:

“不是這樣的。往年吳公曾為他父親吮吸膿瘡,他父親因此在作戰中奮勇直前而不後退,結果就戰死在沙場。如今吳公又為其子吮吸膿瘡,我不知道他又會戰死在什麼地方。所以,我是在為他哭泣。”魏文侯鑒於吳起善於用兵,廉潔公正,深得士卒擁護,就委派他為將鎮守西河地區。在此期間,他先後同諸侯大戰七十六次,而獲全勝的作戰有六十四次之多。

《百戰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