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與敵戰,若遇風順,致勢而擊之;若遇風逆,出不意而搗之,則無有不勝。法曰:「風順,致勢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
《五代史》:晉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杜重威等,與契丹戰於陽城,為虜所圍,而軍中無水,穿井輒崩;又東北風大起,虜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軍士皆憤怒,大呼曰:「都招討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諸將請戰,杜重威曰:「候風少緩,徐觀可否。」〔馬步都監〕李守貞曰:「風沙之內,彼眾我寡,莫測多少,惟力戰者勝,此風力助我也。」即呼曰:「諸軍齊擊賊!」〔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召諸將問計,或曰:「虜得風勢,宜待風回。」彥澤亦以為然。〔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謂曰:「今軍飢渴已甚,待風回,吾屬皆為虜矣!且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出其不意急擊之。此詭道也。」〔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乃將精騎,奮力擊之,逐北二十餘里。契丹主奚車走十餘里,追兵擊之,得一橐駝,乘之遁去。晉軍乃〔退保〕定〔州〕。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遇到順風天氣,就要利用風勢進攻敵人;倘或遇到逆風天氣,也可出其不意地去襲擊敵人,這樣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風天作戰,如果風向敵方吹去,就要呼噪乘勢進攻敵人;如果風向己方吹來,就要堅守陣地以防敵襲擊。」據《舊五代史》記載,後晉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杜重威等將率軍與契丹軍交戰於陽城,被敵人所圍困,而軍中沒有水喝,挖井取水則井壁坍塌。恰在這時,又突然刮起東北大風,契丹軍順著風勢向後晉軍放火並揚起沙塵以助其攻勢。後晉軍部眾都怒吼道:「都招討使是怎麼指揮打仗的,竟讓士卒坐以待斃而白白送死?」眾將領都紛紛請求出戰。但杜重威卻說:「等到風勢平緩了,再慢慢觀察看能不能出戰。」馬步都監李守貞說:「在風沙瀰漫的天氣裡,雖然兵力對比上處於敵眾我寡的態勢,但敵人無法摸清我軍兵力有多少,只要是奮力戰鬥的就能取勝,這正是大風佐助的結果。」於是,他高聲呼喊道:「各路兵馬要一齊出擊敵人!」這時,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召集諸將商討破敵之策,有人說:「現在敵人正得利於風勢,我們應當等到風向敵人刮去時再出戰。」張彥澤也贊同這種意見。但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卻反駁說:「現在我軍飢渴非常嚴重,等到大風轉向之時,我輩都變成敵人的俘虜了!敵人現在認為我軍不會迎著風向作戰,我們正應當利用敵人的麻痺心理而出其不意地急速襲擊它。這就是用兵所講的詭詐原則。」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將於是率領精銳騎兵立即反擊,打敗了契丹軍,並且追擊敗逃之敵二十餘里。契丹首領慌忙乘坐奚人的兵車跑了十多里路,後晉追兵再次予以打擊,他急忙丟下車子,找到一頭駱駝騎上逃跑了。後晉軍獲勝後便撤軍回保定州了。
【賞析】
本篇以《風戰》為題,旨在闡述怎樣借助風向作戰的問題。它認為,在順風天作戰,就要乘著風勢進攻敵人;在逆風天作戰,則可乘敵麻痺鬆懈之隙,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利用風向的順逆等氣象條件對敵作戰,這在古代戰爭中是屢見不鮮的。五代時期,後晉軍與契丹軍於陽城的作戰,就是敵對雙方都企圖利用風向條件戰勝對方的一個戰例。五代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二月,契丹軍將後晉軍包圍在陽城附近。當時,從雙方兵力對比看,契丹軍多於後晉軍,且又值「東北風大起」,契丹軍於是「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向後晉軍發動猛烈進攻。面對契丹軍攻勢,後晉軍是立即反攻,還是堅守防禦,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帥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杜重威和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等人主張防守,以「俟風回與戰」;但馬步都監李守貞、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及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人,堅決主張利用「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的麻痺心理,出其不意地襲擊之。於是,由符彥卿等率精騎乘契丹軍麻痺鬆懈之隙,發起突然襲擊,大敗契丹軍,解除了陽城之圍。《吳子》所論「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意思是說,只有順風時才能進攻敵人,而逆風時則應堅守陣地以待敵之來攻。李守貞等人在作戰指導上比同伍高明之處,在於他們不拘泥於古代成法,一反「風逆堅陣以待之」的定論,從當時的敵情、氣象條件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的錯誤判斷所造成的麻痺心理,出其不意地給敵人以突然襲擊,打敗了契丹軍的進攻,從而創造了在逆風氣象條件下防禦作戰以寡勝眾的成功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