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打造硬實力:創業者的六項修煉

雖然我們認為創業沒有必要做完人,但是有些素質還是需要修煉的。有些能力是必須在創業之前就具備的,有些則是一邊創業一邊學會的;有的技能可以快速學習,有些則是需要長期的積澱;有的是個人需要具備的素質,有的是團隊中必須有人具備的能力。很多能力需要創業者在創業之前(甚至是從學校期間)就著手培養,需要在長期的工作和生活中訓練和積累。

3.1 把時間用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創業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工程,創業者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是一切工作的基礎。

創業當然免不了長時間地工作、加班熬夜、很少有週末和節假日……但是這只能是一種在業務走上正軌之前的情況,而不能是長期的工作常態。

當你發現無論怎麼努力都跟不上節奏的時候,很有可能是你的方向或者方法錯了,而不是還不夠努力。

只有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當你發現事情越做越複雜越來越忙不完的時候,就需要踩一次剎車,先停下來反思自己的業務結構。

一個時間管理的高手,會把工作分成「重要又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和「不緊急也不重要」四種,再把工作分成「必須自己完成的」和「可以讓別人完成的」兩類。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培養自己的「助手」,隨時可以把非關鍵性的任務分配出去。如此一來,人們才能夠將時間和精力分配到關鍵的位置上,做深度思考和重大決策。

應該學會將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而非「緊急」的事情上。如果你總是感到「重要且緊急」的事情非常多,而且必須自己完成,那很可能是時間管理上出了問題:至少你沒有把關鍵問題分解出來,並且沒有找到/培養出能分擔壓力的人。

優秀的公司很少決策,只做重大決策,而平庸的公司天天都在決策。

——彼得·德魯克

本書的作者秋葉老師進行在線教育創業時,第一年把注意力集中在課程開發上,順便培養一批小夥伴參與課程開發,等發現裡面有優秀的小夥伴後,第二年他就把課程開發工作逐步轉移給團隊,自己專注做產品的市場推廣,開始培養小夥伴承接他的課程培訓和圖書寫作能力。第三年他開始把內訓課程和教材寫作轉移給小夥伴負責,自己開始專注渠道建設。通過一年年的團隊培養和團隊能力轉移,秋葉老師把自己的工作能力複製給團隊小夥伴,小夥伴得到了成長,公司業績也快速提升,秋葉老師也就可以慢慢把精力越來越聚焦在戰略發展方向思考和關鍵資源商務溝通上,公司不但順利度過了兩年創業生存期,也帶出了一支有戰鬥力的團隊。

3.2 要學會講故事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是在創業者中,「說服不了兵的秀才不是好的創業者」。同樣一個項目,對兵有兵的講法,對將有將的講法。

在創業項目的操作中,要有針對性的精準的表達方式,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讓人印象深刻,方便傳播。

像秋葉老師做大學生職場在線教育課程,如果對明白的投資人講,也許沒有問題,但是對於大學生來說要理解職場,單憑在線教育就有些困難,如果介紹秋葉老師的團隊是在網易雲課堂上教大學生用很短的時間、很低的學費就能做出漂亮的PPT,很多大學生就會更容易接受。不過在媒體報道中,他們的模式是講故事,故事的標題是《90後把PPT賣給市委書記》,所以,不同的表達帶來的傳播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細心觀察、積累與實踐,通過自己的再加工才能表達得清晰明瞭。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一定要確保企業上下全體員工能夠準確無誤地明白企業高層戰略,統一思想認識。

很多知名企業家都是文字和語言表達的高手,比如到處流傳的「馬雲語錄」「俞敏洪語錄」等。任正非更是用一篇篇文章抒發自己在企業發展方向和管理上的心得,他的影響力早就超出了華為公司。像《華為的冬天》這樣的巔峰之作,哪怕十幾年後的今天讀起來都是句句精彩,難怪包括聯想在內的很多企業也組織員工學習寫心得。

案例:有些創業者喜歡分享一些網上流傳的文章給企業員工學習,但是我們認為最好的方式還是原創。老闆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寫作能力,但現在能寫出走心文章以及會講故事的創業者,更容易贏得員工的心。

此外在工作中,讓全體員工確切地明白老闆的真實意圖,並形成共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創業者習慣「四平八穩」的表達方式,說話講究滴水不漏,甚至喜歡讓員工「猜」自己的真實意圖,後果往往讓員工無所適從。特別是在90後員工眼裡這樣的領導缺乏個人魅力、不願意承擔責任,對於企業執行力與戰鬥力的形成非常不利。老闆就是員工眼裡的旗幟,旗幟在哪裡,方向就在哪裡。在創業規模不大的時候創業者的語言表達不要模稜兩可,越是清晰簡潔越好。

3.3 培養對數字的敏感性

《亮劍》中,李雲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就是「老子才不做這賠本的買賣」,這句話雖然簡單,可是卻道出了經商和打仗的精髓。李雲龍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形象,而林彪對於數字的敏感性帶來的戰爭勝利則是真實的案例。

1948年遼沈戰役開始之後,在東北野戰軍前線指揮所裡面,每天深夜都要進行例常的「每日軍情匯報」:由值班參謀讀出下屬各個縱隊、師、團用電台報告的當日戰況和繳獲情況。

那幾乎是重複著千篇一律的枯燥無味的數據:每支部隊殲敵多少、俘虜多少,繳獲的火炮、車輛多少、槍支、物資多少……

司令員林彪的要求很細,俘虜要分清軍官和士兵,繳獲的槍支要統計出機槍、長槍、短槍,擊毀和繳獲尚能使用的汽車,也要分出大小和類別。

經過一天緊張的戰鬥指揮工作,人們都非常疲勞。整個作戰室裡面估計只有定下這個規矩的司令員林彪本人,還有那個讀電報的倒霉參謀在用心留意。

1948年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用了30小時就攻克了對手原以為可以長期堅守的錦州並全殲了守敵十餘萬,之後不顧疲勞,揮師北上與從瀋陽出援的敵精銳廖耀湘兵團二十餘萬在遼西相遇,一時間形成了混戰。戰局瞬息萬變,誰勝誰負實難預料。

在大戰緊急中,林彪無論有多忙,仍然堅持每晚必做的「功課」。一天深夜,值班參謀正在讀著下面某師上報的其下屬部隊的戰報。說他們下面的部隊碰到了一個不大的遭遇戰,殲敵部分、其餘逃走。與其他之前所讀的戰報看上去並無明顯異樣,值班參謀就這樣讀著讀著,林彪突然叫了一聲「停」!他的眼裡閃出了光芒,問:「剛才念的在胡家窩棚那個戰鬥的繳獲,你們聽到了嗎?」

大家帶著睡意的臉上出現了茫然,因為如此戰鬥每天都有幾十起,不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樣的枯燥數字嗎?林彪掃視一周,見無人回答,便接連問了三句:

「為什麼那裡繳獲的短槍與長槍的比例比其他戰鬥略高?」

「為什麼那裡繳獲和擊毀的小車與大車的比例比其他戰鬥略高?」

「為什麼在那裡俘虜和擊斃的軍官與士兵的比例比其他戰鬥略高?」

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思索,等不及的林彪司令員大步走向掛滿軍用地圖的牆壁,指著地圖上的那個點說:「我猜想,不,我斷定敵人的指揮所就在這裡!」

隨後林彪口授命令,追擊從胡家窩棚逃走的那部分敵人,並堅決把他們打掉。各部隊要採取分割包圍的辦法,把失去指揮中樞後會變得混亂的幾十萬敵軍切成小塊,逐一殲滅。司令員的命令隨著無線電波發向了參戰的各部隊……

而此時的廖耀湘,正慶幸自己剛剛從偶然的一場遭遇戰中安全脫身並與自己的另外一支部隊會合。他來不及休息就急於指令各部隊盡快調整部署,為下一階段做準備。可是好景不長,緊追而來的解放軍迅速把他的新指揮部團團圍住,拚命攻擊,漫山遍野的解放軍戰士中,不斷有人喊著:「矮胖子,白淨臉,金絲眼鏡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

把對方指揮官的細節特徵琢磨到如此細微,並變成如此威力巨大的順口溜,穿著滿身油漬伙夫服裝的廖耀湘只好從俘虜群中站出來,無奈地說:「我是廖耀湘。」沮喪地舉手投降。

廖耀湘對自己精心隱蔽的精悍野戰司令部那麼快就被發現、打掉,覺得實在不可思議,認為那是一個偶然事件,輸得不甘心。當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得出判斷之後,這位出身黃埔軍校並留學法國著名的聖西爾軍校,參加過滇緬戰役,在那裡把日本鬼子揍得滿地亂爬的新六軍軍長說:「我服了,敗在他手下,不丟人。」

取得這場重要戰役勝利的一個關鍵因素,居然出於獲勝方的統帥夜半時分,對一份普通遭遇戰之後的戰報的數據分析,來源於他「從紅軍帶兵時起,身上有個小本子,上面記載著每次戰鬥的繳獲、殲敵數量」的優良軍事素養。

數據的積累、數據的挖掘,分析、歸納、整理,是一支優秀團隊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沒有它,你永遠是匹夫之勇。

數學成績和數字敏感性不是一回事情,有些奧數的課程和題目甚至扼殺了對數字的敏感性。對數字的敏感性,表現在迅速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事情用數字化進行歸納和表達,往小了說是生意人的本能,往大了說這是大數據產業的基礎。數字敏感性表現在擅長把生活周邊事物用數字進行描述和表達,沒有對生活的觀察和熱愛就沒有數學敏感性。

有些企業的面試題,倒是對「數字的敏感性」做出了良好的示範,以下就是那些比較有意思的面試題,大家日常都可以多做類似的思考和推理:

1.美國有多少個加油站?(微軟)

2.佛羅里達有多少個高爾夫球場?(IBM)

3.紐約共有多少個路燈?(摩根大通)

4.估算美國棒球隊的塑料袋的用量。(貝恩公司)

5.紐約時代廣場的星巴克每年能帶來多少收入?(摩根斯坦利)

廣潤老師身邊有些長期創業的朋友,哪怕在街邊吃碗熱乾麵的時間,都在琢磨這個熱乾麵館一個月的流水和利潤會有多少,需要投資多少,多久能收回成本等。也許他們學歷不高,但是這種「隨時隨地用數字來算賬」的習慣已經是他們的本能,這也是每一個創業者都要學會的思維方式。

雖然企業的類型很多,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企業類型,有一個基本的管理思想是很有效的——SMART原則。SMART原則是「績效管理」中的核心思想,但是其作用卻不止於做「績效」。我們現在評估一個企業/創業團隊是否有戰鬥力,只需要旁聽他們團隊開會或者做一次簡單的溝通——有發展前景的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其內部溝通方式都是符合SMART原則的,而且會深入到企業中每一個人的骨髓裡面去。

績效管理中的「SMART」原則不僅有利於進行績效的管理,也有利於引導每一個員工和企業整體的提升。具體而言:

S即specific,代表具體的,指績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解讀:「要提升客戶滿意度」是比較籠統的,而必須要「將客戶投訴率從上季度的5%降低到3%以下,將客戶點贊率從60%提升到70%以上」則是比較具體的。

M即measurable,代表可度量的,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得的;

解讀:「控制企業成本」是比較籠統的,而必須細化到「將融資成本從7%降低到6%,將某個特定的元器件採購成本在去年基礎上再降低15%」等,這樣的數據可以隨時獲得並進行比對。

A即attainable,代表可實現的,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

解讀:比如讓中國男足必須「獲得世界盃冠軍」,這明顯是不合理的。而「打入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決賽圈」及「打入世界盃決賽圈」是比較合理的。

R即relevant,代表相關性,指實現此目標與其他目標的關聯情況;

解讀:企業中的每一個部門的設定都必須符合企業戰略,每一個員工的工作也必須與他的工作定位相關。比如銷售員的考核與溝通就是與銷售及回款相關;對研發的考核與溝通就是和產品研發進度相關;對會計的考核與溝通就是與公司財務相關等。

T即time based,代表有時限,注重完成績效指標的特定期限。

解讀:創業做企業就像打仗,打仗的時候經常會有這樣的命令——「8月19日20點前完成所有部隊集合」「明天早上7點前必須拿下三號山頭」等,時間、任務清晰可辨。創業企業也要有這樣的溝通方式,比如:1個月內用戶量到20萬,3個月內到100萬,6個月到500萬。

如果企業內部溝通採用符合SMART原則的方式,往往對數據更敏感,業務流程更簡潔高效,富有戰鬥力。如果該企業的內部溝通方式是「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大家講話普遍留有餘地,雖然該企業表面上一團和氣,內裡恐怕已經是危機四伏。

有前景的企業、有魄力的領導人極少說「大家要努力工作」之類的話,他說的都是「明年的銷售額比今年要增長20%、利潤增長25%,市場佔有率從今年的45%提升到55%。至少有3個新產品投入使用,進入5個空白市場」等明確的目標要求。企業領導人就是所有這些目標的第一責任人,他的考核、獎懲與這些目標直接掛鉤,這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順便劇透一下秋葉老師創業團隊每天晚上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全體團隊小夥伴核對一下今天每門課程的銷量,對手課程的銷量,發現異常數據馬上分析原因,及時調整自己的運營策略,這就是集中培養大家對數字的敏感性。

3.4 守規矩講道理

創業者個人必須要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來說服和引領團隊前進。很多情況下,公司創始人的直覺是打下市場的關鍵。但是作為創業團隊管理則要學會共同遵守一套議事規則,否則團隊內部總是依賴創始人的權威執行任務,會「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不過我們從小到大開過無數的會,但是真正掌握開會技巧的人卻並不多。怎樣對問題進行分析,怎樣進行討論,怎樣進行表決,這是一整套「議事規則」,我們推薦創業者花一點時間研究一下全球通行的「羅伯特議事規則」。羅伯特議事規則的「基本心法」其實很簡單,一旦掌握之後無論是搞定「婆媳關係」還是進行董事會討論與決議都有莫大的幫助。

《羅伯特議事規則》中的發言規則(簡明版)

1.主持人中立,不參與討論;要討論先委託他人主持,直到動議結束。

解讀:我們開會經常是「老闆」做主持人/會議主席,而下屬都在「揣摩」老闆的想法而不敢輕易發言,這樣會導致信息溝通不暢而且延誤戰機。在「議事規則」中,主持人/會議主席必須保持中立,他的任務就是保證會議流程的順暢性而不能參與討論和帶有傾向性。就像裁判只能確保球賽的順利進行而不能主導誰獲勝一樣。當然,如果主持人想參與某個議題的討論,他就得暫時交出主持權。

2.發言先舉手,對主持人說「主持人,我要發言」,獲邀請後再發言。

解讀:要發言先舉手,這倒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事情,只是長大後逐漸忘掉了,但這是非常重要且合理的習慣。

3.每次限時一分鐘,每人每議題限兩次(時間、次數可協商調整)。

解讀:每個人發言的語速語調都不一樣,有的人比較「潑辣」,有的人比較「儒雅」,當這兩種人辯論的時候,「潑辣」的一方往往在「氣勢上」佔便宜,而「儒雅」的一方會吃虧,儘管可能思考得更深入。因此有必要對每個人的發言時長和發言次數做出明確規定,保證每一個人有足夠的表達個人思想的機會。無論你多麼正確或者無理,你的發言時長和次數是固定的,到時間就要把話筒交出去。

4.先說立場:贊成、反對、修改等,正反立場應輪流發言。

解讀:大家的時間都有限,為了保證討論的持續高效,你只有和上一位發言人所持立場相反才能夠發言,而且發言之前就要先表明立場(用舉手/舉牌等方式),便於主持人點名發言。在這樣的制度下,「一言堂」是不可能的,更不會開成所謂的「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

5.面向主持人發言,不互相討論。

解讀:在港劇中經常出現法庭辯論的場景,控辯雙方都是面對法官發言而不能直接PK,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在日常會議中,經常會出現的情況是兩種:要麼是主席台開大會,下面的人開小會,有話不明說;要麼就是無視主席台的存在而吵成一鍋粥。所有人都面對主持人輪流發言是保證不出現上述情況的合理方法。

6.不打岔、不跑題、不超時、不攻擊、不扣帽子、不質疑動機。

解讀:雖然我們經常聽到「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的說法,但是我們經常犯「對人不對事」和「質疑對方動機」的錯誤。最典型的就是「貼標籤」和「陰謀論」。

「他想做這個修路的工程,是因為他的小舅子是包工頭」「你提出這個想法是因為你是獨生子女,不知道生活的艱難」「你們90後真是垮掉的一代」……如果我們在討論事情的時候,不根據事情本身的合理性進行分析,而是去攻擊對方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及用「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口吻評價對方,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事情沒討論清楚還結了一堆的仇家。

7.對無視勸阻、執意插話等違規行為,須記錄在會議紀要中。

解讀:必須的!

《羅伯特議事規則》雖然是為了議會中的討論而設定,但是在合夥人和董事會的討論中也完全用得到。公司的章程中設定了股東投票的機制以及誰擁有最終的「一票否決權」。我們認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利用議事規則充分討論,讓各方面的意見充分展現,在最終決策的時候還是依靠公司章程規定的權利來完成。

在華為工作的時候,針對某項目我們開了一次市場項目分析會,大家都幾乎一致認為這個項目我們的競爭對手是A公司。我向領導匯報的時候,領導認為「沒有反對意見的會議等於沒開」,召集我們晚上連夜開了第二次分析會。會上領導利用「議事規則」引導我們進行充分的討論甚至爭吵,逐步發現了很多的疑點和問題,結果是將主要對手定為B公司,而A公司作為第二競爭對手,並因此作為我們的投標策略。正因為這次連夜召開的會議,讓我們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市場突破。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我作為一個經驗不足的「菜鳥」,每個月都能參加幾次這樣的討論會並且有結果進行驗證,成長可謂是突飛猛進。

3.5 用柔軟的身段去爭取利益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很輕視商業和商人的。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對市場和銷售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銷售」是一群幹不了技術活的人才會做的工作,銷售至少不能算一個「腦力勞動」。

但實際上,銷售這個崗位,幾乎能和創業「無縫對接」。很多純技術型、研發型創業團隊所面臨的困惑,對於銷售出身的人來說「根本就不算個事兒」。難怪有人說,沒有做過銷售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商人商人,就是商量著做人」,對於經商的人來說,除了違背底線的事情,沒什麼是不可以商量的,他們隨時做好了討價還價的準備。一個優秀的銷售員/商人,他們的腦袋似乎總是比常人更「多一個維度」,他們很少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他們隨時有「其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產品、價格、商務、付款方式、合作模式、融資、資源對接……他們手上總有非常多的牌可以打,總能讓自己的企業處於不敗之地。要達到這種境界,得有非常多的實踐經驗和自我修煉。

銷售是企業中和社會接觸最頻繁的崗位,銷售可謂「識遍人間百態」。銷售必須要和人打交道,必須要有談判、有妥協、有討價還價,也有委曲求全。向用戶推介產品的時候,都要用到這些技巧,如果等到創業了再來學習,恐怕為時已晚。很多創業者根本沒有銷售經驗,沒有經歷過最基礎的商業談判,就直接和投資人接觸,去談股權分配,甚至簽訂對賭協議,其風險可想而知。

再比如談判技巧,只有真正上過談判桌的人才會有感覺,從備受煎熬到應付自如再到控制全場,需要很多次的磨煉。談判有時候並不是一定在會議室,也許在吃飯、坐車、閒聊或者打高爾夫的時候就談好了。如果要參加一次談判,至少得要有如下的準備:

1.派誰去談?董事長、總經理等公司高層何時應該出面?

2.最高目標是什麼?中等目標是什麼?底線目標是什麼(低於底線寧願放棄)?

3.談判中誰唱紅臉?誰唱黑臉(可以臨時安排顧問來唱黑臉,關鍵時候靠他背黑鍋)?

4.在對方壓價的時候,有哪些「牌」可以打?包括但不限於付款方式(提高首付比例)、免費服務年限(從2年降為1年)、邀請參觀樣板點、老設備免費升級/搬遷、贈送高級工程師培訓名額等。這些牌怎麼打?由誰打?且戰且退還得偶爾一個回馬槍?退得太快會讓客戶覺得你還有降價空間,退得太慢則影響簽單。

沒有銷售經驗和人才的「創業團隊」,成功概率極低。最起碼,當團隊遇到困難的時候,銷售人才可以通過一些貿易和商業手段帶來一些現金流,保證團隊的存活。當年馬雲、俞敏洪在遇到資金困難的時候,都是通過倒賣小商品的方式獲得現金流,保證團隊能活下去。

企業是走「貿工技」還是「技工貿」爭論了很多年,對於絕大部分創業者來說,應該毫不猶豫地走貿工技的道路。要知道哪怕現在是以核心技術見長的華為,當年也是靠貿易才得以生存,然後才有機會找到技術道路。

現在中國的製造業越來越高端化,「中國製造」越來越有自己的品牌。我們國家的領導人經常帶著重型機械、高速鐵路、石油化工、電子商務、通信設備等廠商的高層一同出訪,我們的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儼然成為「中國製造」的最佳推銷員。看來懂「銷售」不僅能夠創業,也能做好國家領導人。

3.6 要做有大局觀的帥才

創業者的背景千差萬別,他們很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有做技術出身的、財務出身的、銷售出身的,等等。他們創業的勇氣和底氣來自於對本專業的精通,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往往帶有原來專業的思維模式,而這一點有可能會帶來困擾。在工作中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跨部門溝通能力,這樣對於創業來說是幫助很大的。

很多職場精英會站在本崗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比如技術專家認為:「我們的產品技術這麼先進,銷售隨便做都能簽大單。」銷售主管則認為:「公司就是靠我們銷售團隊在外面打單養活,我們才是前線,公司其他部門都是後方。」市場部門則認為:「要不是我們市場和品牌宣傳做得好,你們銷售根本沒辦法跟客戶建立聯繫。」財務總監則認為:「我們今年又幫公司減少了××萬的成本,員工年終獎發得多就靠我們了。」生產主管則說:「要不是我們的產品質量把關做得好,物料和供應鏈成本控制得嚴,公司運營根本就是無源之水。」售後部門的主管則說:「得了吧!要不是我們售後的兄弟們在外面起早貪黑地幫你們『擦屁股』,天天裝孫子被客戶罵,大家都得玩完!」

如果創業者的工作經歷比較單一,會容易有上述偏頗的看法。在一些大企業中員工會有輪崗制度,員工和高管都可以在幾個不同的部門間進行輪崗,實現企業與個人的綜合發展。比如華為規定「技術專家如果想要走向戰略崗位,必須要有幾年的市場一線經驗」以及「沒有海外一線工作經驗的人不得重用」,這也很有道理。

我們曾經見過一個企業的創始人,他是做財務高管出身,用財務管理的那套方法來管理公司各個部門,包括銷售部門。後果是企業的銷售員來一批走一批,企業發展一直不見起色,而老闆還認為自己「管理非常規範,找不到合適的人才」。

我們也經常遇到一些技術的大牛(的確是響噹噹)創業,聊技術和產品都很棒,但是聊到將來的市場推廣和營銷策略則說:「我們的產品很好的,市場銷路不是問題。」一般遇到這樣的「大牛創業者」,合作基本上就很難進行下去。因為他們只關注自己的事情,甚至是故意只關注自己的事情,而對於自己專業之外的事情和他人的努力視而不見。

不僅僅要有業務板塊的大局觀,還得有創業團隊生命週期的大局觀。創業團隊在不同階段都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管理問題,尤其是當事業有所起色,已經融到資金,正需要大發展的時候,管理上的短板就會暴露出來,而且管理幾乎沒有現成的答案。雖然現在外面有很多講大公司管理經驗方面的書,但是很多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企業的每一項制度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很多東西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外面有很多關於華為、聯想、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管理變革方面的書,這些書對於開闊眼界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對於創業者的實際操作則往往作用不大。每一個大公司都有一次甚至幾次轉型,每次轉型都是一次「破繭成蝶」的過程。創業者需要的不僅僅是描述「現在這只蝴蝶多麼漂亮」,他們更需要瞭解「破繭成蝶」的過程和關鍵點在哪裡。尤其是企業還是「繭」的時候如何生存和發展,有機會熬到「成蝶」的那一天。這些「內幕」,除非是親身參與過那個企業變革的主導者願意分享,外人極少能寫出當中的關鍵點。

我們經常講「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要注意中國國情」。而華為當時強推「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的時候,恰恰是「讓國情符合理論」。任正非反覆強調要「削足適履」,凡是不適應IPD思維的人都應該離開領導崗位。IPD是一套比較特殊的體系,當時能玩轉IPD的公司極少,IBM是其中之一,而IBM自己卻並不是通信設備製造商。作為通信設備製造商的華為要拜IBM為師學IPD,當時很多人將信將疑,怪話連篇(比如「跟著籃球教練學游泳,不淹死才怪」等),IPD讓華為的管理提升了一大截,唱讚歌的很多,卻不知道剛剛開始推IPD的時候,曾經一度讓客戶和市場非常不滿,甚至影響了客戶關係——以往可以按照客戶需求快速開發,「打個電話發個郵件就搞定」,現在不僅產品開發需要層層審批,而且發貨時間也慢了不少。只有親歷者才會知道是如何「擺平」這些事的。

創業者一定要想清楚。管理5~10個人、20~50個人、100~200個人、500~1000個人的方式是有很大區別的,每個企業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都要對組織進行調整。生產型管理、銷售型管理、研發技術型管理等企業模式也很不一樣。有的產業是「大魚吃小魚」,必須做大做強才能生存;有的產業是「快魚吃慢魚」,必須船小好掉頭。

很多技術工作者總想著做一輩子的技術,並不想做到多高的職位,因為這樣「很單純」。實際上在工作中,越是想「單純」的人做事情就越是難成功,而且越做越複雜。只有你懂一點大局觀,學會協調各方面的資源來為你服務,做事就越簡單。

《不是誰都能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