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解讀(一)

太上老君是道教人物,是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之一,道教的理論依據是道家。要瞭解內觀經,我們必須瞭解道家的宇宙觀,也就是世界是怎麼產生的。這就涉及到我之前所寫的一篇文章《宇宙的產生和毀滅》,道家認為,宇宙產生之前只有茫茫的道,這個"道"既是宏觀的概念,又是微觀的概念,所謂茫茫一片,這是宏觀的,也就是說這個"道"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大到"至大無外"的程度,也就是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在它的外面;那麼微觀的小又小到什麼程度呢,小到"至小無內"的程度。

在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狀態下,道教卻偏偏要給它按上一個"主宰"之神,稱為"元始天尊",然後,這個"道"不知什麼原因開始動了,一動便有"靈氣",究竟是先有"氣"才會動,還是先動了之後才有"氣",這就好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總之,這時有了"靈氣",道教又給這種狀態下安置了一個"主宰"之神,稱為"靈寶天尊"。這個具有"靈氣"的"道"運動的幅度越來越大,就好像一個看不清的"點"在旋轉,並且一轉越大,有點像一個太極一陰一陽一魚,逐漸可以看出其有所分化,這個道所分化清楚的兩面便是"兩儀",即"一陰一陽一兩儀",注意:這個"一陰一陽一兩儀"是道的兩面,而不是道一分為二變成兩個東西,道教又為這一狀態下安置了一個"主宰"之神,稱為"道德天尊"。

這個道德天尊所代表的一陰一陽一兩儀,再進一步運動之後,便是一陰一陽一二氣,萬物就是這一陰一陽一二氣所產生。至此,北方首都認為,這個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而南方道教則認為,三清之後,也就是萬物生成之後的一個萬物主宰之神叫"太上老君"。這個故事便是道教的"創世紀",而這個"創世紀"是得到了科學的驗證。這並不是小雅憑空亂說,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就專門著書用天體物理學的方法來解釋過這一創世紀的偉大理論。

既然萬物一切是由"道"產生的,那麼萬物就必然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有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瞭解世界,那麼,我們究竟如果來找出這個規律呢?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章就已經告訴了我們,但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引起注意,那就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想要明白這兩句的意思,先得搞明白,古文中的"妙、徼"是什麼意思,小雅認為,"妙"是事物的"內在奧妙"、"內在本質"、"內存聯繫";"徼"是事物的"外在輪廓"、"外在表現"、"外在邊界"。事物是由小到大,從無到有,因此,我們觀察事物發展趨向時,要"順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去思考,要向"宏大"的方向思考;而如果我們要觀察事物的由來時,就要"逆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即"順著"發展的來源去摸索,要向"微波"的方向思考。這就是"常有"和"常無"的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一個是順著思考,一個是逆著思考。

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是有許多發言人的相似,電子圍繞原子核轉,而地球圍繞著太一陽一旋轉,許多原子按一定規律組成分子,而許多太一陽一系組成銀河系,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世界的規律為什麼如此相同而又如此不同呢,老子也同樣在《道德經》中告訴了我們,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層層地傚法而來,這就為我們觀察事物的變化提一供了方法。

人的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宇宙,人成了萬物之靈,觀察人自己同樣可以瞭解一陰一陽一五行的作用規律,從男女受一精一,經過十月懷胎,這預演著人類產生的一個縮影,從這個縮影可以瞭解一陰一陽一變化、五行之氣的所屬,以及處理病變的方法。所以,大家來聽小雅講解《內觀經》,並不是說逐字逐句地翻譯每一句該文言,那樣你仍不能起到內視的效果。必須瞭解道家的大道規律,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才能入一精一入微,才能致虛極而守靜篤。

老君曰: " 天地媾一精一,一陰一陽一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一精一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一陽一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一陰一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一精一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一精一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對於人一體 來說,天地就是指父母,媾一精一就是一陰一陽一交一 合,然後便開始一陰一陽一交一 融生長發育,並且秉承父母的靈氣,這便是"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現象。父母從和合開始,這個還未形成的人但開始生長,一個月生變為"胞孕",兩個月形成"胚胎",後面三、四月中,什麼是魂、什麼是魄,是許多初學者要搞清楚的東西,這個魂魄不是西方的幽靈,是很科學的東西。它與人的一精一氣神是密切相關的。我們看一看中醫裡面的定義。 /p>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一精一;兩一精一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一精一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大家注意上面的定義,"一精一"和"神"都是先天而來,也就是從父母那兒帶來的,而"一精一"是物質形態的,"神"是意識形態的,一精一少則必然神喪,一精一足則神氣滿。我們看神州電一影 中有"神仙",神和仙是不同的,仙是經過修練而飛昇天上,而神卻是隨天地生成而生成,後世小說一錯再錯,終於分不清神和仙了。

魂魄與神一精一直接相對應,人無神則魂丟,魂在則人的神在,人就有靈氣,所以"靈"又與"魂"合用為"靈魂",擴展到集體如軍隊就成了"軍魂"。如果一個人一精一不足,則此人無魄力,有運魄力的人一定精神飽滿。人有三魂七魄,三魂謂之天魂、地魂、命魂,七魄謂之天沖、靈慧、氣、力、中樞、一精一、英。這三魂七魄各有一陰一陽一,因劃分太細,大家不必記得如此詳細(小雅本人也不記),只要記住關鍵一點:三魂屬一陽一,主動主生,七魄屬一陰一,主靜主形,失魂落魄之人,一定站立不定、癡癡呆呆。

關於"心意志思慮智"我就不繼續詳細解釋,不過這一段內容是值得大家體會一下,涉及到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所以,我個人越讀這些古書越覺得其寶貴。下面言歸正傳,"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前面四個月是"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這兒開始"三生萬物",五臟六腑全出來了,從而分藏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六腑即"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

從這個圖可以看出,心、小腸→火,腎、膀胱→水,肝、膽→木,肺、大腸→金,脾、胃→土。關於三焦很難定其五行,因為三焦是指上、中、下三焦,對應肺肝腎心脾五臟,上焦有心肺二髒,中焦有脾肝二髒,下焦有腎。

第七個月,由裡及外,五官等功能也逐漸俱全,第八個月,神經系統也已經有所知覺,如果胎教這時也可以開始了,第九個月方方面面也基本生成完畢,第十個月瓜熟蒂落,馬上就可以哺乳餵養。整個過程和當今本醫未必完全吻合,但大致相當。古代農曆算產期不是數多少天,而是"減三加七"很容易記住,比如今天是農曆六月十三開始懷孕,將月份減三、日子加七就變成明年的農曆三月二十臨產,這個方法比記天數方便很多。

《太上老君內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