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原文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一陰一而抱一陽一,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注音版—————————
道(dao)生(shēng)一(yī),一(yī)生(shēng)二(er),
二(er)生(shēng)三(sān),三(sān)生(shēng)萬(wan)物(wu)。
萬(wan)物(wu)負(fu)一陰一(yīn)而(er)抱(bao)一陽一(yang),
沖(chōng)氣(qi)以(yǐ)為(wei)和(he)。人(ren)之(zhī)所(suǒ)惡(e),
唯(wei)孤(gū)、寡(guǎ)、不(bu)谷(gǔ),
而(er)王(wang)公(gōng)以(yǐ)為(wei)稱(chēng)。
故(gu)物(wu)或(huo)損(sǔn)之(zhī)而(er)益(yi),
或(huo)益(yi)之(zhī)而(er)損(sǔn)。人(ren)之(zhī)所(suǒ)教(jiao),
我(wǒ)亦(yi)教(jiao)之(zhī)。
強(qiang)梁(liang)者(zhě)不(bu)得(de)其(qi)死(sǐ),
吾(wu)將(jiāng)以(yǐ)為(wei)教(jiao)父(fu)。
[譯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無」,「道」生「有」「有」生「萬物」這裡的有及是「一」,「一」生「二」,「二」生「三」注這裡的「三」不是指的數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一」是一陽一,「二」是一陰一,一陰一陽一和合生化萬物,也就是「三」生萬物了。
「萬物負一陰一而抱一陽一,沖氣以為和。」
萬物,負一陰一,而,抱一陽一,很多人都容易理解錯,這裡代表的是萬物一陰一陽一之氣和合,才能朝氣蓬勃,生生不息。也說明了萬物是離不開一陰一陽一的,缺少一陰一也不行,缺少一陽一也不行。人也是一樣,頭乃一陽一,對立腳為一陰一。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人之所惡,唯有:孤、寡、不谷,而君王自稱之,這裡大家可以去瞭解一下第三是九章這句話「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以賤為本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所以物質上面的損失,可以說是益。也可以說是益上面的損失。這裡很亂,語言很難說明白,但是大致的意思就是,有兩面,一一陰一一一陽一,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樣~/p>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暴者不會順其自然處事,故死,我將這句話當作傳教的宗旨。
[長篇大論]
沒有找到相應案例的故事
解籤
一個年輕人去寺廟裡求籤。他很虔誠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後抽籤。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
忽然,年輕人歡喜地大叫一聲:「謝謝佛祖!」他起身,對老和尚深鞠一躬:「法師,麻煩您給我細解一下這個簽,行嗎?我知道,這是上上籤呀!它怎樣指引我去爭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說:「你現在是做什麼的?」年輕人羞赧地揉揉鼻子,說:「一直居無定所,東奔西跑的。」老和尚又問:「那麼,你追求什麼樣的成功呢?」年輕人一下來勁了:「我想經商呀,白手起家,像李嘉誠、比爾·蓋茨那樣,做一番大事業。」老和尚問:「如果不成呢?」年輕人說:「我曾經想參與保險業,從保險推銷員幹起,逐步做到總裁……」老和尚笑了:「你很有志向呀,不過,這個也不成怎麼辦?」年輕人想了想:「說實話,我最初想當作家,寫一兩本書,暢銷全世界,爭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老和尚點點頭,問:「剛才,你說自己居無定所,東奔西跑,是什麼意思?」年輕人說:「因為我這幾年失業幾次,不得不常常在外奔波,尋找一份工作餬口唄。」老和尚問:「能餬口了嗎?」年輕人慚愧地揉揉鼻子:「唉……不過,我不時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濟。」老和尚寬容地笑了:「我無意反對世人追求成功的心情,但是,生存先於成功、大於成功——佛祖根本就不是為了幫助一個連基本生存都沒有解決的人去憑空追求成功的。」
年輕人顯然很震驚,問:「那麼,這個上上籤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老和尚笑答:「依我看,它是說你的生活就要安定了。相對你的目前而言,它的確是上上籤。」
何為高僧?
夕一陽一西下,寺廟裡,一群小和尚圍著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搖著,小和尚唧唧喳喳,問老和尚道:
「師父,什麼樣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們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瞇著眼,微笑著望著這群小和尚,笑道:
「達摩祖師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兩個人最受尊敬,被你們稱為高僧、智者、大師……總之,當時能用的稱謂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達摩祖師讓這兩個弟子雲遊四方,普度眾生,兩名弟子欣然而應。於是,兩個人就一起下山了。
「後來,兩個人都做了不少好事。當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讚譽,只是兩個人在助人時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地幫助著別人,只要別人有需要,他都絕不吝嗇。小弟子就不一樣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裡去了。於是,很多人都認為小弟子喜歡偷懶……同樣是高僧,對三弟子的評價總遠遠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過去了,達摩祖師圓寂了。他的弟子們都繼承了他的遺願——行善助人,普度眾生。這時,三弟子的名聲蓋過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為響亮。
「又十年過去了,三弟子的身體越來越差了,別說幫助別人,甚至連自己都需要人照顧了。此時,眾人忽然發現,身邊助人的僧人越來越多了,都十分年輕,且都有一個習慣,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裡去了。於是,眾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後,人們果然發現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這些年輕僧人都尊稱那名小弟子為師父。」
說到這,老方丈頓住了,問小和尚們道:「知道最後人們為什麼喊達摩祖師的小弟子為高僧、智者了嗎?達摩祖師的小弟子跑到深山裡又去幹什麼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時候繼續幫助別人呀。」小和尚們唧唧喳喳著。
「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麼呀?」小和尚們眨著眼睛,問老方丈道。
「達摩祖師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樂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應該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樂。一個僧人,連自己都快樂不了,休息不好,就是連自己都沒有度好。既然連自己都沒有度好,又怎麼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個真正的高僧,首先應該懂得快樂,先度自己再度別人。」
小和尚們似懂非懂,卻做醍醐灌頂狀。
看著小和尚的樣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們也笑了,瞬間,小和尚們發現: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