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音版—————————

(ming)(yǔ)(shēn)(shu)(qīn)
(shēn)(yǔ)(huo)(shu)(duō)
(de)(yǔ)(wang)(shu)(bing)
(shen)(ai)(bi)(da)(fei)
(duō)(cang)(bi)(hou)(wang)
(gu)(zhī)(zu)(bu)(rǔ)
(zhī)(zhǐ)(bu)(dai),可(kě)(yǐ)(chang)(jiǔ)

[譯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利與己身生命那一個更親呢?己身生命與貨利那一樣更重呢?得與失那一樣更有害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分的追求、愛名 必定費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會有何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能長久。

[長篇大論]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妙,這讓我想起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表面上是好可是得與失給帶來的是福是禍那? 不要只想得,付出不能少
得到了,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壞事,世間沒有好壞,亦好亦壞。

吃飯睡覺的自然

有個信徒問慧海禪師:「您是有名的禪師,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答:「有。」

信徒問:「是什麼呢?」/p>

慧海禪師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

慧海禪師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一樣呢?」信徒又問。

慧海禪師說:「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中穿梭,囿於浮華的一寵一 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外表與內在

一座大山上有個小廟,廟裡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徒弟。

這天,來了一個達官貴人,為小廟捐了很多財物。他在廟裡住了一段時間,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熱情接待。他告辭後不久,又來了一個書生。

這書生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餓得暈倒在廟門外。老和尚見了,叫小徒弟將他扶進廟裡,同樣吩咐端上最好的茶,準備最好的齋飯。

小徒弟心裡嘀咕起來——上次那位達官貴人,為廟裡捐了那麼多的財物,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如今,一個不知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還如此厚待他,難道師父是老糊塗了?

書生住在廟裡的那段時間,小徒弟沒給他好臉色看,有時候趁著師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經餿掉的齋飯,還不給他吃飽。

書生告辭後,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個菩薩,放在廟堂正中,對小徒說是廟裡新近請的菩薩。

小徒弟每天都很認真地給菩薩上香,對著菩薩叩頭,虔誠地唸經。

一個月後,老和尚又將那泥菩薩削琢成一隻猴子放在廟堂當中。小徒弟發覺菩薩變成了一隻猴子,嚇了一跳,幾天都沒去上香。老和尚問:「怎麼不去上香了?」「師父,那菩薩變成一隻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過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著師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頭上敲了一下,慢慢唸經,不再理他。

這一敲打,使小徒弟頓悟過來。他說:「師父,我明白了。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這一團一 泥,都是一樣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對前面的達官貴人謙恭對後面書生無禮,都是因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實,認識那平平淡淡卻奇妙得可以捏塑出無盡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所在。」梁衍

《道德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