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原文版—————————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注音版—————————
善(shan)為(wei)士(shi)者(zhě),不(bu)武(wǔ);
善(shan)戰(zhan)者(zhě),不(bu)怒(nu);
善(shan)勝(sheng)敵(di)者(zhě),不(bu)與(yǔ);
善(shan)用(yong)人(ren)者(zhě),為(wei)之(zhī)下(xia)。
是(shi)謂(wei)不(bu)爭(zhēng)之(zhī)德(de),
是(shi)謂(wei)用(yong)人(ren)之(zhī)力(li),
是(shi)謂(wei)配(pei)天(tiān)古(gǔ)之(zhī)極(ji)。
[譯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p>
善於統兵者,不窮兵黷武;善於打仗者,不會被激怒;善於戰敵者,不會與敵對持;善於用人者,謙下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這就是所說的不爭強鬥氣的道德,這就是所說的發揮人的積極性,這就是所說的遵循客觀規律。
[長篇大論]
鏡子的智慧
徒弟抬一面鏡子,邊抬邊說:「這鏡子可真是便宜,幾十元買了這麼一大面!」
師父笑著說:「你可別小看了這鏡子啊!它可以當你的老師呢。」
「哦?」徒弟也逗趣說,「不知這鏡子老師將何以教我啊?」
師父問「不管什麼東西,只要放到鏡子前面,是不是都映得出?」
「當然」徒弟說。
「那麼東西移開後,鏡子裡還留有餘影嗎?」師父問。
「那怎麼會呢?」徒弟說。
「這就是智慧啊!」師父說:「這叫』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
「不能」徒弟說,「想不到這鏡子還有點門道,還有嗎?」
「多得是」,師父說:「比如孔孟先師或帝王將相來照鏡,你說鏡子會因為高興而加倍細心嗎?」
「不會」徒弟答。
師父問;「如果乞丐、棄兒來照鏡,鏡子會因厭惡而應付了事嗎?」
徒弟說:「不會。」
「這就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又叫與聖人居而不喜,與凡夫居而不憂,你做得到嗎?」師父問。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興沖沖地問。
師父問「當甲物體正在照鏡子時,鏡子會一邊照甲又一邊惦念乙嗎?」
「不會」。
師父問「這叫把握當下,置心一處。你做得到嗎?」
「做不到!還有呢?」徒弟窮追。
師父問「鏡子映現紅色物體時,其本身會不會也變成紅色?映現綠色時會不會本身也變成綠色?」
徒弟說「不會。」
師父問「鏡子本身雖不變色,卻仍能紅來現紅,綠來現綠,是不是?」
「是,這叫什麼?」徒弟問。
「這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做得到嗎?」師父問。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還不解渴。
師父問「鏡子映人映物、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質卻始終不變,這叫做』體不動,而用常顯。用常顯而體不變』你明白嗎?」
「明白了」,徒弟感歎地說,「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鏡子,竟蘊含了這麼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為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