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注音版—————————

(yong)(bīng)(yǒu)(yan)
(wu)(bu)(gǎn)(wei)(zhǔ),而(er)(wei)(ke)
(bu)(gǎn)(jin)(cun),而(er)退(tui)(chǐ)
(shi)(wei)(xing)(wu)(xing)
(rǎng)(wu)(bi);扔(rēng)(wu)(di)
(zhi)(wu)(bīng)。禍(huo)(mo)(da)(yu)(qīng)(di)
(qīng)(di)(jǐ)(sang)(wu)(bǎo)
(gu)(kang)(bīng)(xiāng)(ruo)
(āi)(zhě)(sheng)(yǐ)

[譯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兵書上說:我不敢主動挑起戰端,而是採用守勢。我不敢冒進半寸,寧可退後一尺。這就是所說的以無陣之陣來抗擊,以無臂之臂奪取。以無兵之兵戰鬥,以無敵之心對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禍莫大於輕敵逞強,輕敵逞強就要喪失三寶。所以倆兵相對,仁慈者勝。

[長篇大論]

借禪宗智慧開啟成功門

「講座開始前,我想同大家分享一個特殊的因緣。」「全球通名家講談」的現場,吳言生雙手合十,難掩內心的激動。「我今天站立的這個地方,很有佛緣,它的名字叫佛山;而佛山的中心,又是一個很有禪意的地方,叫禪城。在佛山、在禪城講佛教思想,講禪宗智慧,有佛緣,有禪意。」

「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禪宗也一直是中國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派。」對於遍參禪門的吳言生來說,禪宗智慧是淨化心靈、提升境界的法寶。他開宗明義地指出,「禪的最終目標是開悟。」在眾人眼中,「開悟」是何等深奧的字眼,但在吳言生看來,禪是最生動、平常的智慧。

放下,便是擔當

「有人問慧海禪師:什麼是修行?禪師說:饑餐困眠。學人不理解,說:我也是困了就睡,餓了就吃,為什麼就不是修行?禪師告訴他:通常世人在吃飯的時候,不肯吃飯,總是想這想那,千般計較;在睡覺的時候不肯睡覺,總是夢這夢那,萬種思量。所以他們吃飯的時候是在分別計較,睡覺的時候是在顛倒夢想。」

人類的童年時代,總是和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渾然一體,但隨著分別意識的生起,開始追名逐利、刻意鑽營地度過一生。「生命的旅途上,到處都是疲憊的流浪者。因為我們看不破,放不下。禪宗常說,捨得捨得,能捨才能得。放下妄想,得到的是智慧。但是,『放下』並不是枯木死灰,也不是缺乏擔當。」幾句禪語過後,吳言生搬出了鮮活的故事。

「從前有位老婆婆供養了一位僧人,又請來一個妙齡少女給和尚端茶倒水。一天,老婆婆想測測這個出家人的修行到底到了哪種地步,就授意姑娘在送飯的時候一把抱住和尚,問他感覺如何。和尚的回答非常堅決:枯木已寒煙,三冬無暖意。意思是說,我感覺自己像一根枯死了的木頭,在數九寒冬的天氣裡,心裡面沒有任何的暖意。在一般人看來,這位出家人的修行已經到了無情無慾的高深地步。但老婆婆聽完姑娘的轉述,卻生氣地將出家人趕走了。」

故事講完,「全球通名家講談」的現場觀眾都在納悶:這老婆婆怎麼如此決斷?

「枯木禪確實是修行的很高境界,卻並非最徹底。枯木不能逢春,就是死灰,失去了愛心,也失去了承擔。」言畢,吳言生又微笑著引出了另一個故事。

「一日大雨,小河漲滿水,一個年輕女子在岸邊躑躅,不敢過河。一位大和尚帶著徒弟雲遊到此,便將姑娘抱到河對岸。姑娘回眸一笑,道謝而去,師徒二人也繼續上路。小和尚覺得師傅做得不對,在心裡嘀咕了半晌,終於忍不住問道:『佛陀不是教導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嗎?今天您怎麼把那個姑娘給抱起來了呢?』師傅聽後大笑:『我早已把那姑娘放下了,你還一直把她抱在心裡呢。』所以說,禪的智慧在於能在一個恰當的尺度內收放自如。人生也是一樣,如果沒有了承擔,生命就沒有了熱情與責任,但當承擔變成了負擔,又失去了靈性和灑脫。」幾句利落的點評,為吳言生贏得了滿堂掌聲。/p>

現代管理的出路

2500年前,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誕生了「禪」;1400多年前,達摩大師又將禪帶到中國。這樣一種智慧早已被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點滴之中,被人們運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企業的經營、管理。

傳統的西方管理學是一種剛性、機械的管理,「以制度為中心,以量化考核為形式」,將人視為無差別的管理對象。當西方管理學的發展陷入困境時,他們開始反省,希望在東方智慧中找到走出困境的要旨。「韓國、日本的一些成功企業家就充分汲取了禪宗的智慧,禪式管理應運而生。禪式管理不是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被管理者,而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規則來管理,激發每個員工內在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關心人的心靈,尊重人的價值,重視人的成長。」

「全球通名家講談」的很多觀眾都是企業人士,「以人為本」總是他們掛在口頭的管理名詞,可如何與禪的智慧結合、真正落到實處,卻是難題。

吳言生將禪式管理的內涵提煉為四點:「第一,平等。佛教對一切生命都無條件地加以尊重、關愛,所謂『春一色 無高下,花枝自短長』。一個睿智的管理者不應該將自己凌駕於被管理者之上,而要共同努力、合作無間,從而一起走向成功。」

「第二點內涵是敬重。古代,有一個寺院的大餅做得非常好,香客紛紛捐出重金以求得品嚐大餅的機會。一個乞丐拿著三文錢也想買一個大餅,方丈收下了錢,給了乞丐一個餅。十幾年以後,事業有成的乞丐專程上山拜謝禪師當年的一飯之恩。方丈施給乞丐一個大餅是為了讓他不挨餓,而收下那三文錢則是為了給他尊嚴。這樣的一種尊敬可以激勵人的一生,精神力量是非常大的。」

禪式管理的第三點內涵是包容。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禪宗裡也有一句話,「規矩不可行盡」。規章制度若定得太死,被管理者沒有了任何彈性與空間,管理的績效反而會大打折扣。「『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禪式管理內涵的最後一點,吳言生將其歸結為「感恩」。「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無數人幫助的結果。只有感恩,生活才會更充實,事業才會更輝煌,人生才會更成功!」

用出世心做入世事

「佛教倡導的是出世,而企業的精神卻代表著積極入世,佛教思想與企業精神之間是否存在衝突?」一位現場觀眾的提問代表了很多人對佛教的疑惑,這也讓吳言生發覺,原來有不少人對於佛教的理解還有偏差。

「首先,佛教並非出世而是入世的。大成佛教講『普度眾生』、『悲智雙運』,說的就是一個修佛之人光是覺悟了遠遠不夠,還必須來到世間,拯救其他的人。所以說佛教的精神是入世的,甚至是濟世的。其二,日本明治時期的禪宗高手鈴木正三曾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場』這個概念,在企業界的一精一英里非常流行。我們的工廠、企業就是我們修道的地方。出家人用愛心、平等、敬重、包容、感恩來管理道場,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精神來管理企業,企業也能因此產生凝聚力、向心力。」

開啟了對佛教的認識之後,現場觀眾的思考就越來越深入,追問也愈來愈切。「佛教一直提倡放下,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也是中庸忍讓,這和現在社會中所提倡的積極進取是否存在衝突呢?我們該如何用禪宗更好地去解釋它?」

「這就回到了我開頭所講的『放下』與『擔當』,如何將它們與現實生活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一位名叫蒙剋夫·基德的登山家,在不帶氧氣瓶的情況下,多次跨過海拔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基德卻淡然地說:『無氧登山最大的障礙是欲一望 。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任何一個小小的雜念都會使你需要更多的氧氣。為了登上峰頂,為了使四肢獲得更多的氧氣,必須學會拔除一切欲一望 和雜念。』當我們攀到了人生、事業的高處,一旦雜念過多,就會跌下來。要成功,就必須放下。這裡的放下,並非是放下對事業的熱愛與責任,而是放下雜念,釋放潛能,從而更好更勇猛地達成我們生命的偉大目標。」

看著眾人臉上或多或少顯露的「頓悟」,吳言生欣喜地說:「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吧: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用加法來工作,用減法來生活。這樣,才能回歸本心,享受智慧人生!」

《道德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