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注音版—————————

天(tiān)之(zhī)道(dao),
其(qi)猶(you)張(zhāng)弓(gōng)歟(yu)?
高(gāo)者(zhě)抑(yi)之(zhī),下(xia)者(zhě)舉(jǔ)之(zhī);
有(yǒu)餘(yu)者(zhě)損(sǔn)之(zhī),
不(bu)足(zu)者(zhě)補(bǔ)之(zhī)。
天(tiān)之(zhī)道(dao),
損(sǔn)有(yǒu)餘(yu)而(er)補(bǔ)不(bu)足(zu)。
人(ren)之(zhī)道(dao),則(ze)不(bu)然(ran),
損(sǔn)不(bu)足(zu)以(yǐ)奉(feng)有(yǒu)餘(yu)。
孰(shu)能(neng)有(yǒu)餘(yu)以(yǐ)奉(feng)天(tiān)下(xia),
唯(wei)有(yǒu)道(dao)者(zhě)。
是(shi)以(yǐ)聖(sheng)人(ren)為(wei)而(er)不(bu)恃(shi),
功(gōng)成(cheng)而(er)不(bu)處(chǔ),
其(qi)不(bu)欲(yu)見(jian)賢(xian)。

[譯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道法自然)自然規律,就猶如射箭一樣,弓位高了就往下壓一壓(高者抑之),弓位低了就往上抬一抬(下者舉之)。用多餘去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人之道(規律),則不是這樣。它是損不足去奉多餘。什麼樣的人才能用有餘去奉天下呢?

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唯有有道者。因此聖人為而恃,功成而不處,不會去想在眾人面前立賢名,以均天下。

[長篇大論]

人死只有業隨身

從前有位最富有的人,他一生最歡喜珠寶和金銀,可以說『珠寶滿倉庫,金銀堆成山。』成為世界第一大富翁。因為他最歡喜金銀珠寶,所以他的大兒子,名叫鑽石,二兒子名叫金子,三兒子名叫銀子,小兒子則名叫業障,不知為什麼緣故。

他一生愛錢如命,吝嗇成性,不肯佈施去救濟窮人。自己享受,天天美食,大魚大肉填肚子。可是吃來吃去,腦滿腸肥,成為大肚子,於是乎便患了高血壓,不久就中風(腦溢血),半身不遂,行動不便,臥床 不起。可是他捨不得花錢請護一士 照顧,所以想叫自己四個兒子輪班侍候。這樣既省錢又得天倫之樂,不料大兒子、二兒子以及三兒子皆反對,只有小兒子細心照料。不久,小兒子也罷工,不管他了。

這位最富有的人,就這麼一氣之下,病勢就加重了,到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又想,我自己到一陰一間去,無人作伴,這太寂寞了。於是想叫大兒子陪他去,乃喚大兒子到病床 前,說:『鑽石!我快要死了,感覺一個人太寂寞,你能不能陪爸爸一起去死呢?』大兒子一聽,便皺眉頭地說:『爸爸您老糊塗了,我怎能陪您去死呢?』說完揚長而去。

他又喚二兒子到病床 前,便說:『金子!爸爸對你很好,很疼愛你,我現在快要死了,你可不可以陪伴我死呢?』二兒子一聽,把眼睛一瞪的說:『豈有此理!要死就快點死,不要發神經!』乃怒氣沖沖的走了。

他又喚三兒子到病床 前,便說:『銀子!我對你不錯,你所要求的事,爸爸皆滿你的願。今天爸爸要死了,希望你陪爸爸一起去死。』三兒子一聽,大發雷霆的吼叫:『你這個老東西!我應該把你打死,免得作怪。』說完之後,轉身就走,還狠狠地說:『你真應該死!』

這時,無有餘策,這個富有的人,便很悲哀地痛哭流涕向小兒子說:『業障!我雖然不愛你,可是你是我的小兒子,你願不願意跟著我去死?』小兒子不加考慮,很慷慨地說:『我願意陪爸爸一起去死,您到什麼地方去?我跟您到什麼地方去,免得爸爸一個人太寂寞。』富人一聽,心裡很舒服,兩眼一閉,兩腿一伸,到閻王殿去報到,結束一生。/p>

這個公案,警惕世人,不要貪戀紅塵,無常轉瞬即至。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弱病老。

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人生在世,莫待老來方學道,試看那些孤墳,儘是少年人。不要留戀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好像這個富有的人臨死時,金銀珠寶帶不去,只有業障陪他去,這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要趕快覺悟,發菩提心,修無上道,才能了生脫死,沒有白來這世界一趟,不要再糊塗一輩子。切記這兩句話,把它作為座右銘:轉自

見事省事出世間, 見事迷事墮沉一淪 。

有首偈頌,說的道理很正確,今天不妨說出來作為參考,仔細的研究,有一番哲理在其中。是這樣說的:

魚在水裡躍,人在世上鬧; 不知為善德,虧心把孽造。

金銀堆成山,閉眼全都撂; 空手見閻王,愧心把淚掉。

業和情

六道輪迴,就是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按照業的輕重和情的深淺來判斷。所謂『業重情迷』,這種人死後墮地獄。所謂『業深情癡』,這種人死後作餓鬼。所謂『業重情濃』,這種人死後轉畜生。業越輕,情越淺,便往生於三善道。到『業盡情空』的時候,便是聖人。

業重,就是時時刻刻存著邪知邪見,不怕因果,見利忘義,做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迷,就是遇到感情,沒有智慧,便著迷了。所謂『理智控制不住感情』,任其發展,便鑄成大錯。這類眾生,將墮落在地獄裡。這種業太重的人,就是佛菩薩來耳提面命,來教化勸說,他也不會聽的。真理他不聽,只信邪理,這一類的眾生,雖然做人,可是無藥可救。

業深情癡的眾生,他的業障雖然很深,但是沒有那樣的重。遇到感情便糊塗了,分別不出是道、不是道?是法、不是法?境界一來,便隨著境界轉了,轉到什麼地方去呢?轉到餓鬼道去,到那時候,悔已晚矣!

業重情濃,業障雖重,猶比入餓鬼道者較輕點;情感雖濃,還比入餓鬼道者較淺一點;這種人,將來轉為畜生,受各種不同的痛苦,其苦不堪設想。

『業』是一種最公平的懲罰,墮落不墮落,乃由感情來分別。只知有情,不知有智這種人,將來一定墮落在三惡道中,這是毫無疑問的。你存什麼心,就到什麼道中去。修道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明眼善知識一看便知,將來他會墮落在哪一道中受生。

凡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業障。障礙你不能上升,乃至障礙你出不了三界。凡是對著境界而生出執著,就是情感。見到境界,便生執著,這皆是情感的作用。諸位要深自警惕,不要被情感所牽而不能出離,當知『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盼共勉之!

《道德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