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敲石頭的人們(4)

第五章敲石頭的人們(4)

在這門學科的早期,英國人是最活躍的,因此在地質詞語中英國的名稱佔了絕大部分。

泥盆系(即德文系)當然源自英格蘭的德文郡。寒武紀來自羅馬人對威爾士的叫法,而奧陶紀和志留紀使人想起了古代的威爾士人部落:奧陶人和志留人。但是,隨著地質學後來在其他地方的崛起,世界各地的名稱漸漸出現。侏羅紀跟法國和瑞士交界處的侏羅山有關。二疊紀使人想起俄羅斯烏拉爾山脈裡的彼爾姆,而白堊紀(源自拉丁文白堊)是由一位比利時地質學家命名的,他自己也有個漂亮的名字,叫做J.J.德奧馬利馬斯·德霍洛伊。

原先,地質史分為4個時期:第一紀、第二紀、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個體系過於簡單,因此壽命不太長。地質學家很快就用新的劃分方法來替代這種劃分方法。第一紀和第二紀已經完全不用,第四紀有的人已經不用,但有的人仍然在用。今天,只有第三紀 還 在廣泛使用,雖然已經不代表第三紀任何東西。

萊爾在《原理》中使用了新的單位,叫做"世"或"段"來涵蓋恐龍以後的時代,其中有更新世("最近")、上新世("較近")、中新世("頗近")和意思很含糊的漸新世("有點兒近")。

如今,一般來說,地質時代劃分為四大塊,叫做"代":前寒武紀、古生代(源自希臘文,意為"古代生命")、中生代("中期生命")和新生代("新的生命")。這4個代又分為12-20個部分,通常叫做"紀",有時候也稱"系"。其中大多數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白堊紀、侏羅紀、三疊紀、志留紀等等。

接著就是萊爾所謂的"世"--更新世、中新世等--這些名稱僅僅用來指最近的(但又是古生物學研究很活躍的)6500萬年;最後,便是一大堆更細的分類,名叫"期"或"代"。其中大多數以地名命名,讀起來幾乎總是很拗口:伊利諾期、得梅因期、克羅伊期、金默裡奇期等等,都具有同一特色。據約翰·麥克菲說,這類名稱總共多達"幾百個"。幸運的是,除非把地質學作為你的專業,你從此以後再也不大可能聽到這些名稱了。

更加混亂的是,北美的"期"或"代"跟歐洲的說法不一,在時間上往往只是大體交叉。因此,北美的辛辛那提期在很大程度上相當於歐洲的阿什吉利期,再加上一點兒稍早的喀拉多剋期。

而且,這一切,不同的教科書、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叫法,因此有的權威提出7個代,而有的權威滿足於4個代。在有的書裡,你 還 會發現不用第三紀和第四紀,而是用不同長度的系來取而代之,稱做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有的人 還 把前寒武紀分成兩個代,即非常古老的太古代和較近的元古代。有時候,你 還 可看到"顯生宙"這個詞,用來涵蓋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

而且,這一切都只用做時間的單位。岩石的單位 還 另有一套,叫做系、段和期。而且, 還 有早、晚(指時間)之分和上、下(指岩層)之別。對於不是專家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一鍋粥;但對於地質學家來說,這都可能是會動感情的東西。"我看到大人們為了生命史上一毫秒的問題爭得臉紅脖子粗。"英國的理查德·福蒂在談到20世紀為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分界線而展開的曠日持久的辯論時這樣寫道。

今天,我們至少可以使用某些先進的技術來確定年代。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地質學家們只能依賴於推測。他們可以按照時代來排列各種岩石和化石,但根本不知道這些年代的長短,這是很令人洩氣的。當巴克蘭推測一副魚龍骨骼的古老程度的時候,他只能認為,它生活在大約"10000或10000以上乘以10000"年以前。

雖然沒有可靠的方法來確定年代,卻不乏願意試一試的人。1650年,愛爾蘭教會的詹姆斯·厄捨大主教進行了早年最著名的嘗試。他對《聖經》和其他歷史資料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最後在一部名叫《舊約編年史》的巨著中下結論說,地球創造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中午.後來,歷史學家和教科書作者一直把這個日期當做笑料。

順便提一句,有個很久不滅的神話--它在許多嚴肅的書裡都提到過--厄捨的觀點主宰了科學界,直到19世紀的很長時間裡。是萊爾把這一切糾正了過來。作為一個典型例子,斯蒂芬·傑伊·古爾德在《時代之箭》中引用了20世紀80年代一本很熱門的書裡的一句話:"在萊爾出版他的書以前,大多數思想家都接受了這種看法,即地球 還 很年輕。"實際並非如此。正如馬丁·J.S.魯迪克說的,"哪個國家的地質學家也不會主張把時標限死在《創世記》拘泥於字面意義的詮注的範圍之內,要是他的作品被別的地質學家認真對待的話"。

連巴克蘭牧師這樣一位19世紀很虔誠的人也認為,《聖經》裡哪個地方也沒有提到上帝是在第一天創造天地的,只是提到"起初"。他認為,那個開始也許持續了"幾百幾千萬年"。

大家都認為地球已經很古老。問題只在於:古老到什麼程度?

在確定這顆行星的年齡的問題上,早期有個比較合理的看法。它是由始終可靠的埃德蒙·哈雷提出來的。1715年,他提出,要是你把全世界海洋裡的鹽的總量,除以每年增加的量,你就會得出海洋存在的年數,從而可以大致知道地球的年齡。這個道理很吸引人,但不幸的是,誰也不知道海洋裡究竟有多少鹽,也不知道每年到底增加多少,這就使得這項實驗無法付諸實施。

《萬物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