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陣

【詞目】:迷魂陣

【拼音】:mi hun zhen

【解釋】:比喻使人迷惑而上當的圈套、計謀。

【出處】:《全元散曲·點絳唇·贈妓》:「使了些巧心機,那裡有真情實意。迷魂湯滋味美,紙湯瓶熱火猥。」

【地名】迷魂陣位於陽谷縣城北6公里處。有大、小迷魂陣之分,相傳是孫臏智斗龐涓的古戰常眾多學者專家與軍事研究者稱其為戰國故壘,是中國軍事文化的活化石,是當今保留最好最完整的軍事旅遊村。迷魂陣村建築格局奇特,全村路徑斜曲,由東西並列的兩大塊分成前後兩街,中間折—個大彎,整個呈牛梭子形。房屋則隨街道走向而建,斜度不一,定向各異,一條街的兩旁都稱堂屋(北屋)的,卻正好差90度,猶如迷宮一般。外來人入村,不論空間感(方向感)還是時間感都會產生錯覺,正所謂「進了迷魂陣,狀元也難認;東西南北中,到處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轉到黑」。

迷魂陣與孫臏閣在聊城陽谷,這兩處一般被稱為一處旅遊觀光地。

【成語【故事】】迷魂陣位於陽谷縣城北十二華里處,是戰國時期齊將孫臏大敗魏國大將龐涓的古戰常孫臏,戰國時齊國人(今陽谷縣阿城人),是我國和世界上著名的軍事家。相傳孫臏與龐涓同拜鬼谷子學習兵法,後龐涓為魏惠將軍,忌妒孫臏的才能,騙他到魏國,處以臏刑(去膝蓋骨),後孫臏秘密回到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在迷魂陣大敗龐涓,從此名揚天下。現在的迷魂陣村仍保留著原貌,外人進去分不清東西南北,進村後在彎彎的胡同裡行走,不久便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有的走來走去,又回到原路。當地留傳著一首民謠:進了迷魂陣,狀元也難認,東西南北中,到處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轉到黑。戰亂時期,兵匪聞其名不敢入村,後人感德建起了孫臏閣(文革時期被毀)和孫臏廟,現只剩下民國時期(1927年)一塊萬民感靈碑。陽谷縣旅遊局,把開發迷魂陣列為近期的目標之一,準備修建孫臏閣、八卦迷魂宮等景點。屆時,迷魂陣將以新的面貌歡迎廣大遊客的到來。迷魂陣周圍道路通暢,當地火車站、汽車站都有直達旅遊班車。迷魂陣土特產有景陽岡系列酒、阿膠、景陽木雕。名吃有燒牛肉、武大郎燒餅、瓜達、大棗、燉魚等。

迷魂陣在民間的運用:中國北方民間捕魚時,漁民們先將二三百根細長的紅柳枝削尖,然後用迷魂陣的佈局插於水下,只留一個直徑一二十公分的小出口,令魚兒進去後就找不到出路,再在布好的迷局內投放一些魚餌,魚兒見到魚餌紛紛游入陣中。收穫起魚時,漁民只需將出口堵住,然後拿根長棍兒在紅柳陣中來回攪動,將魚兒趕進事先準備好的網中。此種被漁民稱為「迷魂陣」的捕魚法,可以算得上既環保又原生態,但電子捕魚流行後,此法基本失傳。

《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