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悲劇分析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著名作家福樓拜,書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在蜜月裡,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就因為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這時萊昂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在頻繁的交談中,萊昂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 可萊昂不敢向愛瑪袒露自己的心跡,他怕被愛瑪拒絕, 最後選擇了逃避,去了巴黎。愛瑪在萊昂離開之後才後悔沒有挽留他。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懷念被漸漸沖淡了,另一個男人走了進來。 羅多爾夫第一次見到愛瑪就被她與眾不同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於是乎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羅多爾夫用盡花言巧語是愛瑪神昏顛倒,她的虛榮心迅速膨脹起來。一開始愛瑪有過猶豫,但在羅多爾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她臣服了。愛瑪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愛瑪的獨佔欲很強,久而久之,羅多爾夫對她產生了厭倦 。當愛瑪下定決心拋棄眼下的生活,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他退縮了。羅多爾夫覺得一切都是逢場做戲罷了。他狠心的寫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飾著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歸咎於"命運"二字,極力地推卸責任。他無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走了。愛瑪崩潰了,從此一蹶不振。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是誰造成的呢?原因有以下:

其一是包法利夫人自身的原因。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她愛慕虛榮,總是不滿足或者不安於她眼前的生活狀態,總是在尋找新的刺激點,於是她不斷的生出許多“事情”來。如她先後找了兩個情夫,就是不滿於現狀,尋找刺激,才會有後來的悲劇。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她走向了絕路 。艾瑪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簡單起來簡直不是女人,往往傾向是一種瘋子,一種變態狂,一種妄想症患者,一個癮君子。充滿了愛情的幻想,同時又將甜言蜜語與肉慾的滿足看成愛情最大的滿足,將真誠的關心看做一文不值的。我們不覺得她漂亮,相反我們覺得她很醜陋,很天真,很幼稚,或許她屬於童話中,而不屬於現實。她的自殺是一種必然,她太過理想化,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裡,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如包法利夫人一樣,讓幻想主宰自己的生活,對現實的不滿沒有自己做好調整,讓自己的不滿充滿了自己的生活,所以包法利夫人自己的悲慘命運是自己造成的。

其二,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處於政治穩定期,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們只關心與金錢有關的問題,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所以19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當一個對愛情充滿幻想的人遇到現實的阻攔時,愛情終究抵不過金錢,包法利夫人又極注重格調,她要像貴婦一樣生活,另外她勾搭情夫,奢侈的消費,只是為了滿足情夫,羅多爾和萊昂並不比愛瑪窮,但他們不僅在物質和肉體上享受愛瑪的,還踐踏她的真心付出,等她落難後,把她一腳踹開,破產後的包法利夫人是痛苦的,並不是因為金錢的損失,而是一直是她精神支柱的愛情破滅了,她看清了情夫們的真面目,生活的支柱沒了,可以說是羅多爾和萊昂把她送上黃泉路,也是這樣的冷酷無情的社會無法容下這樣具有幻想的包法利夫人,在重視金錢的社會中,真心的付出並不會待來相應的回報,只有心存幻想的包法利夫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味的追求所謂的愛情,其實在當時社會中愛情不過是精神的調劑品。

其三,是修道院的教育造成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浪漫主義的教育給包法利夫人的成長心理帶來很多不正確的引導,她喜歡浪漫的小說,為日後婚姻的不滿,以及出軌鋪下了一筆,無法成為上流社會中的一員,但做什麼事情都向上流社會看齊,例如將她女兒命名為白爾特,交給奶媽撫養,為情夫買禮物,大筆消費,向上流社會看齊,不管自己的經濟實力,但這大大滿足了其虛榮心,但是生活還是要回歸到平淡,這是她改變不了的,使她陷入了思想的困境,無法走出來。

試想,包法利夫人其實是幸福的,有一個愛自己的丈夫,有個可愛的孩子,但她卻追求著不可能實現的東西,當看到在她死後,她丈夫為她還債時,她孩子穿著帶補丁的衣服,這一切都是她造成的,命運或許改變不了,但她卻在不現實中度過一生,她的死是必然的,她命運悲慘也是必然的,是她的不現實,讓原本可以幸福的夢破滅了,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命運在現實社會中不妥協時,這就是現實的殘酷,可以說是現實讓包法利夫人走上絕路,不是想像的會和現實相同。完全不盡然,因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個現實與理想的化身,也許她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時代活出自己的天地。

參考文獻:[1]孫睿超、何江勝.包法利夫人愛情與悲劇原因解析[J].當代外國文論,2008,(2)

[2]未名,包法利夫人讀後感[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2185097.html/2010-6-26

[3]1《包法利夫人》福樓拜著,張道真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9

《包法利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