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死人之丘」下的城市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南部,滾滾流淌的印度河右岸,有一座半圓形的佛塔廢墟。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時代修建的。這裡是信德沙漠的邊緣,白日狂風沙塵呼叫,夜晚寒風習習。盡收眼底的只有一望無際的信德沙漠。多少年來,這裡一片荒蕪,滿目淒涼,一直被當地人稱為「死人之丘」。

1922年,幾名印度勘察隊員偶然來到這裡,在佛塔的廢墟裡,找到了幾塊刻著動物圖形和令人費解的文字的石製印章。

在過去的60年裡,幾個考古工作隊相繼來到這裡進行了發掘和整理。終於發現這裡是一座重要的古代城市的廢墟。這一考古發現,向世人證明了印度河文明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古老而燦爛。

這座標誌著「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舉世聞名的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與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稱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達羅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銅器時代的一座世界名城。這個城市的居民叫「達羅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並用棉花織布的民族之一。他們創造了結構獨特的文字,還發明了相當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建立了高度發達的城市經濟,而且廣泛地和其他各文明民族進行著貿易往來。

但是,摩亨佐·達羅城是怎樣衰落直至葬身黃沙之下?。摩亨佐·達羅人是在什麼時候遺棄這座城市的呢?他們後來又到哪裡去了呢?

世界各國的許多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人種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一直試圖通過發掘出來的古城遺址和大批石製印章、陶器、青銅器皿等文物,揭開古城的秘密。幾十年過去了,古城的真實面貌已經漸漸顯露出來。

這座古城最早是一些小小的村莊。後來,各個村莊逐漸擴大,漸漸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城市。摩亨佐·達羅城有高大的城牆和寬闊的街道,居民大約有數萬人。城裡的的街道十分的整齊,房屋排列得井井有條。

摩亨佐·達羅城裡街道大部分是東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寬達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磚砌成,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排水系統。

古城裡的建築物都用火磚砌成。在這裡,人們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來的高達7·5米的斷垣殘牆。住宅大小不等。小住宅只有兩間房,大住宅裡有大廳和許多間房屋。凡是多房間的住宅,都有幾間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側門通向小巷。在這些住房中間,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許多間大廳和一個儲存庫的建築物。它可能就是當時摩亨佐·達羅城的國王或首領居住的地方。

另外,還有不少兩層樓房屋,下層是廚房、洗澡間,上層是臥室。這些顯然是屬於有錢有勢人家的住宅。不過,迄今還沒有發現,或者還無法證明,哪一座建築是宮殿或神廟。古城裡發現過一些帶有很多裝飾品的小型裸體人像。據推測,這也許就是一種吉祥的象徵物。

古城裡的大多數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潔的浴室,而且有一條修得很好的排水溝,把廢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牆裡面裝有專用的垃圾滑運道。居民們可以把廢物倒進滑運道,滑到屋外街邊小溝。小溝又連接下水道系統。這樣複雜的污物和污水處理系統,不僅在上古時代是無與倫比的,就是當今世界上的許多城鎮也望塵莫及。

古城的居民特別愛清潔。城裡最突出的一個建築物就是一個大澡堂。澡堂裡的大浴池呈長方形,長40米,寬約20米。浴池南北兩端有階梯,有一條一人高的排水溝可以隨時把廢水排出浴池。澡堂和一個房間裡有一口橢圓形水井,大概是給浴池供水的。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磚塊都用石膏灰漿砌合,外面塗上一層瀝青,然後再砌一層磚塊,以防漏水。浴池北面有一連串小浴室。每個浴室裡有一個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看來是作熱水浴之用的。此外,還有作為其他用途的一些房間。這座大澡堂是摩亨佐·達羅人高度重視清潔衛生的標誌,也是首次見於歷史的一種現象。

在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裡發現的大量石製印章、不僅是一種雕刻技藝精湛的工藝品,更是人類古文明最珍貴的文獻資料。因為,在這些印章上刻有牛、魚和樹木的圖形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遺憾的是,這些「天書」至今還沒有被人們識讀。曾經有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學者說,他已讀通了125個這種文字,並認為摩亨佐·達羅文字已由圖畫文字演進到了帶有表音性質的文字。

古城摩亨佐·達羅遺址的發現證明:包括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和埃及、巴比倫、中國一樣,是人類文明的搖監。

史學家認為,昔日摩亨佐·達羅郊外,也是鬱鬱蔥蔥,長滿著茂盛的草木。和尼羅河一樣寬闊古老的印度河,不僅灌溉著這裡的千里沃野,也孕育了人間的文明。只是到了後來,由於過度的放牧和種植,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其水份迅速蒸發,然後隨風吹蝕,最後終於使這裡淪為一片沙洲。可見,環境的保護是多麼的重要。

但是,摩亨佐·達羅人後來究竟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摩亨佐·達羅古城和「印度河文明」究竟是怎樣消失的呢?謎底可能還深藏在神秘的「死人之丘」底下。可是,由於歲月的消磨,洪水的沖刷和鹽鹼的腐蝕,解開這些歷史懸案的希望就像眼前的摩亨佐·達羅遺址日見頹敗一樣,變得越來越渺茫了。

《世界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