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經講話 第二十四講
各位聽眾!今天的十善業道經,講到:
丁八、離貪求心而行施。
經上說: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貪的定義,是歡喜金銀財寶,嚴密儲藏而不肯用出是為貪。但凡貪求利益的人,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也叫做貪。惠捨者,捨就是施捨,以自己所有的財物,佈施他人,受佈施的人,必定感恩戴德,這是以物質的財物,轉變而為心理上的情感,永遠受用不盡叫做惠。威力者,威德與道力。
我人為了生活的安定,起種種的營謀。既安定了,又希望有高貴的享受,進而又想儲存。為了自己的現在,又為了自己下半世的未來,又為身後的兒孫,對於財物的貪求,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修學佛法的人,應當一反已往的貪求,而將自有的財物。惠施眾生。所以經上說:離貪求心行施。修學佛法的菩薩、假如既不貪求、而又能行施,他可以獲得他人不能侵奪的財寶。他雖然獲得財寶,而能惠施眾生。因此、他更獲得對真理的信仰,佛教教理的瞭解,而且最極堅固而不可動遙由於信仰的真切,瞭解力的徹底,所以具有甚大的威德和道力。
威德與道力,這是學佛者的一種不可思議的成就,而且是不容易以言語文字來形容。都如執掌生殺予奪大權的人,任何人對他都存著幾分畏懼心,這就是權力。學佛的人卻無此大權,為什麼有這樣的威力呢?這就是憑他素來道德與學問的修養,加上威儀齊整,動止安詳。使人一見著之後,不期然而然的發生一種畏懼之心。所以說是不可思議的威德與道力,而不是權力。以下講到:
丁九、離忿怒心而行施。
經上說: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這裡的忿怒,代表了前面若離嗔、恚的嗔、恚。嗔、在法相宗為六種根本煩惱之一。忿、為十個小隨煩惱之一。怒、和恚的兩種,為百法所沒有收。嗔、恚與忿怒,表面上看起來是相差不多,所以在法性宗的經典上,有時候會隨便用的。嗔、恚在前面已經講過。忿怒者、聽到不入耳的話,看到不順眼的事,或者有人無故罵我、辱我、謗我、皆足以使我頓然生起一種不可遏止的報復心,頃刻間面紅耳赤,甚而至於拔刀而起,那就是忿怒的表現,也可以說是嗔恚。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嚴好、就是莊嚴妙好。
行菩薩道的菩薩,倘能遠離忿怒心而修行佈施的話,他將來必能獲得他人不可侵奪的財寶。並且很快的又能得到了無障礙的心智。至於所得到的五蘊報質身,他的外表,五根都很端正,身體的長短、肥瘦、都很調勻,佛學上的習慣用語,就叫做莊嚴妙好。因為外表的莊嚴妙好,所以人家見了他,都非常地愛他而且敬他。
這一段經文中的無礙心智,應該提出來講一講。智與慧的兩個名詞,在佛經上是常常看到的。先以智的一部份來說:小乘教的修斷中有所謂八忍八智的智。大乘中有真智、俗智、實智、權智、根本智、後得智、如理智、如量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無師智、自然智、無障礙法界智。在慧的一部份,則有戒、定、慧三無漏學中的增上慧學,慧學中又有所謂聞慧、思慧、修慧。又有所謂定慧雙修、福慧二嚴的慧。止觀法門中的觀、八正道中的正見、正思維等,都是慧的別名。菩薩所修的六度法門中的般若,則包含著智與慧的兩種,所以有時呼他為般若智,或般若慧。總之、關於智慧同義而異名的名稱,多至不可勝舉,以上的只是我所能記得的罷了。大概的說起來,在修學的過程上,多半側重在慧,因為慧有觀察、揀擇、抉擇的意思,也就是一種判別的能力。至於修學成功,從內心的本體上發出來鑒機說法的力量叫做智。所以華嚴文上說:‘究竟圓成薩婆若。’薩婆若,就是國語的一切智,智、同時也有覺的意思。小乘聲聞人固然是因聞佛音聲而悟道,而辟支佛的國語,也是緣覺或獨覺。究竟而圓滿的佛陀,國語也是覺者。因此佛教,不論在修行的過程中,或是到達了最後的目的地,他的基礎,都是建築在慧與智上。所以在因位上要定慧均等,或福慧雙修;果位上則為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在華嚴圓宗之中,則稱為無障礙法界智。而其示生人間,遊方攝化,則稱為悲智雙運的悲智。這是佛教與只重信仰,只憑感情,甚至含有侵略性而運用武力以爭取地盤的宗教,的確是有天壤的不同。這是佛教的特色,是學佛者不可不知道的。
這裡的無礙心智,深刻一點說,就是無障礙法界智。因為嗔恨與忿怒,都是迷失事理真相的障礙,也是學佛者甚大的障,所以能遠離忿怒而行佈施,將來必能獲得無障礙的心智,而使心體得到自由、解脫、而無所拘束。以下講到:
丁十、離邪倒心而行施。
經上說: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貪、嗔、癡,名為三毒,這裡的邪倒心,就是貪、嗔、癡三毒中的癡心。愚癡的人,必多邪倒,邪者不正;倒者顛倒。正見、正是對邪倒而說的。有正見的人,必定恭敬信仰三寶。大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
修學佛法的菩薩,因為能遠離邪倒的癡心而又能兼行佈施的緣故,他必能獲得他人不可侵奪的財寶。生生世世,托生在具有正信的人家。能恭敬三寶,信仰三寶,就是正見的表示。因有信敬三寶的正因,所以常能見到現住世間的佛寶,親自聽到佛的金口說法,更能經常供養大眾僧寶,培植福田。因為常得親近三寶,對於往昔所發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菩提心,永遠不會忘失。
毀佛謗法,撥無因果,或者為生天享樂而修行固然是邪見;在大乘佛教裡,認為發小乘人的自了心,都是邪見。法華經上曾有‘入邪見稠林’的說法,因為世間上邪見的種類太多了。尤其對宗教發生興趣的人,對於宗教必須經過一番選擇,如果不加審慎而加入了那外道邪見的宗教裡去,那就會為魔所攝持,永沒有出頭之日了。
以上十段,包含了世間、出世間的兩條路徑,由淺入深,無形中也有一個系統與步驟。每一段裡面,皆有‘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者,乃因為修行佈施的緣故,佈施中不是有財佈施嗎!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正是修行佈施所獲得的果報。俗語說得好,一錢不落虛空地,明中捨財暗中來,這話雖然有點近於粗俗,實在是經驗之談,也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我們聽到這經文以後,就知道將錢捨與別人用,決不是白送的。以下講到:
丁十一、結示利益。
經上說: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大士、高士、開士、皆是國語對大菩薩的一種尊稱,等於官場中稱大人的意思,也就是大心之士。菩薩、也稱為大道心眾生。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修菩薩道的人,都可以稱菩薩。十善、前面已一一講過兩遍了。施莊嚴者,就是以佈施為因,用以莊嚴佛果。
這是十段經文的結束。意思是上面所講的十段,皆是以十善為基礎而修行佈施的。菩薩應修的法門,有八萬四千之多,但這裡所說的,是說明菩薩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以十善為基礎,而專修佈施度,所獲得的最大利益。今天講到這裡為止,下星期一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