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經講記 第50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50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古人常說:「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再好的制度必須要有人執行,才能產生效果。教學也不例外,再善的教育,如果學習的人不能落實,那就變成清談,對自己修身齊家,對社會、對國家都沒有實質的貢獻。宗教教育也不例外,今天社會普遍的厭惡佛陀教育,原因在哪裡?我們要明瞭。我們接觸之後,深深的明瞭佛陀教育是世間,包括古今中外,確確實實是至善圓滿的教育。為什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這個責任誰要負?佛陀的學生要負,不能怪別人。佛已經不在世間了,祖師大德也已經遠離我們而去,現前的佛門弟子,在家、出家,我們對於佛陀的教誨不能夠認識、不能夠理解、不能夠奉行,我們是佛菩薩的罪人,是祖師大德的罪人。

昨天晚上我聽何雲先生告訴我,此地國大古振美教授這些年來寫了一本大書,份量很大,專門研究佛教在中國這兩千年,對國家、對民族、對政治、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他非常讚歎,他說這個工作過去沒有人做的。我認識古教授,那個時候他還在大學唸書,我認識他大概有三十多年了。他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很難得,足以啟發現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的領導人。

我知道西方。我在美國住得很久,美國這個國家非常歡迎信仰宗教,從小學就是如此。他就調查小學生有沒有宗教信仰,不管你信仰哪個宗教都好,不信仰宗教的他就給你打上問號,你是個問題學生。確實跟我們東方人觀念不一樣。為什麼?宗教教育在西方人心目當中,是道德的教育。你心目當中敬神,你會受神聖教誨的約束,這是一樁好事情,他們不把這個看作迷信。我們仔細觀察,西方人的領袖,美國的總統、英國的首相,星期天都上教堂去做禱告,那是宗教教育。

佛教要講宗教教育,這個「宗教」的定義跟他們觀念當中絕不相同,這是我們學佛人必須要辨別的。我們佛教講「宗」,是講禪宗,專指禪宗;講「教」,除禪宗之外,其它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宗門教下,這是我們佛教本身稱「宗教」。諸位要曉得,宗門、教下都是教育,都是教學,所以佛教是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沒有稱他作「主」、沒有稱他作「神」、沒有稱他作「上帝」,我們稱他作「本師」,你們看看這個稱呼。「本師」是什麼意思?我們最初的這個老師,佛陀教育創始的這個老師我們稱「本師」。我們自稱「弟子」,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味道?我們跟佛的關係,師生關係。教育裡面才有師生關係。宗教裡面有父子關係、主僕關係,沒有師生關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在後世,社會一般大眾稱出家人為「和尚」。「和尚」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親教師」。要用我們現代教育的名詞來說,和尚是兩種身份,第一種身份是學校校長。校長是和尚,除校長之外其它人不能稱「和尚」;其它的人在佛法裡面稱「阿闍黎」,我們中國人稱「法師」。和尚是主持教育的,他負責整個教學,他聘請這些教授、老師,是替他執行的;他管教育政策,決定教學計劃,怎樣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這是校長。所以,教職員都是幫助他執行的。所以和尚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但是在大學研究所裡面,指導教授也算是和尚、親教師,研究所裡面的指導教授。所以和尚是這兩種身份,一個是校長,一個是指導教授,極其尊敬的稱呼。所以「和尚」不能隨便稱的,極其尊敬的稱呼。「阿闍黎」也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這一個老師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所以古時候翻作「軌範師」,軌道、模範,這是一般稱教職員;教職員的言行可以做學生的榜樣、做學生的模範。

唐朝時代,佛教在中國起了一次很大的革命,那就是叢林制度的興起。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個好!叢林制度是什麼?就是正規的大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講學,跟孔老夫子一樣,辦私塾,沒有正式成立學校;傳到中國還是這個樣子,還是屬於私塾教學這一類的。到馬祖,馬祖是禪宗第八代,我們一般俗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馬祖、百丈都是第八代的,他們兩位發起建叢林,就是把佛教教學正規化,有組織的、有系統的組織起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那就是這個學校的章程,裡面的一些規章制度,百丈大師他擬訂的,這就是佛教大學。叢林裡面分工,跟現在大學沒有兩樣。叢林的主席也叫做「方丈」,那就是校長;方丈是他居住的房子,房子不大,方圓一丈,所以稱為方丈。這裡看到出家人生活的簡單、節儉。這是主席,這是和尚,所以稱「大和尚」。

和尚下面有三位綱領執事,一個是首座和尚,管教務的,就是現在大學裡頭的教務長,他叫「首座」;「維那」,管訓導的;「監院」,管總務的。名稱不一樣,其實首座就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現在學校組織跟那個時候一樣,只是職位名稱不一樣。首座有很多位,裡面有一位領導的稱「首座和尚」,他們管教學。所以仔細去研究、去觀察,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但是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佛教叢林寺院造得有那麼多的佛像,教人看到好像是迷信?這個是他沒有深入去理解。我們今天社會一般大學跟博物館分開,有許多課程要到博物館去調查、去參觀、去研究。佛教它很特殊,它的確是高度藝術的教學,它把博物館跟學校集合在一起,這個很特殊。佛教重視藝術,雕塑、美術、音樂,乃至於建築,它把藝術跟教學集合在一起,今天講高度藝術化的教學。這個教學好!讓你六根接觸境界全是教育,一切時、一切處都提醒你,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表法」。

我們看看古大德在經書裡的批注,特別是清涼大師注《華嚴》,都給我們指出來《華嚴》種種表法的意思。經上跟你們講得那麼多。菩薩,菩薩是徹底覺悟的人;講的天王,諸天天王是代表這個社會政治制度各級的領導人,這個屬於天王。我們現在在《華嚴經》上讀到的。像國家領導人、省級領導人、縣市領導人,這一類屬於天王。這我們已經讀過去了。現在我們讀的是雜神眾。你看到這許多人,我們最近讀的,還沒有讀完,緊那羅王,這些雜神有幾十種之多。雜神代表什麼?社會各行各業的領導人,不是屬於政治領導人。你開個公司,你開個商店,老闆都是領導人,是這一類的。我們這個《十善業道經》裡面,這是教龍王,龍王屬於雜神類的,他不屬於政治。你要懂得它的含義,它沒有迷信,它把它教學昇華,用藝術方法來表達,含義就深了,活潑了。

佛講這個經,在娑竭羅龍宮講的。娑竭羅龍宮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娑竭羅」是梵語,照字面翻,「鹹水海」,這海水是鹹的。我問你,海水好不好喝?海水不好喝。對!這代表什麼?我們這個人世間是苦海,苦海無邊,娑竭羅是代表苦海。「龍」是什麼?這個社會上的人心、事理變幻無常;龍是善變的,龍跟蛇在古時候人心目當中是最會變化的。這是形容什麼?世間人情事理變化多端。所以龍宮在哪裡?在我們現前社會。誰是龍?每一個人都是龍;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叫龍。「王」,就是各個行業裡頭的領導人。你在家裡是個家長,你是家裡的王;你開個小店,你是老闆,你是小店的王,就是這個意思。哪來的迷信?你要懂得佛說法的深義。

所以佛法裡頭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要照著文字來解釋,去理解,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全解錯了。你不懂得他說話意在言外,這才美,讓你去體會,一句話意思無窮,這是說話的藝術。「中國人會說話」,趙樸初老居士講得很好,「受佛教的影響」,「如果沒有佛教」,趙老說:「中國人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為什麼?你一句話裡頭,你仔細去想想,很多名詞術語全是佛教的,所以離開佛教的文化,就不會說話了。他老人家說得很有道理,這是對於佛法有研究、有認識的。

因此,我們從各個方面去觀察,我們才真正理解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用今天社會大眾的觀念給釋迦牟尼佛定位,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我想這是學佛的人都會肯定的。釋迦牟尼佛一生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值得我們尊敬。我們學佛就要傚法釋迦牟尼佛,我們獻身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也要學習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做一個義務的教學。

所以,人不能不學佛,學佛與信仰宗教不發生衝突。這個話大概是在三、四十年前,我在輔仁大學講過。我記得我在輔仁大學講演的時候,前面兩排坐的是神父、修女,後面坐的是他們學校的學生。我看到這麼多神父,我看到很歡喜。我告訴他:你們跟上帝是父子關係,你們來學佛,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沒有衝突,你在家有父母,到學校有老師,哪裡會衝突?我還特別勸他:一定要好好的跟釋迦牟尼佛學,否則的話上帝會很感歎,「我的兒女不錯,是很好,可惜沒有上過學」,上帝也很難為情;如果你學佛,上帝感覺到很榮耀,「我的兒女是最有智慧釋迦牟尼的學生」,他也增光。我說了,大家都哄堂大笑。那一天同學們告訴我,說這些神父讓我留半個小時,他們要提問題。我講完之後,一個問題都沒有。

所以佛教是究竟圓滿的教育,任何宗教徒都應當要學佛;它是智慧的教育,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真的,學佛上帝不反對。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上帝常常請佛菩薩到天宮去講經說法。所以我說:「現在你不學也沒關係,你好好的去修你的法門。將來你真的到天堂了,你到天堂裡,你的上帝請佛菩薩講經,你跟著聽也一樣,也不錯。你上不了天堂,那你這個機會就錯過了。」所以我們要明理,要認識佛教,要肩負起教學的使命,要做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如果我們不能做個好樣子,我們就是佛菩薩的罪人,是祖師大德的罪人,我們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社會。你沒有機緣接觸到佛法,那就另當別論;接觸到了,我們就有使命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十善業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