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51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有台北淨宗學會跟我們開始做雙向的聯繫,這一個溝通可以使我們每天都能夠見面。我們得利於高科技的發達,確實可以做到全世界的同修,我們每天都能夠做到面對面的接觸。這是在過去我們夢想不到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事實了。科技不斷的在進步,我們的技術也是不斷的在革新,畫面、音響愈來愈逼真、愈來愈清晰,這是一樁好事情。
今天世界的不安,社會的動亂,有許多人探討這個因素,希求解決之道。我也遇到許多人來問我,我的看法,這是一個教育的問題。儒家所說的,「人不學,不知義」。「義」,就是應當做的事情。不應當做的事情你去做,這就是不義;應當做的事情我們去做,這叫義。所以今天講「義務工作」。由此可知,教學重要。中國古代朝野這些賢哲都懂得這個道理,都重視教學。《禮記》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說建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政權,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育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個項目,四個項目是一體,決定不能夠分割。第一個是家庭教育,第二個是學校教育,第三個是社會教育,第四個是宗教教育。這四種教育是以家庭教育為根本,宗教教育達到究竟圓滿。這四種教育辦好了,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如果把這四種教育疏忽了,天下焉有不亂之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中國人在今天的世界上,西方人已經重新肯定、承認中國人有智慧,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我在八三年,在紐約弘法的時候,當地的美國人就是這樣稱讚,說:「全世界一個人一個人比,中國人第一;兩個人兩個人比,猶太人第一;三個人三個人比,日本人第一。」這意思很明顯,中國人一個人一個人比世界第一,可惜不團結,他們肯定全世界最團結的是日本人。所以他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不團結?」我一看他們都是基督教徒,我說:「這是上帝安排的。」他們聽了很驚訝:「為什麼上帝安排的?」我說:「中國人團結,你還有飯吃?」我們就一笑了之。外國人佩服中國人聰明才智,挖苦中國人不團結,這值得我們深深反剩
中國人本來是團結的,所以「團結」這個名詞在中國古時候沒有,中國人用不上。為什麼?五倫的教育就是團結。外國人沒有這個教育,所以他們要講團結。中國人本身天生是個團結的,現在為什麼不團結?我們把祖宗的教法丟掉了,不要了,所以現在比不上外國人。外國人講團結,我們不講團結;倫理也不講,團結也不講,怎麼能比得上外國人?祖宗的教育我們要細心體會,那是千萬年智慧經驗的結晶,不可以疏忽,長治久安、繁榮興旺、離苦得樂的大道理在。很可惜,近代中國人忽略了,以為這些是舊的東西,舊的東西應當被淘汰。
兩千年前漢武帝為國家制定教育政策,遵從孔孟的學說,教導人民。沒有多久,明帝時代佛法傳到中國,被朝野所認同,全面接受。於是主宰中國教育的,就是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兩千年來改朝換代,這歷史上記載得很清楚,典章文物制度有改變、有革新,唯獨教育這兩千年沒有改變過;蒙古人入主中國沒有改變,滿清人入主中國也沒有改變。我們有沒有想一想這是什麼道理?他為什麼不改變?細細想,這是真理的教育。真理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怎麼能改變?一改變天下大亂。
到民國來,改變了。滿清被推翻之後到現在,還不到一百年,這一百年社會人心所產生的變化,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所沒有。這又是什麼原因?我們有沒有去多想一想?教學重要!學什麼?學古聖先賢的教誨。那我們要問,孔孟、大乘佛法,它教人教什麼?可以說儒佛都是一致的,教人要「誠敬、仁慈、博愛」。古聖先賢的教育,這六個字涵蓋盡了。我們放棄了。放棄了,現在社會是什麼?不誠,虛偽;不敬,傲慢;不仁,自私自利;不慈,沒有愛心。不但他不能夠愛人、不能夠愛物,他自己都作踐自己、糟蹋自己,不知道愛自己。儒佛大乘教育,內容如此而已!我們想一想,現在社會是不是需要?
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呼籲:「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所以現在西方人重視漢學,西方人重視佛法。這幾年來,英國學校裡面,小學、中學、大學課本裡面,有佛經的內容了。去年我在澳洲,那一邊同學送了兩本學校教科書,是英文寫的,我也看不懂。他告訴我是佛學,學校教科書,學生上佛學課程。這是基督教的國家,學校採用佛學課程。難得!我們看到非常歡喜。所以將來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外國人帶頭,外國人先干,然後我們中國人跟進。我們老祖宗東西我們不要了,現在外國人請去供奉。我們這裡打倒,人家那個地方供奉,正是《論語》所講的:「德不孤,必有鄰。」我們老祖宗的子孫不要他,外面有朋友愛他,他不孤單。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我們要覺悟!不覺悟,永遠還是跟著外國人走。
我們國家雖然獨立,我們的思想意識型態沒有獨立。所以今天雖然一般講教育很發達,發達的是科技教育、工商業教育,功利的教育,不是誠敬、仁慈、博愛的教育。不是仁慈博愛的教育,就不能解決社會問題。我昨天從香港回來,今天早晨這邊同修拿了一份報紙給我看,印度尼西亞現在他們有七個宗教,聽說有一萬多人在一起做和平祈禱,這是好事情。所以我們今天只有祈求世界上的宗教家、志士仁人,個個深入自己的經典,推動仁慈博愛的教育。誠敬、仁慈、博愛,是全世界所有宗教教學的根本。宗教會變成迷信,就是過分重視形式的祭典,把教學疏忽了。每一部經典都是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寶訓,我們要有智慧認識清楚。
謝居士給我的傳真,問我佛七念佛如何得力?還是誠敬、仁慈、博愛;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一心專念,決定往生。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告訴我們,念佛最怕的是夾雜,所以他教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決定成就。他這三句話,實際上是從大勢至菩薩那裡學得來的。大勢至菩薩教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念佛方法。「都攝六根」,就是我剛才講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六根就都回來了,這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清淨心。真誠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念佛,「淨念」。淨念裡面具足不懷疑、不夾雜,才是淨念;如果夾雜就不清淨了,懷疑就不清淨了。「相繼」,是不間斷。我們懂得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這八個字的方法,哪有不成就的?念佛堂,過去堂主常常提醒大眾,「放下萬緣,一心正念」,也是這個意思。古德口頭上常講的「老實念佛」,這樣念才叫老實;有疑惑、有夾雜就不老實了。
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老實的人沒有什麼大成就。縱有善根福德,他不老實,也很快的耗荊唯有真正老實人能夠積功累德。這一樁事情頭腦冷靜一點,觀察細密一點,都在我們眼前,不必看古時候,現前就太多太多了,確確實實證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希望同修們真正是要求往生,一定要放下萬緣。萬緣,具體而言,就是自私自利。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放下萬緣。這個時候誠敬、仁慈、博愛,你念佛決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超。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台北念佛堂的畫面很清晰,我們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