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經講記(十)

丁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由於這四種心遍緣無量眾生,因此稱為「無量」。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現在能做到身口意清淨,這還不夠,還要具有慈心的莊嚴。慈心就是願眾生具足安樂的善心。如法地修持就會出現慈心,心上就會具有慈心的莊嚴。因為有慈心的緣故,對待任何眾生,不會生惱害的噁心。什麼叫惱害呢?就是我不想讓他得安樂,一定要讓他吃盡苦頭等等。這樣的惱害心就沒有了。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

心上不但要具足慈心的莊嚴,還要具足悲心的莊嚴。就是要修出願一切可憐眾生都脫離苦難的悲心。見到眾生正落在瘋狂、錯亂當中備受苦惱時,心裡不但不忍心捨棄他,還想盡力幫助他。有這樣的悲憫之心,就不會捨棄眾生,就像母親不會捨棄獨子那樣,兒子越是瘋狂、錯亂、受苦,母親就越是於心不忍。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進一步,心中要有喜心的莊嚴。喜心就是見到眾生在修安樂因、得安樂果的時候,由衷地隨喜、欣慰。心裡具有這樣喜心的莊嚴,見到別人修各種善行(比如佈施、持戒、聞思修等等)時,心裡就沒有嫉妒。如果沒有喜心的莊嚴,見到別人修善法、得安樂的時候,就免不了嫉妒難忍,生起不歡喜的心。

【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心上還要有捨心的莊嚴。捨心就是平等心,在順逆境界當中遠離貪、嗔兩邊,住在平等的捨心狀態裡。不因為得到了成功安樂、遇到了親友等就生貪愛,也不因為遇到苦受、怨敵或受傷害等,就生嗔恚。生起了這樣的捨心莊嚴之後,無論在哪種順逆境界裡,都平平等等,沒有貪愛和嗔恚。這就是心中有捨心莊嚴的利益。

丁三、四攝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心上還要有四攝的莊嚴。我們不是修阿羅漢果只求自己解脫,而是要讓一切眾生都得到解脫,這樣就需要攝受眾生、教化眾生,因此要具足四攝法的功德。只有這樣,才能像磁鐵吸針一樣,把眾生攝受過來,教化他、成熟他,使他得以解脫。

四攝法包括:一、佈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首先對眾生佈施衣食等資具,利益他的身體。比如他餓了給他飲食,冷了給他衣服,生活有困難給予幫助等等,因為你對他好,饒益了他,自然他心生感激,心理上對於你歡喜,因此不論你說什麼他都願意聽,也就成了聞法的法器。

接下來就用佛法來利益他,首先實施愛語的方便,也就是要給他講明六度是怎麼回事,比如:六度是什麼樣的修行,每一度的心理狀態如何、身口意上怎麼做,修六度有哪些利益,不修有哪些過患,修的時候怎麼按步驟進行等等。這樣經過耐心、詳細的講解之後,就能消除他的無知、邪知和疑惑,而生起對六度的信解,也就是他在聽過講解之後,心裡就開始接受六度了。

進一步要實施利行的方便。就是見到他對六度生起了信心,就再教他怎麼在自身上修出六度,把他安置在六度的實修中。這是真正能利益他的實行,叫做「利行」。

這樣他就開始實行佈施、持戒等,接下來要實施同事的方便,就是按照自己怎麼教他的,自己也按那樣修行,這樣讓他生信心而跟隨修行。這就是以身作則,帶動他修行,讓他經過反覆修行之後,淨除內心的垢染而得到解脫。

像這樣,具有四攝的莊嚴,就能恆時精勤不懈地攝化眾生。

丁四、三十七菩提分

大乘五道的修行歸納起來,就是「三十七菩提分」。為什麼叫做菩提分呢?「菩提」是所得的佛果,「分」是成辦佛果菩提正道的各個支分或部分。我們要到達菩提果地,就要走一條路過去,這條路上有幾段呢?每一段裡有幾個支分呢?這就叫「菩提分」。

修三十七菩提分需要以十善業道為所依,只有修好了十善業道,禁止了身口意造惡,才持有修大乘法的入場券,才可以入場實修,不然就入不了場,而只能在門外徘徊。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首先,要在清淨的心上修出四念處的莊嚴。(「莊嚴」是具足品德的意思,莊嚴心地不是外在做各種各樣的裝飾、美化,而是在心裡引出種種微妙功德。)

什麼是四念處呢?以智慧的力量讓心安住在所觀之處。以大乘來說,這要對身、受、心、法這四處都了達無我,然後修習身、受、心、法遠離淨和不淨、樂和不樂等一切相的真如。比如觀身:小乘觀身體不淨的相,大乘說身體猶如幻影,了不可得,因此淨和不淨兩邊都離了;又比如觀受:小乘觀苦、樂、捨等的一切有漏受都是苦的自性,而大乘說這一切受是不可得的空性,因此遠離苦和不苦、樂和不樂等一切相。這樣對身、受、心、法安住在離一切相的真如中,就是「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所以,單是身口意不造惡業還不夠,還要以四念處為莊嚴,善巧地修習四念處觀。也就是:觀身體猶如幻影般現而不成立。就像影像,看起來像有存在,實際上得不到,因為只是心顯現的假相。然後觀受就像夢裡顯現的苦樂,好像有那樣的感受,實際上得不到受的自體。第三「心」和第四「法」,是說這本自圓成的自性光明猶如虛空般,而輪涅萬法只是虛妄的現相,就像空中現起了雲霧和雲霧消失一樣。空中現起雲霧和雲霧清淨,都只是假立的,在心的實相中不存在。空中幻起雲霧比喻從心性中現起輪迴煩惱、業和生的雜染法,這只是虛妄的現相,而非實有。空中雲霧消失而清淨,是比喻雜染消盡的涅槃清淨,這也只是觀待雜染而安立的,並非實有。所以輪涅萬法不是心的實相中實有的法,而只是因緣生的忽爾顯現的假相。這就是「法念處觀」。

所謂的「善」,是指相比於小乘,大乘四念處的修行更善巧、更殊勝。比如作意:聲緣是有所緣的作意,對身體要作意不淨的相、對受要作意苦的相……,有對治的相狀,而菩薩安住在無所緣的空性中,對所斷和能斷的相是無所緣而作意。又如動機:聲聞只是為自己能趣入四諦而修持,菩薩是為了成辦自己和一切眾生的利益而修持。諸如此類,就是「善」的涵義。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之後,我們心中還要具有四正勤的莊嚴。四正勤也叫四正斷,就是四種斷惡行善的精進心——未生惡不令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要知道四正勤不是在其它地方精勤地作功夫,而是安住四念處觀之後,精勤地斷除觀行的違品、修集觀行的順品,以這樣的精勤,就能使修行一天比一天穩固、增長,以至達到圓滿。

比如,修四念處的所依是聞思修大乘法,單從「所依」上講,要修成四念處,就必須遠離違品,也就是要遠離對大乘法不聞、不思、不修。如果沒生這樣的過失,要力求不生;如果已生這樣的過失,就是已經出現了不聞、不思、不修的懈怠心,就要盡快斷除。又從順品上說,沒有生起對大乘法的聽聞、思維、修習等時,就要努力使它生起;如果已經生起了,就再努力使它增長。像這樣,精勤地捨離違品、修集順品,就是「四正勤」。

由於具有四正勤的莊嚴,就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辦一切善法。因為修四念處生起了觀慧,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違品、哪些是順品(就是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有利因素),之後再以觀慧的指導發起對治違品的正勤,就能做到斷一切不善、成一切善法。

【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

神足是定的異名。怎麼叫神足呢?神是神通,足是因。依靠禪定能自在地獲得神通,因此叫「神足」。

神足從體性上劃分,有欲、勤、心、觀四種:

第一、欲神足,拿大乘來講,就是對萬法的空性生了信解後,就能依於信解而發起精進,由此使心堪能安住而入定,這叫「欲神足」。

第二、勤神足,就是對四正斷髮起了欲心,包括對消除修法違品起了很大的欲,沒生的過失遮止它生起,已生的過失盡力滅除它;對積聚修法的順品也發起很大的欲心,使得它逐漸生起、增長,這樣就有恭敬加行精進,就能做到虔誠恭敬地一心精修了。以一心精修的力量,心就能安住一緣而得定。或者對四正斷髮起了恆常加行精進,就是長期不懈地勤修,不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而是遇到任何順逆境緣都不放棄修行,以這樣長期精進修法的緣故,就能一緣安住而得定。以上欲、勤兩種都是得定的因,用因來取名字,就叫「欲神足」、「勤神足」。意思是,對成就三昧有勇猛求證的欲,以這個欲發起精進,就能真實成就禪定。

第三、心神足,這是講到真實的寂止,也就是以前世修寂止的習氣,今生稍作努力,就能使心一緣安住而入定,這叫「心神足」。

第四、觀神足,這是著重在觀上修。依靠所得的三摩地教授,經過智慧辨別之後,心中了無疑惑,就能使心不散亂而入定。

像這樣,以神足莊嚴自心的緣故,能恆時使身心輕安快樂。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五根」指信、進、念、定、慧。「根」是以能生長或能增上為義。以五根的作用,能出生清淨的涅槃法,因此稱為「根」。

首先講信根,比如:對因果定律生起了堅信,即使捨棄生命也不造惡;或者對菩薩行發生了信心,除此別無所求,自己選擇的道路唯一是成佛度眾生的菩薩道,其它尋求人天欲樂、來世富貴生天、或者一己解脫等,都無所希求;又如深信一切因緣所生的法都如空花、泡影般毫無自性,以此就會滅除一切執著實有的見。沒生信解前,一直誤認為一切現相是實有的;生起信解後,就認定一切現相都像水月空花般,現而不可得,再不認為是實有的;或者對如來十力、四無畏等的廣大功德生信之後,就毫不猶豫地修持成佛之法等等。像這樣,就是信心生了根,叫做「信根」。

對有信心的法,心裡有四正斷的精進,就是出現了精進根。也就是能非常勇悍地改過自新,沒生的惡盡力遮止生起、已生的惡盡力滅除、未生的善盡力使它生起、已生的善盡力使它增長,這叫「四正斷」。具有這樣的品質,就以精進力能不懈地勤修,這叫「精進根」。

對以精進心修持的法,內心保持正念,常不忘失,得到了念住,就是「念根」。然後得到禪定,對念根明記不忘的法,不散亂而安住,就是「定根」。以心一緣安住的諸法,對它的自相和共相,心中非常明瞭,就是「慧根」。總之,生起這五根之後,就有能力生長清淨的涅槃法,因此叫做「根」。

下面講以五根莊嚴自心的結果,經上講了「深信堅固」等五句。

也就是:生起信根的緣故,能堅固地信解因果、空性等等;生起精進根的緣故,有強大的控制力,能把持住身心精勤不懈地修行;生起念根的力量,能把持住心,讓心恆時不迷失、不忘記正法;生起定根的緣故,有能力把握好心,使心不散亂在六塵當中,一般人一跑到境界裡,心就像猴子一樣東攀西緣,心就散亂了,就是沒有定根。如果有定根,就能保持內心寂然調順。「寂然」,就是心裡遠離動搖、寂靜不亂;「調順」,就是眼、耳等一切根都很調柔、很隨順於法;生起慧根的緣故,就有能力抉擇輪涅萬法,由抉擇了達了諸法實相,就能斷除煩惱。

【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五力不是另外有什麼法,而是指五根增長到能伏滅違品而不為違品所奪的地步。心上修出了五力,就有比以往更殊勝的功德莊嚴,就能做到「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眾怨」,指的是五根的違品——無信心、懈怠、忘失法、散亂、愚癡。但在生起五力,善根的力量已增強到違品不可奪的地步時,無信、懈怠、忘失、散亂、愚癡等怨敵就完全打倒了,以後善根再不會被違品摧壞。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通過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的修行,就完成了資糧道、加行道而證入初地。初地的七個菩提支分,叫做「七覺支」。

首先「念覺支」,就是對菩提道的修道支分已經實修而生起了覺受,由此諸菩提分在心中明記不忘,這叫「念覺支」。

其次見道時,無錯亂地了知輪涅萬法的體相,就是了知要斷的輪迴法是怎樣的,要證的涅槃法是怎樣的,心裡能無誤地抉擇,就叫「擇法覺支」。

第三、就是有力量能證得上上位的殊勝功德,能斷除證入上上位的障礙,這叫「精進覺支」。

第四、已經現證了法界遍行義(法性遍行在一切萬法中,這遍行在一切萬法中的本性,叫「法界遍行義」),證入初地時,以現證法界遍行義,遠離見道所斷障礙,就會發起極大歡喜心,這叫「喜覺支」。

第五、這時遠離了身心不調柔,身調柔非常輕利,心調柔能無障礙地趣入所緣,這叫「輕安覺支」。

第六、一緣安住於法界真如中,這是「定覺支」。

第七、斷除了昏沉、掉舉,就像澄清的海水沒有波浪、也沒有污濁,自然無動搖而安住,這叫「捨覺支」。

這就是證入初地時心中生起的七覺支的莊嚴,由此就能恆時覺悟萬法。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進入修道位,以具有八種正道莊嚴的緣故,能做到真實智慧恆時現前。

第一、正見,就是在見道時,擇法智慧已經現見了人、法二無我的法界平等性(輪涅萬法是平等一味的空性,叫「法界平等性」)。由於見道已現證了平等性,在修道位就隨轉而行,也就是按見道所見而通達修持,這叫「正見」。

第二、「正思維」,就是以正見為因,心中思維出離三界的因——增上戒定慧。也就是發起思維:「我怎麼從三界中出離呢?」這出離的因就是增上戒定慧,思維了這一點之後,就發起求證戒定慧的欲心,這種思維叫「正思維」。裡面沒有貪愛、損害等的煩惱,所以叫做「正」。世間的思維多屬於邪思維,比如思維怎麼發財、怎麼出名、怎麼享受等等,就是有貪心雜染的邪思維。

第三、依於正見和正思維,按照自己所了達的法義,為利益眾生而進行宣說,宣說時離開了妄語、惡口、綺語、兩舌的過失,這叫「正語」。

第四、身體斷除了殺盜婬等惡業,而趣入解脫道,叫做「正業」。就是身體的行為遠離了罪業。

第五、斷除一切諂曲、詐現威儀等的邪命,叫做「正命」。就是在世間生存,沒有不正當的手段或方式。

第六、依靠修持正見、正思維、正業、正命,為了斷除修道所斷,一切時都精勤地修持聖道,這叫「正精進」。

第七、不忘失所了達的法義,心中清楚地顯現,這叫「正念」。

第八、一緣入定於法界真如中,這是「正定」。

以上是二地以上修道位所修的八種正道,由於心裡具有這八種正道的莊嚴,因此使得真實智慧恆時現前。

丁五、止觀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心中有了寂止的功德,安住在心本自的法性當中,就能淨除一切煩惱。而有勝觀的莊嚴,就能如實了知萬法本自的體性。萬法的體性如何,也如何了知,叫「如實了知」。

丁六、方便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費力很少、能輕鬆順利地成就大義的法,叫做「方便」。從主要上講,要成熟一切佛法,就必須有無分別智的方便。不管道上的十地、十波羅蜜、菩提分法,果上的十力、四無畏、一切種智等等,圓滿這一切的方便就是無分別智。對一切道果的法,沒有耽著、攀緣,就一切都會圓滿證得。

其次,成熟眾生的方便是四攝。具有四攝的方便,遇到有緣眾生時就能順利地攝受他,使他脫離惡業,而且放置在善根中。

再說快速獲得菩提的方便,就有懺悔、隨喜、祈禱、發願、回向等等方便。怎麼速成菩提呢?就是:對生起的一切罪業要用懺悔來淨除;對自、他的任何功德要修隨喜來增長;對一切諸佛要以誠心祈禱來求加持;對所做的任何功德要發願回向:願我成就無上殊勝的智慧正等覺(就是祈願自己顯發本性的大智慧而成佛)。能這樣實行,就能速成菩提。

或者,要使得殊勝的大乘道持續不斷,方便就是智慧和悲心。有了這兩個法,就使得如來慧命或者佛種性相續不斷。而且心中引出了智慧和悲心,以智慧不落輪迴邊,以悲心不落涅槃邊,由此就能成辦無住大涅槃。

總之,這些方便都需要從自己心裡修出來,修出來了,就具有方便的莊嚴,就會很善巧。就像開車很善巧的話,就開得既輕鬆、又順利、又快速,走無上菩提之道同樣要有方便莊嚴,不是笨拙、緩慢地修,而是輕巧、靈活地修,很順利就能圓滿成辦有為和無為的安樂。

丙三、結說能令一切佛法圓滿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這是結束語。上面已經很廣地講述了依止十善業莊嚴眾行的利益。也就是,首先具足十善業道的基礎,再把道拓展開來、莊嚴萬行,就會逐漸生起大乘道果功德,最終能使無上菩提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恆沙功德都修證圓滿。

這樣你就知道,成佛的基礎是十善業道,現在努力把基礎打牢,在這之上再實修大乘六度萬行,就能修成一切佛法。

乙四、結贊十善為五乘共依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最後讚歎十善是修持五乘法共同的所依。就像地球上一切城市村莊、一切高樓、街道、廣場,都是依止大地而建立的,只有依止大地,才建起了一棟棟樓房、一座座建築物,離開大地就什麼也建不成。不但人類的各項設施,外界的藥草、花木、森林等也都是依靠大地才得以生長的,這些植物只有把根紮在大地裡,才能出生、成長乃至圓滿。不把根紮在大地裡,連一寸一厘也長不了。所以大地是一切有情、無情生長、活動的所依。

大地比喻十善業道。修好了十善業道,保證了身口意業清淨後,依止它就能建立人天的道、二乘的道、菩薩的道,乃至修成一切佛果功德法。這個道理在前面做了很廣的闡述。總之,一切修行都離不開身口意,身口意清淨了,就能修更深廣的佛法。身口意造惡不清淨,就沒有修道的所依,就像七層寶塔沒有最下一層,就不會有上上層;又像杯子下面有漏洞,裝多少醍醐也會漏光一樣。

以這個緣故,有十善業道的基礎,五乘的修行就可以建立、開展;沒有這個基礎,就都建立不了、開展不了。佛法是用你的心來修的,你的心要能脫離罪業的纏縛,才能發起內在的功德。心還纏在各種罪業當中,就沒辦法修出廣大的法來。就像洗衣服,先要把最粗的垢洗除,才能除更細的垢、再除極細的垢,最粗的垢還沒去除,怎麼能淨除裡面微細的垢呢?所以十善業道是五乘佛法的共依,離開它就修不成任何佛法。

甲三、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經宣說完畢,當機者娑竭羅龍王和與會的大比丘、菩薩們,以及在旁聽法的天、人、阿修羅等,都生起了大歡喜心,信受奉行。

聞法之後,最關鍵的就是「生大歡喜心,信受奉行」。佛傳法的用意是要我們遵照佛法來實行,而不是聽過就算數的。光聽不實行,得不到實益,所以法要受持在自己心裡,要生大歡喜心,將來時時刻刻按經中的教導去實行。「奉」就是尊奉,就像忠臣尊奉皇帝的聖旨而不敢違越那樣,對佛說的法虔誠真實地奉行。我們只有奉行本經的教導,首先斷除身、口、意的十惡,依此才能證到佛法,才能得到本經所宣說的無量利益。

《十善業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