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行法 第一講

藥師經行法第一講

海雲繼夢法師 講述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行法

西元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至 十一月一日 

於 美國?芝加哥 藥師經行法

大家請放掌!這個宗教活動還是要有一個宗教儀式,雖然它是個儀式,它有它的歷史價值跟意義。你說它有沒有實質的作用,那我們只能用現代的話說,讓你先放下凡塵那些騷擾,把心靈先沉澱一下,然後我們再開始。在古代這地方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叫做開場白,我們這個時代也是一樣,任何典禮開始先唱國歌,然後主席致詞,然後才正式展開要討論的內容。這個儀式的形式不同,那儀式的標準都一樣,但是它的宗旨,就是讓你把心神寧靜一下,在紛紛擾擾你抓不到中心思想,先寧靜以後我們再來談談中心思想要講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藥師經》,也就是藥師佛,有關藥師佛這個是甚麼東西。那麼從我們現代人的立場來看佛法,這樣的一部經我們有必要瞭解它的歷史背景,這一點大概在歷史上沒人這樣講過。你知道《藥師經》講在什麼時候嗎?沒有人能研究,因為它只有「如是我聞,一時」,他從沒講過這個「一時」是哪一時,所以你現在很難,很難。我們唯一就是從這部經裡頭提到一個相對比的,就是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見這部經的出現一定是比《彌陀經》晚一些,它既然比《彌陀經》晚一些,那我們就要看看《彌陀經》是什麼時候所誕生的,大概你就可以捉到一個相關的理路跟它的背景。《彌陀經》在歷史上很多人講,註解也一大堆,假如嚴格要講,有關《彌陀經》的講法大概不下一萬種以上。但是呢我們也很難去掌握到底《彌陀經》是什麼時候講,那你沒有辦法從真正的時間上去考證,我們只能夠說從法義上去考證。我們可以說《彌陀經》是《華嚴經》的眷屬經,假如說《華嚴經》的眷屬經,那它應該是《華嚴經》的哪一部份?這是第一個要考慮的,然後再確定《華嚴經》是怎麼形成的。像《地藏經》我們說它是從《華嚴經》裡頭出來的,它是﹝昇忉利天宮品﹞後面的一個部份,它是專講裟婆世界的狀況,這是一個。第二個,《彌陀經》的出現是在第三十一品,三十一品﹝如來壽量品﹞裡頭,講到裟婆世界以後,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藥師經》呢? 一個是西方,一個是東方,它也應該是在這個時候出現,它也是岸華嚴經》裡面的一部份,也是在三十一品裡頭,這個大概很少人去留意到。因為透過法義來做研究啊,你比較能夠瞭解它的思想脈絡,你假如要用時間的考證,這根本無從考證起,這是一個。第二個,《華嚴經》它本來就是個大經集,它是匯合起來的彙集本,它跟這種小部經是一氣呵成的情況不同,不一樣,那它是一個經過時間,結合古代五大文明的精華所產生的一種狀態。這樣講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明明就是佛陀成道的時候在菩提樹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這個你知道,我也知道。這個不要緊,我要講的是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大家都知道就不用再講了。因為傳統的那個講法,在古代這樣做交待就可以了,我們現代人沒有辦法這樣滿足這種求知慾。你要知道《華嚴經》雖然是在印度產生的,可是我們認為華嚴的故鄉是在新疆,西域這一帶不是在印度。因為整個佛教史裡頭看《華嚴經》是從罽賓國傳進中國的。而這個“十萬偈”是在罽賓國,不是在印度。為什麼不在印度產生?為什麼歷史上沒有從印度到罽賓、到西域這個地方的記載?而只有從罽賓到中國的記載?你就知道它產生的背景是不太一樣的。但是我們這樣講絲毫不會詆譭《華嚴經》的殊勝與崇高的地位。不要說講法不同你就認為怎樣,我們自己本身是華嚴宗人,對於《華嚴經》的那種崇高地位是不容許打折的。這個我們都很清楚,你不用擔心。

我現在是依託著《華嚴經》來跟你講說《藥師經》是從﹝如來壽量品﹞上面講出來的,它的原因是一個基本上的出處。這裡頭有兩個東西是我們要跟各位講說這些經典到底它是在講什麼,這個是一個重點,因為很多人哪沒有辦法去體會,只是把它當佛經就來讀誦,然後你不知道這部經為什麼要出現。經之所以叫”經”,不叫書,因為不管叫經也好、叫書也好、叫冊也好,在整個歷史上,中國文字發展的歷史上,它有很大的差別。「書」是一種知識性的東西,「經」它不是知識性的東西,這是有一個明顯的差別,所以稱為經典的東西都是生命的,不是大腦的知識的。凡是大腦知識的,在中國文化的系統裡都叫「小學」,屬於生命上的東西就叫「大學」。很不幸的,這幾百年來人類所發展的知識,所有的 university 裡頭在,教的都是「小學」,沒有教「大學」,你去留意一下,這是一個非常荒謬的事。人類的文明發展到這裡啊,根本上它就走錯了,它只從小學上面發展,沒有從大學上面發展;所以大家都在讀書,沒有人願意讀經,讀經你會覺得沒什麼意思埃為什麼沒意思?第一個,不增加你的生產力;第二個,不增加你的競爭力;第三個,不值錢。人有修養又怎樣?人要會賺錢,不是要修養。修養又不能換成現金,對不對?這個就完了!所以很多人會罵現代人拜金,現代人重物質不重精神。不是,他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整個教育系統裡都是強調「小學」。

「小學」教的是競爭,好聽啊叫競爭,講得現實一點就是掠奪;我搶你的,先搶到再講,搶到再講。你認為我不對?可以,上法院講,上法院講!你把你的汽車搶來用,然後你告我,我們上法院講。到最後證明是你的,好吧…那破銅爛鐵還你。法院可能搞個十年下來,那車子就還你,那到底要怎麼辦?怎麼辦,你說怎麼辦?這是你的啊!你的就是這一部啊!這個問題是「小學」裡頭一個必然的一個災難,那麼這種掠奪式到現在整個世界災難已經來臨了,誰也無可逃避,這個叫普世價值觀的錯誤,普世價值觀的錯誤。所以我們要告訴你,經典是生命的東西,它才是「大學」,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小學」可以不必要。你不要以為現代的科技文明是前所未有的,告訴你,只是這一部份,古代的科技很多現代你都做不到。古代不是沒有科技,我們到石窟去看,那石窟怎麼鑿的?叫現代的建築專家再去弄一個石窟哦,告訴你,絕對弄不下來,那是古代的科技。它怎麼丈量的?在一個石頭山裡頭,如何在裡面塑造用原來山上的石材,在裡面塑造一尊大佛?它是怎麼規劃的?我們在想他們從下面往上刻,還是從上面往下刻?由左邊往右,還是右邊往左?這些都是科技,都是科技。它不是一尊石頭像在那裡,它不是扛進去的,它本來就在裡面啦,這要極高的科技文明,現代沒有一個人做。現代的科技不是以前的科技,所以你所專長的只是這一部份,古代人專長的是那一部份,只是這樣而已,並不是現代的人比古代的人厲害,沒有!因為你大腦就那麼一塊,腦容量都一樣,你往這邊發展,他往那邊發展而已。就好像有人讀農的,有人讀工的,有人讀化學,有人讀物理,只是這樣的不同而已,都屬於「小學」。

但是「大學」不同,它經典就是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告訴各位,這部經它基本上的結構在告訴我們一個狀況,告訴我們一種狀況,為什麼我要從法義上來講,我把這三部經對著講給各位聽。第一個《地藏經》,主要是講娑婆世間的狀況,貪嗔癡所造成的這個娑婆世界的結構。六道眾生,尤其三惡道,所以地獄惡鬼列了很多,閻羅王他講了很多,這就是講娑婆世界的大概狀況。那麼,它也教我們要怎麼樣免離這種痛苦,這個世間是痛苦的要怎麼免離。那他講要發大願,這是簡單它只提到這裡,所以講到地藏菩薩的前生,他都一再的發願;不管第一次從長者子一直到最後的這個光目女、婆羅門女,都是一再的發願,那是出離三界的一個要領。那這裡我們就不跟各位談這些什麼叫凡夫種性、菩薩種性,到如來種性的整個演變的過程,那是理論的部份。那麼極樂世界它講的是離開娑婆以後的第一個休息站,你上菩提道以後的第一個休息站。它講得也很清楚,到了極樂就是「阿鞞跋致」,這是第一個出來了。「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就好像我們車開上交流道你不能倒退,你只能前進,前進可快可慢,但是就不能倒退,就是這種狀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要領,好,除了這個部份以外,那現在就是從娑婆到極樂,這一段路要怎麼走。那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提出《藥師經》來了,叫「本願功德」。這個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我跟各位講,這部經主要的功能有兩個:第一個是佛的本願功德,第二個是消除業障,聽聞佛名可以消除業障。就是這兩個,你的業障不除啊,那你去不了淨土,因為你有很多障礙。不是說帶業能不能往生的問題,你假如發不起願,你根本就無法上道,上道是很重要的,你假如有俗事把你糾纏著,你就上不了高速公路,對不對?菩提道也一樣,假如你世俗的事太重,你無心上菩提道埃

所以呢你必須把你要上菩題道的一些障礙給除掉,你才有可能上菩提道;這是個關鍵,所以拔除業障是很重要的。那如何拔除業障?那這法門啊它教你,這個就是「藥師經」的特色。所以我們跟大家講說,要修學佛法兩個下手處:第一個是《地藏經》,第二個是《藥師經》。《地藏經》是透過發願的方法來轉入淨土;《藥師經》是拔除業障轉入淨土。那麼裡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發菩提心,你不能發菩提心沒有用。發菩提心以後發大願,來超越自己,這個通常我們叫做圓融道。發大願不要講甚麼修行,所以《地藏經》裡頭沒叫你怎麼修行,大概就叫你多行善,印經、造塔、繞塔、然後發願度眾生、對三寶具足信心、大概就是這樣子。它沒有告訴你甚麼一心不亂、置心一處,沒有6藥師經》就不一樣,為了拔除你的業障,你要怎麼做,所以它這裡頭就有詳細的行法在,你要先把這個東西給弄清楚。那麼要討論這個部份之前,我們還有一個就跟剛才講的這歷史宏觀的因素有關的,那就是佛教的思想到底是在講甚麼?這裡是宏觀的一個問題。講了半天,佛法在講甚麼?就叫我們往生淨土就好,是這樣嗎?那這裡頭就牽涉到它整體的結構。為什麼要講《華嚴經》?華嚴經典跟其他經典有什麼不同?因為所有的經典它都講一個點,像《藥師經》,像《彌陀經》,像這個《地藏經》,它都講一個點。極樂世界,或者娑婆世界,或者從娑婆到極樂的方法,就這樣子。那佛法到底在講什麼?就只有這樣嗎?你要知道佛法完整的狀況只有看《華嚴經》,華嚴經大概它分兩個部份講,一個講法身,一個講法界。

大部份的人認識法界,不認識《華嚴經》講法身的部份。講法身的部份嚴格講那就法身論,法身的一個思想系統。那麼法界呢?它也是個思想系統,那這個部份到目前為止沒有人仔細的分析過,我大概的提供給各位做參考。法界到底是什麼?這個東西啊一直沒有人定義,沒有人定義。大家都知道法界、法界,甚至於華嚴宗又叫法界宗,那法界是什麼?就叫法界。有人就把它翻成宇宙,是嗎?也是啊,但,也不是啊8法」這個字在佛教裡頭來講,指的就是正法,法這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講叫真理。「界」就是範圍,界限,真理所達的範圍叫法界。換句話說,在真理的範圍內都叫法界。那麼真理的範圍包括那些?這個就是問題了。真理的範圍包括甚麼?假如我們不思考這些,你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我跟各位講,因為這是它的標的,它的標的,佛教的標的。佛教不是要你信信佛,拜拜佛,做個佛弟子三歸五戒就好了,那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想想看,佛陀那麼辛苦修行,他證得的是什麼?他是要把他所證得的讓我們瞭解。那他所證得的就是法界,要讓我們去瞭解法界。那假如你不瞭解佛陀的這種境界,你怎麼能叫佛陀的信徒呢?但是我們現在都不管這些,大家就在那邊吵:念阿彌陀佛好,還是念觀世音菩薩好?對不對?我信這一宗好那一宗好?是寧瑪巴好,甘瑪巴好,還是宗喀巴好?對不對?不是哪個好的問題,到底它在講甚麼。法界很簡單的講,就是真理的範圍裡,包括第一個,就我們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是我們的立足點,是你的立足點,你必須認識它;要你認識它,所以有《地藏經》,這很簡單嘛!但是這個世界我們立足點裡是虛幻的,不真實的。

怎麼不真實法呢?是因為你用的是五蘊跟六塵,五蘊六塵結合的是一種虛幻。各位裡頭有醫生,你大概知道我們的大腦結構裡頭頭有幾個區塊,就是所謂識性裡面講的:阿賴耶識、末那識,跟第六分別識。在你的大腦裡頭,這些東西是讓你活在錯誤的範圍裡,也就是案小學」發達的原因。現在你所接受的污染,就是這三個部份。那佛法告訴你,假如能夠不用這三個部份,那他可以進入另外一個領域。那麼你現在必須先放下這個部份,娑婆世界的根源先放下,然後再進入另一個領域裡。那個領域叫淨土法界,我們這個世間叫世間法界。法界的第個二部份叫淨土法界。淨土法界就有點我們這世間法界要進入靈性世界裡頭的一個過渡區域,過渡的區域。透過淨土法界以後,你才能夠到達所謂成熟的地方,叫緣起法界。緣起法界到純粹的,我們現在俗話叫純靈,純粹是靈的那個法界裡頭,叫性起法界,用白話來講叫靈性世界,靈性世界沒有紅塵的雜染。現在大家覺得學佛以後應該要這樣子,可是,你還沒有到那裡,你連淨土法界都轉不過去。當你這整個架構不瞭解的時候,你在修學上面亂成一團,亂成一團。佛法的歷史那麼長,現在知識又這麼發達,訊息又那麼豐富,那你所有的東西集過來,你分不清楚,你也不會分類,所以你在佛法中在學什麼你不知道。所以常常有人這樣問:法華的「性具三千」跟華嚴的「性起法界」有什麼不同?不是有什麼不同,那兩個不同的世界。「性具三千」講的是界內,界內就三界內,三千大千世界。「性起法界」在三界外,世間法界以外的。

「性具三千」指的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性起法界」是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地方。那你搞不懂的話,你會把它對比起來,那這個都叫雜訊。我們在修學上同修們很多人非常認真,非常用功,不可能成就,因為雜訊互相干擾,雜訊互相干擾,所以我們為什麼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一宗一派,你把那個思想給釐清楚,你用慈恩宗的去把它釐清也可以,沒有說不行;你用天台宗的也可以,不是不行;你用華嚴宗的也可以。那問題是你只能這一宗一派來弄,你現在不可能自己去創一個宗派,你怎麼創啊?你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啊,所以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依止某一宗,因為它已經一兩千年了,它的思想形成把佛陀的這些東西分析得很清楚,你一定要從這裡來,這個是你在修學中非常重要的部份,這個部份我們叫做工程面,工程面。工程面是整體的,整體工程的一種瞭解。那你真正想要修行的,其實是技術面。現在很多人一用功,技術面跟工程面分不清楚。就好像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不對?這沒有錯!那你現在要切菜拿個螺絲起子,就在那邊比手畫腳,這個是最有名的世界名牌的螺絲起子,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我現在拿螺絲起子要切豬肉一樣,那叫笑死人。原則沒錯,你拿的佛教的原則沒錯,可是你的用已經用錯了。你不會用了,拿螺絲起子怎麼切菜!?對不對?你說也可以,當然也可以啊!打成果汁比較快,對不對?你怎麼不說用鐵鎚來切菜啊?因為你只隨便抓到一個工具,那就要去做你要做的事,那你說是這樣有沒有錯?從你講的大原則沒有錯,可是這實際上的用上面你出問題了。

這個,跟各位講,讀經發生問題就在這裡,就發生在這裡。幾乎每一個用功的同修都犯同樣的錯誤,同樣的,修密的人這種問題更嚴重,他搞不清楚哪一宗哪一派是怎麼修的。所以我們在看這些行法的時候啊,你一定要抓到一個重點,每一宗每一派都有它的東西,那麼它的東西裡頭隨著歷史跟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很多是附加在上面的迷彩。藏密裡頭有一幫修的叫瑜伽,到最後叫無上瑜伽、大手印,你去留意看看,大手印跟事業手印其實哪一個殊勝啊?是事業手印殊勝,不是大手印殊勝。但是後來為什麼強調大手印?其實就是個空性而已。無上瑜伽也是講空性,空性在我們大乘來講,它是最基礎的,是最基礎的,不証得空性,下面都別談了,所以它剛好倒過來。所以它的理論不是從佛陀傳下來的,它是從實修的立場一步一步走上去的。那你根本就分不清楚哪個宗派是怎麼講的,所以不是對不對的問題,你要跟哪個宗派你就跟那個宗派走,你絕對不要跨越雷池。那麼有的宗派有那個因緣,你去修也可以,不是不行,這個叫加持。加持的時候,不要讓它來干擾你原來的修法,你要懂得這一點。你在修行,可以,加持它可以,有那因緣。你也不要視它為什麼仇人啦、猛獸啊,不必如此。加持可以,但是不要干擾你原來的思惟模式,尤其是工程面這個部份,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在修學上面你一定要依止於道場,依止於善知識跟依止於法門。在這個前提之下,你才能夠架構你的思惟模式,你的語言模式,因為這一宗所用的語言跟那一宗所用的語言不一樣。宗喀巴他不講虹身虹光,寧瑪巴一定要講虹身虹光,那你怎麼講?

所以你去跟宗喀巴格魯派講說那虹光,你不被打死才怪,因為那一派不講這些!所以你到華嚴來,華嚴要講的跟天台裡頭要講的是不同的,思惟模式也不同,邏輯也不同。所以這一點是很重要,你在哪個宗派之下,你就一定要依止那個宗派。但是我們有個心量,不排除其他宗派,也不要忽視別人的成就,這個時候我們叫隨喜讚歎,稱讚如來:你修的那法很好,好好修!人家讚歎你也一樣,你就謝謝就好了。「那既然我們的很好,你為什麼不來修?」這個是造業,不要講這一句話。所以我們告訴各位說,你在那裡修法你就在那裡修,不要來這裡,沒有鼓勵你。假如你不知道跟誰修,那歡迎你來這裡,這裡教你。你要記得這一點,人家那個地方修得好好的,你就鼓勵他不要跑,好好在那裡修,真有困難,那我們來協商,研究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是一個行者的一個基本心態,這個不是在拉選票,到我們這裡來好!到我們這裡來好!你要當選什麼?沒有必要,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你在那邊要用正確的心態去修學正確的法,這樣就好了。來到我們這裡,是用我們的這種情況,所以這一套你要講清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那我們跟各位談到了工程面的部份,也談到技術面的部份。技術面其實很難直接跟各位講,因為它實際上就是修法的問題,但是大家想修行都是要修技術面,沒有工程面的鋪墊哪,技術面修不好,修不好。因為那個思惟模式一進去你就迷路了。

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講,我們的法,賢首宗宗本身是中觀論派,大乘佛教的義學主流,它的精華在我們這裡。大乘的第二個宗派就是大乘瑜伽行派,大乘瑜伽行派啊就是慈恩宗為代表,行法也在我們這裡,所以我們叫賢首兼慈恩宗。那大家可能會覺得慈恩宗怎麼有行法?慈恩宗是我們對玄奘大師有誤解,有誤解。講到這部份,就要跟玄奘大師做歷史上的翻案。大家認識玄奘大師嗎?告訴你,你根本不認識!你認識的是唐三藏,是孫悟空跟豬八戒的師父,你認識的不是玄奘。玄奘,尤其在台語念起來哦跟三藏又更像,所以ㄙㄢㄇ-ㄗㄥ,ㄙㄢㄇ-ㄗㄥ,差不多嘛!唐三藏哦三藏法師嘛!玄奘法師、三藏法師,差不多嘛,所以你根本認識的就是豬八戒的師父,你認識的不是玄奘大師埃而大家對於玄奘大師那麼有名氣都認識了,除了【西遊記】以外,你大概根本就不認識。勉強的說,他是唯識宗。玄奘啊,是唯識宗的第一代祖師,因為他有個弟子,叫窺基,把唯識啊宏揚的很好;而玄奘大師本身又著作了一本叫﹝成唯識論﹞,所以你就稱為他是唯識宗。其實喔,玄奘大師在唯識宗的地位並不高,因為玄奘帶回來的唯識啊叫新唯識,在他之前魏晉南北朝就有一派叫唯識,那叫舊唯識。他新唯識成立的時候啊,舊唯識就對他一直攻擊,到現在新舊唯識還一直在吵架,已經吵了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了,一千四百年了,肯定還要吵下去。這是為什麼會吵呢?那當然以後我們會講給各位聽。

玄奘大師真正帶回來的重點不在唯識,假如論經典,他帶回來的是般若經典。他最有名的經典,大般若經大家知道,我肯定你沒有看過,因為那部經不但六百卷部軼相當龐大,念起來只有一個結論:很痛苦!非常難念。你為了把那個詞句念順,你就忘了它裡面在講什麼。這是他的個性使然,他的個性。他不像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在翻譯經典,他會調整成為我們漢文的語言模式,但是玄奘大師在翻譯經典,他一定要用印度的語言模式來翻,所以我們念起來就很痛苦。他最有名的兩部經典:一部就是《心經》,一部就是這個《藥師經》,所以你看,你怎麼認識他?所以你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金剛經》,一個《藥師經》,所以你緊急狀況要喊救命的時侯就背心經,結果背心經的時侯,你就記得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你不知道它是什麼用意啊,這個就是關鍵處啊,就是關鍵處。所以我要跟各位談的玄奘大師真正的翻譯經典的功夫,用得最多的是在般若系裡頭。般若系啊不能叫唯識,它要叫唯智,它是講智慧的。這兩個系統的經典有什麼不同?它不是唯識唯智的問題,它是從行法中來的,因為行法裡頭,從大乘瑜伽行法,因為它在那瀾陀寺的時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修行人都在修這個法。戒賢律師教給玄奘大師也是這個行法,這個行法叫大乘瑜伽,也就是無著、世親傳下來的,玄奘大師帶回來。他沒帶回來留在印度的那部份,去年十二月三十號我去把它接回來。我們是同一個系統的,叫大乘瑜伽行法這個部份。那這個部份的行法它有一個特色,要修你就先悟後起修,先開悟再修,這個行法的特色。其他行法我們叫做南傳的行法,是修到開悟為止,這個是差別在這裡。那這個悟後起修的這個部份,要怎麼先破根本無明開悟才開始修的這個部份,牽涉到的就是入三昧,入正定以後的境界所談的就叫唯智,入正定以前的境界就叫唯識。

那麼入定以後的狀況,出定以後來講給人家聽,就要講唯識,因為你在定外,你不知道定內的東西,在講定外的,所以他用唯識講。那麼在定內裡頭要講的講定內的狀況,直接,就是說行家跟行家直接講的,那叫唯智。你知道嗎這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一個人他要是沒有入三昧的,一個高等成就的人,他沒有辦法兩邊都講。玄奘大師在那瀾陀寺十幾年了,就學這一個,入三昧以後,他把生命觀境,就是三昧境,直接用唯識表達的這個部份,他在那邊大般若經講得很清楚,所以他才把大般若經拿回來;翻譯的第一個重點,就是要翻這一個。但是我要教那些還沒學的人怎麼辦?那不能用大般若經講,那就要用唯識講,因為你會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問為什麼的都是唯識,你不會講說為什麼,沒有為什麼,你只要問為什麼就是唯識埃唯智的不問為什麼,直接感受,所以唯智的人就問怎麼入定?這入定你去接受那種經驗就對了,直接在裡面做表達。那你假如沒有入定經驗,不會入定的人想要弄清楚,我們現在知識份子最大的業障就是:我一定要弄清楚,這樣去做才不會弄錯。那這些叫業障鬼,你要弄清楚你就去弄唯識,唯識弄通了,你要走喔你還是跌倒,因為你不會走,因為弄唯識懂的人幾乎都不會修了。他都會講,講錯他也不知道,因為他沒有修過。本來唯識是入定以後,三昧境界瞭解了,把他的狀況分析出來,講給大家聽的,講給你這些不懂的人聽的。現在不懂的人去研究那些邏輯,然後講給不懂的人聽,兩個都不懂,這個叫做「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唯識沒有錯,是研究唯識的人。

我很簡單跟各位講,所有讀唯識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六七因地轉,五八果地圓」。很清楚哦!這句話古代祖師大德講得很清楚。我跟你講的,沒有錯,絕對正確,但是你解釋出來就全錯,就全錯。因為你不知道啊!你只能文字這樣講我就肯定六七因地轉,五八果地轉,對不對?果地圓啊果地轉,反正就是果地再講,六七就因地先轉,你就六七因地要轉,這種人絕對轉不成。因為他是告訴你修行的狀況,你入三昧以後你會起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第六意識那個分別識要先轉成妙觀察智,然後你才會看到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那個傳統叫前五識,其實是前六識。前六識的任何一個這個識性要轉成成所作智,你才看得到。所以第六先轉,然後看到第五,然後一直轉到全部這六塵全部轉成成所作智的時候,那第七平等性智起來;平等性智一起來以後,才發現大圓境智嘛的存在。所以它講得沒錯,六七先轉,五八後轉。其實轉第六識看第五,轉第七是看第八。阿你就把六七一直講,五八一直講,那講什麼?你不修行,只好講不修行的話。所以告訴你,你一定要行法,你不行,絕對不行,這是技術面,這是技術面。我這樣講,你就哦那這樣很簡單,我就這樣轉,那又變知識啦!你又變成書啦,不是經埃你怎麼知道第六意識出現?你把它轉成妙觀察智,你怎麼知道前五識六識出現?你把它轉成成所作智,你怎麼知道?你根本不知道嘛。這不是你知道的問題,這是做到。

你入三昧以後,它才會出來。問題是入三昧,「三」是正,「昧」是定,三昧是正定的意思。這個地方在區別的是,你入定有正定有邪定,要先把邪定除掉。要除掉邪定啊,不是怎麼除掉的問題,是你入定之後,把你的境界講出來,師父跟你講那不對,你就放下,知道嗎?這叫中根器,師父說不對你就放下。上根器的人因為工程面完成了,一入定就知道它不對,不用問,這個叫上根器。下根器的說:嗯那是真的吔!你當然是真的啊,真的是邪定。叫你要放下,你又不甘心:唉,我難得入定,還叫我丟掉!你不丟掉,你正定入不去,特異功能就出現了,敏感體質就出現了;還有一些暗示,催眠術都出現了,你就走那條路去了,這個叫邪定聚。所以第一個能不能入定,是我們檢別的。第二個,入了定是入正定還是邪定?是我們檢別的。那你入了正定以後,才能夠明心跟見性,所以破根本無明第一個就是明心見性。在明心與見性的時候,你就看到妙觀察智的成立跟成所作智的成立,你就入三昧了,不然你進不去埃這個不是用講的,講經詞好講,但你要來到這裡,剛才講的從入定到明心見性,一般人要三年。

這三年的意思是指你前面的資糧道跟前行是具備了,這些我們基本道場行法都有了,你假如沒有這些的話,你沒有辦法架構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修行領域裡頭的共識要沒有的話,你這裡進不去,進不去。現在很多人用手機,對不對?你知道嘛,我只能用 NOKIA,其他我不會用。聽說三星不錯,那個拿哦起來就亂了。為什麼?因為它的程式我不懂,你知道嗎? MOTOROLA 也蠻好用的,可是它的程式你不會用,你知道嗎?這就技術面的問題,會用的人,他很好用,他不會用的人,他就是不會用,他至少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下去摸索。修行這東西也一樣,所以你要用什麼你就最好是只用一個廠牌,你要不用一個廠牌,你什麼廠牌都用,那你就是手機店,對不對?你不是行者,你就什麼廠牌都會用,就變這個樣子,那你跟手機店沒兩樣。這不能成就啊,這不同的,所以我們要留意到,你在修行的時候,在技術面一定要接受人家的指導。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跟師父學,是把你的法身慧命信託給師父,這時候師父要替你承擔百分之百的因果,你只要跟著師父就好,其它沒你的事。你要掉到地獄去,你就跟閻羅王講,我是誰的弟子,怎麼會掉到地獄來?閻羅王就會去找他了:你怎麼把弟子帶到這裡來?那這個師父一去跟閻羅王:他喔,他不是我弟子,他就百分之九十九跟著我,百分之一還是自己去偷吃香腸,百分之百的因果他自己背。你要記得啊,跟師父沒有百分之一的保留,你只有百分之百的付託,因為這哪一點在哪裡要轉,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埃那個關鍵點在哪裡,你現在不知道,但透過那個部份,我們講到十信位以後,那就放你自由了,這叫「迷時師渡,悟時自渡」,自己渡自己,但是師父要帶你,就帶到十信位圓滿。十信以後你就入法界了。入法界你自己來,那就不管你了,因為你要為人師表了,不是再靠師父了,你要留意到的是這個部份。所以整個修行的過程裡,我們跟你強調的是十信位以前的部份,在十信位以前的這個部份裡啊,真正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入初果的這個階段。因為入初果之前,要檢別的是邪定跟正定,而你最難處理的問題啊是你喜歡邪定,不喜歡正定。不是你不喜歡正定,你在理念上,理性上你還是要正定。對不對,一定的。可是你的那種覺受上啊,你是要邪定。

很多的老同修啊學佛幾十年了,一開口啊都是怪力亂神,什麼怪力亂神都是邪定。他看到什麼啦、什麼境界啦、怎麼樣啦、怎麼樣啦,都是那些怪力亂神,跟他講那個不是,是真的啦,怎麼樣啊!人家虹身也怎麼樣,什麼鬼附身,甚麼東西,一大堆這些,我說學佛學到那裡去了?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況?沒有辦法,他貪著邪定,這個叫做邪知見,沒辦法。你沒有一個良好的,沒有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那麼你吸收到的一大堆啊都叫雜訊。雜訊裡頭隨著你的生命品質,高的人會在純理上的雜訊,低的人會在事相上的雜訊。所以我們說程度低的人,假如雜訊太多啊,他是不能開悟;這種人開悟,會把狗屎啊當香腸吃。因為都一樣嘛!那狗屎當香腸就麻煩了,因為他在事相,他程度低。程度高的呢,他是知見不正確,所以對程度高的人,我們更要求的一點就是正思惟訓練,沒有正思惟訓練他不能產生正知見。那你程度假如沒有到那裡不願意,或者文字工程不願意,邏輯思惟不願意,那可以,不要這個訓練。但是你在修行,正定具一定要有,因為你有了正定具,能夠入了三昧以後,你出來的知見也會正確。但是你要是有正思惟訓練的正知見,那你就可以行菩薩道,但你要是沒有正思惟訓練的正知見,那你就憑正定具來產生正知見的話,通常他不太能行菩薩道。但是一般的一個大成就者,來宣揚佛法是可以,但是他沒有辦法舖陳大理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關鍵。第一節課我們懸談就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大家休息一下,我們等一下再講。

《藥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