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第二十一集)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21
第五段:六祖講了幾個很具體的修學方法。大師說:「若我們心中有一念邪思起來,這個時候要用正念去度邪念。若心中起迷惑,一定要以覺悟去度迷惑。以誠實去度憍誑,以信實度虛妄,以大悲心度不善心,以喜捨度嫉妒,以善度惡,以慈悲度毒害。」心中的邪見、煩惱、愚癡,這是心中的眾生。眾生的本意,眾緣和合而生起者。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眾緣和合而現的現象,這都是眾生。大師指給我們看,各須自性自度,以一樣來對付一樣。以八萬四千法門度自心中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以般若智慧觀照破除迷妄的眾生,各各自度,這叫做真度。這就是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的修行方法。以自性智慧的觀照,才能除去虛妄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妄念,這才是真正的斷煩惱。斷煩惱與度眾生是一而不二,是一樁事情從兩方面來觀察,從性質上來說,它是煩惱;從現象上來說,它是眾生。至於自性法門的修學方法,大師指出,必須是「自性常行正法」。這一句重要的是「自性」二字,因為加上這兩個字,我們才曉得,正法一定是與自性相應,違背自性就不是正法。佛法常說的「稱性起修」,就是自性常行正法,這是真正的修學自性法門。至於佛果,大師教導我們要「下心行於真正」。「下心」就是謙虛、謙下、恭謹,心與行都與自性相應的真實純正之法。這個時候,迷覺雙離。覺是對迷而說的,迷要是斷了,覺也不存在。迷斷了之後,若還有覺存在,這個覺就是迷,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正是所謂「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就是見佛性,這就是真正的圓滿修成自性無上的佛道。這一節說力行踐願,發願的功德才能圓滿。
既發願,發心認真修學,修學入手必須要皈依三寶,所以大師教導我們修三皈依法。本經講的是「無相三皈」。大師教我們所唱的三皈是:「皈依覺,二足尊。皈依正,離欲尊。皈依淨,眾中尊。」這與普通所講的三皈是不同的。這個不同只是在詞句上的不同,義理上是相通的。通常我們講的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師在此是完全從三寶義理來說明。「佛」就是覺,這個說法實在是非常好。一般人講到皈依佛,總是想到心外有一個佛,一定會想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皈依法,一定想到佛教的許多經典;皈依僧,立刻就想到出家人;心中起了許多的妄念、邪念,心外求法,縱然發心皈依,實際上是走錯方向,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利益。
大師在此地真正是極其善巧方便,從義理上指出,三皈原是自性三寶。「皈依佛」,佛就是覺,就是我們心性中朗然本覺。本覺是福慧具足,所以稱為「二足尊」。「皈依正」,正是平等正直,平等正直當然遠離五欲六塵,所以稱為「離欲尊」。「皈依淨」,淨就是三業清淨,三業清淨之人在一切眾生中是最尊最貴,稱為「眾中尊」。這個說法與自性三寶完全相應,實在是非常難得,真正是智慧的開示。從這裡我們看到六祖的善巧開示,從名稱上就教導我們自悟自性、自修自性。這樣皈依,它的作用,內可調適我們的心性,外敬他人,這是真正的自皈依。
大師為我們說了之後,特別教導我們修學三皈的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凡是學佛的同修,進佛門來第一課就是受三皈。我們想想:我們皈依三寶之後,究竟得到什麼功德利益?如果認真的反省就會知道,其中有許多的問題值得檢討。我們讀了《壇經》這一段,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使我們真正明白佛門第一課是多麼的重要。這一課是多麼的有意義,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是修學佛法的基矗
皈依之後,並不就算完了,皈依一定要依著三大綱領來修學佛法的基矗第一是「自心歸依覺」。大師告訴我們,必須要做到「邪迷不生」,邪是邪見,迷是迷惑;真正能遠離邪見、迷惑,這才是覺悟的人。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精神生活或者物質生活,要能做到「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不覺悟的人是做不到的。「能離欲塵」,欲塵是指世間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從心地裡面離開,絕不沾染;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眼見色塵不為色塵所染著,不為它所動搖,耳聞聲塵不為聲塵所染污,這就叫遠離。果然六根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染著,這時就不稱這六樣東西為「塵」。為什麼?「塵」是塵土,是骯髒的東西。譬如,桌子一天不擦它,上面就落許多灰塵,染污了桌面,必須天天清潔。這六樣東西常常染污我們的清淨心,叫做「塵」。如果我們的心不被它染污,這六樣東西還是存在,這時就不稱它作「塵」,稱它作「性」。眼見的是色性,因為性是清淨無染的,耳聞的是聲性,鼻所嗅的是香性,舌所嘗的是味性,身所觸的是觸性,意所緣的是法性。由此可知,六塵與六性原是一不是二,正是六祖所謂「佛法是不二之法」,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迷了叫六塵,悟了叫六性,如果能遠離五欲六塵,你就見性。這叫做「二足尊」,這就是修「福、慧」究竟圓滿的行法。經文文字不多,實在是非常簡要,雖然簡要,可是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學者,必須牢牢的記住,依教奉行,不辜負祖師苦口婆心的教誡才好。這是皈依佛的意思,就是皈依覺。
第二是「自心皈依正」。這是皈依法的修學方法。大師教導我們,一定要做到「唸唸無邪見」。何謂邪見?邪見的反面就是正見。我們聽到這句話,一定就會想到邪正的標準是什麼?這個標準在佛法有種種不同的建立,譬如,人乘的佛法就有人乘邪正善惡的標準,天乘有天乘的標準,乃至於聲聞、緣覺、菩薩,各有各的標準。而本經所講的是一乘佛法,在大乘之上,經典中明白的說,六祖是接上上根人,因此他的標準也就是上上乘的標準。上上乘的標準,「正見」就是與真如本性相應;若與真如本性不相應的,都叫做「邪見」。換句話說,在一切順逆境緣之中,若有一念違背《壇經》所講的原理原則,這個見解就是邪見;若起心動念完全符合這部經典所講的,不相違背,我們的見解就是正知正見,這就是皈依正。大師教導我們,要「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這是一切邪見的根本;換句話說,一定要破除人我執與法我執。要想斷人我執與法我執,從哪裡下手?先要斷除自己貢高我慢的習氣。要從謙虛恭敬中,來修學皈依自性正法。這叫做「離欲尊」,在一切離欲法門中,它是最尊貴的。
第三是「自心皈依淨」。這是講清淨,也就是三業清淨。「一切塵勞愛慾境界自性皆不染著」,諸位特別要重視「自性不染著」。真如本性中,決定沒有塵勞愛慾。《壇經》第一章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講自性清淨心。換句話說,一切塵勞愛慾境界,不是自性清淨心中本有之物,因此我們一定不可以染著。只要你一切不染著,一切法就是真實法,所謂「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不染著的時候是實相,染著的時候就是虛妄。這叫做「眾中尊」,能在一切法中不染著,在眾中是最為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