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十五講
(附註:每期講稿都由弟子們根據錄音整理。師父很忙,不能親自審稿。限於水平,若有錯字漏字,敬請大家原諒!阿彌陀佛!)
上次我們講到了能善分別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那麼我們講到了四悉檀。四悉檀是佛陀說法四個方面,也就是說如果包佛陀說的所有的法門的來分個類。就是分著四大類,從四個方面來成就菩提。來成就眾生。四悉檀我們的介紹一下,首先介紹對質悉檀。對質悉檀。就是佛說的法是用來治病,眾生得了什麼病把他歸類,病把他歸類,藥也把它歸類。就是不能亂服藥。貪心眾生不淨觀,嗔心眾生慈悲觀。癡心眾生因緣觀。從貪嗔癡著三個角度來歸類,用藥。所以佛法是用來治病的,我們得了病才需要佛法。得了病就是你身心不健康了,身心不健康了所以需要佛法來治療。如果你亂吃藥,亂吃藥不但起不到治病的效果,還起到反效果,所以我們簡單舉例了。這個人貪心重,這一類人貪心重,貪心重治療對他這個病的藥方是什麼呢?是不淨觀。要告訴他這個世界的真實相狀,值不值得貪。貪的結果是什麼,得到什麼能不能夠得到。所付出與所得到成不成正比例,這就是不淨關所起到的作用。這個人嗔狠心重,這個人動不動就發火,動不動就恨人。心中的恨憤之火,憤怒之火動不動就燃燒起來。那麼就要培養他的慈悲心,用慈悲觀來治他這個嗔恨的火,因為一個人沒有慈悲心,他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害他自己。有這麼一句民間俗話:“會殺豬的人,殺習慣了就會殺人了。”“會趕小壞事的人,干習慣了就會幹大壞事了。”所以嗔恨心重讓他懂得慈悲的道理。那麼這個人很愚癡,“愚癡”就是“愚蠢”,愚蠢也是一種根生地固的煩惱,看上去好像也不貪,也不嗔,可是這個人非常極其的愚蠢。愚蠢的人害人,有時會讓你苦笑不得,他即沒有什麼動機也沒有什麼企圖,或者也沒有什麼最大惡極的想法,可是就因為他的愚癡害人不淺,所以怎麼辦呢?要讓他懂得一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讓他懂得理順一些關係,明白一些道理。這三種藥不能夠用反,用反了就會鬧笑話。貪心重本來應該用不淨觀,如果你對他用慈悲觀,本來他就貪的不的了,你還給他用慈悲觀,好了,他就更貪了。哎呀!這個人貪讓他貪個夠就不貪了。貪夠了就不貪了他永遠沒個夠。比如說貪錢,既然喜歡錢就用許多錢把他堆起來,多給他一些錢。他滿不滿足呢?不會滿足的。因為他的心、他的思想整個都扭曲了,處於一種病態的狀態,永遠不會滿足。那個詞語怎麼講叫做“慾壑難填”。沒法填,無底洞。我以前好像在上海遇到這麼一個人,當我在給他講這個道理的時候。他來問到我,他說:你們佛教講貪嗔癡啊怎麼對治?是怎麼一會事?那麼我就簡單的告訴他:就像給他開藥方一樣。胖得過了頭的人,營養過剩的人,營養過剩到已經對他的身體有害的時候。這個營養已經是對他有害了,那就是要給他下瀉藥,下發汗的藥,下減肥的藥。讓他過剩的營養排除出去,要不然這個人就會營養死了。所以補人,補藥好不好?好埃你一天吃一百斤鹿茸。你吃得下去嗎?把人參和鹿茸這些大補的東西給你像干飯一樣,一碗一碗的吃可能吃完你就死了,就補死了。所以這個營養不良的人怎麼辦呢?那就要給他吃營養的東西。比方說這個人心情黑暗到極點了,莫名其妙的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莫名其妙的顯得很低落,或者受什麼打擊了。很難過了,這時給他講讓他充實,讓他吸收陽光,讓他充滿自信的這種道理。這個時候你再去給他雪上加霜的講一些,啊!這個世界本來沒有什麼留念的。這個世界爾虞我詐,到處都充滿了殺害、仇恨、虛偽,你還沒有講完,可能他就跑去自殺去了。那麼我在上海遇到的這麼一個人,我給他講的時候就像開藥方該補的要補,該瀉的瀉,該吃什麼藥就吃什麼藥。沒想到這個人突然問我這麼一段話,他說:那又是補;又是瀉;又是發汗;又是吃,這樣吃那樣究竟是幹什麼?這個人這句話給我留的印象很深,我當時很不客氣的告訴他:你是一個高學歷高文憑的人,你問這句話你是起心不良,你故意混淆概念,他當時很尷尬了。他發現我這句話打中他的要害了,為什麼呢?他這句話屬於故意混淆概念了。他不是頭腦不清楚,他是很清楚。混淆概念,怎麼叫混淆概念呢?我說的是對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藥,也就是說不同的對象吃不同的藥。他把我這個話混在一起,好像不同的藥用在一個人身上。就說讓一個人又吃補藥,又吃瀉藥、又吃發汗的藥、又吃鎮疼的藥;究竟要幹什麼?他這個話看上去如果頭腦不清晰,很容易讓人被這句話蒙過去呀,這叫狡辯啊!所以那麼我們讀壇經,六祖大師在這個地方用了一句這麼精華的語言來總結,這句話太精華太精華了叫做能善分別諸法相。什麼叫做能善分別諸法相?“諸法相”,諸法是什麼相?在佛法裡面關於諸法的說法就兩句話:第一個是“諸法空相”。第二個是“諸法實相”,關於諸法的概念就是諸法空相,諸法實相。諸法就是宇宙萬法,就是宇宙當中所有一切一切有形無形的。只要有這麼一個概念就叫法。諸法究竟是個什麼象諸法空相。諸法實相,諸法究竟是個什麼相?究竟是空相還是實相呢?這個實是什麼東西?這個實是諸法實相,就告訴我們他實際的相,這個實是實際的意思,不是實在的意思。你明白這個實嗎?諸法實相他實際的相狀是什麼?實際的相狀是空。那麼空是什麼意思呢?空生萬物萬物歸空。空是不永恆,空是虛空能容納。容納而不永恆。容納是互相容納。諸法跟諸法一切法跟一切法是互相容納而不永恆。什麼不永恆呢?相狀不永恆。所以諸法是什麼相呢?《心經》裡面非常精闢的告訴我們了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的相就是這麼一個相。那麼我們學佛要善於分別諸法相,“分別”這兩個字,很多人又搞誤會了,說這個人老是分別、執著,你不要分別嘛,你不要有分別心嘛,不要執著嘛。這就是語言的障礙,語言文字它客觀上起到一種障礙的作用,你要打破這個表面的東西,你要會認得表面這個詞彙這個名詞術語概念的下面藏著一個什麼東西?它究竟要說什麼?如果你光是把名詞給學會了,那就浮在表面了。所以,他究竟要說什麼呢?善分別,善分別什麼?分別加了一個字“善”要善於分別,不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愚癡,善分別就是智慧。分別是什麼意思?就是認識。就是明明白白的分辨得清清楚楚。你看那個佛門裡面,我們以前講到百丈祖師的叢林二十條裡面,就有這麼一條“是非與不辯為解脫”。是非與不辯為解脫,那個辯是辯論的辯,辯論是用嘴巴去說。是是非非用嘴巴去說。說是說非,張家長李家短的去亂說。是非要不說,就解脫了。你要是換一個字不辨明辨是非,分辯的清輕楚楚的那個“辯”那個人就徹底愚癡了,就完了。因為分不出來是非了,不知道是非了,這兩個“辨”“辯”字是不能夠換的。不能夠搞錯,所以這個地方講“能善分別諸法相”能夠清清楚楚的認識諸法,認識萬法,認識宇宙空間,認識人生,認識得清清楚楚你才不會糊塗。認識了以後,你才知道自己取和捨,該取什麼該捨什麼,然後你自己有成就了。才有很巧妙的智慧,很大度的智慧去幫助別人,去度眾生。先成就自己然後去利益眾生,如果你沒有成就自己成就,然後就談去利益眾生,這個要鬧笑話的。這個唐朝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典故:有一個學者,學問很高的一個人,這個人讀了幾本佛經以後,有一天他就去拜訪一位高僧,他見到這位高僧他就說:師父啊!我現在發心我準備翻譯佛經,準備去講經,準備去弘揚佛法度眾生了,我發這個菩提心。這位高僧聽了這個人的講的話以後了,沒有說什麼。拿了一個碗放在桌上,拿了一雙筷子,這個筷子搭了一個十字架在這個碗上,然後又抓了幾顆米噹啷噹啷的灑在這個碗裡面,然後就用手劃了一些符號,然後就問這個學者說:請問你懂不懂我剛才的意思,這個秀才看著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個老和尚搞什麼名堂,等著看完以後,這個老和尚問他:你懂不懂我這個意思啊?不懂,不知道你這個是什麼意思?老和尚說:你連我的意思你都不明白,你還明白佛的意思嗎?要明白佛的意思就讀幾個名詞術語就明白了嗎?佛的話是從大慈悲的心當中流淌出來的話,是穿越時空,震撼法界的話,是讓眾生破迷開悟的話,這麼沉重,這麼有份量底蘊這麼深不見底的話,其是你憑自己的妄想、意測,隨隨便便可以搞懂的。所以以己意會佛意是永遠不達佛意。要怎麼達佛意呢?要拋開自私、狹隘的那個凡夫心態,好好的來反省自己的凡夫為什麼之所以叫凡夫,凡夫有什麼毛病,凡夫跟菩薩的距離在哪裡?認識到這個問題以後來用自己懺悔心,感恩心、求知心,一點一滴的來體會佛意,才知道佛菩薩說的是什麼意思。要不然很簡單,孔子不就有一句很經典的千古明言嗎,叫著“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你連凡夫的意你都會不了,你還會佛意。比方我給你寫一封信,信寫到最後的時候,那個文人跟文人互相寫信信寫到最後時“記此不宣”。然後是什麼什麼祝身體健康,吉祥如意,那個“記此”的前面是什麼字啊?心照不宣了。文人就用兩個字,他省掉兩個字。不宣就是我們兩個,心心相印了,不用多說了。相印不相印呢?很難相印,所以“善於分別諸法相”這是大菩薩的境界,你要度眾生你自己先有有這方面的成就,眾生就好像不小心掉在水裡被淹死了,快淹死了的這樣的對象,眾生就是這樣一個狀態,這樣一個對象。你要去救他你自己首先得學會非常非常了不起在水裡救人的能力,然後你才敢跳下去,把他們抓起來就扔上去了,你自己是個水冬瓜,跳下去就沉底了,誰度誰度誰都不知道,那麼是你度眾生還是眾生度你了。所以簡單的說善於分別諸法相你才知道“四攝六度”是做什麼的。佛菩薩度眾生那個“四攝法”。四攝, “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要做什麼。那麼我們這裡是簡單的說一說。只能簡單的說一說,因為沒有太多時間展開講,那麼我們講一下四攝吧,菩薩度眾生的四攝法,從四種角度四種方式來攝受度眾生。第一佈施,什麼叫佈施啊?聽到佈施我們就說要出錢,一說佈施就叫我出錢,那你這樣理解就大大的錯解了佛法。佈施,佈施是什麼?佈施是放下,把我們的這個種種不顧正常的狀態都放的平平的,包括你的高血壓都要放下,為什麼要放下,因為你用血壓高的狀態來講話來處事很容易激動啊!很容易冒火的。對你的身體健康不利。所以放下,把自己放跟所佈施的對象,所佈施的場合,把自己放到一個跟那個對象、跟那個場合很謙卑的態度你所作出的言語也好,施錢也好,出力也好出什麼什麼智慧點子也好,那才叫佈施。如果不放下,你雖然佈施了,但是你在佈施的同時你也出洋相了。比方說到廟裡去,看到大家說:這個地方大家在捐錢印經書,本來自己沒有這個發心,沒有這個認識沒,因為是跟著幾個朋友,幾個單位的同事,或者幾個親戚去了,幾個親戚其中有一個兩個是學佛的,說:我出一百塊,當時心裡就不舒服了,你出一百塊我出不起嗎?豈有此理,我出不起嗎。我也出一百塊,這叫賭氣出的一百塊,甚至說有什麼了不起的出一百塊,我出五百塊,好,出完五百塊,五百塊出了前腳才出門後腳就捶胸頓足嘍,後悔的不得了,後悔死了,自己給自己找一個台階,就算我這五百塊掉了,被小偷偷了,你這不是神經有毛病了嗎?功德也沒有了,錢也沒有了,嗔恨心上來了。你看看,佈施是這麼好簡單的佈施的嗎?尤其是在做功德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認識,把這個煩惱放到一邊。愛語,愛語就是說有愛心的話,菩薩度眾生四攝法當中,第一個攝就是佈施啊!你能夠謙卑你一定能贏得普天之下的好朋友,你一定能夠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你一定能夠贏得別人來發自肺腑的幫助你、讚歎你,這叫佈施所換來的福報。愛語,就是說和顏愛語,有愛意的話,充滿溫暖,充滿感人的這樣內容的話。不要說尖刻的話,不要一句話讓人家萬箭穿心一樣。愛語是智慧的語言,不是阿諛奉承的話,不是去拍馬屁,明明人家就長得不漂亮,你說:哎呀,你是全世界最美的人了,人家聽了也不好受啊!你莫名其妙的跑到到我面前說:師父你是我們全中國最帥的師父那,我也不承認了。(眾笑)什麼是愛語呀?愛語就是智慧的語言,有人會說話到處都是朋友,有人不會說話一句話什麼事情都搞砸了。甚至於十年、二十年所積累起來的寶貴的一種緣分,可能就因為那幾句非常尖刻、非常傷人的那幾句話讓別人很難原諒你啊!這是菩薩度眾生愛語。力行,什麼叫力行呢?幫助人家,幫助人家一定要出錢嗎?不是,一定要出力嗎?不是。啊!這個力行有些時候啊也是只需要一句話。甚至讚歎人你們知道竅門在哪裡嗎?佛門裡有一句話:叫做和其光同起成,這叫讚歎人,和光同成,你能夠和光同成你就是一個非常非常有檔次,有智慧的人。什麼叫和光同成?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方說你知道對方是個四川人,我就是四川人,然後你又不好直接表揚,他直接讚歎他,你就說:我接觸到的四川人都是很聰明的,他心裡甜滋滋的,其實你又沒有直截了當的讚美他,多高興啊!你說:我接觸到的上海人都是經濟學家,啊!上海人都高興了,都讚美你呀!我接觸到的湖南人那都是很多很多都是有大氣魄的,做大事的,曾國藩就是湖南人呀!你看兩句話,他自己和曾國藩八桿子打不著,你這麼一說他自己感覺和曾國藩老鄉、親戚一樣。是不是啊!這就叫“和戚光,同其成”,不會說話的人比方說自己受騙了,第一次被一個貴陽人給騙了,第二次又被一個貴陽人騙了,第三次又被貴陽人騙了,最後氣冒火了,貴陽人都不是好東西了,好了,所有的貴陽人一百多萬人都恨死你了。所以什麼叫利行啊!利益的行為,對別人有利益,對我自己也有利益,這就佛菩薩度眾生的第三個竅門。利行啊!這是不是智慧啊!這些智慧在哪裡去學呀?同事,什麼叫同事啊?同事不是同單位的那個同事,同事就是年齡、身份、語言乃至所有所有都跟對方靠近,這才能夠度化眾生啊!這一點我們凡夫做不到了,凡夫只能少少的學一學,從一個淺的角度來學。對方是個女孩子,那菩薩要度她的話,菩薩就要變成一個女孩子的樣子跟她說話,對方是個老人,菩薩就要示顯成一個老人跟她說話,對方是個小孩子五、六歲的,菩薩要度化這個小孩子菩薩就要示顯成五、六歲的小孩子,對方是個藝術家,菩薩要度化這個藝術家,就要示顯成一個藝術家的身份,對方是個農民,是個軍人對方是個什麼身份,佛菩薩就要和他一樣,不一樣就沒有法交流了,男的跟男的很容易近,女的跟女的很容易近,年齡相仿的容易近,志趣相投的容易近,這個文化水準還有語言交流相通,一個說漢語一個說藏語兩個不通,雖然說差不多也不能交流,這些都叫同事。所以佛菩薩度眾生著四個角度,叫“四攝法” 攝受眾生,眾生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被攝受了,所以這就叫能善分別。善於分別你就善於去對待,然後善於去化解。那麼四悉談當中的對治悉談,我們前面說過,這後面的這三個悉談,一個是世界悉談,一個是各個為人悉談,第一地悉談簡單的代過想講的太寬了,什麼叫世界悉談呢?世界就是佛陀為了滿足我們眾生的這個求知慾,從這個角度告訴眾生世界的緣起性空,世界的成、注壞、空,世界的起和滅是個怎麼所一個過程,換一句話說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空間它的生滅過程,就叫世界悉談,從這個角度去談的很透。個個為人悉談,個個為人是什麼呢?就是相當於我前面所講的那個攝受眾生一些巧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根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別用不同的方式,第一地悉談,下面我們要講到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我留到下面去講,四悉談的第一地西談。所以我們認識這句話是很難的,難度太高了,六祖大師一句話就講出來了,能善分別諸法相那麼這句話七個字,你真真要能明白這句話那確實要下點功夫,這個難度有點高,你只有明白了諸法相,能夠善於分別諸法相你才能夠於第一地而不動。那麼第一地是什麼意思呢?先我們來解釋什麼叫不動,什麼叫不動?我坐在這裡不動嗎?站在那裡不動嗎?不是,不動其實就是不亂,動亂動亂就是一動就亂,哪裡亂呢?心亂了,那麼何已見得你心亂了呢?就是你動了,從哪個對方看出來呢,從三個地方看出來,第一你的信心,第二你的語言,第三你的目標,你亂沒有?亂沒有亂?信心對誰的信心啊?兩點,對自己的信心和對佛法的信心,這一點是考驗我們檢驗我們動和不動,這就是標準。我們對佛菩薩信到什麼程度?對師父信到什麼程度?對善知識信到什麼程度?所以所有的居士來親近我,我這個師父就經常提醒居士,皈依也好,學法也好,居士也好好的冷靜的觀察師父,觀察好了,然後在做出做親近和不親近學佛和不學佛的選擇。師父也好好觀察一下這個弟子,都彼此觀察,冷靜觀察,殘酷的觀察,這樣才子才好,不要當糊塗蟲,你不觀察,彼此都不觀察,彼此都不觀察,那搞什麼名堂呢?就像抓壯丁,我這個地方可不抓壯丁啊!又不是要收編隊伍。信心,你的信心建立不起了,你的這個佛法的利益非常難得到,如果我們經常的問一問我的善知識是誰,我的依止的地方是誰,我的心擺在什麼地方?我有沒有千錘百煉所依止的善知識?無論這個善知識活著還是沒有活著,當我想到他,當我的腦海裡出現他,我就有非常非常感動的力量,他的很多很多東西,寶貴的東西留給我,傳授給我,這就是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在你的心目當中有沒有,你有沒有這個信心?你有這個信心那是你你福報啊!你有這一份財富你真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啊!如果沒有那找一找。第二你語言動不動,亂不亂?因為你的語言就代表你的心啊!你的語言就是你心裡面的流露,所以你的語言上語無倫次,就像講笑話的一樣,說:從前啊!有一個木匠,這個木匠發明了一把鋸子,這把鋸子有多大呢?大得不得了,這把鋸。這把鋸啊!上頂天下頂地這麼大一把鋸子,這麼大一把鋸子。然後就問了:這麼大一把鋸子,這個木匠怎麼用呢?很簡單啊!天上一鋸(句)地下一鋸(句)啊!天上一鋸(句)地下一鋸(句)這個是語言問題出了問題,不是木匠出了問題,所以看我們語言動不動,語言亂不亂。第三你的目標亂不亂?你學佛的目標,要有目標,做事情沒有目標不行的。作為凡夫尤其要注意這個問題,你沒有目標的學就像農民趕集一樣,今天這個地方逢圩了跑到這個地方去趕,哪個地方逢圩了又跑到那個地方去趕。目標你心裡面要清楚,當然了每個人的目標也許不一樣,每個人的看法也不一樣,這個非常正常,但是我要非常非常的衷心的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應了祖師說的那句話,祖師說了什麼話呢?千萬不要“東方的肉沒見到,西方的佛也沒有嘗到。”要麼你就去吃東方的肉,要麼你就去成西方的佛,這就是目標。就像農民擔扁擔一樣,扁擔兩頭有一個釘釘,釘釘是幹什麼的呢?它就是把給繩子掛住了才把東西挑走,如果扁擔兩頭沒有釘的話,兩頭都滑落了。所以第一地而不動,自己不動別人攪都攪不動。別人想把你給搞亂你都不亂,我看到一個報道想不起了在哪裡看見的,說我們這個共和國建國初期的時候有個將軍,這個將軍很有智慧,是哪位將軍想不起來了,當時建國初期的時候很多西方國家的記者都想採訪中國這些高官,想從他們嘴裡聽到一些一般人聽不到的。但這些高官沒有機會給他們採訪,或許幾分鐘十分鐘,八分鐘。匆匆忙忙的就走了。就有一個西方記者,這個記者屬於那種棄而不捨、百折不撓那種精神。他就想方設法要接觸幾位國家領導人想方設法要採訪,總是不滿他的願。這就有一位將軍了太瞭解這個記者了,有一天突然打一個電話,讓他的秘書打一個電話給這個記者說:某某記者你今天來,將軍給你一下午的時間你想問什麼問什麼。可以肆無忌憚的問,將軍可以滿足你,這個記者一聽就瘋了,高興死了。馬上就飛奔來了,來了以後,這個將軍就接待了這個記者,接待以後這個將軍就侃侃而談,天上地下、古時候現在的、國際的國內的,就讓這個記者連問話的機會都沒了,就是這個記者他想到的問題這個將軍也在談,他想不到的這個將軍也在談,然後語速又特別快,嘩嘩嘩談了一個下午,談了三、四個小時,噢!這個記者激動的不得了,聽啊!聽啊!今天我可獲大收穫了。幾個小時談完後這個將軍說:我今天好好了滿足了你,喝點水,回去吧,那個記者高興死了,高興完了以後一出門,咦!一句都沒有記祝啊!妙就妙在這個地方,他一句都沒有記祝可見這個將軍的智慧很高,不給錄音的機會,不給他問話的機會,不讓他停下筆來寫揣摩的機會,嘩嘩嘩盡說讓他興奮的話題。知不知道學佛要避免這個問題,你千萬不要當這個記者哦。啊!聽這個師父講經,又去聽那個師父講經,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當讓大家要學禪宗最好跟我學,我這個禪宗是最“饞”的。(眾笑)我一定把大家帶的非常“饞”,密宗、淨土宗、律宗、三論宗、唯識法相。你到處都聽,聽完了出門你一句都記不的了。你就是這個樣子啊!我們生活當中也就是這個樣子,很多時候你自己以為自己的思路很清晰,是吧,我叫你馬上不清晰,你信不信,馬上不清晰的竅門在哪裡呀?不怕打胡說就怕沒話說。啊!不怕胡亂說就怕沒有話說,拚命的跟你說,最後把你說亂了,我們這個思維要清楚,你能夠自己不動還能夠攪都攪不動,然後你才叫於第一義而不動,前面舉了個將軍,這個地方再舉一個將軍,是古時候的將軍。有一位將軍馳騁殺場,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各方面都得到了國家的很好的待遇,可以說是頤養天年了,在家裡享福了,這個將軍呢,官大位高,享受各方面優厚的待遇,就在家裡面喝茶,他有一個習慣就是習慣在家裡面泡茶,高檔的茶具,高檔的茶壺,然後就在家裡面喝茶,就有一套他最喜歡、最忠愛的茶具不知道是誰送他的,有一個茶壺大概是紫砂的還是什麼的,反正很值錢,這個將軍一個人經常的坐在那裡自斟自飲的泡啊,喝啊!有一天了他正在泡茶的時候,因為這個茶壺啊,六個茶杯一套,要麼四個要麼六個一套,他自己擺弄過去擺弄過來,這個茶壺圓不溜丘的茶壺,一不小心,那個手一下子滑落了,從他的手裡滾到桌上了,然後順到桌子嘟嚕的就滾過去了,掉下去了,這個將軍嚇得魂飛破散,心疼這個茶壺啊,茶壺幾乎是他的命根子,他當時嚇壞了,來不及了,要抓也來不及了,要去怎麼樣去救也來不及了,情急之下看到這個茶壺滾到地上摔壞了,來不及了,他趕快他自己光的一下倒在地上,倒在那個桌子下面,然後用自己胖胖的肚皮去接住那個茶壺,那個茶壺咚掉在他的肚子上,他一下子啊,終於沒有摔爛,終於沒有摔爛,是啊!把他嚇的魂不附體,嚇到這種程度,這個茶壺沒有摔爛,當他借住這個茶壺,自己在感歎時前一分鐘在感歎,後一分鐘忽然明白過來。搞什麼名堂啊!我今天被一隻茶壺把我嚇的這個樣子,算了,一扔,茶壺摔了,伸手就把這個茶壺摔出去了。他明白一個道理,他在殺場上、戰場上槍林彈雨當中血拼過來,千軍萬馬當中撕殺過來,他沒有怕過,他沒有如此膽怯,他甚至不知道什麼叫膽怯,什麼叫恐怖。可是他今天被一隻茶壺把,他嚇的這個樣子。你看一個人恐怖來源於哪裡?一個人的牽掛,一個人的掛礙在哪裡了?動不動啊!動了,這個將軍他也動了。一樣的道理啊!所以要想於第一義而不動,先搞清楚不動,為什麼不動?所謂的泰山蹦於面前都不動,哪裡不動啊!哪裡需要泰山啊!一個蒼蠅一個蚊子碰他一嚇,早就跳的八丈高,亂罵了。還不動啊!然後我們先來認識什麼叫第一義,什麼叫第一義啊!第一義就是佛法所說的亙古亙今永恆的不變的真理叫第一義。其他的都是方便說,你們看過《妙法蓮花經》嗎?《妙法蓮花經》裡提到的全教,實教。開全顯實,全是什麼,全是花。實是什麼,實是果。開花結果,全且如此,全且如何如何。那個叫全。為說明實有許許多多的全且。全當作怎麼樣怎麼樣,那個可以動,而實不動,這就是第一義。這樣的第一義不動,你就真的不動了,真的不動了,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動。這個我想到有一付對聯,不知在哪裡看到的,就說有一個有才幹,有內涵,方方面面都非常了不起的人,但是因為他很謙卑,他從來不張揚,所以經常在一些的場合被別人誤會他,尤其是被還不如他的人來誤解他,甚至凌駕於他。有這麼一個笑話,有一幅對聯說的笑話,說什麼呢?說有一次這個人出席一個場合很多人在那裡聚會,由於他的一些見解比較了不起,可是被別人誤會了,就有一個人出於一種不高興的心態說。“啊藺相如,司馬相如,藺相如,實不相如”,說了這麼一個上聯。你看這個上聯說的多好,說了兩個名人,藺相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跟廉頗將相和。和氏壁。完璧歸趙這個典故就是從那裡有說法來的,藺相如是一個很有名的丞相。司馬相如漢朝的,又是一個很有名的人。所以“藺相如,司馬相如,藺相如,實不相如”就說啊!看你到是挺能幹的,不知道你真的能不能幹。名字到是差不多,實際上差得太遠了。“藺相如,實不相如”這個人聽完這個話以後微微一笑,沒有生煩惱,沒有發脾氣,他對了一個下聯。下聯是:魏無忌,長孫無忌,人無忌,我也無忌。你看也用了兩個名人,魏無忌,長孫無忌可以說是很有名的人了。在這個治國安邦,在這個容納四海才華方方面面都是很出類拔萃的人,他們兩個名字,姓不樣名都一樣,都叫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都叫無忌。可是你千萬不要認錯字啊!叫長孫無忌。千萬不要這樣說,有些人對《三國》關雲長,關雲長(zhang),關公是關雲長(zhang)。他怎麼不當師長呢?不當旅長呢?團長呢?就當營長。(笑)這個不要鬧笑話,所以這個對聯就是一種大度,別人沒有忌諱我也沒有忌諱,有什麼好忌諱的,以事實來說話,用事實來說話有什麼好忌諱的。人家都無忌,我也無忌,這多好!說到這裡在舉一個粒例子,講這個胸懷,說這個尉遲恭那個“尉”不能夠讀(wei)那個字不能讀(wei)。尉遲恭這個人是個唐朝的名將了,也是很了不起的這麼一個人,建功立業很了不起,國家給他很好的待遇,在家裡面享福了,年紀大了在家裡享福了,享福了就要修一個王府為,修很大很大的宅子,就請了很多的工匠來給他家修房,有一天尉遲恭老爺嘛,拄著一個枴杖,家裡面的陪同到處去視察工地,看這些師父在幹什麼啊!走來走去的時候就看見有一批木匠師傅,泥水匠師傅正在那裡熱火朝天的幹活,走到那現場去,這個尉遲恭了老王爺看見這些匠人在幹活,他就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你們這些師父們辛苦了!我了拜託你們多用點心,把你們的技術多奉獻出來,給我造這個房子的時候給我造牢固一點,選料時選的結實一點,那我這個王府啊!非常非常的牢實,牢固。住在裡面安全嘛。這個王爺他說這句話是很正常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他說完這句話後,那個木匠,那個把脈的那個老師傅,帶著一幫徒弟大家都跟著這個老師傅。這個老師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應該是無意就回答了這麼一句話說:王爺你放心你放一百個心,放一百二十個心,我們絕對會盡心盡力為你做好的,我們不是草台班子,我們是怎麼怎麼的,我們家祖上多少多少代都是做這個活的,我從幾歲小孩子的時候我就跟著我的爺爺,修皇宮了,修王府了,修殿堂,修什麼什麼的,我們多少代人了,在我的眼裡,在我的記憶當中,我只是看見房子換主人,我還沒有看見主人換房子的。你看這個木匠師傅說的這句話,這個老師傅應該是無心的這麼一句話,這個尉遲恭這個老王爺一聽這句話,一句話都不說了,轉身就走了,開悟了。他悟出來一個道理,悟出來一個什麼道理?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悟出來這個道理。好!我們現在講第四品,壇經的第四品,第四品叫《教授坐禪第四》,師示眾雲。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一品,品的題目叫教授坐禪,是六祖大師傳授我們叫我們怎麼坐禪,怎麼坐禪,我們都想坐禪,坐在那裡 “饞”,還沒有講六祖大師講的坐禪,我們要搞清楚一個概念,我們平常講的打坐,盤著腿坐在那裡,那個僅僅叫打坐,你千萬不要自己以為自己我在坐禪了,你沒有坐禪,你就僅僅在打坐而已,你能夠把打坐坐到很不錯,就很不錯了,距離那個禪還有好長一段路啊!不過你坐在那裡想好吃的東西,想的口水長流的話,那個也叫坐禪,坐在那裡“饞”,所以我們不要錯解了意思,坐禪,坐在那裡就叫坐禪了嗎?不是。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也能看出來了,打坐,打坐有什麼好處啊?首先讓你身體健康,說到打坐有很多竅門,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基本知識,不是什麼都不瞭解,雙眼一閉,把腿一盤上去,那不行。那麼,六祖大師教我們怎麼坐禪,我們來看經文剛才已經讀過了,什麼叫坐禪呢?六祖大師給我們解釋了,在他的那個法門當中,在禪宗,在佛法修正的過程當中,坐禪示怎麼回事?首先,六祖大師第一句話是沒有障礙,這是第一句話,你進門,進什麼門,就相當於規矩一樣,進這個門,你的一隻腳剛剛邁進來讓你守的規矩是什麼。叫你明白的宗旨是什麼?沒有障礙,你先得把這個規矩學會了。然後你走進去才能夠游刃有餘,如果你揣著一百個障礙一千個障礙,你在裡面走來走去到處碰壁,自己跟自己碰壁,到處碰到牆壁上,了無障礙,沒有障礙。外、內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所有的心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叫坐。不是叫你人坐在那個地方,是叫你心坐在那個地方。所以禪堂裡面,在佛門裡面的禪宗,那個廟裡禪堂裡面的有這麼一句話叫著修禪宗的人,修禪宗的師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叫做:上坐的腿子,下坐的功夫。上座就是把盤腿坐在那裡上坐,坐到那個位置上去了。上坐的腿子,下坐的功夫,你得從這個禪床禪凳上下來,應用在生活當中去,才看得出你的功夫。你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沒功夫。誰也不知道你的功夫深還是淺。所以才有這麼一個典故啊!這個典故以前曾經講過,現在這個地方講到坐禪了拿來提提。有一個人,古時候他家就住在寺院的隔壁,旁邊的那個村子裡面,他家是世世代代做豆腐,因為是做豆腐為生,就跟寺院結下了這麼一個緣分,寺院就買豆腐,所以他家就世世代代給廟裡供應豆腐,就不用到處去賣了,專門送到廟裡去,他家也方便,廟裡也方便。專門做送到廟裡去。這個做豆腐的人一代傳一代,一代傳一代。就傳到他這代了,這個人好奇心比較重。他跑到廟裡去送豆腐的時候跟都,寺廟裡的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很熟悉啊!所以他到處去瞭解,他就看見這些師父啊!在禪堂裡打坐,幾十個上百個坐在裡面,然後上坐整整齊齊的,下坐跑香整整齊齊的,然後禪堂裡的規矩很嚴的,過去的規矩很大很大的,沒有像現在這麼無規無矩的。所以一般人示不允許進禪堂的,你跑進去在那裡打閒叉,所以禪堂的師父不給他進去,他很眼饞的看,哎喲這些師父在那裡打坐,私下裡又聽見那些師父互相有時他會流露那個師父功夫很高,那個師父的功夫還比較淺,那個師父開悟了,那個師父又怎麼樣怎麼樣了。他聽著倒懂不懂的,哎喲!這有什麼好處啊?這些師父一天到晚坐,做事情一定有好處才做嘛,每個人做事情都有目標嘛,都要得到一定的好處嘛,這些師父在裡面坐打坐盤腿,做的那麼端端正正的有什麼好處啊?他想不明白啊!他又眼饞又沒有機會,他心裡面就想我一定要想辦法,找一個機會進裡面去坐一坐,後來他就去認識那個維那師父,然後去認識那個僧值師父,給維那師父僧值師父講啊!軟磨硬泡的說:師父啊!你讓我進去坐一坐吧,最後這個僧值師父經不起被他纏來纏去的,終於發慈悲心說好吧好吧,反正你這個你世世代代跟廟裡面這麼熟悉,就給他這個面子了。你今天來送豆腐的時候就到禪堂裡去坐,他進去了,禪堂裡面不是每個人不是有一個凳子,有座位,有包腿的布,這些坐禪的用品,都發給他一套,他呢依葫蘆畫瓢,人家怎麼坐,他就怎麼坐,人家包腿他也包上,等到止禁的時候,止禁就是“啪”一錘木魚一敲,靜悄悄的了,禪堂裡靜到什麼程度,一直浮在躁動狀態上的人啊!他體會不到那個靜的感覺,不知道你們大家有沒有打過坐,這個手錶你們平常戴的那個手錶,你的心能夠靜到那個手錶的走路像那個穿軍統皮靴“光光光的”那樣的那麼大聲音的話,你的心靜了。手錶走路要走出那麼大聲音出來像那個樓梯上的聲音,走出那麼大的聲音,那個禪堂裡面就靜到那個程度,掉一個繡花針就像打雷一樣,這個人進去坐了,他一進去才發現這個規矩這麼大,所以他也嚇得夠嗆,所有的師父沒有一點聲音了,他也死憋活憋也憋得沒有聲音了,啊!坐在那裡,一柱香大概用現在鐘點來講有50分鐘這個樣子,我們平常在躁動狀態下,你吹牛吹兩三個小時不覺得時間長的,可是當你盤起腿來坐,尤其是盤起腿來坐了,那個一分鐘就像一年那麼長。啊!那個痛起來呀又在那裡搬腿又在那裡搓手又在那裡搞什麼。出盡了洋相了,可是過去就又不行,你再疼你要忍耐,在酸在麻要忍耐不能發出一點聲音,發出聲音的話,那個巡堂的師父,執香的師父走過來就是一個耳光,他不講情面的。賣豆腐的那個人坐在那裡可不知道憋得不成樣子了。一柱香,開始是憋,最後出境界了,這個境界可厲害了,五十分鐘他差不多坐得有四十分鐘的時候,它就開始“哈哈哈哈”他就狂笑起來了,靜靜悄的禪堂裡面充滿了他的笑聲,他這一下,可把其他師父嚇得不輕啊!其他的師父都感到慚愧啊,因為他這個狀態啊!他這個動作,在禪堂裡面就是開大悟的行為,大徹大悟了他發出了爆笑,這種歡快的笑,所以其他師父是從佛法的角度去理解他,好多師父都覺得好慚愧,我們坐了幾年都沒有開悟他一柱香就開悟了,(眾笑)所以好多師父就跑來向他請教。維那師父那,知客師父那其他師父,都不敢輕視他了,善知識把你的境界將給我們聽一下,他笑得上氣不接下氣笑完了,他一邊擦著眼淚一邊笑一邊說:哎呀!我今天終於明白坐禪有什麼好處了,我把三十年前欠我豆腐錢的人都想起來了。(眾笑)這個好厲害噢,所以你們也得到坐禪的好處,(眾笑)這就是很現實的好處。所以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動。心念動不動啊,不要說是心念不動,分分秒秒簡直動得不可開交了。所以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什麼叫坐,什麼叫禪。六祖大師一個字一個字解釋給我們聽,自性不動,我們這真如本性,我們這個涅槃妙心不動,你們有這個自信心嗎?要有這個自信心,我們有一個師父一個出家的女師父,修行非常好。出家之前是一個很有修養,家庭也非常好的女孩子,出家了。有一天呢走在路上碰到一位老鄉,她還在家時非常的熟,時隔多年沒有見到,突然碰到了,這個師父好像是我的老鄉嘛,跑過去,你是誰嗎?阿彌佗佛!你怎麼出家了,阿彌佗佛!你談戀愛失戀了嗎?阿彌佗佛!然後問了一連串的問題她都答阿彌佗佛!這個人腦筋有問題了,問話的這個人自言自語腦筋有問題,誰腦筋有問題呀,不是這個師父腦筋有問題,世間上的人啊!一天到晚是浮在那個煩惱當中,自己在那個煩惱裡面煩的要死了,她還要給人家製造煩惱,好像看上去挺關心人的,啊!你失戀了?啊!你離婚了?啊!有人打擊你了?阿彌佗佛!我們都阿彌佗佛!他就啊不出來了。你千萬不要去上這個當,你以為他是關心你啊!他不是關心,他是給你製造麻煩,儘管他製造麻煩是無意的,因為他沒有智慧,他不是有意給你製造麻煩,他沒有智慧來給你增加福報,他只有製造麻煩的能力,所以他要給你製造麻煩。所以,什麼叫“禪定”?禪定就是我們身心隨時隨地處在那個境界上,向我有時遇到有些居士給我說:師父那個那個退道心了,那個那個又怎麼樣了,那個甚至於學佛學得惱羞成怒不學了,跑去學其他的了,我有什麼感覺嗎?我只有一個感覺,什麼感覺了?我充滿了自信,充滿了無窮無盡的信心,我相信他五年以後他會回頭,我相信他十年以後他會回頭,我相信他二十年以後他會回頭,我相信他我將來我都修行有成,甚至於我到極樂世界去有大成就,不為安養入裟婆,不為本事再來到裟婆世界渡眾生的時候,他都到其他地方都轉了一圈了又遇到我這個師父我還教化他,我就有這個信心,這個信心要有如此強烈的自信心,自信到這種程度,那你才幸福。那你才叫禪定,如果他一句話把你拖走了,他也摔下去了你就摔下去。所以外一相為禪,內不亂為定。離什麼相?離執著相這個地方離執著相,什麼叫執著相呢?愛很就是執著相,討厭喜歡就是執著相,好吃不好吃就是執著相,我看那個人好醜噢,原因是什麼,是還沒有看順眼嘛,你花上十年時間來看,看順眼了,他不醜了。你還不但不覺得他醜,你還覺得他挺漂亮的。所以,丑和美是怎麼出來的,這個喜歡吃和不喜歡吃是絕對的也不絕對,因為比方說吃那個水果榴蓮很臭啊!後來吃上癮,不臭都不行了。所以好和不好都是你的執著,因為你沒有認識到他是怎麼一回事,你被他這個假想迷了,你覺得這個人可愛,可愛是什麼?因為他前面那個狀態表現很可愛,如果後一分鐘表現出面目掙寧,你馬上就覺得不可愛了,這些相啊!都要離開,離開這些相啊看清本質,佛陀一再教導我們說我們這個身體是個臭皮囊臭皮囊。什麼叫臭皮囊啊?臭皮口袋,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很臭很臭臭的,一張皮的一個口袋,我們這個身體就是這麼一個口袋啊!漂亮也好不漂亮也好,把這張皮扒了還漂不漂亮埃這張皮一扒開,下面是肌肉、骨骼、心、肝、脾、肺、腎。亂七八招一大灘,你要說漂亮哎你們去過殯儀館,你們去過化妝間沒有,你到化妝間去看,我看死人比活人還漂亮了,哎活著的時候一個男的,可能沒有這麼帥,他死了,死了。請化妝師給他一化妝,怎麼比活著死時候還帥了,這個叫執著相,你離開這些執著相你心裡面不會亂,為什麼不會亂呢,你就不會東一下西一下東一下西一下,你就得定了,你得的是這個“定“。這個地方舉一個高僧大德的例子給你們聽,馬祖大師,有一天,他的三個弟子跟隨他一起散步,一個南泉普願禪師,有百丈祖師,都是馬祖大師的了不起的高足了,驚天動地的高僧啊!一起散步,走著走著突然旁邊那個蘆葦裡面“嗒嗒嗒”就飛出一群野鴨子,那群野鴨子嘩嘩嘩就飛走了。馬祖大師看見了,幾位弟子也看見了。馬祖大師說:什麼東西啊!大家異口同聲的說野鴨子,哪裡去了?飛過去了。這個生活當中可不就這樣子嘛,老師問:什麼東西啊?學生說野鴨子,是野鴨子嘛。哪裡去了?飛過去了。回答正不正確?正確的,非常正確。這個百丈祖師他可能散步走的路,他可能距離老師的距離最近,所以老師一回頭砰一把就揪住他的鼻子了,馬祖大師一把把百丈禪師的鼻子揪住了,這個手象老虎鉗一樣的,把鼻子揪得好牢好牢的,拿都拿不掉,疼的眼淚都疼出來了,說哪裡去了?說:哪裡去了?馬祖大師問說:哪裡去了?哪裡去了,這個話問什麼?是問什麼?問我們的心到哪裡去了。禪在哪裡啊?禪在生活當中。佛法在哪裡?佛法在生活當中。開悟在哪裡去開悟啊?開悟在生活當中開悟。這就是佛門禪宗裡面活活潑潑的智慧。啊!所以百丈祖師回到禪堂裡面“哈哈哈”的大笑,其他祖師和他一起參禪的這些師父,嗯?這個腦筋有問題了,怎麼無緣無故的狂笑呢?所以心念動和不動就在當下檢驗出來。所以馬祖大師揪住他的鼻子,他開悟了。說了揪鼻子再說一個揪鼻子的故事,這個也是兩位高僧大德在一起研究佛法的時候,兩個學生相當於學生也好,相當於師弟也好,這個境界稍微差一點的跟這個師兄在一起對禪機,說:你們兩個知道虛空嗎?這兩個說:知道啊!虛空在哪裡呢?虛空在這裡啊,師兄說:你能夠抓住虛空給我看嗎?抓一下虛空給我看,其中有一個就說:能抓,我來抓,嗯,往空中這樣抓一下,這個虛空,然後師兄說:這樣抓虛空不行,你這個不叫抓虛空,你抓的什麼?哪裡有虛空,那我抓的不行師兄請你抓給我看看。這個師兄出其不意的“砰”又把他的鼻子抓住了,抓住鼻子使勁的揪使勁的揪,疼的他大喊大叫,快點鬆開快點鬆開,你再不鬆開我的鼻子都被你揪掉了,師兄把手鬆開怡然自得的說:這才叫穩穩當當,牢牢實實的抓虛空。虛空在哪裡啊?虛空不是虛無所有虛無縹緲的那個虛空,那樣去認識虛空那樣去認識佛法,你永遠都認識不到佛法。佛法,說的是虛說的是空,可是是讓你從實處著手。佛法,聽起來他的字面上的意思很縹緲,可是他的切入點不縹緲,所以要想認識虛空,我們這個鼻子就是虛空。為什麼鼻子就是虛空呢?人死了以後鼻子就爛了嘛。人活著鼻子在虛空當中存在,這個鼻子存在多長時間?最多存在幾十年。他就是虛空當中一個微小的一部分,我們的身體,桌子,所見所聞就是虛空當中真實中存在的一個小小部分。要想認識虛空啊!從這個地方認識,如果你從空無所有當中去認識虛空,你永遠所認識的虛空都距離你很遠,很遙遠,好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