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活佛與活菩薩
活佛
諸位同學:
今天所講的這個題目,也許讓各位覺得奇怪,在聽講之前,可能有些同學會想:「活 佛」究竟是什麼?「活菩薩」又是甚麼? 諸位大概聽說過,在蒙古、西藏的喇嘛(意為上人)之中有的叫做活佛。其實,喇嘛之中的「自在轉世」者,西藏語稱為「寧波伽」,蒙古語稱為「呼畢勒罕」,其原意並沒有活佛的意思,乃是乘願力再來的修行者。中國漢文為了分辨喇嘛與轉世者的不同,就稱他們為活佛,就是活著的佛。西元十五世紀時代(相當於明朝初期),西藏的宗喀巴出世。在他圓寂以前,叮嚀他的許多弟子,轉生世世度眾生,其中最有名的,即是後來西藏與蒙古地區的四大喇嘛──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宗喀巴本身並沒有成佛,這個世界上只有釋迦牟尼佛成了佛。把修行有大成就,能夠生死自如,有願力再轉世度化眾生的人,稱為「活佛」,乃是表示對於轉世再來,弘揚佛法者的一種尊稱。 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活佛不是西藏或蒙古的活佛。現在且讓我們以七個子題來講「活佛」的內容。
(一)佛與佛法:
釋迦牟尼佛是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說出有關他修行的過程、方法及開悟成佛的經驗而成為佛法。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其實三藏十二部並不完全是佛所說的,例如論藏的大部分,它是經過歷代高僧將佛法哲學化、系統化而整理出來的;經藏之中也有些是菩薩說或弟子們說的。由佛所說出的成佛過程和方法,以讓人人追尋而成佛者,我們稱為「經」。 佛對弟子們的生活作了許多的規定,稱為「律」,也是佛法。佛經因體裁不同而分為十二部,這十二部是佛陀把佛法用十二種不同體裁或性質所說出的修行方法。十二部經的名目是:散文、重頌、孤起頌、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自說、方廣、授記。佛所說的話,並沒有要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起源,也沒有要告訴我們邏輯學上的種種問題。佛只是直接了當地對當時各類不同的對象,說了種種應病予藥的修行方法。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其弟子們結集遺教,先是口耳相傳,然後才開始有文字的記載。佛法,並不限於佛陀親口所說,也不限於三藏十二部。它有一個稱為三法印的原則,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合乎這個原則的,即使不是佛說,甚至是外道所說,便是佛法,否則便非佛法。有了這個原則,我們可依據三法印來監別衡量一切思想,是佛法與非佛法。
(二)佛與佛教: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首先有幾個弟子,由弟子再招弟子,自然地形成了一個教團 ,我們稱之為僧團 ,也就是佛教的開始。 教是教團 ,佛教稱為僧團 ,它本身不是一個組織體系,而是在共同信仰的原則下而結合在一起的。佛的教團 包括四眾弟子,以出家人為中心,擁護教團 ,支持佛法的在家人為外團 。在家人有二種:優婆塞(男信徒),優婆夷(女信徒)。出家人有五類: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因此,佛教可說是釋迦牟尼佛和他的群眾的結合。
(三)佛與佛學:
凡是一個宗教的教主或教士,甚或任一宗教的實踐者,其本身必定知道如何來實踐,如何達到修行的目的。佛陀並不希望信仰他的人,把他所說的話,當作學問來研究。因此,釋迦牟尼佛不談形而上學。有人問起佛學上的本體論是什麼,佛教不講本體論,如果要講的話,本體是「大我」,現象是「小我」。佛法講「無我」,所以不講本體是什麼,然從佛學的觀點研究佛教的名詞,例如佛性、如來藏、真如、法性等的名詞,也許可以滿足那些追問什麼是佛教哲學上的本體論者吧?佛充滿宇宙之間,我們成了佛以後,便和宇宙一樣大,那不就是一個本體了嗎?我們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有佛性的,人人都可成佛,跟宇宙的本體一樣,這依然是本體論,對不對?其實,說佛法有本體,是對那些沒有進入佛法的人,或修行不深的人而說的,對這些人,一定要告訴他們,有一個目標可以去,有一個東西可以找。比如法華經內提到的長者以三車(羊車、牛車、鹿車)之好玩,誘導小孩出火宅。事實上,離開了火宅,還要車子做什麼?佛陀成佛之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他的悲願和智慧還在,但它不是本體,因此,佛學不講本體論,如果要講本體論,這是方便說,不是實在的。釋迦牟尼佛並不希望任何人把他的話當作學問來研究。但釋迦牟尼佛成佛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在這時間的過程中,經過很多的地方,很多人傳播發揚而加入其它的東西,如中國人把儒教、道教的東西加入佛教,印度後期的佛教也搬進了印度教的東西。這樣一來,就需要有人來加以分析、研究了。做學術研究的工作,即謂之佛學。
(四)佛與學佛:
在佛沒有出世以前,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佛,佛陀降世並成道以後才有佛可學,學什麼?學佛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說法四十多年,在這四十多年中,他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程度的人說法,而不同程度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意義,這是他說法的目的,因此,在佛教的立場來說,其宗旨或本意是在學佛而不在佛學。佛,可以學。這是一切宗教裡唯一談到的,教主本身不以為他是獨一無二、空前絕後、超過一切的人。佛教不講神話,有些人學佛學得不得當,而造成傲慢的心理,認為只有他是至高無上的,這也不應該。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他覺得人人都應該走他那一條路,人人都可以走上他那一條路,人人都可能和他一樣,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要人們學習 的地方。所以學佛不是學釋迦牟尼佛那個人,而是學他之所以能成佛的修行方法,和他那樣的人格標準,故稱「人成即佛成」。
(五)歷史上的佛和宇宙間的佛:
人類的歷史非常的短暫,文字記載中,曾經有佛的記載的,只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以前,這個世界上沒有佛,釋迦牟尼佛以後到現在還沒有佛,在這個地球尚未毀滅以前,還會有佛出世嗎?不知道。但是,從這點我們要討論到佛經裡所談到的幾個問題:凡是過去看過幾本佛書的人,大概都看過這些話:「三世諸佛」、「過去七佛」、「賢劫千佛」。講「宇宙」兩個字,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來,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其實,以時間來說,過去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也沒有;從空間上來說,乃無際無限,也不是有相的存在。可是印度哲學裡有「常論」及「斷論」,常是永恆的有,斷是無因無果,佛法不講常、斷,而是講中道,非常非斷,非空非有。我們自學佛修行到證悟以後,一切時間、空間諸佛都不存在,但沒有證悟之前,我們還是需要把前後因果的時間,因緣生存的空間標出來。佛經裡說到,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七個佛,他以前有六尊佛,第一尊佛是出世在過去九十一劫以前,本劫之前的莊嚴劫中有三佛出世,現在的賢劫中,共有千佛出世,已出世的釋尊是第四尊,彌勒將是第五尊,到釋迦世尊為止,通稱為過去七佛,他們的共同教誡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等,此處是指的大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大致上說,我們的娑婆世界的一次生滅,稱為一個大劫,這是指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地球,只是這個娑婆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點微塵。 所以賢劫雖有千佛,以人類眾生極短的生命,要想遇佛出世,實在太難,因此應當慶幸我們得生於現在賢劫中,雖未親見佛面,但已遇到了佛法。有人說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所以修道的少,而成道的沒有,我認為這是勉勵性的說法,目的在於勸人修道和成道,但對自信心不夠的人,也會產生反作用。這並不是佛所說的話有問題,而是我們這時代,應該相信,對於不信佛法不修行佛道的人雖是末法時代,只要有信佛學佛而修持「正法」,對他就不是末法時期,所謂的正法是:只要有人根據佛的戒律和八正道等方法來修行,就叫做正法律住世時期,而事實上,我們這時代尚有比丘、比丘尼,也有持五戒、菩薩戒的人,所以我們應該慶幸生在賢劫裡,有千佛可以親近。釋迦牟尼佛以後會有彌勒佛出世,時間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 年以後,也許那個時候,這個世界己經不存在,但是諸位不要失望,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星球,當我們的色身不存在的時候,我們的願力仍可使我們到達我們願去的任何與佛有緣的地方。所謂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即是指化身於千百億個國土說法,請不要僅把這地球世界當成眾生活動的舞台中心。佛經裡說有很多他方世界,這很容易一想就想到西方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願力成就的琉璃世界,其他還有很多世界,因此我們講歷史上的佛只有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並不一定就在這個世界出現的,彌勒佛出世時,這個世界也不一定還存在,但,要想以後跟彌勒佛在一起不是不可能,只要發這個願,我們做共同的事可得共同的結果,由於共同的願望,而使我們到共同的地方去。
(六)眾生都是佛和眾生皆成佛:
王陽明先生說:「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是從佛學裡來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說: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心量與佛並無差別,為何眾生不是佛?乃因眾生有煩惱,煩惱去了,眾生就是佛。也許有人問:「本來都是佛,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都是眾生呢?」「人人都是佛」,這是從佛的眼光來看的,常言,以小人之心看人, 大家都是小人,君子用真誠心待人,寧可受欺不願冤枉任何一個人,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聖人把所有的人當聖人,你現在不是聖人,終有一天,你可能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為聖人,佛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一個眾生與他並無差別,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佛是站在眾生的立足點看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視芸芸的眾生,這是眾生都是「佛」的意義。 眾生皆成佛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不可能呢? 天台宗智者大師把佛分為六個等級:
(1) 理即佛:
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不管你有沒有聽到過佛這個名字,你本身具有佛的本性,我們稱為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不要說是放下屠刀,就是沒有放下時也是佛,所以不但是人,連螞蟻、蒼蠅等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也都是佛。
(2) 名字即佛:
聽到過「佛」這個名字,知道有「佛」這個名稱,也聽到有人說過「人皆可以成佛」,這種人是名字佛。
(3) 觀行即佛:
參加過佛教修持活動的人,不管得效深淺,只知道有這麼一種修行的方法而嘗試著去做的,這種即稱為觀行佛。
(4) 相似即佛:
己經修行到信心堅定不移的人。切實的信心,一定要從實際修行的體驗中得來,若能知道自己必將成佛和一定成佛,此為相似佛。
(5) 分證即佛:
到此已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地前能伏住無明而不能斷除無明,地上則無明分分斷滅,而佛性分分顯露。
(6) 究竟即佛:
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佛性,到無明斷盡了,就是究竟佛。
(七)現實生活中的佛:
以上所說的佛很不容易見到,釋迦牟尼佛以後,離彌勒佛出世還很久,但現實生活中有佛。滿街都是聖人,當然滿街都是佛,大家都是佛,沒有一人不是佛,沒有一物不是佛。一個人,不管他信佛不信佛,我們也把他當成一個佛,只要他說的話合乎佛法,他的話就是佛說的話。日常生活中,合乎「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三個標準的人,便是現在的佛,活著的佛。人們如能一日修行一日是佛,一時修行一時是佛,一念修行一念是佛,若能唸唸不斷地與戒定慧相應,他便唸唸是佛了。戒定慧代表著佛的清淨的一切身心行為。我們常說:佛有千百億化身,但我們不知道站在我們面前的任何人,乃至我們自己,有 時就是佛的化身。不過也有人問:「我不信佛,我也是佛的化身嗎?」 是的,佛以種種身份,種種行為來感化人或是逼迫人走上修行成佛的道路。人們進入佛門正式成為佛教徒的因緣,可有很多,正常的路途是受人鼓勵勸說而接觸到佛法。有的人環境太好,不愁吃、不愁穿,而且生來便有很聰明的頭腦和強健的身體,他們沒有想到這個社會上還有許多痛苦的問題,一旦當他受到了人或事物的打擊,讓他知道了社會上還有苦難、煩惱,並且感到自己的身心,很不自在之時,便能促使他走上了學佛之路。所以佛的出現在面前,不一定示現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的佛相。
活菩薩
菩薩不是偶像,偶像只是佛教徒修行過程中使用的法物而已,它雖代表著佛與菩薩的莊嚴相,它的本身並不就是佛與菩薩。但是佛菩薩的偶像能讓我們供養禮拜,集中心念,表達虔誠懇切的信仰力。菩薩不是鬼神,只能短時間內和小範圍內顯靈異的是鬼,能在較長時期內及較大區域內顯現靈異的是多福大力的鬼,或者稱之為神。一般人不能分辨神佛的不同,也不知道鬼神與佛菩薩的差別。佛菩薩不會希求人們對他的祭祀和回報,只有無條件的為眾生解救苦難,鬼神則對人們貪求報酬,祭祀血食等,以顯示他們的威力和榮耀。菩薩救濟眾生,可現種種身相,通常的顯示則和人一樣。所以菩薩和天仙也不同,求生 天上的仙人,求長生不老,求肉身不壞,所謂羽化登仙。但是天上的仙人,也有他們一定的 壽限,所以佛經中說,天人當有五種衰相現前時,即是天福享盡而要下墮之始。菩薩也和羅漢不同,羅漢是自求解脫生死煩惱,而達到不再受人間生死之苦的目的者,但菩薩是因自己有煩惱痛苦進而想到了一切眾生也會有煩惱痛苦,結果,菩薩一心幫助眾生,脫離苦難,忘了他自己的苦難,並以為救眾生而受一切苦難為理所當然。菩薩現在家相的多,且十分莊嚴。不過,並不可說現在家相的人就是菩薩。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需要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相應,即是厭離現實而不逃避,入世化眾而不貪戀世間五欲。他們雖是在家人,有其事業,家眷,但其賺錢是為了弘法,有眷屬是為了度眾生。很多人以為受了菩薩戒以後的人就是菩薩,其實,菩薩戒只是一個形式,只表示從此以後要遵循菩薩道,如不能依照菩薩戒的精神,具有菩薩的心地,便只是虛有菩薩之名,而無菩薩之實。人皆可成佛,成佛之前先當成為菩薩,要成菩薩,須修菩薩道,誰行菩薩道而具菩薩心地的話,誰就是菩薩。菩薩不一定供在寺院裡,寺院裡供奉的乃是菩薩的聖像,菩薩精神與菩薩行的活動是在社會的眾生中,如果你存菩薩心、做菩薩事,你就是菩薩的化現。佛教講慈悲,慈悲即是淨化的愛心,是無限廣大的同情心,是不含有任何條件的愛心,便是菩薩心地。菩薩行的推行,可依因緣的親疏厚薄而有先後與緩急之分,所以請諸位不要忘記你自己應存菩薩心、行菩薩道,首先對國家、父母、師長、兄弟姐妹、子女,而後乃至於對社會大眾及一切眾生都以菩薩的行為對待。另有應該明白的一點,菩薩有「逆行」的法門。凡是打擊你、壓迫你、刺激你、欺負侮 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來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薩。不要認為刺激你的人是仇人,壓迫你的人是冤家。因為堅強的意志力,往往是從磨練中培養出來的,我們的體能、智能、心力、毅力均要靠艱苦的經驗來鍛練,不要因逆境的挫折而灰心喪志。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與佛為敵,即是逆行菩薩的一例,故在釋迦成佛之後,於法華經中,為之授記,說提婆達多於未來世,必定成佛,又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也提到「如來常以慈悲力,愍而哀傷,我以值遇提婆達多故,速得成佛;念其恩故,常垂慈愍。」所以菩薩看一切仇敵冤家,也都是活佛活菩薩。不管各位信不信佛與菩薩,今天聽了這些話,若接受的話,便會在逆境之中微笑,在順境之時警惕。如果你能面對現實,接受順逆兩種環境的考驗,遠大的前程,便在等待著你。最後祝福諸位身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