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第二課 第三課 第四課
索達吉堪布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開始傳講《佛說阿彌陀經》。在漢傳佛教界,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淨土經典,雖然它的內容不太多,主要描述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並要求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大概有兩千多個字,但歷代高僧大德都極其重視此經,依靠這部經典也有無數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這次要講這部經典呢?以前我曾經說過,今後淨土班要開設淨土五經等課程,現在《極樂願文大疏》剛講完,正好有時間講這部經。1993年,我們學院舉辦了第一次極樂大法會,當時法王傳講了《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我具有此法的清淨傳承,所以也想供養給大家。此外,學院內外的很多佛友經常念誦《阿彌陀經》,從宋朝開始漢地寺院就將此經列為日常課誦,可是許多人雖然文字上念,但對意義卻不太理解。通過這次傳講,如果大家能對經典的意義有所瞭解,以後一邊念誦一邊生起歡喜心,這樣功德就非常大了。再者,學習 此經可以積累巨大的功德。《阿彌陀經》宣說的是聖者的境界,經中介紹了許多佛陀、菩薩、阿羅漢以及極樂世界的情況,這些內容有很大加持,如果聽聞思維此經,就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基於這些原因,所以準備開講這部經典。
要提醒各位的是,淨土法門雖然非常殊勝,但也不能只學這個法,其他的法全部排斥,這種做法是沒必要的。眾生的根機不盡相同,一門深入是可以的,但也不能排斥其他法門。佛陀的教言無量無邊,其加持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對這些法門產生信心、進行聞思修行,則能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就。《大悲經》裡面說:“諸佛不思議,如來法亦然,能信不思者,必獲不思報。”說得很清楚,諸佛的神通和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宣說的妙法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對這些不可思議之法產生信心,必定會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
學佛之人要有包容的心態,應該以廣闊的智慧接受一切佛法。佛法就像大海一樣,融匯了各派教理的江 河之水,我們應該對所有的宗派觀清淨心。現在很多人比較不錯,對各宗派的教理都有所瞭解,各宗派的爭論也不像從前那麼多了。以前密宗在漢地剛興起時,有些淨土宗和禪宗的法師特別排斥,後來人們對密宗的教理有所瞭解,再加上密宗修行人的行為也比較如法,所以大家逐漸接受了密宗。當然,也有個別人的行為不太如法,不僅藏傳佛教有這種人,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也有這種人,但這是人的過失,並不是法的過失。
總之,如今大家對各個宗派都比較認可,藏傳佛教界與漢傳佛教界也沒有什麼矛盾和牴觸,這一點非常好。其實應該如此,佛教徒本來就不是很多,如果再不團 結和合,肯定會對弘法利生的事業帶來損害。如果一所寺院只提倡禪宗,只維護禪宗的信徒,除此之外的法門全部排斥,很可能引發許多矛盾和爭論,這樣肯定會毀壞許多人的相續。所以佛教徒一定要互相瞭解、互相學習 。
以我個人而言,本來是藏傳佛教的一個普通僧人,為什麼我要研究漢傳佛教呢?原因就在於佛法本來沒有區別。一個人在乾渴的時候,不管哪裡的水都可以喝,你不能說:這是印度的水,那是漢地的水,那是藏地的水,只能喝一種水,其他水不能喝。只要是清冽的水,每個乾渴的眾生都可以飲用,飲用後都可解除乾渴。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相續中產生煩惱時,可以運用任何傳承的佛法來息滅煩惱,所以大家不要有排斥之心。
經題:《佛說阿彌陀經》
此經有三種譯本:一是鳩摩羅什於公元402年在長安翻譯的,這是最早的一個譯本;二是求那跋陀羅於公元455年在荊州翻譯的,該版本現已失傳;三是玄奘於公元650年在長安大慈恩寺翻譯的,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該版本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此經在藏文中也有,名為《聖大乘淨土莊嚴經》。從內容上看,玄奘譯本和藏文譯本的經名應該比較準確,因為這部經典主要宣講了淨土的莊嚴,並沒有著重宣講阿彌陀佛。
《阿彌陀經》在漢地歷史上又被稱為《小無量壽經》或者《小經》。我覺得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加持力非常大,漢地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歷來都以這個譯本進行讀誦、修行,所以這次我也依靠這個譯本給大家宣講。
譯者: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
大家都知道鳩摩羅什大師,他有著不可思議的弘法利生願力。《高僧傳》中記載,他的母親去印度前,曾對他說:“如果你去漢地弘揚大乘,大乘教法一定會大興,但對你自身不會有利益。”鳩摩羅什說:“大乘行人捨棄自身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能讓大法東傳,即使我身入爐鑊也無憾!”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的發心確實不可思議。
鳩摩羅什的父親叫鳩摩炎,是印度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後來他遊歷到龜茲國[1],龜茲王非常敬慕他,就迎請他為國師。龜茲王有一個特別聰明的妹妹,據說過目不忘,一聞成誦,各國王子都想娶她,可是她都不願意。最後她看上了鳩摩炎,讓國王逼他和自己成親,鳩摩炎不得已還俗與她成家。婚後不久她就懷了鳩摩羅什,自從懷孕後她變得更加智慧超常,就像舍利子的母親一樣,並且無師自通梵語。一位阿羅漢聽說此事後,認定她懷了有智慧的孩子。確實如此,鳩摩羅什降生後,她就不會說梵語了。鳩摩羅什出生不久,他的母親就萌生了出家的念頭,可是鳩摩炎不同意,他說:“以前我出家時,你非要讓我還俗,現在我還俗了,你又要出家,這是不合理的。”於是她只得暫時放棄出家,後來又生了一個孩子。之後她出家的心更切了,再次要求出家,鳩摩炎還是不同意。於是她就以絕食相抗,六天六夜不進飲食,眼看奄奄一息了,鳩摩炎才不得不答應她出家。但因為還沒有落髮,所以她依然不肯進食,直到落發更衣後才進食。鳩摩羅什當時才七歲,也跟著母親一起出家。他的母親非常精進,很快證得初果,後來又證得三果。鳩摩羅什特別聰明,出家後一天能背一千個偈頌,每個偈頌有三十二個字。
從歷史上看,鳩摩羅什的翻譯對後人有這麼大利益,我想和上述原因肯定是分不開的,所以這次我採用了鳩摩羅什的譯本。
漢地歷代高僧大德都特別重視《阿彌陀經》,造了很多註疏和講義。這次我沒有時間全部翻閱,大概看了一些。唐朝有慧淨法師的《阿彌陀經義述》、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疏》,宋朝有智圓法師、元照律師的註疏,明朝有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大慧法師的註疏。清朝有續法大師等的註釋。現代的弘一大師、宣化上人等大德都講過此經。所以在漢文資料中,《阿彌陀經》的講義非常多,各高僧大德都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尤其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特別好,文字淺顯易懂,解釋得很清楚,方便的時候你們應該看一看。
今後大家在讀誦此經時,一方面要瞭解經文的意思,一方面內心要有清淨心和歡喜心。這樣和淨土法門結上善緣很重要,如果活著時經常讀誦經中的金剛語,臨終往生極樂世界就不困難了。
這次我參照個別講義,然後憑自己的淺見大概解釋一下這部經典,在解釋的過程中可能有不合經義或者上下不暢之處,希望你們一方面要認真聽受,另一方面發現問題也可以隨時更正。下面我們看經典正文。
如是我聞。
我是這樣聽佛說的。
《大悲經》中記載,當年佛陀接近涅槃時,向眾弟子宣說了最後的教言,阿難等弟子特別傷心,心就像要裂開一樣。後來佛陀告訴阿難:“如果你敬愛我,就要做我喜愛的事,我把多生累劫修習 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給你,希望你將來好好護持它,莫令中斷。以後你和大迦葉結集佛經時,前面可以加‘如是我聞’,中間可以加‘佛曰、弟子白佛’,最後可以加‘佛說此經已,一切人天大眾皆大歡喜,頂戴奉行。’”一般佛經有三種:佛陀親自說的,佛陀加持說的,開許而結集的,“如是我聞”就屬於第三種。
“如是我聞”意為我是這樣聽佛說的,這說明下面所講的內容是真實的,因為以前結集佛經的人都具有不忘陀羅尼,所以凡是聽到的內容都記得清清楚楚。這裡的“我”是結集者,佛經有不同結集者,有些佛經是阿難結集的,有些是迦葉結集的,有些大乘經典是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結集的。每部佛經前面都有“如是我聞”幾個字,這可以證明經典內容的真實可靠。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某一個時候,佛陀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安住。
每一部經典都有宣講的緣起,即五種圓滿——本師圓滿、時間圓滿、環境圓滿、法圓滿、眷屬圓滿。
“一時”是時間圓滿,這裡沒有說是佛陀成道後多少年,也沒有說是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一時”來表示說法的時間。為什麼這樣表述呢?因為“一時”含義很深,可以表達很多種意義,既可以解釋為密宗的本來清淨時,也可以解釋為某個具體的時間。
“佛”是本師圓滿。
“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環境圓滿。捨衛國大家都應該清楚,有關經典中記載,佛陀成道後在捨衛國住了二十五年。當時那裡是波斯匿王統轄之地,當地的人民了知義理,對佛法很有信心。佛陀在那裡講經說法時,經常有成千上萬的獼猴、飛禽前來聽法,而且它們從來不喧鬧。因為捨衛國具足諸多功德,尤其適合講經說法,所以佛陀在那裡呆的時間最長。
據歷史記載,佛陀在世時捨衛國人民眾多,國家非常興盛。等到五世紀法顯去印度巡禮時,捨衛國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再過兩百年玄奘路經當地,那裡就更加荒蕪了。在《印度遊記》裡,根登群佩大師也描述了捨衛國的荒涼狀況,既沒有城鎮,也沒有居民。原來法王帶我們去那裡朝聖時,也是除了看到一些遺址以外,什麼人煙都看不到。
祇樹給孤獨園大家也應該清楚,這是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共同供養佛陀的精舍。給孤獨長者是印度的一位大富翁,有一次佛陀在王捨城的屍陀林中安住,給孤獨長者去拜見佛陀。見到佛陀後他生起極大的信心,就在佛陀面前皈依了三寶。後來他對佛陀說:“世尊,我欲還捨衛城起立精舍請佛及僧,唯願世尊哀受我請。”現在漢地有些居士也是這樣,在某位上師前皈依後,見到上師的住房不太好,馬上想供養一套房子。
回到捨衛國後,給孤獨長者就四處打聽合適的地方,後來他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園,想買下來供養佛陀。在和祇陀太子談價錢的時候,祇陀太子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你能將整個花園鋪滿黃金,一點都不剩下,這個花園就賣給你。”給孤獨長者一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用大象將家中的黃金全部運到花園,最後整個花園都鋪滿了黃金,只剩下一小塊地還沒鋪完。那時祇陀太子被感動了,他覺得:能夠讓長者如此慷慨施金,看來佛陀一定是具足大功德之人。於是他對長者說:“園中其他的地算你供養佛陀,這一塊地和園中的樹算我供養佛陀,這個精舍算我們兩人共同供養佛陀的。”後來,這所精舍就被稱為“祇樹給孤獨園”,其中“祇樹”就是祇陀太子供養的樹林,“給孤獨園”就是給孤獨長者供養的花園。這個精舍特別大,我們去印度朝聖時,有一天下午去了那裡,當時法王給我們講了精舍的來歷。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這些人都是大阿羅漢,為眾人所知所識。
這是眷屬圓滿。何謂比丘?意為乞士、破煩惱、怖魔,指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寶積經》中說:“比丘者,能破煩惱,故名比丘。”
所謂“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即經常隨行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位聖眾:其中三迦葉及其眷屬一千人[2],目犍連、舍利子及其眷屬二百人,耶捨[3]及其眷屬五十人,總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在經典中,經常可以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位眷屬的說法。這些人宿世與佛陀有緣,故佛陀成道後最先得到度化,由於感念佛陀的教化,所以他們恆常跟隨佛陀。現在有些上師經常帶著個別關係比較近的眷屬,這也是前世的發願和今生的因緣所致。
這些比丘都是大阿羅漢,也是僧團 中的長老,為大眾所知所識。下面對十幾位阿羅漢做簡單的介紹。
長老舍利弗
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下智慧第一的聲聞聖者。“長老”是尊稱,因為德臘俱尊,故稱為長老。“舍利弗”是尊者的名字,印度有一種飛禽叫舍利,因為尊者母親的眼睛長得像舍利的眼睛,所以取名為舍利,尊者也因此取名為舍利子。在梵文裡,“弗”就是“兒子”的意思。關於舍利弗怎麼樣皈依佛教、成為阿羅漢,以前我們講過,大家可以自己瞭解。
摩訶目犍連
在梵文中,“摩訶”是大的意思,摩訶目犍連就是大目犍連。和舍利弗一樣,目犍連也是隨母名而取名,據藏文經典記載,尊者的母親名叫目犍連,所以尊者名叫目犍連子。
大家都知道,尊者是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這和他宿世的發願有關:往昔有一個以捕螺為生的漁夫,有一次他供養了一位獨覺,獨覺應供後在空中顯示各種神變。當時漁夫生起極大的信心,他發願道:願我將來也擁有這樣的神通。以此因緣,後來他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成了神通第一。
摩訶迦葉
尊者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下頭陀第一的弟子。“迦葉”是“飲光”的意思(在藏文中是“護光”的意思),據說尊者的祖先是一位仙人,這位仙人身有大光明,能吸盡日月的光,令日月光芒不現,所以仙人的後代就以飲光為姓。
上述三位阿羅漢在許多佛經中都有介紹。《增壹阿含經》中說:“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是。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揵連比丘是。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丘是。”
當年佛陀臨入涅槃時,將所有的教法交 付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臨入涅槃時,將教法交 付給阿難,然後到雞足山說偈曰:“我以神通力,當持於此身,以糞掃衣覆,至彌勒佛出。”(我以神通力加持自己的身體,令它一直不散壞,我以釋迦佛傳下來的糞掃衣覆蓋自己的身體,直到將來彌勒佛出世。)之後尊者便入於山中示現涅槃。後來阿難和未生怨王到雞足山拜見尊者的遺體,他們虔心祈求之後,大山自然分開,露出尊者的遺體。頂禮尊者的遺體後,未生怨王準備焚化遺體,阿難勸阻他說:“不能焚化,依靠這個遺體,將來彌勒佛出世時,無數眷屬會獲得聖者果位。”阿難說完後,山體又合攏了。後來,未生怨王在山上建了一座塔作為供養。
我去過雞足山,在山上也看到一座古塔。我翻了很多歷史資料,都沒有發現說它是未生怨王修的,但那座塔看起來比較古老,也許是未生怨王修的。雞足山華首門前有一小眼泉水,據說是阿難的眼淚積成的,當時我在那裡喝了很多“淚水”。
摩訶迦旃延
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下論議第一的弟子。《增壹阿含經》中說:“善分別義,敷演道教,所謂大迦旃延比丘是。”
迦旃延尊者經常去人間、地獄各處度化眾生。《賢愚經》中記載,有一次尊者遇到一個貧窮的僕女,這個僕女想到自己的遭遇非常難過。尊者問她:“你為什麼這麼痛苦?”僕女說:“我年老貧窮,實在沒辦法活下去了。”尊者安慰她:“你可以把貧窮賣掉呀。”僕女問:“貧窮怎麼能賣呢?”尊者說:“有辦法,你可以供養我。”僕女說:“我什麼東西都沒有,怎麼供養你?”尊者說:“我把缽借給你,你去舀一缽水,然後供養我,這樣你就不會再變成貧窮者了。”僕女依言而行,以此善根她死後轉生到了天界。
人再窮也不可能沒有一點水,所以如果有些人實在沒有其他供品,也可以用水來供佛、供僧。這個能力都沒有的人是沒有的。因此,只要能像尊者那樣善分別義,作功德並不是很難;如果不能善分別義,即使花了很多錢,每天做很多事情,功德也不一定特別大。
摩訶俱絺羅
摩訶俱絺羅具足四種辯才,在佛教的歷史上他是答問第一。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人們都叫他“長爪梵志”,這其中有一段因緣:以前摩訶俱絺羅辯才無礙,可是自從姐姐懷了舍利弗後,他就沒辦法跟她辯論了。他想:這肯定是小外甥的智慧力,現在他沒出生我都辯不過姐姐了,將來出生後和他辯論就更困難了。於是他拚命學習 論典,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連剪指甲的時間都沒有,後來指甲長得特別長,所以人們稱他為長爪梵志。不過雖然他這麼精進,後來還是辯不過舍利弗。
“摩訶俱絺羅”意為“大肚持”,即肚中充滿三藏法義。其他經典裡說,尊者名叫“大膝”。
釋迦牟尼佛教下有著名的十六羅漢,他們都獲得了長壽持明的果位,當年佛陀要求他們不入涅槃,護持如來的教法,所以如今他們還住在南瞻部洲、北俱盧洲等地。在此處介紹的阿羅漢中,有些就屬於十六羅漢。
離婆多
離婆多是舍利弗的弟弟,為什麼叫離婆多呢?在梵文中,離婆多是一個星宿的名字,他的父母祈禱這個星宿後生了他,所以就給他取名離婆多。
離婆多出家很有意思,他在結婚的路上生起出離心,於是從婚禮的隊伍中逃了出來,跑到一所寺院出家為僧。出家不久,他就證得了阿羅漢果。離婆多禪定特別好,他的心無有顛倒,從來不散亂,是佛陀禪定第一的弟子。
周利槃陀伽
他是佛陀義持第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意為“小路”,他哥哥是在大路邊生的,所以名叫大路,而他是在小路邊生的,所以就取名小路。
周利槃陀伽是十六羅漢之一。能海上師翻譯過《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玄奘法師也翻譯過《法住記》,對十六羅漢都有詳細介紹,大家可以參閱。
所謂義持第一,即在受持教義方面誰也比不上。剛開始尊者特別愚笨,出家後三個月背不會一個偈頌,後來佛陀讓他為僧眾掃地,最終他淨除了宿業,證得阿羅漢果,通達一切教義。
難陀
難陀是佛陀的弟弟,是淨飯王的第二個兒子。當年佛陀成道後,特意度化難陀出家,難陀剛出家時很貪戀妻子,後來佛陀帶他到天界、地獄遊歷,以此因緣他生起了真實的出離心。在釋迦牟尼佛的教下,難陀是調根第一、儀容第一。
阿難陀
“難陀”意為“歡喜”,“阿難陀”就是“大歡喜”、“慶歡喜”、“一切歡喜”的意思。他是佛陀多聞第一的弟子,也是佛陀的侍者,曾在二十五年中承侍佛陀。
難陀和阿難陀相貌非常莊嚴,具足和佛陀類似的相好莊嚴,所以顯現上經常受到女眾的引誘。《楞嚴經》中記載,摩登伽女曾對阿難陀製造違緣,如果不是佛陀派文殊菩薩去解救,他差一點就破戒了。
羅睺羅
羅睺羅是佛陀的親生兒子,他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中第一個沙彌。剛開始羅睺羅特別調皮,後來在佛陀的調化下,他成了一名如法的出家人。關於他的名字有兩種說法:一是他降生時正值月食,羅睺羅阿修羅王擋住了月亮,所以取名羅睺羅;二是他在母胎中住了六年,由於被母胎所障蔽,所以取名羅睺羅[4]。在佛陀的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憍梵波提就是其他經中提到的牛主尊者。因為他前世誹謗別人像牛,所以感得今生體態如牛,吃飯也像牛一樣反芻,甚至獲得阿羅漢果後還有很多人經常因此而譏毀他。因為他是聖者,佛陀害怕人們因他造惡業,便讓他到天界去住。(可能天人觀清淨心比較好,不像人一樣看見一點不如法馬上就說,所以佛陀把他的工作調到天界。)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迦葉尊者結集三藏時,曾派人迎請他回人間幫助結集。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憍梵波提是天供第一,即接受天人供養最多。
賓頭盧頗羅墮
“賓頭盧”意為“不動”,“頗羅墮”意為“利根”,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眾生供養,故被稱為福田第一。在十六羅漢中,有一位眉毛長長的尊者,這就是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高僧傳》記載,以前道安大師擔心自己造的論典不符合佛經,於是立誓:如果我所說的不偏離經義,願能見到瑞相。後來他在夢中見到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說:“你造的論非常符合經典的意義。”
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意為“黑光”,因為他的身體特別黑,所以取了這個名字。他以前是六群比丘之一,佛教的許多戒律都是因他而制定的。迦留陀夷喜歡下午化緣,某天傍晚他去一個孕婦家化緣,當時天正下大雨,因為他的身體特別黑,孕婦一開門,在閃電中看到一個黑人,以為是魔鬼來了,當時就嚇得流產了。後來得知是比丘,於是她就開始誹謗,說佛弟子如何不好。佛陀聽說這件事後,便規定比丘午後不能進食。雖然開始他的行為不是很如法,但後來證得了阿羅漢果。在佛陀的諸弟子中,尊者是教化眾生第一。
摩訶劫賓那
尊者在佛陀諸弟子中是知星宿第一,他精通天文歷數。前一段時間我們介紹過,他出家前是一個國王,後來佛陀以轉輪王的形象度化了他。
薄拘羅
薄拘羅在佛陀諸弟子中是長壽第一,他活了一百六十歲,一輩子沒有生過病。佛經中記載,他的繼母曾經五次想殺害他,但是都沒有成功,而且小時候他被大魚吞入腹中,也沒有死掉。“薄拘羅”意為“善容”,其他佛經中也翻譯為“重姓”。
阿耨樓馱
“阿耨樓馱”意為“無貧”,藏文中為“無滅”。他就是阿那律尊者,在佛陀諸弟子中是天眼第一。阿耨樓馱剛出家時昏沉特別厲害,甚至聽佛說法時都打瞌睡,後來佛陀嚴厲呵斥他。他生起了大慚愧心,連續七天七夜不睡覺,結果雙眼失明。佛陀悲憫他,為他傳授金剛照明三昧,他通過精進修持開了天眼。
現在有些人也特別愛睡覺。前一段時間我遇到一個人,他說:“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最好白天占三分之一,夜晚占三分之二,這樣才睡得夠,不然一直睡不夠。”
如是等諸大弟子。
如是等諸位大弟子。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以及諸大乘菩薩,如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位大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薩。阿逸多菩薩即無能勝菩薩,也就是未來的彌勒佛。乾陀訶提菩薩即不休息菩薩。為什麼他叫“不休息”呢?由於多生累劫修行不生厭煩,故以“不休息”名之。為什麼常精進菩薩名叫“常精進”呢?因為這位菩薩自利利他無有疲厭,故以“常精進”名之。
宣化上人說,不休息和常精進是一樣的,不休息就是常精進,常精進也就是不休息,他們兩個就像賽跑一樣:你不休息我就常精進,你常精進我就不休息。這種解釋方法我不是很滿意。其實這兩位菩薩名字的意義是不同的,一個是從自利利他方面恆常精進而言的,一個是從多生累劫修行不生厭煩而言的。
在眷屬圓滿中,剛才是小乘比丘圓滿,這裡是大乘菩薩圓滿,下面是人天大眾圓滿。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以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會一處。
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天,在藏文版中不僅提到了釋提桓因,還提到了大梵天。在玄奘法師的譯本中,前文有些阿羅漢沒有提及,後文在天人中也提到了大梵天。
總而言之,這部經典的緣起是這樣的:在某一個時候,佛陀安住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比丘、菩薩以及天人等無量眾生聚集在這裡。
這以上時間圓滿、本師圓滿、環境圓滿和眷屬圓滿都已經宣講了,下一堂課講法圓滿。
思考題:
1、《阿彌陀經》在漢地歷史上有哪些譯本?
2、簡述鳩摩羅什大師的生平事跡。
3、佛經前面為什麼要加“如是我聞”?
4、為什麼此經用“一時”表示說法的時間?
5、解釋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
6、佛陀的常隨眾“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是哪些人?
7、請介紹經中提及的三位阿羅漢。
8、請解釋常精進菩薩和不休息菩薩的名字。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古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
[2]三迦葉以前是外道首領,他們師徒共一千人,後來都皈依了佛陀。
[3]佛陀度化五比丘後,緊接著度化了耶捨,之後度化了耶捨的父母家人。在佛教的歷史上,耶捨的父母是最初的優婆塞和優婆夷。
[4]羅睺羅有障蔽之義。
第二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阿彌陀經》的內容比較簡單,大家應該很容易掌握,關鍵是要經常觀修思維。如果經常觀想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這就叫做明觀福田,是往生四因之一。這對欲求往生的人來說意義極大。
世間的一切所作所為都無有實義,諸如財富、名聲、地位、感情等,許多人特別執著這些世間法,可是再過二三十年他們就會知道,現在為之奔波勞碌的這些對境都會煙消雲散,臨終時一點都用不上,唯有生前所作的善根會跟隨自己的心識,讓自己獲得長遠的快樂。
很多世間人都自以為人生目標很明確,但從學習 大乘佛法者的眼光來看,其實他們的人生目標很迷茫。在座各位在選擇人生目標時應該考慮: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什麼是長遠的利益?在這方面不應該鼠目寸光,應該高瞻遠矚,這樣自己的所作所為才會有意義。
如今我們在聽法、觀修、念佛,這就是最有意義的事情。佛法是無比殊勝的對境,任何人如果有緣得受這樣的聖法,就會種下解脫的善根,必將獲得菩提果位。《華嚴經》中有一個教證:“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意思是,如果有眾生沒發過菩提心,後來偶爾聽到佛陀的名號,以此因緣也決定會成就菩提果位。這個教證意義非常深刻,不僅學佛之人要思維其意義,所有追求快樂的人也不得不思維,如果能真正領會其意義,一定有相當大的利益。
這次我講《阿彌陀經》也沒什麼可發揮的,只是用白話把經文給大家做個解釋,下來以後大家要根據經文進行思維。我希望四眾弟子們經常讀誦這部經典,在讀誦的過程中最好一邊思維其義,一邊產生恭敬心和歡喜心。誦經是漢傳佛教的一個良好傳統,各個寺院都經常讀誦經典。但是光讀誦、不思維是不行的,這和鸚鵡學舌就差不多了。因此大家首先要理解意義,然後一邊讀誦一邊觀想,這樣才能獲得大加持。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個時候,佛陀告訴長老舍利弗:“從這個娑婆世界往西方越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世界,那裡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如今正住於世間並宣說妙法。”
此處的“十萬億”是非常多的意思,不一定正好是十萬億個佛土。在玄奘法師的譯本中,這句話譯為:“於是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用通常話來講就是:在娑婆世界西方無數個世界以外,有一個佛剎叫做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云:“西方過此億百千剎,有世界名安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所說與這裡基本相同,也是從此向西方越過無量世界有一個極樂世界,那裡有一位阿彌陀佛。
對於修淨土法門者來說,首先要確定極樂世界的存在。如果是利根者,通過比量和教量完全能對此生起定解;如果不是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根據佛經和傳承上師的教言,也能逐漸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但個別眾生前世沒有積累過資糧,甚至在三惡道屢屢受苦,轉到人間後依然邪見重重,他們聽到極樂世界很容易產生懷疑,甚至會因不信而加以譭謗。當然,這種人不承認極樂世界是沒有任何依據的,我們從理論上完全可以辯得過他們。在《淨土教言》中,麥彭仁波切用豐富的教證和理證駁斥了種種不承許淨土法的邪說。
我們應該知道: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所化剎土叫做娑婆世界,這是一個大千世界[1],極樂世界就在無數個這樣的世界以外。用現在的科學儀器是不可能發現極樂世界的,你拿著一個特別大的望遠鏡往西一直看,再怎麼看也看不到極樂世界,即使美國的哈勃望遠鏡也看不到。望遠鏡不要說無數個佛剎,連一個佛剎都無法徹見,所以極樂世界根本不是我們的行境。和佛陀的智慧相比,我們這些人的分別念跟小蟲真的沒有什麼區別。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有許多人們不知道的領域,即使現在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也不可能對宇宙有全面的了知,依靠各種現代科學儀器,他們最多對銀河系或者太陽、月亮的一部分有所瞭解,除此以外就沒法瞭解了。總之,對於極樂世界的存在,科學是沒辦法證成的,我們只能依靠內道的教理對此生起信心。在歷史上有無量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而且經論中也有許多有關往生淨土的論述,通過這些完全可以成立極樂世界的存在。
現在有些人非常可憐,稍微有一些知識,讀過世間的大學,實際上智慧一點都不成熟,他們經常譭謗淨土法門。懂道理的人知道,其實這些人的譭謗之辭只是自欺欺人,根本無法建立正確的觀點。
總之,西方無量剎土外有一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正在那裡為無量眾生宣說大乘妙法,各位對此要有堅定的信心。如果有了信心,就會往這方面發願回向。就像有些上師的教言中說的那樣,太陽落山的時候,面向西方虔誠地頂禮、觀想,這就是對極樂世界有信心的表現。
大家對極樂世界一定要有嚮往心,如果連嚮往心都沒有,佛陀也不可能抓著耳朵把你拽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用手拽著你,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旁邊幫忙,要強行把你拉到極樂世界,這個過程中你一直哭喊“我不願去啊”,這種情況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自己首先要有願意往生的心。
怎樣才會願意往生呢?要通過學習 淨土法門認識到:娑婆世界是很苦的,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如果想永遠快樂、擁有利益眾生的能力,唯一的選擇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從這個角度考慮後,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心念:作為一個可憐的凡夫人,誰不願意往生淨土?誰願意死死抓住骯髒的對境不放啊?所以我一定要往生淨土!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舍利弗,為什麼彼土名叫極樂世界?因為那裡的眾生沒有任何身心的痛苦,唯一感受各種快樂,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往昔曾發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意思是,假設我成就佛果,我國土中的人天大眾一定要感受無量的快樂,如果他們不如漏盡比丘入定那樣快樂,那我就不取佛果。如今佛陀的大願已經實現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者是無比快樂的。
極樂世界沒有苦苦、變苦、行苦等三大苦,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我覺得他對三苦的解釋非常好。
娑婆世界沒有快樂可言,即使有一點快樂,很快就會變成痛苦。有些道友現在心情很好,過一會兒遇到一點違緣就悶悶不樂了,天天都是愁眉苦臉的。為什麼?這就是娑婆世界。而往生極樂世界後則不同了,任何時候都是很開心的。今天我遇到一個道友,我們講起另一個道友的事,我說:“等他開心的時候跟他交 流交 流,怎麼樣?”他說:“從來看不到他開心的時候。”有些人就是這樣,也許是因為娑婆世界確實沒有值得開心的,就像以前的朗日塘巴尊者一樣,所以總是覺得世間的一切都令人傷感。
而極樂世界不是這樣,既沒有剛才講的三種根本苦,也沒有八種支分苦:因為在蓮花中化生,不像我們一樣從母胎中降生,所以沒有生苦;因為歲月無有遷變,所以沒有老苦;因為沒有四大不調的現象,所以沒有病苦;因為那裡壽命無量,所以不會有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近取五蘊苦也是沒有的。
在我們這個世界,經常是喜歡的對境不得不離開,不喜歡的對境不得不接觸,各種痛苦隨時會出現。而極樂世界既沒有惡友,也沒有惡劣的環境,身心都極其快樂,始終處於安樂中。世間的眾生為了快樂日日夜夜在奔波,可是真正快樂的有多少?很多人雖然想擁有快樂,可是從小到大一直沒有快樂過。所以身處娑婆世界,諸位不要有很大的期望,我們不可能過得特別快樂,除非是具有一定修行境界的人,就像《虛幻休息》中講的一樣,對世間的一切都看得如夢如幻,那樣才會活得比較快樂。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但也不要以一些小事擾亂自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其實,很多人的痛苦和憂傷都是心過於狹隘導致的。在這方面,不說有大乘佛法的理念,甚至如果有世間的包容心,很多內心的疾病也會得以治癒。我看過一本叫《零極限》的書,作者在這本書中說,人的疾病和痛苦都是自我執著引發的,他建議用四句真言治療這些疾病,即“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覺得他的說法很有道理:如果我們能無條件地愛所有的人,對所有的人說對不起,將一切過失歸於自己,對任何人奉獻感恩心,那又有什麼不開心的呢?既然所有的不快樂都是執著小小的我帶來的,那麼雖然我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肯定是苦不堪言,但只要能以寬廣的心態面對世界,也會有一些開心的時刻。
下面介紹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從欄楯寶樹、水池蓮花、天降花雨、有情無情皆出法音等方面次第說明。對於極樂世界的整個狀況,大家可以通過看唐卡來瞭解,藏地有許多很好的唐卡,基本上都是按照《阿彌陀經》畫的。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舍利弗,極樂國土有無量無邊的宮殿,每座宮殿周圍都有七重欄楯[2]、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圍繞,這些都是四寶質地的,因為具足如是莊嚴,所以彼國名為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的一切都具有特殊寓意,像此處的“四寶”代表常樂我淨四德,“七重”代表七覺支。為什麼我們要求大家觀想極樂世界?原因就在於此。
極樂世界沒有任何不清淨的法,就像一個美麗的花園一樣。當然,極樂世界跟人間的花園還是有很大區別。人間的花園再怎麼好,畢竟還有不清淨之處,有時我們在花園裡能看到一些好看的花,但如果仔細觀察,在花瓣上還是能發現灰塵,而極樂世界沒有任何不清淨的法。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舍利弗,極樂世界有七寶水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都是以金沙布地。
《觀經》中說,七寶池中的八功德水都是從如意寶珠中流出來的。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水池的四邊有階道,都是黃金、白銀、琉璃、玻璃[3]所成,水池上有樓閣,這些樓閣也以黃金、白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紅寶石)、瑪瑙而嚴飾。水池中處處是大如車輪的蓮花,蓮花有青黃赤白四種顏色,青色的發出青光,黃色的發出黃光,赤色的發出赤光,白色的發出白光,這些蓮花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在玄奘法師的譯本中,對蓮花的描述是:“青形青顯,青光青影。黃形黃顯,黃光黃影。赤形赤顯,赤光赤影。白形白顯,白光白影。四形四顯,四光四影。”藏文本也是這樣,每朵蓮花都有四種特點,如青蓮花形狀是青色的,顯現的顏色是青色的,發出的光是青色的,影子也是青色的。
世間的蓮花不同,雖然花可以是青色的,但是發不出青色的光,影子也不是青色的,跟極樂世界的蓮花有很大差別。我去過杭州,西湖裡面有很多蓮花,雖然看起來既漂亮又乾淨,但是一摸卻有很多灰塵,而且也發不出光。
在極樂世界的蓮花中,青色的是優缽羅花,它發出青色的光;黃色的是拘勿頭花,它發出黃色的光;赤色的是缽頭摩花,它發出赤色的光;白色的是芬陀利花,它發出白色的光。這些蓮花都具有微妙香潔[4]四種功德。
關於七寶,此處說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在其他經典中,對七寶的說法有所不同。《般若經》中說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沒有玻璃和赤珠,珊瑚和琥珀則在內。藏族人特別喜歡珊瑚和琥珀,所以也把這兩者算在七寶中。《法華經》對七寶說法又不同,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
玫瑰應該是紅寶石。原來法王如意寶去新加坡時經常念九本尊心咒,所以需要紅色的念珠。為了買紅寶石,我們天天去逛珠寶店,幾乎將新加坡的珠寶店都逛遍了,最後好不容易買到一個紅寶石。當時有個新加坡的小乘比丘,他的法衣是斯里蘭卡式的,他說穿著那種法衣不方便去珠寶店,所以不敢和我們逛珠寶店。法王去印度時,在南方某個城市也說需要紅寶石念珠,當時也買了一些紅寶石,回國後法王將那串念珠分給學院的道友唸咒了。
至於八功德水,我在前面給大家介紹過,各位應該有印象。在《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中,對八種功德的說法稍微有點不同:一、澄清,即無有雜垢。二、清冷,特別清淨、涼爽。三、甘美。四、輕軟,即喝後感覺很輕軟,這一點我們也許感覺不到,有些雲南人喝茶時說:“嗯,輕”、“重”,馬上能感覺出水質的沉重和輕軟。五、潤澤。六、安和,飲用後身心安樂和適。七、除患,飲用後遣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增益,飲用後能長養諸根四大,增上種種殊勝善根。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陀又告訴舍利弗:“極樂世界經常有天人的奏樂,那裡以黃金為地,白天三次、夜晚三次降下天界的曼陀羅花。那裡的眾生經常早上各自拿著盛滿鮮花的花器,到其他剎土供養無數佛陀,等吃飯時再回到本國,之後吃飯經行。舍利弗,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衣祴”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義,但此處是指花籃等器具。有些講義中將其解釋為衣服,說極樂世界的眾生用衣服供養佛陀,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鳩摩羅什的譯文中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吃飯時回到本國,吃完飯後行持各自的行為。玄奘的譯文沒有這種說法,他的譯法為“每晨朝時持此天華,於一食頃飛至他方無量世界……還至本處。”意思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每天早晨拿著天花,在吃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飛到其他佛國,供養無數的佛陀,然後回到本處。我覺得這樣比較容易理解,藏文譯本中也是這麼說的。
當然,按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法——“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也是可以的,畢竟極樂世界也有吃飯等行為。《無量壽經》中說,極樂世界的眾生要吃飯時,七寶缽盂自然現前,吃完飯後自然消失。不像我們一樣,天天都要洗碗,而且越洗越髒。有些人覺得特別煩:吃一頓飯還要洗碗,乾脆不洗了!好幾天一直放在那裡,吃飯時拿來直接吃,吃完後又放在那裡。我們這裡有些“瑜伽士”境界很不錯,我看過個別道友的碗,一點都不執著。
對於“飯食經行”,有些法師解釋為吃完飯以後邊走邊誦經。漢地有“飯後百步行”的說法,所以這樣解釋也可以吧。但藏文中沒有這種說法,藏文譯本中說,在各個剎土的佛陀面前供養以後就飛回自己的國土。
經文中提到晝夜六時,其實極樂世界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因為那裡沒有日月星辰,但由於娑婆世界的眾生有白天晚上的概念,所以針對眾生的心,佛陀根據鳥兒是否鳴叫、花朵開啟閉合也安立了晝夜的概念。
經中還講到黃金為地。在不同的經中,對此也有不同說法。《無量壽經》說:“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車磲瑪瑙合成為地。”《觀經》則說:“見琉璃地,內外映徹。”對於這些不同的說法,以前我們引用蕅益大師的觀點做過解釋,即極樂世界的大地本體是黃金,以七寶為裝飾。或者也可以這樣解釋,觀待不同的眾生,極樂世界的大地或者現為七寶,或者現為黃金。其實如果有時間,大家應該將《阿彌陀經》、《觀經》、《無量壽經》進行對照,這樣對照研究後,對極樂世界的整個狀況就會有徹底的瞭解。
本來七寶是昂貴的珍寶,但現在也有個別人對七寶並不是特別珍視。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有一個叫“阿拉伯塔”的賓館,這家賓館開業於1999年,是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級賓館。我認識的有些佛教徒在裡面住過。為了建這個賓館,投資者花了好多億美元,首先填海造了一座人工島,然後在島上建了這座賓館。自從賓館建成後,吸引了全世界的富豪入住。據說賓館內部極其奢華,全部設備都是黃金做的,甚至馬桶都是黃金做的。所以,現在個別富人對七寶也不一定特別珍視。但極樂世界的七寶跟人間的七寶完全不同,在價值、質量上都有很大差別。
一般來說世間人對珍寶非常耽著,都覺得這是最好的東西,所以為了度化這些眾生,阿彌陀佛令其剎土遍滿七寶。當然,從了義的觀點來說,當人的心清淨到一定程度時,所見到的世界就會遍滿七寶,所以極樂世界的七寶也可以說是清淨心的顯現。總之,不管從針對人們的執著還是心識清淨角度而言,極樂世界遍滿七寶都有甚深的意義。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佛陀又告訴舍利弗:“極樂世界有各種奇妙雜色之鳥,如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5],這些鳥晝夜六時發出悅耳的叫聲,這些聲音宣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法[6],眾生聽到這些聲音後,自然生起憶念佛陀、正法、僧眾的清淨心念。”
在我們這裡,聽到鳥叫就不同了。尤其在修禪定的時候,如果聽到烏鴉“哇哇哇”叫,心裡會感覺不舒服,有一種討厭的心態。而極樂世界不是這樣,聽到鳥叫聲能自然引發憶念三寶的清淨心念。
當然,我們這個世間也有例外,如果是聖者或者有一定境界的人,聽到任何聲音都能引發念佛念法念僧的心念。在無上密法中,也有一些這方面的修法。人和人差別很大,對某些人來說,即使聽到別人唸經的聲音都感覺很刺耳,別人宣講佛法反而會讓他產生煩惱;但如果是境界比較不錯的人,不要說聽到別人唸經或者宣講佛法,甚至聽到別人講一些特別難聽的語言,相續中也會產生對三寶的憶念。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佛陀告誡說:“舍利弗,你不要認為這些飛禽是惡業所感的旁生,為什麼呢?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
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第一願說:“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意思是,我得到佛果時,如果我的國土中有地獄、餓鬼、旁生,那我就不取正覺。既然阿彌陀佛的剎土沒有三惡趣,所以上述飛禽不可能是惡趣眾生。那它們到底是什麼呢?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佛陀解釋說:“舍利弗,極樂世界尚且沒有惡趣的名稱,更何況有真正的惡趣眾生呢?這些飛禽都是阿彌陀佛為了令法音宣流,以神通變化出來的。”
所以大家要清楚,極樂世界的飛禽以及它們發出的聲音都是阿彌陀佛的化現。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陀又說:“舍利弗,極樂世界微風吹動時,寶樹寶羅網都發出微妙的聲音,這些聲音就像百千種樂器同時奏響,聽到聲音的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不會產生任何煩惱。舍利弗,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如果是在娑婆世界,狂風在耳邊“嗚嗚”吹起來時,會有害怕或者憂傷的感覺,聽到有些飛禽發出叫聲後,心裡也會不舒服,而極樂世界沒有這些不悅意的聲音,所以穢土和淨土的差別確實很大。
《極樂願文》中說:“欲聞時出妙法音,不欲之時即不聞。”《大阿彌陀經》中也說:“其欲聞者輒獨聞之,不欲聞者寂無所聞。”因此,在極樂世界,想聽聲音就能聽到欲聞之聲 ,不想聽聲音就寂靜無聲。換句話說,自己想怎麼樣就會怎麼樣。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在阿彌陀佛的加持下,聽到飛禽叫、風吹動等聲音後,每個眾生會感受到不同的法樂。《普賢行願品》中說:“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極樂世界就是如此,那裡的每一個聲音都具足如海的聲音,有些是念佛的聲音,有些是念法的聲音,有些是念僧的聲音,聽到這些聲音後相續中會產生各種善念。總之,隨每個眾生的不同意樂,極樂世界的任何聲音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利益。
如果對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做一個概括,就是不管聽到聲音還是見到色法,總之五根緣任何對境都會產生無比的快樂。而且這種快樂不同於世間的樂受:世間的樂受是不究竟的,喜歡抽煙的人覺得抽煙很舒服,喜歡喝酒的人覺得喝酒後迷迷糊糊很舒服,其實這種安樂對自他都是有害的;而極樂世界的安樂則不同,暫時、究竟都是快樂的,而且對自他都是有利益的。
大家應該真正認識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人的心是很容易改變的,如果一個人知道了某個對境的價值,心自然而然會趨向它,如果不知道對境的價值,則不會對其有興趣。比如你向別人說起美國、法國的國土莊嚴,原來對方對這些國家沒有好感,後來已經懂得那裡的山清水秀,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興趣。學習 淨土法門也是同樣,我們對淨土的功德莊嚴也應該有所瞭解,這樣就會對淨土產生興趣。當然,你聽了一堂課以後,不一定馬上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但只要長期學習 這方面的經論,你的相續就會逐漸轉變:邪見和分別念慢慢會消失,信心和歡喜心慢慢會增上,這樣違緣逐漸隱沒、順緣逐漸具足,就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了。
思考題:
1、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剎土名為極樂世界?請結合教證加以說明。
2、請從各方面概述極樂國土的功德莊嚴。
3、請解釋極樂世界遍滿珍寶的原因?
4、極樂世界的鳥是否為惡趣眾生?為什麼?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一個四大部洲、日月諸天在內的世界稱為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
[2] 即欄杆,縱為欄,橫為楯。
[3] 不是世間的玻璃,是一種類似水晶的珍寶,有紫白紅碧四種顏色。
[4] 《阿彌陀經要解》云: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
[5] 玄奘的譯文中還有鵝、雁等。
[6] 玄奘的譯文中還提到了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藏文譯本跟鳩摩羅什的譯法一樣。
第三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舍利弗,你是怎麼想的?這位佛陀為什麼叫阿彌陀佛?舍利弗,因為他的光明無量無邊,照耀十方國土,無有任何障礙,所以名叫阿彌陀佛。
在梵文中,“阿彌陀”的“阿”是否定詞,就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1]。現在有些人喜歡說“彌陀經”、“彌陀法”,嚴格來講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如果沒有“阿”字,佛陀的名號就不全了:“彌陀經”就成了“量光經”,“彌陀聖號”就成了“量光聖號”,“彌陀要解”就成了“量光要解”。所以以後大家在念誦佛號時,一定要有“阿”字。
《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有十三種不同的名號,如無量光佛、無礙光佛等,前一段時間在學習 《極樂願文大疏》時,我給大家作過介紹。為什麼這位佛陀名叫無量光呢?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的第十二願說:“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如今法藏比丘已經成佛,實現了往昔的大願,他的光明無量無邊,無量眾生能蒙受其光芒,所以其名號為無量光佛。
當然大家要清楚,阿彌陀佛的光不是平時我們肉眼所見的亮光。佛光是無形的,而且有各種類型,如加持的光芒、智慧的光芒、慈悲的光芒等。任何眾生如果憶念阿彌陀佛,向其頂禮,誦其佛號,佛光就會照耀此人的身心。
《無量壽經》中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因此,如果有眾生祈禱憶念阿彌陀佛,就能遇到阿彌陀佛的光芒,蒙受佛光加持後,一切貪嗔癡煩惱都會消滅,身心也會變得柔軟。現在我們的身體剛強難化,很難堪能行持善法,內心也被煩惱纏縛,這就是沒有得到佛光加被所致。如果得到了佛光的加被,我們的身心就完全不一樣了,時時刻刻會產生歡喜心,慈悲菩提心等善心以及正見也會不斷增長。
我們要知道佛陀的功德,這一點很重要。現在很多人的信心都是迷信,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系統地學習 過佛理,不要說一些複雜的教義,甚至連阿彌陀佛的名號從字面上都不會解釋,這樣不可能對佛陀產生真正的信心,也不可能被佛陀的功德所感動,最多因為一些暫時的因緣內心稍微有所觸動而已。
所以學習 佛法特別重要,在座各位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應該系統地學習 佛理,這樣才能生起真實的定解。我經常想:麥彭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真的很重要,如果我們沒有對佛法產生真實的定解,就會變成佛門的教條主義者,做什麼都只是形式而已,內心沒有被佛教的真理感化,只是在形象上做一些事,這樣確實意義不大。
從佛教的觀點看,內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所以修行要從內心入手。不僅佛教,世間人也是這樣認為的:比如你對某件事特別歡喜,以歡喜心去做的效率就特別高;如果心裡沒有歡喜心,即使身體和語言在造作,效率也不會高。當然相比之下,佛教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高,佛法經常說“萬法唯心造”。所以大家要認識到,內心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要產生內心的力量,就一定要對佛理生起定解。宗喀巴大師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只有通過智慧對教理生起真實定解,才會引發不可劫奪、不可退轉的信心。所以,我們應該通過聞思對阿彌陀佛的名號產生定解和信心。現在很多人口口聲聲“阿彌陀佛”(有些人說“彌陀”,還有些人說“阿彌陀”),可是對佛號的意義、來歷、功德一無所知,這樣念修力量是不大的。
念誦佛號跟念一般人的名字完全不同,以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而言,不要說他們本身的無量功德,甚至其名號的功德、意義也是世間任何名稱無法比擬的。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甚至還有這種邪見:佛號沒什麼,我的名字跟阿彌陀佛的名字只不過詞語不同而已。這就是不懂佛理所致,因此大家一定要系統學習 佛理。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又因為這位佛陀及其人民壽量長達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以名叫阿彌陀佛。
大家知道,凡往生極樂世界者,其壽命都是無量無邊。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的第十五願說:“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如今他已經如實現前了往昔的發願,故阿彌陀佛和其國土中的眾生都是壽量無限。
阿彌陀佛也稱為長壽佛,長壽佛就是無量壽佛的異名。《極樂願文大疏》中說:任何眾生如果毫無懷疑地祈禱阿彌陀佛,那麼除了前世的異熟果以外,暫時的一切水火刀毒等怖畏皆能救脫。這就是無量壽佛的不共加持力。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已經有十個大劫了。
《極樂願文大疏》中說,按我們人間的標準計算,阿彌陀佛成佛已經有十個大劫了,而按照極樂世界的標準只有十天。《顯無邊佛土功德經》[2]中說:“善男子,我此索訶世界釋迦牟尼佛土一劫,於極樂世界無量光佛土為一晝夜。”《華嚴經》中也有相同的說法:“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 。”
聽到如此浩瀚無邊的時間,個別人可能心裡無法接納。這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眾生的心識特別渺小。我經常想:跟極樂世界眾生的歲數比起來,我們的壽命就像夏天的小蟲一樣短暫。夏天的有些小蟲非常短命,或者瞬間出生、瞬間死亡,或者上午出生、下午死亡。大家學過生物,都清楚有這樣的蟲類。如果這些小蟲能思維,聽說人類能活到七十歲、一百歲,那它能不能接受呢?以它的壽命為標準,它肯定覺得不可思議:我來到這個世界後,最多一兩個小時就要離開,這已經算是很長壽了(可能這是長壽老蟲),而人的壽命居然那麼長,真太不可思議了!和這些小蟲一樣,現在欲界的人類不管能活一百歲還是七十歲,如果與極樂世界、天界或者地獄的壽命比起來,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法界中,有無數凡夫的分別念無法接受的行境。所以有時候想起來,自己真的跟小蟲沒有什麼差別。有時候我到了其他國家或者大城市,往往也有這種感覺: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自己真是極其渺小!如果人能知道自己的渺小,自然就不會生起傲慢心,也不會以自己的淺見去誹謗諸佛菩薩以及清淨剎土的無量功德。
《極樂願文》中說:“賢劫一大劫,極樂剎一日,無數劫無死,願恆住彼剎。”賢劫這樣的一個劫只相當於極樂世界的一日,往生極樂世界者於無數劫中不會死亡,所以我們應該祈願往生到極樂剎土,在那裡永遠安居樂業。
在娑婆世界,降生以後就會不斷衰老,一照鏡子就能發現一天比一天老了。現在城市裡的人特別苦惱:怎麼我這麼快就老了?滿面都是皺紋?可是傷心也沒有辦法:臉上的皺紋一天比一天多,用什麼樣的儀器整容也沒用;頭髮也一天比一天白,雖然買了各種發油,可是只能把枕頭弄黑,此外就沒什麼用了。因此,如果有人想長生不老,就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到了那裡會恆時安住世間,再也不用擔心衰老和死亡,永遠都是年輕漂亮。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這些弟子都是阿羅漢,其數量不是世間的數目所能了知的,諸菩薩眾的數量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其他經中也有此類說法,如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發願說:“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挍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有些人可能有疑問:“許多經論中不是說極樂世界沒有聲聞嗎?為什麼這裡說有聲聞呢?”對這個問題,曇鸞大師和智者大師都有解釋[3]。對世親論師在《往生論》中“二乘種不生”的說法(即聲聞緣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他們分析認為:像《俱捨論》中所講的定性聲聞,這種人在極樂世界是沒有的;而以前是聲聞、後來趣入大乘,這樣的人在極樂世界是有的,往生極樂世界以後他們名稱是阿羅漢,實際上卻是大乘菩薩。就像舍利子和目犍連一樣,雖然他們示現為小乘比丘,名稱也是阿羅漢,但實際上不僅通達了小乘的人無我,也通達了大乘的法無我。因此,極樂世界應該有聲聞,只不過他們不是真正的小乘聲聞,而是幻化的大乘聲聞。為了說明此理,曇鸞大師和智者大師引用《無量壽經》、《十住毗婆沙論》等經論的觀點進行了論述。因此,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聲聞的說法應該是合理的。
除了聲聞,極樂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變成緣覺,以緣覺的智慧衡量,也無法計算其數目。所以極樂世界聲聞、菩薩的數量不是幾百、幾千、幾億,對凡夫人來講這些數字是不可思議的。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舍利弗,凡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意為“不退”。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不會退轉的,既不退轉到小乘,也不退轉到凡夫,都是登地的聖者。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其中有許多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就像彌勒菩薩一樣),其數目非常多,不是算數所能了知的,只能以無量無邊阿僧祇來概說。
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發願說:“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如今他的大願已經現前了,所以極樂世界有許多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這些大菩薩就像《十地經》中描述的那樣,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如果有眾生聽到此法,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如果往生到那裡,可以跟聲聞、菩薩等上善人俱會一處。
和上善人聚會不像和世間的凡夫聚會,凡夫人聚會總是有一些不開心。只要是凡夫眾生,無論哪個地方的人都一樣,美國也好、俄羅斯也好、新加坡也好,北方也好、南方也好、藏地也好、蒙古也好,只要是凡夫人居住的地方總會有一些看不慣之處,和這些凡夫人相處也會產生痛苦和煩惱,種種不悅意的事情都會出現。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眾生的相續總是不斷湧現貪嗔癡慢嫉妒的煩惱。在一個毒蛇窩裡,每一條毒蛇都散發出毒氣,住在裡面肯定不會舒服,同樣,凡夫人的群體中又哪會有快樂呢?而往生極樂世界後則不同了:自己身邊是無量無邊的聲聞、菩薩,他們不可能給你帶來不開心,與這些聖眾共聚後善根自然而然會增上。
世間有些人常讚歎某個地方:某地做生意很方便,某地環境特別優美。其實世間沒有值得希求的地方,哪裡都是一樣的。即使你在某個地方獲得了一些有漏的財產,幾十年後也會煙消雲散,這些財產不僅沒有實義,甚至還會給自己帶來無量的禍患。
我們要對這個世界有出離心,一定要出離凡夫的群體。《入行論·靜慮品》中說,凡夫人是很難取悅的,你對他們再怎麼好,反過來他們卻經常對你帶來各種傷害,這是必然規律。而極樂世界絕不會這樣,那裡的聖眾只會對你的身心帶來快樂。
表面上看來:跟極樂世界的上善人在一起有什麼好處呢?跟凡夫人在一起多好啊!呆在家裡或者自己的小團 體中,每天吃一點開心果、瓜子,這樣多開心啊!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世間的一切不離苦苦、壞苦、行苦的自性,所有凡愚的言行舉止沒有實義,與他們交往不可能給自己帶來超越世間的快樂。
總之,大家要想到往生淨土的利益。要通過智慧詳細分析,從道理上明白往生極樂世界是最好的選擇。前面我在《極樂願文大疏》中也講過極樂世界的環境如何美妙、那裡的夥伴如何殊勝,既然如此,大家還有什麼理由不願意往生淨土、還要貪戀這個世界呢?這個世界本來沒什麼可貪的,可是就像蛆蟲喜歡不淨糞一樣,三界眾生被無明煩惱遮障了本具的慧眼,對於該取該捨一無所知,一直在迷迷糊糊中貪執本不該貪執的對境,眾生的可憐就在這裡。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不能以鮮少的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彼國。
往生極樂世界需要很大的因緣,否則不可能往生。我們應該知道,現在自己能生起往生的意念,這就是佛陀的加被以及前世的善根所致,這的確是無量的福德因緣。真正觀察起來,現在我們遇到佛法,並且生起信心,又能憶念三寶,這確實很不可思議。《華嚴經》云:“如來自在力,無量劫難遇,若生一念信,速登無上道。”如來具有無量的自在功德,這樣的對境是百千萬劫難以值遇的,如果能對佛陀生起一念信心,以此因緣必將迅速登上無上之道。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遇到淨土法門,能夠深信發願,這的確是一種大福德因緣。
既然這樣,往生極樂世界是不是很容易呢?不一定。如果貪執現世的享受、來世人天的果報或者二乘的自我寂滅,這是不可能往生淨土的。經中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此,一定要具足大善根。蕅益大師說,往生淨土須具足深信、大願,深信、大願就是大善根。
如果具足了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慧所攝的善根,就很容易發起深信、大願,這樣就能輕易往生淨土。最初要有出離心,不貪戀世間的一切,不管人、財、物還是地方,認識到這些都沒什麼可貪的,要有對三界毫不貪戀的出離心。然後要有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造的善根不會廣大,所以大家要想到:我往生淨土不是為了自己,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最後如果有空性的見解,往生的品位就會很高。
今天我翻譯了薩迦派的《離四貪教言》。薩迦初祖根嘎釀波十二歲時修了六個月的文殊法,後來現量見到文殊菩薩,兩位眷屬居於文殊菩薩左右。文殊菩薩給他傳講了《離四貪教言》:“貪今非教徒,貪世非出離,貪自非菩薩,耽著非見解。”意思是:貪執今世不是佛教修行人,貪執三有世間不是出離心,貪執自利不是大乘佛子,抉擇究竟見解時若有耽著則不是正見[4]。
在離四貪中:一是不貪執今生,如果是為了今生的安樂,不管持戒、聞思還是修行都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出離輪迴;二是不貪執輪迴,否則不算出離心,如果能想到:我要徹底離開三界,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真正的出離心;三是不貪執自利,如果沒有把眾生放在心裡,則不可能得到大乘的果位,大乘的涅槃和正等覺是依靠利他而現前的;四是具足無二慧,有的執著不對,無的執著不對,有無二俱、雙非也不對,究竟實相遠離了四邊八戲,名言中雖有如幻的顯現和緣起生,勝義中則唯一是遠離戲論的大空性。
如果有離四貪的功德,往生極樂世界是不難的。如果心裡從來不想這些,即使口中一直念“南無阿彌陀佛”,除了有些真正得到佛陀加持的人以外,要往生是很困難的。一般來講,只有具足上述正見攝持的善根,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阿彌陀佛,受持其名號,從一日到七日,達到一心不亂[5],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無量聖眾現在其前,此人心不顛倒,無有任何貪執,就能自由 自在地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這一段文字很重要。我們學院的極樂法會開八天,最後一天主要是回向,前七天都是念佛號、心咒,就是以此為依據的。漢地有禪七、佛七、觀音七、地藏七等七天的法會,也是以此為依據的。
我們要按照經典的要求,活著時一定要結上往生淨土的善緣,要盡快以閉關的方式專修七天。如果長期止語,完全一心不亂,可能有一定困難,但在七天中一心一意觀佛、念佛,除了睡覺吃飯以外摒除一切散亂,這是不困難的。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臨終時就會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
漢地有些淨土宗寺院經常舉行百萬佛號閉關,在大約十天裡跟任何人都不聯繫,每天以禁語的方式念十萬遍佛號。其實這種短期閉關很好。我們也要發願至少閉關七天。我看兩年之內閉關修七天應該可以吧?如果兩年之內不死,各位能不能念修七天阿彌陀佛?這樣的因緣是很珍貴、很重要的。大家誰能發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者心咒都可以,開法會或者放假時念都可以。希望每個人盡量發願,我也這樣發願。(現場道友紛紛舉手發願)好!要記住啊,不要忘了自己的發願。
念佛觀佛真的很重要,現在我們對人生特別執著,可是跟念修阿彌陀佛相比,這些如夢般的世事沒有什麼實義。我看過《樂邦文類》,裡面有許多很好的教言,記得有一首詩:“世事等一夢,人生誰百年?唸唸彌陀佛,池中結寶蓮。”意思是,世間的瑣事就像一場夢,誰能活到一百年呢?與其為瑣事而浪費生命,還不如念佛觀佛,這樣極樂世界的寶池中就會結上自己的寶蓮。
如果要結上往生的善緣,就應該多造善根,而且造善根時要盡量一心不亂。所謂的一心不亂,如果連一個分別念都不能產生,這對初學者來講是很困難的,可能誰都做不到。但自己應盡量不被煩惱和惡念所轉,如果偶爾產生惡念要馬上發現並以四種對治力懺悔。這樣專注一處而修的善根是最重要的往生資糧。
淨土宗最提倡一心不亂。《西方合論》中說:“念佛求生淨土,功行觀門無窮,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為第一也。”講得非常清楚,對於求生淨土而言,在所有的用功和修行中,以一心不亂念佛最為要緊。
要做到一心不亂,首先不貪戀世間非常重要。如果你貪戀世間,本來能往生淨土,可是臨終一念之差也會導致修法不成功。以前有一位大德念佛功夫非常好,臨終前他對寺院裡的僧人說:“我死後大雄寶殿前的鍾如果響,說明我往生到了淨土,如果鍾沒有響,說明沒有往生。”那位大德圓寂後,鍾始終沒有響。弟子們覺得很奇怪。後來大德的師弟入定觀察,發現寺院前有一棵桃樹,那位大德轉為桃中的一隻小蟲。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那位大德正要往生時看到桃子成熟了,他生起了一個貪念,結果變成了桃中的小蟲。於是師弟召集寺院所有的人在桃樹下唸經超度,之後那隻小蟲便死了,大德的神識這才往生淨土,這時大雄寶殿前的鍾也響了起來。
廣欽老和尚說,修行人對世間的任何東西都不能貪戀,甚至連一根草也不能貪戀,否則就會障礙往生。的確如此,我們在講《極樂願文大疏》時引用過很多這方面的公案,希望大家引以為戒,否則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成功。
如果各位能在七天專心下工夫,欲求一心沒有不成功的。《宗鏡錄》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古德亦云:“七日用心若不悟,割去僧頭當尿壺!”所以只要我們肯下工夫,就一定可以成就。
念佛最好是一心不亂,如果實在做不到這一點,散心念誦也是有功德的。《萬善同歸集》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法華經》亦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從這些教證可以知道,以散亂心念佛、禮佛也是有功德的,但最好是一心專注念佛,這樣的功德更大。
總之,希望在座各位臨死前專修七天往生法,這一點非常重要,以此因緣一定能往生淨土。大家要記住這個教言。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我見到念佛的利益,所以宣說了這樣的教言,如果有眾生聽到這個道理,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在座的各位都要發這個願,如果沒有發願是無法往生淨土的。大家都知道極樂世界的快樂和娑婆世界的痛苦,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不發願往生淨土呢?古代的許多大德都是一心發願往生淨土的。我看過淨土宗三祖承遠大師的傳記,他就是這方面的典範。大師經常行持般舟三昧——九十天中不睡不坐,一直站立經行念佛。後來他的名聲傳至京城,皇帝想拜他為國師,屢次徵召他入京。但大師一直不願意下山,他對使臣說:“縱然割取我的頭,老僧也不會下山,割去這個頭只是沒有一生的頭,如果下山被世間法所染,則生生世世的頭就沒有了。”使臣向皇帝轉述了大師的話,皇帝對他愈加欽慕。承遠大師一輩子住在深山中,破衣弊食,專修淨土法,最後往生極樂世界。他的弟子是法照大師,後來成為唐代宗的國師。法照在遇到承遠大師前,有一次在定中到了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身邊有一位衣著破爛的僧人,經詢問方知是承遠大師,出定後就前去依止大師[6]。
現在各位遇到了淨土法門,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緣,如果沒有在千百萬劫中供養佛陀,不會遇到這樣的妙法。因此聽聞此法後,大家一定要有難得之心。前一段時間,我在課上引用了《大阿彌陀經》的教證:“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所以,各位能聽到《阿彌陀經》的確非常有善緣。你不用問:“我跟淨土法到底有沒有緣?我到底有沒有善根?”既然遇到這個法,那絕對有緣。如果已經考上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說明你的智慧是很不錯的,不然邁不進這個門檻;同樣,現在聽聞了淨土法,說明你肯定是有善緣的。
既然聽聞了這樣的妙法,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一定要趁早發願往生。在座的每個人活在世間不會很久,二三十年後很多都會離開世間,再過一百年基本上都會離開,一個、兩個都不會剩下。現在能活一百多歲的人有多少?應該說是沒有的。所以為了生生世世的前途,現在自己一定要好好發願。人生再怎麼樣也只有幾十年,以後的前途則是漫長的,所以大家應該為未來做好準備。昨天我遇到一位道友,他說:“現在我什麼都不想,只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我覺得他的想法很好。每個人都應該這樣。
可惜世間人不信受這些道理,天天貪執眼前的生活,對未來的唯一準備就是買保險,什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可是這些在死的時候能保險嗎?如果有一種無死保險,那我們都可以入這種保險,但這絕對是不會有的。所以我們不要太貪執眼前,應該關注生生世世的大事。
為什麼修行人對來世特別重視?並不是因為他們無知,不知道享受生活,實際上他們是最明智的。反而世間人由於被無明眼翳所覆,從來不知道為自己的前途考慮。因此,為了將來的究竟安樂,大家一定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平時要再三往這方面想,這樣到一定的時候,自然會產生往生的強烈心願。每天早上起來、晚上睡覺,自己都要懺悔往昔所造的惡業,並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娑婆世界,心裡不要有什麼貪戀,要把它看做暫時的棲身之所。走遠路的人經過一個花園時,可以順便在裡面坐一會兒,但不可能永遠居住在那裡,畢竟他是遠行的過客。如果我們也像過路人一樣,路過輪迴的花園時只是稍微看一看,對再美好的法也沒什麼貪戀,有這種境界才說明相續中具足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以後,才會發下求解脫的清淨願。所以大家要努力培養出離心,經常發往生淨土的願,這樣才會有往生的機會。
思考題:
1、為什麼極樂世界的主尊名為阿彌陀佛?
2、有些人可能有疑問:“許多經論中不是說極樂世界沒有聲聞嗎?為什麼這裡說有聲聞呢?”請回答。
3、極樂世界的上善人有哪些?為何佛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4、據本經的觀點,怎樣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你對往生淨土有何打算?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佛光大辭典》云:阿彌陀佛,梵名Amita -buddha ,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梵語amita,意譯無量。
[2] 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冊《華嚴部》。
[3] 詳見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以及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
[4] 法界實相是遠離一切戲論的,不管大中觀還是大圓滿,最終現前的都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
[5] 利根者只需一日就可一心不亂,鈍根者需要七日,中根者則二日乃至六日不定。
[6] 有些人覺得:怎麼阿彌陀佛身邊還有穿不整潔衣服的僧人?其實每個人心前的顯現是不同的,這與每個人的境界和因緣有關。藏地有些人到蓮花生大士的剎土時,有人見到蓮花生大士現為羅剎王,有人見到現為相好莊嚴的聖尊,各自都有不同的所見。
第四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昨天講了,大家最好以閉關的方式修七天淨土法。有些道友也發了這個願。以後如果具足因緣,最好每年閉關修七天。這是我提的一個建議,能不能實行希望各自觀察。
現在我們最關鍵、最需要的就是修行。作為一個佛教徒,口頭上的花言巧語說得再漂亮,表面上的活動搞得再轟轟烈烈,如果沒有真正去修行,大限來臨時都不一定有用。每個人都要觀察,看自己修行如何。許多城市裡的人修行比較差,很多人也承認:“其他什麼都好,吃的、穿的樣樣都有,就是修行不太好”,“太慚愧了,沒辦法說了,這幾年修行狀態一直不好。”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
這也不能完全怪自己,現在的環境很惡劣,作為凡夫人難免受到影響。當然我不是說所有人都受影響,個別城市裡的修行人比寂靜處的修行人還精進,除了工作、吃飯、睡覺以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修行上,而且不是一天兩天,多年以來一直如此。也有這樣個別火中蓮花般的人。但大多數人還是會受環境和人的影響,跟惡友接觸一段時間後,心態言行逐漸會改變,甚至不需要很長時間,只要一兩天就不行了。我聽說有一個人多年來對密法、淨土法很有信心,平時修行也特別精進,後來他遇到一個行為不太正、但嘴巴特別會說的人,受到影響後一下子就變了,完全聽從那個人的誑語,把以前修持的法門全部拋棄。所以大家應該恆時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否則很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
我們不敢說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樣長期修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部閉關或者六個月、三個月用來閉關,末法時代的眾生有很多瑣事,所以這樣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一年閉關七天是沒問題的。其實很多事是心裡放不下,如果心裡放得下,完全沒什麼問題。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做的事特別重大,所以一直忙忙碌碌,直到無常到來時才後悔:唉,現在我要離開佛法興盛的南瞻部洲了,以後不知道能不能再轉生到這裡?世界上有如是多的眾生,可是有幾個能獲得人身、值遇佛法、繼續學習 佛法?我有沒有這個把握?很困難吧……
這次我們得到了這麼好的人身,這是解脫的絕佳機遇,應該利用這個人身寶精進行善。在行持善法的時候,要選擇密法、淨土法等容易成就的法要,如果能精進修持這些法要,即使今生沒有成就,自己也不會有遺憾。昨天經中講到,如果一日乃至七日一心念佛,就會種下往生淨土的善根。以前我也講過,凡是與法王如意寶結上善緣的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因此,如果能將法王上師的法門與阿彌陀佛的法門結合起來,一輩子至少進行幾次七天的閉關,那絕對可以往生淨土。
在修行的過程中,完全斷掉分別散亂有一定困難,但七天不說話,盡量斷惡行善,這一點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即使你再忙,一年拿出七天修行應該是可以的。也許事先你覺得有點不習慣,但真正坐下來時就知道,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事情。畢竟這個肉身只能活一段時間,當你離開世間時,再放不下的事情也不得不放下。
在這方面,希望大家好好思維。否則,我講得再多,你們聽得再多,如果始終不去修行也沒有什麼實義。對於修行,大家也不要想得太複雜,所謂的修行,歸根結底就是斷除惡法、行持善法,除了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這兩點以外,再沒有其他的修行了。現在很多人說:“我不會修行,要不要請上師傳一個法?”其實任何上師給你傳法都是要求斷惡行善,只不過具體方法有所差別,所以大家要歸納竅訣而修行。
不重視修行的人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居士和法師嘴巴特別會說,實際上相續中充斥著傲慢、嫉妒等煩惱,甚至越學佛煩惱越重,智慧一點都沒有增長。這樣的人稱得上修行人嗎?各位應該自我反省。噶當派的大德說:人的修行境界是高還是低,通過相續中煩惱減退與否可以推知,並不在於眼睛看到什麼。現在只要一上網,什麼都可以看到,所以看到一些東西沒什麼稀奇,甚至看到密宗所說的明點也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煩惱日漸減退,相續中逐漸產生善念:對諸佛菩薩生起不退轉的信心,對業因果生起極大的恐怖心,對上師和聖法生起清淨的歡喜心。
前面佛陀宣講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以及往生所需的因緣,並強調為了往生淨土要如何修行發願,緊接著佛陀說: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唸經。
舍利弗,像我如今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一樣,東方也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恆河沙數佛陀,他們在各自的國土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真實語:“你們這些眾生應該相信稱讚阿彌陀佛及其剎土不可思議功德、為諸佛所護念的這部經典[1]。”
阿閦鞞佛就是不動佛,意為不被四魔違順所動。須彌相佛又名山幢如來,意為金容相好猶如須彌山。大須彌佛,意為身體高大猶如須彌山。須彌光佛,意為身體高大且智慧光芒遍及一切。妙音佛,意為其聲微妙,在遠方也能聽聞。[2]
佛陀沒有必要時不會示現廣長舌相,在有特殊必要時才會示現。廣長舌相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中阿含經》云:“廣長舌者,舌從口出遍覆其面,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如果從來不說妄語,生生世世說真實語,就會感得廣長舌相。《大智度論》云:“舌相如是,語必真實……若人舌能覆鼻,言無虛妄。”一般人的舌頭蓋不住鼻子,我的舌頭稍微長一點,可能前世沒有說過妄語,但也不算太長。
這裡講到,東方諸佛示現神變,以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真實語:你們這些眾生應當信受稱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不可思議功德以及諸佛護念的這部經典(為主的淨土法門)。”既然釋迦牟尼佛和東方所有的佛陀都讚歎阿彌陀佛及其剎土,我們這些沒有智慧的凡夫為什麼不相信這些道理呢?應該相信。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唸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等恆河沙數佛陀,他們在各自的國土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真實語:“你們這些眾生應該相信稱讚阿彌陀佛及其剎土不可思議功德、為諸佛所護念的這部經典。”
身體和智慧的光芒猶如日月,所以叫日月燈佛;有大名聞,光照內外,所以叫名聞光佛;從身肩發出光焰,所以叫大焰肩佛;身體和智慧的光猶如大燈,能破一切黑暗,所以叫須彌燈佛;利益一切眾生始終無有疲倦,所以叫無量精進佛。
如果不相信這些教言,那真的是自己毀壞自己了。南瞻部洲的眾生疑心很重,本該相信的道理不信,不該相信的道理卻深信不疑。本來“我”是不存在的,身體是不清淨的,萬法是無常的,這些道理他們不相信,反而認為“我”是存在的,身體是乾淨的,萬法是常有的。很多人邪見特別嚴重,對佛教的真理不信,因為不信佛語,所以經常沉溺在輪迴中。就像《父子合集經》中說的那樣:“於欲樂無厭,不信受佛語,破壞自福業,流轉輪迴海。”
三界眾生一個比一個可憐,邪知邪見方面多如須彌山,正知正見方面少如芝麻。因此,當自己稍微有一點善根和修行境界時,一定要善於保護。不管持戒、聞思還是修行的功德,都要以菩提心和無緣智慧攝持作回向,讓它們在菩提道上永遠伴隨自己。一個人好不容易掙了一點錢,這時不能馬上把錢花掉,一定要存在銀行裡,存折時刻放在自己身上,晚上睡覺也放在心口,這才叫善於保護自己的錢。同樣,凡夫人積累一點善根也很不容易,有了一點善根時,也要以方便和智慧攝持作回向。聞思過教理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而沒有聞思過的人不會覺得這有多重要。現在很多人對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看得很重,而對於積累善根並不是很重視,這說明他的價值觀是顛倒的。學習 佛法後,我們要去除從前不好的觀念,盡量往好的方向進步。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唸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佛陀,他們在各自的國土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真實語:“你們這些眾生應該相信稱讚阿彌陀佛及其剎土不可思議功德、為諸佛所護念的這部經典。”
佛陀以及眷屬壽命無量,所以叫無量壽佛。相好莊嚴無比,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叫無量相佛。身高猶如勝幢,所以叫無量幢佛。身體和智慧的光芒無所不照,所以叫大光佛。具有三明,無所不知,所以叫大明佛。內外二相都無比莊嚴,所以叫寶相佛。無有任何不清淨和有漏的法,發出清淨的光芒,所以叫淨光佛。
釋迦牟尼佛再三宣說,東南西北的無量佛陀也一直稱讚阿彌陀佛及其剎土的功德,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此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經常產生懷疑,即使往生到極樂世界,你的蓮花也不會開啟,只能聽到佛陀說法的聲音,而不得面見阿彌陀佛。所以我們一定要斷除懷疑。
怎樣才能斷除懷疑呢?我覺得廣聞博學、跟有智慧的人辯論是最好的方法。在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裡,對相當多人的懷疑都有遣除。在《淨土教言》中,針對有些半信半疑的人,麥彭仁波切也賜予了許多教言。大家應該學習 這些論典。通過辯論和學習 ,你不得不產生信心。因為你的懷疑從道理上根本說不過去,既然如此,心中非理的懷疑就會變成合理的懷疑,最終不得不承認淨土法門。
往生極樂世界是以教證成立的,並不是依靠我們的分別念成立的。如果依靠分別念的話,那我們既沒有看見極樂世界,也沒有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所以極樂世界當然是不存在的。但這種論證方式顯然不合理,因為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堪為正量。所以我們必須依靠教量成立往生極樂世界之理。
既然恆河沙數諸佛都讚歎淨土法門,所以我們應該對此生起信心,之後具足一定的精進。往生極樂世界主要靠自己,雖然死時有人為自己念《阿彌陀經》、佛號、破瓦法很好,但關鍵是自己活著時對此法門產生定解,發起精進。《無量壽經》中說:“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所以往生淨土要靠各自精進,自己要努力希求,不能抱有幻想:我的上師、道友很好,他們會幫我往生吧,我不一定需要努力。像這樣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是不合理的,應該自己去努力,這樣才會超越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唸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他們在各自的國土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真實語:“你們這些眾生應該相信稱讚阿彌陀佛及其剎土不可思議功德、為諸佛所護念的這部經典。”
這裡的焰肩佛意義和大焰肩佛相同。音聲美妙,勝過其他任何聲音,所以叫最勝音佛。一切魔眾不能阻撓,所以叫難沮佛。依靠智慧的日光令眾生生起善念,所以叫日生佛。施設教法之網,令眾生產生明瞭,解開一切疑惑,所以叫網明佛。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唸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他們在各自的國土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真實語:“你們這些眾生應該相信稱讚阿彌陀佛及其剎土不可思議功德、為諸佛所護念的這部經典。”
獅子在百獸中為自在,此佛於法中自在,獅子能摧伏百獸,此佛能摧伏四魔,所以名叫師子佛[3]。美名振十方,所以叫名聞佛。聞其名、見其光能生起覺悟,所以叫名光佛。“達摩”是“法”的意思,此佛以正法為身,通達一切有為、無為法,所以叫達摩佛。廣開大法,高如勝幢,所以叫法幢佛。能受持過去如來的法交 付於未來,所以叫持法佛。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唸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他們在各自的國土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真實語:“你們這些眾生應該相信稱讚阿彌陀佛及其剎土不可思議功德、為諸佛所護念的這部經典。”
聲音美妙,能令聞者心悅,所以叫梵音佛。如同月亮為星宿之王,此佛為十地菩薩二乘凡夫之王,所以叫宿王佛。戒香熏修,無過其上,所以叫香上佛。身出妙香、光芒利益眾生,所以叫香光佛。各種顏色的珍寶蓮花嚴飾其身,所以叫雜色寶華嚴身佛。如娑羅樹勝過一切樹,此佛功德勝過一切眾生,所以叫娑羅樹王佛。身智功德如珍寶蓮花,所以叫寶華德佛。智慧照見一切萬法,所以叫見一切義佛。智慧和福德猶如巍巍須彌山一樣,所以叫如須彌山佛。
在鳩摩羅什的譯本和藏文譯本中,都只說了東南西北上下六方佛,而玄奘的譯本中還有四方佛:東南方最上廣大雲雷音王如來等恆河沙數佛陀,西南方最上日光名稱功德如來等恆河沙數佛陀,西北方無量功德火王光明如來等恆河沙數佛陀,東北方無數百千俱胝廣慧如來等恆河沙數佛陀,這些佛陀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讚歎淨土法門。我詳細對照了這些譯文,可能鳩摩羅什和藏地的譯文依據的是同一個版本,而玄奘的譯文依據的是另一個版本。不過這些譯文雖然有些差別,但大致上是相同的。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唸經?
舍利弗,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此經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唸經?
我們可能也有這種疑問:釋迦牟尼佛和東南西北上下的無數如來都讚歎此經,像對待珍寶一樣護念它,這是什麼原因呢?
佛陀接著自問自答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這部經典以及上述佛陀的名號,這些人皆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你們都應當相信我和諸佛所說的道理。
如今我們聽聞了此經,有了往生和不退轉的因緣[4],這是非常難得的。如果沒有宿世的因緣,今生不可能聽聞此法,所以大家應該感到特別榮幸。《無量壽經》中也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意思是,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凡是聽到其名號並且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者,必定都會往生極樂世界,得到不退轉果位。
如果不造五無間罪和謗法罪,在此基礎上精進修持淨土法門,根據傳承上師和諸佛菩薩的金剛語推知,一定能往生到極樂世界。我有時候擔心:自己修行不好,行持善法不是很令人滿意,死後會不會墮入惡趣?有時候又想:不管怎麼樣,即生遇到了這麼好的法門,根據以前的授記和佛經的教證推知,應該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往生吧。
我的這種信心不是沒有理由的。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極樂願文大疏》中說,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根本不會欺惑我們,凡是如法修持此淨土法門者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諸佛的讚歎不像世間人打廣告,如果某種產品一點實義也沒有,負責任的廣告公司也是不敢胡說的,而諸佛對眾生如是悲憫,在讓眾生得到利益方面更是一點妄語都不會說的。《妙法蓮華經》亦云:“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總之,即使火變成不熱、大海離開波浪,佛陀也不可能說妄語,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佛語。(那天我去一個發心部門,午飯時有人問:某人為什麼沒來?有個人開玩笑說:“即使大海離開波浪,他也不會耽誤吃飯,他肯定會來的。”)
眾生的分別念特別重,沒有系統學習 佛法的人經常會產生邪見。其實如果能長期聞思佛法,這些邪見是很容易斷除的。在我們學院,有些剛來的居士和剛出家的人懷疑特別多,這也不相信、那也不相信,提的問題也特別多,我在路上也經常被攔住:“可不可以向您問個問題啊?”我往這邊走,他在這邊擋著,我往那邊走,又到那邊擋著,一直擋著不讓走。可是聞思兩三年後,讓他問都問不出問題,因為已經生起了定解。
很多人都是這樣,剛學佛時有很多邪分別念,學佛到了一定時間後,才感覺在佛陀的智慧面前自己特別渺小,什麼問題都問不出來,問了也不好意思。這說明生起了正見,既然已經有了正見、沒有了懷疑,就不得不相信佛說的正理了。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舍利弗,如果有人已經發願、現在發願、將來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這些人都會得到不退轉果位,他們或者已經往生彼國,或者正在往生,或者即將往生。
為什麼有無數人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弘願和自己的信願具足後的緣起,就像春天降下雨水時,如果種子沒有毀壞,就可以生出苗芽一樣。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所以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信受此法,應當發願往生極樂國土。
在座的道友都應該發願往生淨土。發願是非常重要的。讀書的時候,老師經常對學生說:你們要有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同樣,學佛也要有遠大的志向,不要發願發財、無病,這只是幾十年的目標,要想到:我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而要利益眾生則必須首先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要發願求生淨土。
《蓮宗寶鑒》說:“佛無不實語,豈是虛誑言?但當自精勤,一心求淨土。”佛陀絕不會說虛誑的不實語,所以要誠信佛陀的教言,自己要具有毅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樣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就像我今天稱讚阿彌陀佛和東南西北上下諸佛的不可思議功德,這些佛陀也稱讚我的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5]:“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在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五濁惡世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並為眾生宣說這樣的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佛法是世間難信之法。眾生的心被無明煩惱所覆蓋,而佛陀所說的都是真理,凡夫的思想和佛法的真理肯定會有一定的隔閡,從這個角度而言,對佛法產生懷疑和邪見也是正常現象。
劫濁是指時劫惡劣,各種災難頻生。眾生濁是指人們福德淺薄,苦多樂少。見濁是指眾生見解低劣,邪見猖獗,無有正見。煩惱濁是指眾生貪嗔癡等煩惱熾盛,素質低劣,蠻橫惡劣。命濁是指眾生壽命短暫。一般五濁惡世很難有佛出世,所以諸佛才讚歎:在這樣的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能獲得無上正等覺果位,並且給眾生轉無上*輪,這確實非常稀有難得!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舍利弗,要知道我在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發菩提心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獲得無上正等覺果位,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這的確是非常難的。
這些經文希望大家能解釋。我問過一些經常讀《阿彌陀經》的道友,雖然已經讀過無數次了,可是讓他們解釋經文時,連字面上都不會解釋。這次我已經作了解釋,以後你們應該邊讀誦邊思維其意義。
在唐譯中,接著還有一段經文:又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世界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如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我覺得這段經文很重要。如果聽聞此經後,不僅自己受持讀誦,並且為別人宣說,讓別人也修持此法,這種人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大家要記住這個道理,以後有機會時,各位法師、居士應該向別人宣講此經。現在漢地寺院和居士團 體中念《阿彌陀經》的人比較多,從宋朝以來就有這樣的傳統,可是能解釋此經的人卻不多。有些人雖然解釋,卻沒有真正按照經義解釋。因為他們沒有聞思過,所以要如理解釋當然有困難。我希望各位佛友不光要讀誦此經,還要正確理解並憶唸經文的內容,要在懂道理的基礎上受持並弘揚此經。
《觀經》中說:“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其他佛經也說,聽聞受持淨土法門有無量的功德。因此,希望各位以後受持此法門,並且盡量弘揚此法。即使別人沒有信心,也要通過方便法令其逐漸信受。
我原來講過,在《喜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一個女兒以方便度化了不信佛的父親。她的父親是個建築師,剛開始不管女兒怎麼勸說,他一直不信佛。後來女兒想了一個辦法,她告訴父親:“西方有一位名叫阿彌陀佛的出家人,他要建造一座宮殿,想請您為他設計。”父親一輩子搞建築,聽到這話特別高興,從那以後就一直考慮如何為阿彌陀佛建造宮殿,甚至晚上睡覺時都在想,口中也經常說這些。由於心一直緣著阿彌陀佛,他死後往生到了極樂世界。所以如果有些人實在無法從正面讓父母親友接受淨土法門,也應該以方便法讓他們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陀宣說此經後,舍利弗等諸比丘以及一切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聽到佛陀說的這些道理,都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阿彌陀經》跟其他佛經有所不同,其他佛經是舍利子、目犍連、文殊菩薩等勸請後宣說的,而這部經沒有經過勸請,是佛陀直接向有緣眾生宣講的,足見其對眾生有無比利益,因此大家要重視這部經典。
漢地有個很好的傳統,學佛的人經常念《阿彌陀經》,道友們應該繼承這個傳統:或者每天念一遍,或者一個禮拜念一遍,或者一個月念一遍,這樣一定能種下往生的殊勝善根。看見其他道友圓寂時,為他們超度時也可念《阿彌陀經》,這對亡者有非常大的利益。
這次我根據鳩摩羅什的譯文,結合玄奘和藏地的譯文給大家傳講了此經。在宣講的過程中如果有不符經義或者以分別念染污經義等過失,在諸佛菩薩和僧眾面前發露懺悔。以本人傳講此經、大家學習 此經的功德以及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回向給所有的眾生,願他們暫時離開世間的痛苦,究竟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思考題:
1、請解釋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名字的含義。
2、為什麼此經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唸經?
3、請具體解釋五濁。
4、釋迦牟尼佛於此濁世宣說了如此難信之淨土法,今後你打算如何信受奉行?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玄奘法師的譯文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藏譯說的也是法門。可能譯為“法門”意義比較廣,而譯為“經”只是指這部《阿彌陀經》。
[2] 這些佛號的意義在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通贊疏》中有解釋,而其他註疏如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中都是一筆帶過,沒有具體解釋。
[3] “師”通“獅”。
[4] 不同經論中對不退轉有不同的解釋。
[5] 按藏文譯本,下面這句話是舍利弗讚歎佛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