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太上感應篇》本為道教經典,其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因果法則,主張人們應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因地上狠下功夫,以求善果,從而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運。這些主張,都與佛教的教義有相通之處。因此,不僅對於信奉道教的人來說,《太上感應篇》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對於佛教徒來說,這部書也有較高的價值。其實,姑且拋開宗教信仰不論,如果一個人能夠依照《感應篇》上所說的原則行事,那麼這個人必定是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如果社會上人人都能遵守這些原則,那麼整個社會風氣都將得到根本的改變。可見,《感應篇》對於淨化人心,重振精神文明,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這就是我們整理《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的原因。

《太上感應篇》最初著錄於《宋史、藝文志》,南宋理宗出錢刊布發行。從南宋以至明清,這部書的刻本和各種注本甚多。清初康熙年間,趙熊詔〈字裘萼,號學了氏〉撰有《太上感應篇注訓證》。在其《自敘》中講到,他在康熙庚午年(西元1690年)秋試時,第五次應試失敗,痛苦不堪,準備帶上平時所讀的書和撰寫的文章,投河自盡。但考慮到這樣做將會使父母傷心,因此猶豫不定,幾天以後,其父趙申喬勸他編撰《太上感應篇注訓證》,並身體力行。一年以後,編寫完成,趙申喬便為他刊印出來。後來,在康熙己卯年(1699),趙熊詔中舉,己丑年(1709)中狀元。《太上感應篇注訓證》共四卷,除正文外,還有『注』、『訓』、『證』。『注』主要是對《感應篇》中的部分文字作一些解釋,以利閱讀。『訓』則是從義理上作一些闡發。『證』的內容最為豐富,大量引用證案,列舉事例,以證明《感應篇》中所說的道理真實不虛。

考慮到今天大多數讀者的實際情況,我們刪去了趙書中的《航中帆自敘》、《例言》、《標旨》、《程訣》以及每節後面的『注』、『訓』,只保留《感應篇序》、《太上感應篇》原文和『證』(譯作『例證』加示序號),並譯成現代白話文,更名為《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以增加其可讀性。

趙氏撰輯的『證』中有不少宣傳封建倫理道德的案例,已經不適合今天的社會實際,因此,在不影響原譯的宗旨精神下,我們作了不少整理。但整理得並不徹底,這點,希望讀者自己認真鑒別,決定取捨。

總之,希望讀者把握這些證案中勸善止惡的精神,而不必拘泥於具體的個別的例證本身。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一書,是由釋海山、釋大恩、釋昌臻等法師發心主持下完成的。參加這項工作的有釋隆雲、王樹華、龍昂、杜大威、李寧、趙嗣崇、李恕豪等。由於譯者水平有限,時間倉促,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望讀者隨時加以指正。南無阿彌陀佛□(李智明 1996年6月16日)

《太上感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