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講述
第五‘禪定’。禪定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是講四禪八定;能夠修成,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高級的天界,須要禪定才能得 到。出世間禪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諸佛如來所修的,我們稱為出世間上上禪定。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在‘定’。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禪定。 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在那裡呢?在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教下修止觀,止觀也是禪定。密教裡面修三密相應,相應就是禪定。由此可知,每一個宗派、 法門,所用的名詞雖然不一樣,其實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羅蜜裡,‘禪定’統統都包括了。連我們日常生活中,那小小定也含攝在其中。這小小定是什麼呢?就是 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這一生當中,自己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這個方向、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動搖,這就是‘定’。如科學家,從事研究一樣東西, 他不被別的事物影響,他就會成功;他就得佛家講的‘三昧’——科技的三昧。念佛人一心不亂,他就得念佛三昧,像剛才講諦閒老法師那個徒弟,他真的就得到一 心不亂。因此,忍辱是個基礎,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進,精進才能得定,而‘定’是修行的樞紐。‘禪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下了一個定義,明 了這個定義,才知道修禪定並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修禪定的無量方法之一,除打坐之外,還有無量的方法,都在修禪定。六祖大師是由金剛經開悟的,所以 他所講的,都是依據金剛經佛所說的原理、原則。他的解釋:‘禪’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禪);‘定’是內不動心。金剛經上有兩句釋迦牟尼佛教須菩 提尊者,要用什麼態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那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即是不著相!內裡頭不要動心,不要起心動念,就是‘定’。 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去參訪修禪定的鬻香長者,是到那裡去找他呢?這位長者不在家裡打坐,也不在道場修定。他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跑到市場去 了。這是佛經上講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熱鬧的市場,像美國大的MALL。長者在那裡面逛,那是為什麼?修禪定啊。他在那裡修什麼?修‘外不著相,內不動 心’。你看他在逛MALL,實際上他是修禪定,他不像人家盤腿面壁。所以我們遇到高級的禪者,我們都會瞧不起他。那個地方熱鬧他就往那兒去,殊不知,他在 那裡修養高級禪定。我們只佩服那些能盤腿面壁幾個鐘頭或幾天的禪者。一看!就說:‘這個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曉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不知道他的定功高 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級的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
為什麼‘禪定’這麼重要?為什麼一定教我們‘外要離相,內要不動心’?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呢?如果諸位 念過唯識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門裡,佛將一切法,即萬事萬法歸納為一百大類。這一百類,八個是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法(心理作用),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十一 個色法(物質),統統是有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我們起心動念、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佛真正明瞭這些事實真相,叫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 念,我們的真心就恢復。對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來一模一樣。那時候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五度上。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對於一切法明瞭、通達,且於一切法不執著,盡心盡力去幫助 別人。為什麼幫助別人呢?這是源於諸佛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因為只有佛菩薩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一個體;既是同體, 幫助還要談什麼條件呢!就如我們這個身體右手養了,左手來抓一抓,還要談條件嗎?不需要了!為什麼呢?同一體嘛。今天我們迷失了自性,不知一切眾生跟我們 是同一體,同一個真如本性。所以在這裡分自分他、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把這些迷惑顛倒統統打破,才能看到事實真 相——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這個慈悲心、愛心是從‘無緣慈,同體悲’發出來的,不談任何條件的。
總而言之,一切作為都有方法,都有程式,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這是‘忍辱’。能夠專精不懈,這是‘精進’。心地有主宰,不會被外境 所動,這是‘禪定’。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不明瞭,這是‘般若’,佛教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薩行。絕對不是說,受 了菩薩戒,就當了菩薩(迷惑顛倒的菩薩)。若不懂六度,不能把這六條應用在日常生活裡面,受了菩薩戒也是泥菩薩啦!